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的压力来自什么?

如题... 如题 展开
 我来答
匿名用户
推荐于2018-03-20
展开全部
“80后”一代正处在中国社会转型大背景下,可以说呱呱坠地始就遭遇了市场经济的疾风骤雨。他们记事的时候,中国已经进入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阶段,因此他们注定要承受中国经济转型带来的剧烈阵痛。

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衣食无忧,他们成长于一个相对单纯的空间,然而他们在毕业就意味着失业的现实中,不得不在生存与竞争的双重压力下寻找发展空间。

因此他们必然活得比父辈们累,活得孤独。

他们离经叛道,但遵守游戏规则;他们崇尚自由