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6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一、 进行情感交流,增强学习兴趣 ,激发学习动机。
“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教师应加强与学生感情的交流,增进与学生的友谊,关心他们、爱护他们,热情地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作学生的知心朋友,使学生对老师有较强的信任感、友好感、亲近感,那么学生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喜爱你所教的学科上了,达到好的效果。
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的另一个方面是:教师通过学科的故事等,来让学生了解学科的发展、演变及其作用。起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引之以悟,导之以行”的作用。
要通过参与式的交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能够为自己行为负责的人。教师的角色作用在于引导学生,选择有用的信息,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营造师生共同学习、探索和研究问题的环境氛围,建立对话式、交互式、融合式的教学模式,正在成为教师从业的必备素质。
二、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激发学习动机。
启发式教学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相比,具有极大的优越性。而要想实施启发式教学,关键在于创设问题情境。所谓问题情境,指的是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简言之,问题情境就是一种适度的疑难情境。作业难度是构成问题情境的重要因素。
在现实的学习活动中,存在着两类学习者,即力求成功者和避免失败者。由于绝大部分大学生属于追求成功的学习者,因此我们主要探讨如何到达成功。当问题的难度系数为很低时,学生的学习动机一般;当问题的难度系数为很高时,学生的学习动机最弱;当问题的难度系数适中时,学生的学习动机最强。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如果仅仅让学生简单地重复已经学过的东西,或者是去学习力不能及的过难的东西,学生都不会感兴趣。只有在学习那些“半生不熟”、“似懂非懂”、“似会非会”的东西时,学生才感兴趣而迫切希望掌握它。因此,能否成为问题情境,主要看学习任务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适合度如何。如果完全适合(太易)或完全不适合(太难),均不能构成问题情境;只有在既适应又不适应(中等难度)的情况下,才能构成问题情境。
那么,教师应怎样去创设难度适宜的问题情境呢?要想创设问题情境,首先要求教师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结构,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此外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状态,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发展水平构成一个适当的跨度。这样,才能创设问题情境。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它既可以用教师设问的方式提出,也可用作业的方式提出;它既可以从新旧教材的联系方面引进,也可以从学生的日常经验引进。
三、利用多媒体手段,激发学习动机。
多媒体的发展体现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需要,优化教学环境是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优化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根据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和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可以通过直观手段以图象、动画、影象、声音等多种媒体来反映事物本质,逼真地表现事物的存在和动态变化,吸引学生的听觉和视觉,诱发学生思维,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目的。
四、正确、妥善组织竞赛,激发学习动机。
虽然大量研究表明,竞争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存在一定的消极影响,但完全取消竞争也是不现实的,关键是如何正确使用竞争手段。学习竞赛以竞赛中的名次或胜负为诱因,可以满足学生的附属和自我提高的需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影响其学习效果。当然,学习竞赛对于不同水平的学习者的影响不同。对于成绩中上的学生影响最大,因为这种人通过努力可以不断提高名次。而对成绩极优或极差者,学习竞赛的影响甚微。因为优等生每次都取得好名次,从而认为自己无须努力也能成功,故激励作用不大;而差等生从来没取得过好名次,认为自己根本没有成功的希望,故竞赛对他们也没有什么作用。并且,学习竞赛往往是对不合作的一种无形的鼓励,不利于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的建立。总之,学习竞赛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我们既不能简单的全盘肯定,也不能简单的全盘否定。如果在竞赛中不注意思想教育,把竞赛仅作为激励学生个人自尊心与荣誉感的措施,势必会产生消极影响;相反,如果能在竞赛中结合思想教育,使竞赛成为激励学生集体荣誉感与责任感的手段,则是可取的。当然,要想发挥其积极作用,在竞赛标准上应体现出鼓励进步和团结互助,尽量多用集体或小组竞赛,而少用个人竞赛,并鼓励学生开展“自我竞赛”。这样,有利于使先进更先进,后进变先进,团结友爱向前进;有利于防止自卑心理、骄傲情绪和个人主义等不良倾向。
五、利用外界诱因,强化学习动机。
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同时还应注意到高涨的学习动机是不稳定的,它会因不同的情况而发生变化。那么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后还要强化学习动机。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使学生知道自己的学习结果,会对学习产生相当大的激励作用,因为学生知道自己的进度、成绩,可以增强学习动机,提高学习热情;同时,通过反馈,能看到自己的错误与不足,不仅知道该从哪方面努力,还能激发克服困难、力求成功的动机。
教师正确评价学生的学习行为,表扬、鼓励比批评、指责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表扬与批评都要根据具体情况及学生的个性而有针对性地采用。如对较优秀的学生,适当的批评可能会更有效,而对一贯受训的学生,赞许则更有显著作用。对自信心差的学生则应多鼓励、表扬,而对过于自负的学生,则应提出更多的要求。
总之,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式和手段多种多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论采用哪种教学方法、哪种教学手段、哪种教学设备,这一切都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只要教师们有效地利用上述手段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就有可能学得积极主动,并学有成效。
“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教师应加强与学生感情的交流,增进与学生的友谊,关心他们、爱护他们,热情地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作学生的知心朋友,使学生对老师有较强的信任感、友好感、亲近感,那么学生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喜爱你所教的学科上了,达到好的效果。
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的另一个方面是:教师通过学科的故事等,来让学生了解学科的发展、演变及其作用。起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引之以悟,导之以行”的作用。
要通过参与式的交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能够为自己行为负责的人。教师的角色作用在于引导学生,选择有用的信息,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营造师生共同学习、探索和研究问题的环境氛围,建立对话式、交互式、融合式的教学模式,正在成为教师从业的必备素质。
二、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激发学习动机。
启发式教学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相比,具有极大的优越性。而要想实施启发式教学,关键在于创设问题情境。所谓问题情境,指的是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简言之,问题情境就是一种适度的疑难情境。作业难度是构成问题情境的重要因素。
在现实的学习活动中,存在着两类学习者,即力求成功者和避免失败者。由于绝大部分大学生属于追求成功的学习者,因此我们主要探讨如何到达成功。当问题的难度系数为很低时,学生的学习动机一般;当问题的难度系数为很高时,学生的学习动机最弱;当问题的难度系数适中时,学生的学习动机最强。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如果仅仅让学生简单地重复已经学过的东西,或者是去学习力不能及的过难的东西,学生都不会感兴趣。只有在学习那些“半生不熟”、“似懂非懂”、“似会非会”的东西时,学生才感兴趣而迫切希望掌握它。因此,能否成为问题情境,主要看学习任务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适合度如何。如果完全适合(太易)或完全不适合(太难),均不能构成问题情境;只有在既适应又不适应(中等难度)的情况下,才能构成问题情境。
那么,教师应怎样去创设难度适宜的问题情境呢?要想创设问题情境,首先要求教师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结构,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此外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状态,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发展水平构成一个适当的跨度。这样,才能创设问题情境。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它既可以用教师设问的方式提出,也可用作业的方式提出;它既可以从新旧教材的联系方面引进,也可以从学生的日常经验引进。
三、利用多媒体手段,激发学习动机。
多媒体的发展体现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需要,优化教学环境是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优化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根据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和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可以通过直观手段以图象、动画、影象、声音等多种媒体来反映事物本质,逼真地表现事物的存在和动态变化,吸引学生的听觉和视觉,诱发学生思维,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目的。
四、正确、妥善组织竞赛,激发学习动机。
虽然大量研究表明,竞争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存在一定的消极影响,但完全取消竞争也是不现实的,关键是如何正确使用竞争手段。学习竞赛以竞赛中的名次或胜负为诱因,可以满足学生的附属和自我提高的需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影响其学习效果。当然,学习竞赛对于不同水平的学习者的影响不同。对于成绩中上的学生影响最大,因为这种人通过努力可以不断提高名次。而对成绩极优或极差者,学习竞赛的影响甚微。因为优等生每次都取得好名次,从而认为自己无须努力也能成功,故激励作用不大;而差等生从来没取得过好名次,认为自己根本没有成功的希望,故竞赛对他们也没有什么作用。并且,学习竞赛往往是对不合作的一种无形的鼓励,不利于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的建立。总之,学习竞赛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我们既不能简单的全盘肯定,也不能简单的全盘否定。如果在竞赛中不注意思想教育,把竞赛仅作为激励学生个人自尊心与荣誉感的措施,势必会产生消极影响;相反,如果能在竞赛中结合思想教育,使竞赛成为激励学生集体荣誉感与责任感的手段,则是可取的。当然,要想发挥其积极作用,在竞赛标准上应体现出鼓励进步和团结互助,尽量多用集体或小组竞赛,而少用个人竞赛,并鼓励学生开展“自我竞赛”。这样,有利于使先进更先进,后进变先进,团结友爱向前进;有利于防止自卑心理、骄傲情绪和个人主义等不良倾向。
五、利用外界诱因,强化学习动机。
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同时还应注意到高涨的学习动机是不稳定的,它会因不同的情况而发生变化。那么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后还要强化学习动机。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使学生知道自己的学习结果,会对学习产生相当大的激励作用,因为学生知道自己的进度、成绩,可以增强学习动机,提高学习热情;同时,通过反馈,能看到自己的错误与不足,不仅知道该从哪方面努力,还能激发克服困难、力求成功的动机。
教师正确评价学生的学习行为,表扬、鼓励比批评、指责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表扬与批评都要根据具体情况及学生的个性而有针对性地采用。如对较优秀的学生,适当的批评可能会更有效,而对一贯受训的学生,赞许则更有显著作用。对自信心差的学生则应多鼓励、表扬,而对过于自负的学生,则应提出更多的要求。
总之,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式和手段多种多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论采用哪种教学方法、哪种教学手段、哪种教学设备,这一切都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只要教师们有效地利用上述手段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就有可能学得积极主动,并学有成效。
展开全部
学习动机是学习的动力因素,是与学习相关的某种需要所引起的有意识的行为倾向。在学习当中,如果能正确了解、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充分发挥其潜在能力,一定在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有一个非常大的飞跃。笔者查阅了大量有关资料,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来谈谈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一、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也不是识字很少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从本世纪20年代开始,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把人类带进了信息时代,新知识的巨增和旧知识的快速老化,要求人们善于学习、终身不断地进行学习。青少年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接班人,必须与时俱进,学会学习,不断掌握先进的科学知识,才能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在教学中,教师应经常引导学生认识学习的这种必要性和迫切性,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热情,并且有意识地让学生利用己掌握的逻辑思维、思想方法,自己亲自参与新知识的发现、独立解决问题、善于思辩、习惯于归纳整理,这样才能真正锻炼自己的思维、开发自己的智力、发展自己的能力,才能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威力和应用的乐趣,从而把学习当成自身的需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爱学”.
二、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激发和维持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动机中最重要和最重点的部分是什么呢?毫无疑问,就是求知欲和好奇心。求知阶段的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尤为强烈,只要能把其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和激发出来,那么他们就会自动地去学习和发现问题。在我的多年教学实践中,认为创设问题情境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在教学中经常提出一些与学习有关的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去发现、去攀登,可以激发和强化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可把一个较难理解的知识或解决的问题,分解为几个较为简单的知识或问题,多用启发示,逐层推进,逐步深入,循循善诱,让学生理解知识或解决问题有一种“ 拾级而上”的感觉。当教师一步一步把他引向正确的结果时,他也会豁然开朗,哦,原来如此简单,对学习也产生了深厚的兴趣.
教师在教学中也可创设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问题情境。难度适宜的问题情境,经过努力可以实现,使学生从中体验到成功感,从而产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动机。那么,教师应怎样去创设难度适宜的问题情境呢?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状态,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展水平构成一个适当的跨度。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最近发展区”的概念。他认为“最近发展区”是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即学生能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独立地完成任务,不需教师的帮助即可达到的水平)与学生的第二个发展水平(即在现有发展水平之上,学生不能自行完成任务,须经过教师的启发帮助才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距离。教育要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必须把着眼点放在学生心理发展的第二个水平上,也就是说,教师应不断地向学生提出新的课题和内容,它的水平应稍高于学生的原有水平,以激发学生内部矛盾的发展,不断地把最近发展区的水平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这样不断发展,推动学生向更高的水平发展。也就是说,教师对学生提出的目标或要求,能使学生“跳一跳,够得着”,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获得“柳暗花明”的惊喜 。
三、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不断深化学习动机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是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有效策略。所谓“成功的喜悦”是指学生达到预定目标的一种愉快的感情体验。当学生从成功中看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时,就能产生“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从每一个学生从内心来说,也都希望能得到教师的肯定或表扬,这有利于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正如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美国的盖茨也说:“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成功的努力。” 基于这一点,我们应该善于发现学生的积极因素,对其多加鼓励,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从而享受成功的满足和喜悦,能使学生产生再接再励、积极向上的力量,这一点是绝不能忽视的。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对学生所表现出的热情、认真态度和一定的期待性,特别是鼓励,都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如学生取得点滴成绩时,教师含笑点头,学生会因此信心倍增,这种信心可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尤其是学习困难生,他们也有一种“不能比别人差”或“要胜过别人”的心理,更应善于发掘他们的闪亮点,那怕是很微小进步,对他们来说也是不容易的,应及时予以鼓励。这些都能对学生的学习动机起到促进作用。如本班有一个男生,特爱篮球,为了训练篮球,他不怕严寒酷暑,在篮球比赛中表现突出,为学校篮球队争得了许多荣誉,但他对学习不太感兴趣,考试常常不及格。于是,首先在班上表扬他在篮球方面取得的成绩,然后请他谈谈成功的秘诀,最后引导他在学习上也应发扬这种勤学苦练的精神,只要他努力学习,成绩也一定会提高。经过这次表扬之后,同学们对他刮目相看,他看到了自己的优势,有了信心,不但更加爱好篮球,而且也渐渐地爱上了学习,成绩逐渐提高。
四、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信息,给予适当的评定
从信息论和控制论角度看,没有信息反馈就没有控制。在学习中,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学习的结果,也会产生相当大的激发动作用。当学生知道自己的进度、成绩时,可以激起进一步学好的愿望,同时又可通过反馈的作用及时看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及时改正,并激发起上进心。美国心理学家佩奇(E.B.Page)曾对74个班的2000多名学生的作文进行过研究。他把每个班的学生分成三组,分别给予三种作文记分方式。第一组的作文只给甲、乙、丙、丁一类的等级,既无评语也不指出作文中存在的问题。第二组给予特殊评语,即不仅给予等级,而且给评语,但获得同一等级的作文的评语是一样的,不同等级的评语不一样。例如,对甲等成绩,评语为“好,坚持下去”;对乙等成绩,评语为“良好,继续前进”等。第三组除评定等级外,还给予顺应性评语。例如对于他们文章中发挥写得较好的地方,圈点赞扬,存在的问题加以矫正,同时还提出一些有针对性,启发性的意见和建议让他在下一次作文中采纳或改正。结果表明,三种不同的评语对学生后来的成绩有不同的影响。在开学时,学生作文水平差不多。但到期末时,发现作文水平的提高程度不一致,第三组学生的成绩明显优于其它两组。由此可见,反馈在学习上的效果是很显著的。如果没有反馈,不知道自己的学习效果,则缺乏学习的激励,很少进步。
总而言之,在学校教育当中,培养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手段和方法还有很多种,需要广大同仁在教学实践中去发现、去创造。
一、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也不是识字很少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从本世纪20年代开始,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把人类带进了信息时代,新知识的巨增和旧知识的快速老化,要求人们善于学习、终身不断地进行学习。青少年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接班人,必须与时俱进,学会学习,不断掌握先进的科学知识,才能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在教学中,教师应经常引导学生认识学习的这种必要性和迫切性,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热情,并且有意识地让学生利用己掌握的逻辑思维、思想方法,自己亲自参与新知识的发现、独立解决问题、善于思辩、习惯于归纳整理,这样才能真正锻炼自己的思维、开发自己的智力、发展自己的能力,才能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威力和应用的乐趣,从而把学习当成自身的需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爱学”.
二、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激发和维持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动机中最重要和最重点的部分是什么呢?毫无疑问,就是求知欲和好奇心。求知阶段的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尤为强烈,只要能把其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和激发出来,那么他们就会自动地去学习和发现问题。在我的多年教学实践中,认为创设问题情境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在教学中经常提出一些与学习有关的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去发现、去攀登,可以激发和强化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可把一个较难理解的知识或解决的问题,分解为几个较为简单的知识或问题,多用启发示,逐层推进,逐步深入,循循善诱,让学生理解知识或解决问题有一种“ 拾级而上”的感觉。当教师一步一步把他引向正确的结果时,他也会豁然开朗,哦,原来如此简单,对学习也产生了深厚的兴趣.
教师在教学中也可创设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问题情境。难度适宜的问题情境,经过努力可以实现,使学生从中体验到成功感,从而产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动机。那么,教师应怎样去创设难度适宜的问题情境呢?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状态,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展水平构成一个适当的跨度。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最近发展区”的概念。他认为“最近发展区”是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即学生能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独立地完成任务,不需教师的帮助即可达到的水平)与学生的第二个发展水平(即在现有发展水平之上,学生不能自行完成任务,须经过教师的启发帮助才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距离。教育要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必须把着眼点放在学生心理发展的第二个水平上,也就是说,教师应不断地向学生提出新的课题和内容,它的水平应稍高于学生的原有水平,以激发学生内部矛盾的发展,不断地把最近发展区的水平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这样不断发展,推动学生向更高的水平发展。也就是说,教师对学生提出的目标或要求,能使学生“跳一跳,够得着”,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获得“柳暗花明”的惊喜 。
三、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不断深化学习动机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是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有效策略。所谓“成功的喜悦”是指学生达到预定目标的一种愉快的感情体验。当学生从成功中看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时,就能产生“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从每一个学生从内心来说,也都希望能得到教师的肯定或表扬,这有利于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正如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美国的盖茨也说:“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成功的努力。” 基于这一点,我们应该善于发现学生的积极因素,对其多加鼓励,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从而享受成功的满足和喜悦,能使学生产生再接再励、积极向上的力量,这一点是绝不能忽视的。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对学生所表现出的热情、认真态度和一定的期待性,特别是鼓励,都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如学生取得点滴成绩时,教师含笑点头,学生会因此信心倍增,这种信心可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尤其是学习困难生,他们也有一种“不能比别人差”或“要胜过别人”的心理,更应善于发掘他们的闪亮点,那怕是很微小进步,对他们来说也是不容易的,应及时予以鼓励。这些都能对学生的学习动机起到促进作用。如本班有一个男生,特爱篮球,为了训练篮球,他不怕严寒酷暑,在篮球比赛中表现突出,为学校篮球队争得了许多荣誉,但他对学习不太感兴趣,考试常常不及格。于是,首先在班上表扬他在篮球方面取得的成绩,然后请他谈谈成功的秘诀,最后引导他在学习上也应发扬这种勤学苦练的精神,只要他努力学习,成绩也一定会提高。经过这次表扬之后,同学们对他刮目相看,他看到了自己的优势,有了信心,不但更加爱好篮球,而且也渐渐地爱上了学习,成绩逐渐提高。
四、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信息,给予适当的评定
从信息论和控制论角度看,没有信息反馈就没有控制。在学习中,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学习的结果,也会产生相当大的激发动作用。当学生知道自己的进度、成绩时,可以激起进一步学好的愿望,同时又可通过反馈的作用及时看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及时改正,并激发起上进心。美国心理学家佩奇(E.B.Page)曾对74个班的2000多名学生的作文进行过研究。他把每个班的学生分成三组,分别给予三种作文记分方式。第一组的作文只给甲、乙、丙、丁一类的等级,既无评语也不指出作文中存在的问题。第二组给予特殊评语,即不仅给予等级,而且给评语,但获得同一等级的作文的评语是一样的,不同等级的评语不一样。例如,对甲等成绩,评语为“好,坚持下去”;对乙等成绩,评语为“良好,继续前进”等。第三组除评定等级外,还给予顺应性评语。例如对于他们文章中发挥写得较好的地方,圈点赞扬,存在的问题加以矫正,同时还提出一些有针对性,启发性的意见和建议让他在下一次作文中采纳或改正。结果表明,三种不同的评语对学生后来的成绩有不同的影响。在开学时,学生作文水平差不多。但到期末时,发现作文水平的提高程度不一致,第三组学生的成绩明显优于其它两组。由此可见,反馈在学习上的效果是很显著的。如果没有反馈,不知道自己的学习效果,则缺乏学习的激励,很少进步。
总而言之,在学校教育当中,培养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手段和方法还有很多种,需要广大同仁在教学实践中去发现、去创造。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学生的学习动机是直接推进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它是由学习需要转化而来,是社会和教育对学生学习的客观要求在学生头脑中的反映。在教育教学中,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既是促进教师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手段,也是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的途径,是学校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x0d\x0a那我们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如何对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行培养和激发呢?\x0d\x0a一、加强学习目的教育,启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x0d\x0a学习目的的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项经常性的教育,它与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与培养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具体的学习动机的教育应通过各学科的教学来实施。教育实践表明,学生对某些学科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常常是由于对学习这门学科的重要意义缺乏认识。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该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它的目的、任务、要求,认识在以后的应用中的价值和作用。这样随着学习的深入,认识的深入,学生对学习就越有兴趣,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就越高。\x0d\x0a二、提供成功机会,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x0d\x0a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得到某些成功的体验,已经成为当今教育激发学习动机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苏贝尔曾指出,学习与动机之间的关系是典型的相辅相成的关系。因此教师在讲授知识的同时,应该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学生一旦尝到成功带来的喜悦,学习动机就能获得强化,又有助于使学生产生自信心,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x0d\x0a运用这种方法时,首先要考虑到学生的不同实际情况,设立不同的学习目标和要求,其次要控制教学的进度和难度,使学生的某些具体学习得到不断实现,尤其是尽可能创造条件,使学生有机会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在为社会服务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x0d\x0a三、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强化学习动机\x0d\x0a学习结果的反馈,就是将学生学习的结果及时提供给学生,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包括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成绩、作业的正误、考试成绩的优劣等。当学生了解了自己的学习结果,可以强化正确的学习动机,克服不正确的学习动机,从而促进学生进一步努力学习。这正是因为学生得知自己的学习结果后,一方面看到了自己的进步,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求知欲得到满足,从而使学习的态度和手段得到及时的强化,产生进一步学好的欲望和愿望;另一方面有能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增强和克服缺点和不足的信心与决心。\x0d\x0a四、适当的开展竞赛活动\x0d\x0a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争取优良成绩的一种有效手段。学习竞赛有很多形式,如个人之间竞赛,对照过去与现在的自我竞赛,团队之间的竞赛等。不同的竞赛形式对学生的学习动机都有激励作用。因为在竞赛过程中,学生的好奇心和成就动机会更加强烈,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会大大增强。所以很多学生在竞赛的情况下,学习的效率会有很大的提高。当然,有利就会有弊。过多的竞赛会失去激励作用,会造成过于紧张的气氛,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有损学生的身心健康;况且竞赛获得成功的毕竟是少数人的胜利,胜利后会受到关注、表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而没有获得成功的少数学生就被忽视,也许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所以,只有适当开展竞赛活动,竞赛时最好按照能力分组进行,这样会使更多的学生都有获得成功、有受奖的机会,这样才对多数的学生起到激励作用。另外应多指导学生进行自我竞赛,使他们能从自己的进步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进学习的积极性。\x0d\x0a五、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x0d\x0a教育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景,提出一定难度的问题,使学生既感到熟悉又感到不能单纯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解决,这时就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的欲望,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对这种境界的完美描述。在学习中遇到问题,当学生正在头脑里积极思考,但是不能达到想通的心理状态;或是对这一问题有了新的领会,但是不能准确的表达出来,正在积极地使语言或是思路条理化、清晰化的时候,这时教师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就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起学生求知的需要。例如在教学《怀素写字》这个故事时,问:学完了这篇课文后你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对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准确说出出课文的道理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于是我在黑板上写了一个“板”字,问“你想怎样才能写好这个字?”引导学生说出怀素写字的方法。“先看清字的形状,记住字的笔顺,再一笔一笔照着写。”接着,我问“如果你每天坚持这样写,你的字会怎样?”通过这些问题的回答,很快,由此及彼理解并掌握这一课所说的道理,只有认真写字,坚持不懈,写字就会有进步。这时我引导学生,你能把字写好吗?(想)那么就要像怀素一样认真写字,我相信你们也能写出一手好字来。以此来激励学生学习怀素刻苦练字,好学上进的精神。\x0d\x0a六、适当表扬与批评,进行的正确的评价\x0d\x0a教师正确的评价,恰当地运用表扬与批评的方法,也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手段之一。因为这种表扬和批评是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成绩的一种肯定与否定的一种评价形式和方式。当然,表扬与批评,奖励与惩罚,赞扬与责备等不同的评价方式对学习动机的激发也有不同的作用。一般来说,表扬和鼓励与批评和责备相互比较更容易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前者能使学生产生成功的喜悦感,后者更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但是表扬、鼓励过于多,甚至是泛滥成灾,或是使用不当,也会对学习动机有一定消极作用。相反,适当的批评、责备或是惩戒式的责罚尤其对学习较好的学生的缺点的批评也有一定的积极效果。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把表扬和鼓励有机的结合,适当地应用,表扬时指出还存在的不足与缺点,批评时肯定学生的优点和进步。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努力做到客观、公正、公平,恰到好处,又要奖罚分明,能够以理服人。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增进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及自觉性。从而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才会使学习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丁庄苗曙光)\x0d\x0a《课标》中说:“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只有当教师了解并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满足了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才能促进学生学习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才能丰富学生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思维水平,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要想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应尽最大的可能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鼓励他们努力探索学习的方法与策略,保持积极的学习情感与态度,主动地获得数学知识、必要的应用技能和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x0d\x0a动机是一个人发动和维持活动的个性倾向性,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是需要的表现形式。学习动机就是推动学习活动、确定学习方向以及引导、维持、调节、强化学习活动的一种内部机制或内在历程。正确的学习动机对学习活动的作用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对正在进行的活动的推动作用;二是对未来活动的准备作用;三是对活动的创造性态度的促进作用。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很多,大致可分为内部和外部两大类。其中内在因素起决定作用,是维持学生对学习孜孜不倦进行的原动力,如学生对学习的需要、兴趣、情感、以及自尊心、自信心、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愿望、信念、理想等。外部条件对激发学习动机也有巨大的促进作用,比如父母的表扬、教师的鼓励、奖赏、适当的竞赛等。因此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x0d\x0a一、加强学习目的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x0d\x0a正确而又明确的学习目的是形成和提高学习动机的必要条件。“伟大的力量来自于伟大的目的”(高尔基),巴班斯基说“教学过程不但要依靠认识兴趣的动机,而且要依靠一系列其他的动机,其中启发把学习看成自己的义务和责任的动机是特别起作用的。这些动机使学生克服学习上不可避免的困难,体验由于克服困难而产生的愉快心情。在这种情况下义务感和责任心迫使学习努力去掌握知识、技能和技艺,以便尽管对该作业没有兴趣,但仍然坚持获得必要的结果”。所以,只有学生明确地认识到自己当前的学习与将来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密切关系,体会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发展自己的智力、才能是未来人生道路上不可或缺的本领,才能确立远大的、高尚的、强有力的学习动机,才能产生强烈的而又持久的学习热情。相反,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认为读书是为了应付父母、教师的“差使”,上课是混日子,常常是学生学习被动、落后的主要原因。因此,经常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方面的教育,注重根据学科的性质、知识的特点、教学形式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目标教育,是必要的也是很重要的。当然,教学总不能被“小目的”困扰着,必须同学生的大奋斗目标、未来的生存、社会的需要等联系起来,这样的教育才会持久深入,学生学习的热情才会始终不变。\x0d\x0a二、阐述知识的意义和价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x0d\x0a求知欲是对知识的热烈探求,是学生的好奇心和内在学习兴趣的集中反映,强烈的求知欲是学习正确的学习动机的重要表现。通常每一个学生都有求知欲,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学生的心灵深处都存在着使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愿望。求知欲的基础是对知识的热爱,是对知识的意义和价值的深刻理解;没有对知识的热爱,就不可能有对知识的不懈追求。在教学活动中,准确阐述知识的意义和价值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的有效途径之一。比如数学课中,当学生了解到“一种科学只有成功地运用数学之时,才算达到真正完善的地步”(马克思语),“数学是科学的眼睛”(罗蒙诺索夫语),那么他们学习数学的动机就必然会更加坚定有力。同时,这对于鼓舞学生的求知的热情,激发他们打开知识宝库的渴望,引起他们对发掘知识奥秘的兴趣,都会产生极其重大的作用。我在讲授《统计初步》第一课时,结合本地区农村实际情况,向学生提出一个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问题:假如你是位渔民,怎样才能知道自己渔池中鱼的数目、生长状况、年终是否会盈利?学生听完后立即沸腾起来,说法应有尽有,待到老师阐明数学中就有一门学科??《统计初步》??能提供答案时,顿时一双双渴求的目光投向了老师??????学生学习的热情有了,主动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下面的教学自然就有了生机,效果自然也就很突出。\x0d\x0a三、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求的兴趣\x0d\x0a所谓问题情境,就是把学生学习中需要解决的矛盾问题带到一定的情境中去。一般来说,问题应具备一定难度的,对学生来讲,既是他们力所能及的而又必须经过努力才能解决的,用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的理论说,即这些问题必须是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问题。实践经验和心理学研究证明,只有那些“高而可攀、跳起来答”的问题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燃起追根究底对知识追求的热情,进而形成稳定持久的学习动机。我在指导学生练习《解直角三角形》应用举例时,利用现有条件和地宜,设计了这样的三道题:某位学生在太阳光下测得一根2米长竹杆的影长为1米,那么相同时刻10米长的电线杆的影长是多少?若这段影长一部分落在地面上,另一部分落在斜坡上,其中地面影长4米,那么落在斜坡上的影长是6米吗?请说明理由;假若现在有一长杆落在地面上的影长为3米,落在墙壁上的影长为1米,则这根长杆是多少米?同学们看完题目后一个个显得欲欲试试、兴奋不已的样子,接下来只要适当点拔,因势利导,一堂枯燥的练习课就会变得精彩生动、激情不断。\x0d\x0a四、适当地组织竞赛,激发学习的外在动机\x0d\x0a表现自我、张扬个性是现代青少年一个共同的心理特征。竞赛正是充分利用青少年这一心理特征而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外在动机最有效的手段之一。组织得好的竞赛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积极向上的需要发展得更为强烈,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奋发进取,勇于探索,团结合作等优秀的思想品质;不仅能有效地形成学生的外在动机,而且能激活学生的各种内在动机,合力推动学生健全人格的完美发展。竞赛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团队或个体的;课内或课外的;综合或单独一门学科的。竞赛的组织务必严格保密,确保竞争的公平公正。只要竞赛组织得好,就一定能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成熟发展。\x0d\x0a五、客观公正的教学评价,强化学习动机\x0d\x0a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的种种正确客观的评价信息,对学生的学习动机起着重要的激励和强化作用。它不仅使学生从反馈的信息中看到自己的进步与成功,还能体验到成功之后的喜悦,从而使自己的学习态度和兴趣得到加强,激起更进一步深入学习的强烈愿望;同时又能通过这种信息反馈了解自己学习的不足或弱点,从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去克服缺点,战胜困难,为取得更好的成绩而拚搏努力。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学习知识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活动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评价主体和方式要多样化,有自我评价、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和社会有关人员的评价;既可采用书面考试、口试、作业分析等方式,也可采用课堂观察、课后访谈、大型作业、建立成长档案等方式。无论采用何种主体、何种方式,都应以激励学生学习、促进学习发展为目的,这样才能不断强化学习动机。\x0d\x0a1.在学案设计中体现和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学有动力。\x0d\x0a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应是教学活动中心,教师、教材、一切教学手段,都应为学生的“学”服务,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参与。数学教学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一旦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不会感到学习是一种负担.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让学生愉快有效地学习数学,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有动力.\x0d\x0a(1)数学学案设计抓住导人环节设下悬念,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x0d\x0a如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时,教师可以请学生想好一个数,把这个数经过加减乘除一系列运算后的结果告诉教师,教师很快猜出学生想好的那个数是几,在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时,教师指出奥妙所在,引入课题,十分生动有趣.\x0d\x0a(2)数学学案设计复习简单问题,让学生有成功感,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探究的欲望.\x0d\x0a(3)数学学案设计中,引入数学实验,让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参与包括探索、发现等获得知识的全过程.使其体会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的快感,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在学习“三角形三边关系”时,学案设计如下问题:“三根木棒能组成一个三角形吗?”大多数学生回答是肯定的.这时,教师拿出三根木棒进行演示,当学生看到居然不能组成一个三角形时,感到很惊奇.这时教师再演示把最长的木棒适当截去一段后,与另两根组成了一个三角形.然后教师启发学生自己动手用木棒去寻找三角形三边长应满足怎样的关系才能构成一个三角形.这样的教法既能促使学生探索,又能将思维引向深入,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x0d\x0a(4)数学学案设计开放性问题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较快地进入新的学习情景。如对三角形全等判定定理的学习,先提出这样的问题:一块三角形的玻璃被打成两片(图略),要配一块同样大小的三角形玻璃要不要将两块都带去?如果只带一块,那么应带那一块?为什么?学生思考或回答问题时,已感受到:两角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这一判定方法。\x0d\x0a2.学案导学中加强学法指导,让学生有“法”可依。“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这充分说明了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它是获取知识的金钥匙.学生一旦掌握了学习方法,就能自己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因此,改进课堂教学,不但要帮助学生“学会”,更要指导他们“会学\x0d\x0a第一,教学生“读一读”.学案开始为学生编好阅读课本填空和问题设计,并指导学生掌握“读读、划划、算算、写写”的预习方法,逐步学会归纳整理,善于抓住重点以及围绕重点思考问题的方法.如学习“圆周角”一节时,可设计以下三个问题让学生预习:①圆周角是怎样定义的?对比圆心角的定义两者有何不同?②圆周角定理的证明为什么要分三种情况进行.③圆周角定理有哪些推论,这些推论如何证明.\x0d\x0a第二,让学生“讲一讲”.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对于那些容易混淆的概念,难以掌握的内容,应积极引导学生去议,鼓励学生去讲.在讲的过程中,对于学生出现的差错、漏洞,教师要特别耐心引导,帮助他们逐步正确地表述.让学生学会合作与交流,让学生大胆的表达.\x0d\x0a第三,带动学生“做一做”.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实验中得出结论,锻炼学生的思维和动手能力.\x0d\x0a第四,引导学生“想一想”.养成解题后反思的习惯.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反思知识点和解题技巧,反思多种解法的优劣,反思各种方法的纵横联系.适时地组织诱导学生展开想象,题设条件能否减弱?结论能否加强?问题能否推广?等等.\x0d\x0a第五,引导学生学会“复习”。俗话说:“温故而知新”,这就是说,对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和技能要经常复习。复习有多种,根据复习的时间和内容,可以把复习分为两种,一种叫课后复习,即每次上课后的复习,一般在当天进行;另一种叫系统复习,是在较长时间后,集中一段时间对整体性的内容进行系统复习,包括单元复习、阶段复习、考前复习等,教师要多向学生介绍复习方技巧。\x0d\x0a3.学案导学中发展学习能力,让学生学有创见。\x0d\x0a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不但要让学生学会学习,更要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首先,要注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教师要深入分析并把握知识间的联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依据数学思维的规律,设计出恰当的富于启发性的问题去启迪和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同时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试验、分析、猜想、归纳、类比、联想等思想方法,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其次,要引导学生广开思路,重视发散思维.教师要精选一些典型问题,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大胆猜想、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x0d\x0a4.学案导学中注重因人施教,让学生有个性。\x0d\x0a教学本身就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个性差异,也是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一个重要方面.例如,在课堂教学中,可根据不同气质的学生因人施教,对“兴奋型”学生可采用“以忙制动”、“以动制动”等方法.根据他们反应快,愿意表达自己看法的特点,多提问,多让他们发表意见,多让他们操作、演示.让善于思考又不爱发言的“抑郁型”学生发表不同看法;让积极发言又常丢三拉四的“活泼型”学生讲清算理,分析算式;让机灵沉着又稳重内向的“安静型”学生说一说别人讲得对不对,并加以补充等等.这样围绕教学内容和要求,根据学生气质差异因人施教,既有统一要求,又能发展学生的个性,使他们的长处得到充分发挥.\x0d\x0a5、学案导学中应运用“最近发展区”理论,实施分层递进教学\x0d\x0a教学有效性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在班级教学中学生间获得同样知识所需的时间存在较大差异,要在同一时空中按划一目标发展,部分学生学习时间的浪费十分明显。\x0d\x0a在实践中,如能按照“最近发展区”理论把获得某种知识所需时间和认知发展水平大体相当的学生进行归类分层,并确定与各层次学生的实际可能性相协调的分层递进教学目标,实施分层递进教学,教学效率即可大幅度提高。\x0d\x0a这里,“分层”是为了确保教学与各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适应,“递进”则是不断地把最近发展区变为现有发展水平,从而使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教学活动不断向前推进。分层递进教学是班级授课制中实施个别化教学的新探索,是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深化和具体应用,对提高教学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x0d\x0a总之,要让学生主动地学习数学,教师必须转变角色,接受“教师应当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而并非知识的传授者”的观点,利用学案导学致力于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学习过程和培养一个良好的“学习共同体”,从而正确地发挥教师在教育体制和教育对象之间的“中介”作用,这样才能把培养和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落到实处.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一、利用反馈信息,奖惩得当
反馈就是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这就要求教师给学生提供的反馈要清晰,具体。曾听到过一个低年级的新教师上课,课上他激情满怀,不管学生怎样回答,他总是说:“你做得很好。”一堂课下来,这句话使用频率颇高,而他关于为什么“好”的理由却一句也没有,很多学生都是一头雾水,似懂非懂。这样千篇一律,纯粹为了评价而评价的毫无意义的反馈结果使学生很被动,不知下一步该做什么,只能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所以,这堂表面上热闹非凡的课给所有听课者的感觉就是在“做秀”,没有真正的实用价值。
除此之外,及时、经常的反馈也是必要的。特别是学生的作业,如果不及时批改,等学生开始遗忘的时候再讲评,就只会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这样的反馈也不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努力的愿望。在小学阶段,教师如能够提供正确的反馈信息,再加上适当的评价,效果相当的好。心理学研究表明,表扬与奖励比批评和指责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记得有一次学校智力竞赛,由于我们班“一号种子”手折了无法参赛,名额一时多出了一个。经过反复思考,我决定派一个全班都不看好的捣蛋鬼小刚参赛,他涨红着脸不敢看我,因为除了一点小聪明是优点外,他几乎天天被同学举报,不是拉女同学的小辫子,就是给别人取外号,要不然就是为了一个小问题跟人家争论不休,各个科任老师都对他非常反感。可有一次家访,我却发现他的课外读物特别的丰富,其中不乏一些科普读物。面对同学们疑惑的眼神,我只笑着说了一句:“士别三日,说不定当刮目相看喔。”比赛结果是他得了一个鼓励奖,但是没有奖品。我用自己的钱悄悄给他买了一个漂亮的文具盒,他原先那个已经很破旧了。我在班上说:“小刚真的很有潜力,离真正的成功只有一步之遥了。如果他能先把课内知识掌握了,再去摄取课外读物,成绩就远不止于此。但是,如果把智慧用在一些无聊的地方,那……” 小刚低着头,摸着有生以来第一份奖品,激动地说:“老师,我…其实…等我的好消息。”后来这学生真的发愤图强,现在正在一所重点大学读物理系一年级呢。至今,他也不知这文具盒的来历,但它已经不重要了,因为它只是作为一种奖励来吸引该学生的注意力,使他的内部学习动机转化为外部学习动机罢了。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创设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有效方法和手段,成功的教学情境应不断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学习的内部动机。这种方法要求教师要熟悉教材,掌握新旧知识的联系,还要充分了解学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如教课文‹五彩池›时,可以先让学生预习,然后老师置疑:“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呢?池水是五彩的吗?”然后让学生讨论,根据讨论结果,教师再做归纳,学生就会对答案有较深刻的印象。再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这一课,面对他大义凛然的选择,可让学生讨论,除了牺牲自己,别无它法了吗?经过一番激烈的论证,权衡一下厉害得失,以及当时的时间和条件限制,董存瑞最后还是得为解放隆化而献身。这种问题情境的创设,学生对烈士的崇高精神有了进一步的感悟。还有,上实验课‹ 摩擦 ›时,先让学生用尺子、橡皮、玻璃棒等物分别在衣服、头发、毛皮上摩擦,然后再用发热的一端去吸碎纸屑等物,就可以看到有的能把碎纸屑吸起,有的不能。对这种结果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问题情境就产生了。
三、指导积极归因,提高成功率。
指导学生对学习结果进行合理归因,就是要让学生树立这样一种信念:只有努力才有可能成功,不努力注定要失败。对于不同的学生,教师要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优缺点,并为他们制定确实可行的目标。曾遇到过这样一个懒惰的学生,每次考试,不管成绩多么糟糕,他都无动于衷,甚至常大言不惭地说:“我都会做,只是忘了看题目。”起先我还非常相信,次数多了,难免起疑。有一次,他又考了全班倒数第二,看到他那么不争气的样子,我决心跟他好好谈谈。我问他:“怎么又考这种成绩,按理你应该不至于如此的。”他说:“对呀,这次我按您的指导,很认真的看题了,可是天太热了,我坐得难受,就考不好了。“就这个原因吗?”他不解地点点头,我立刻拿出试卷让他重新做,结果还是一团糟。“现在天气不热呀,你怎么……”他低下了头,还想找借口。我制止他说:“你这些借口都很有理由,但都是客观原因,主观原因在于你自己。是你自己太懒了,成天想着玩,功课不好好做,不努力去争取,天上会掉馅饼吗?”他脸红到了脖子上。这个学生就是对自己的成败进行了错误的归因。针对他这一弱点,我制定了一套适合他的计划,并对他进行定时检查。两个月后,我再对他进行不定时抽查。一个学期后,这个懒惰但是智商并不低的学生变成了一个勤学上进的人,后来还被选到学校“红领巾督导队”。所以说,在教学中,教师能对学生进行归因训练,解决学生的问题,改变学生原有的错误认识,就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发挥主导作用,因材施教
教学活动是教师指导学生努力完成学习任务的活动过程。早在几千年前,孔子就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主张,这一主张在教育改革大潮中依旧适用。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关心学生的所思所想所好,才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一些家长不顾孩子的喜好,而纯粹为了迎合社会的潮流,让自己的子女成天学这学那,殊不知这样做的结果是扼杀了孩子的天性,也把他们某一方面的潜能消失殆尽。作为经受过专业训练的老师,我们千万别重蹈覆辙。除此之外,创设一个安全、相互信任和相互支持的学习氛围,对每个学生表现出真诚的关注和接纳,切忌出言不逊,或不顾学生水平差异,拔苗助长。记得前几年看过一篇报道,某校一个教五年级的老师知识很渊博,也很努力为学生讲课,他指导的学生也多次获奖。但是年终评议上,学生却联名上书,要求换掉该老师。原因出乎意料,全班大部分学生认为这个老师要求太高了,对他提出的要求稍有偏差,他就厉声呵斥。哪怕是再精彩的内容,学生上起他的课都是战战兢兢,唯恐哪里不小心出错了,他又当着大家的面恶言相向。有一个家长抱怨说,她的女儿文娱方面非常优秀,但学习成绩中上。女儿自尊心很强,怕学不好,每晚在家都要复习到深夜,看到女儿已经那么尽力了,她们也很满足了。可女儿在校却多次被该老师指责:“跳舞有什么用?你考试能得第一吗?”,后来她发展到不敢去上学的地步。这样的老师根本不顾学生的感受,学生哪里还有学习的激情呢?所以说,教师对不同水平学生的指导、评价要恰当,合理,多用鼓励性语言,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这也有助于创设良好的心理氛围,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愿望,也即学习动机。
教法教法,贵在得法。总而言之,教师不管采用哪种方法教学,一切都是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如果能巧用一切策略,就能如鱼得水地驰骋于教学之中。
反馈就是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这就要求教师给学生提供的反馈要清晰,具体。曾听到过一个低年级的新教师上课,课上他激情满怀,不管学生怎样回答,他总是说:“你做得很好。”一堂课下来,这句话使用频率颇高,而他关于为什么“好”的理由却一句也没有,很多学生都是一头雾水,似懂非懂。这样千篇一律,纯粹为了评价而评价的毫无意义的反馈结果使学生很被动,不知下一步该做什么,只能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所以,这堂表面上热闹非凡的课给所有听课者的感觉就是在“做秀”,没有真正的实用价值。
除此之外,及时、经常的反馈也是必要的。特别是学生的作业,如果不及时批改,等学生开始遗忘的时候再讲评,就只会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这样的反馈也不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努力的愿望。在小学阶段,教师如能够提供正确的反馈信息,再加上适当的评价,效果相当的好。心理学研究表明,表扬与奖励比批评和指责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记得有一次学校智力竞赛,由于我们班“一号种子”手折了无法参赛,名额一时多出了一个。经过反复思考,我决定派一个全班都不看好的捣蛋鬼小刚参赛,他涨红着脸不敢看我,因为除了一点小聪明是优点外,他几乎天天被同学举报,不是拉女同学的小辫子,就是给别人取外号,要不然就是为了一个小问题跟人家争论不休,各个科任老师都对他非常反感。可有一次家访,我却发现他的课外读物特别的丰富,其中不乏一些科普读物。面对同学们疑惑的眼神,我只笑着说了一句:“士别三日,说不定当刮目相看喔。”比赛结果是他得了一个鼓励奖,但是没有奖品。我用自己的钱悄悄给他买了一个漂亮的文具盒,他原先那个已经很破旧了。我在班上说:“小刚真的很有潜力,离真正的成功只有一步之遥了。如果他能先把课内知识掌握了,再去摄取课外读物,成绩就远不止于此。但是,如果把智慧用在一些无聊的地方,那……” 小刚低着头,摸着有生以来第一份奖品,激动地说:“老师,我…其实…等我的好消息。”后来这学生真的发愤图强,现在正在一所重点大学读物理系一年级呢。至今,他也不知这文具盒的来历,但它已经不重要了,因为它只是作为一种奖励来吸引该学生的注意力,使他的内部学习动机转化为外部学习动机罢了。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创设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有效方法和手段,成功的教学情境应不断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学习的内部动机。这种方法要求教师要熟悉教材,掌握新旧知识的联系,还要充分了解学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如教课文‹五彩池›时,可以先让学生预习,然后老师置疑:“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呢?池水是五彩的吗?”然后让学生讨论,根据讨论结果,教师再做归纳,学生就会对答案有较深刻的印象。再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这一课,面对他大义凛然的选择,可让学生讨论,除了牺牲自己,别无它法了吗?经过一番激烈的论证,权衡一下厉害得失,以及当时的时间和条件限制,董存瑞最后还是得为解放隆化而献身。这种问题情境的创设,学生对烈士的崇高精神有了进一步的感悟。还有,上实验课‹ 摩擦 ›时,先让学生用尺子、橡皮、玻璃棒等物分别在衣服、头发、毛皮上摩擦,然后再用发热的一端去吸碎纸屑等物,就可以看到有的能把碎纸屑吸起,有的不能。对这种结果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问题情境就产生了。
三、指导积极归因,提高成功率。
指导学生对学习结果进行合理归因,就是要让学生树立这样一种信念:只有努力才有可能成功,不努力注定要失败。对于不同的学生,教师要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优缺点,并为他们制定确实可行的目标。曾遇到过这样一个懒惰的学生,每次考试,不管成绩多么糟糕,他都无动于衷,甚至常大言不惭地说:“我都会做,只是忘了看题目。”起先我还非常相信,次数多了,难免起疑。有一次,他又考了全班倒数第二,看到他那么不争气的样子,我决心跟他好好谈谈。我问他:“怎么又考这种成绩,按理你应该不至于如此的。”他说:“对呀,这次我按您的指导,很认真的看题了,可是天太热了,我坐得难受,就考不好了。“就这个原因吗?”他不解地点点头,我立刻拿出试卷让他重新做,结果还是一团糟。“现在天气不热呀,你怎么……”他低下了头,还想找借口。我制止他说:“你这些借口都很有理由,但都是客观原因,主观原因在于你自己。是你自己太懒了,成天想着玩,功课不好好做,不努力去争取,天上会掉馅饼吗?”他脸红到了脖子上。这个学生就是对自己的成败进行了错误的归因。针对他这一弱点,我制定了一套适合他的计划,并对他进行定时检查。两个月后,我再对他进行不定时抽查。一个学期后,这个懒惰但是智商并不低的学生变成了一个勤学上进的人,后来还被选到学校“红领巾督导队”。所以说,在教学中,教师能对学生进行归因训练,解决学生的问题,改变学生原有的错误认识,就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发挥主导作用,因材施教
教学活动是教师指导学生努力完成学习任务的活动过程。早在几千年前,孔子就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主张,这一主张在教育改革大潮中依旧适用。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关心学生的所思所想所好,才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一些家长不顾孩子的喜好,而纯粹为了迎合社会的潮流,让自己的子女成天学这学那,殊不知这样做的结果是扼杀了孩子的天性,也把他们某一方面的潜能消失殆尽。作为经受过专业训练的老师,我们千万别重蹈覆辙。除此之外,创设一个安全、相互信任和相互支持的学习氛围,对每个学生表现出真诚的关注和接纳,切忌出言不逊,或不顾学生水平差异,拔苗助长。记得前几年看过一篇报道,某校一个教五年级的老师知识很渊博,也很努力为学生讲课,他指导的学生也多次获奖。但是年终评议上,学生却联名上书,要求换掉该老师。原因出乎意料,全班大部分学生认为这个老师要求太高了,对他提出的要求稍有偏差,他就厉声呵斥。哪怕是再精彩的内容,学生上起他的课都是战战兢兢,唯恐哪里不小心出错了,他又当着大家的面恶言相向。有一个家长抱怨说,她的女儿文娱方面非常优秀,但学习成绩中上。女儿自尊心很强,怕学不好,每晚在家都要复习到深夜,看到女儿已经那么尽力了,她们也很满足了。可女儿在校却多次被该老师指责:“跳舞有什么用?你考试能得第一吗?”,后来她发展到不敢去上学的地步。这样的老师根本不顾学生的感受,学生哪里还有学习的激情呢?所以说,教师对不同水平学生的指导、评价要恰当,合理,多用鼓励性语言,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这也有助于创设良好的心理氛围,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愿望,也即学习动机。
教法教法,贵在得法。总而言之,教师不管采用哪种方法教学,一切都是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如果能巧用一切策略,就能如鱼得水地驰骋于教学之中。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主导,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学习过程的核心,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学习动机的激发是指在一定教学情境下,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变为活动状态,形成学习的积极性。
一、.加强对学生学习目的教育,激起学生的学习动机。
正确而又明确的学习目的是形成和提高学生学习动机的必要条件。学生只有明确地认识到了自己当前的学习与将来参加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联系,体会到当前的学习是未来参与社会主义建设不可缺少的准备时,才能确立起远大的高尚的学习动机产生强烈而又持久的学习热情。
二、 进行情感交流,增强学习兴趣 ,激发学习动机。
“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教师应加强与学生感情的交流,增进与学生的友谊,关心他们、爱护他们,热情地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作学生的知心朋友,使学生对老师有较强的信任感、友好感、亲近感,那么学生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喜爱你所教的学科上了。
三、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激发学习动机。
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愿望是在一定情境中发生的,但并非所有的情境都能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愿望起推动作用,只有那些带有探索因素的问题性情境,才能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才能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愿望起到强烈的激发作用。
四、利用多媒体手段,激发学习动机。
多媒体的发展体现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需要,优化教学环境是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优化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五、正确、妥善组织竞赛,激发学习动机。
好胜心强、不甘落后是青少年儿童共同的心理特征,竞赛正是利用了青少年这一心理特征而成为激发学生外在动机形成的最有效手段之一。
六、运用反馈原理,强化学习动机。
教师正确评价学生的学习行为,表扬、鼓励比批评、指责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表扬与批评都要根据具体情况及学生的个性而有针对性地采用。如对较优秀的学生,适当的批评可能会更有效,而对一贯受训的学生,赞许则更有显著作用。对自信心差的学生则应多鼓励、表扬,而对过于自负的学生,则应提出更多的要求。
一、.加强对学生学习目的教育,激起学生的学习动机。
正确而又明确的学习目的是形成和提高学生学习动机的必要条件。学生只有明确地认识到了自己当前的学习与将来参加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联系,体会到当前的学习是未来参与社会主义建设不可缺少的准备时,才能确立起远大的高尚的学习动机产生强烈而又持久的学习热情。
二、 进行情感交流,增强学习兴趣 ,激发学习动机。
“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教师应加强与学生感情的交流,增进与学生的友谊,关心他们、爱护他们,热情地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作学生的知心朋友,使学生对老师有较强的信任感、友好感、亲近感,那么学生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喜爱你所教的学科上了。
三、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激发学习动机。
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愿望是在一定情境中发生的,但并非所有的情境都能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愿望起推动作用,只有那些带有探索因素的问题性情境,才能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才能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愿望起到强烈的激发作用。
四、利用多媒体手段,激发学习动机。
多媒体的发展体现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需要,优化教学环境是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优化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五、正确、妥善组织竞赛,激发学习动机。
好胜心强、不甘落后是青少年儿童共同的心理特征,竞赛正是利用了青少年这一心理特征而成为激发学生外在动机形成的最有效手段之一。
六、运用反馈原理,强化学习动机。
教师正确评价学生的学习行为,表扬、鼓励比批评、指责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表扬与批评都要根据具体情况及学生的个性而有针对性地采用。如对较优秀的学生,适当的批评可能会更有效,而对一贯受训的学生,赞许则更有显著作用。对自信心差的学生则应多鼓励、表扬,而对过于自负的学生,则应提出更多的要求。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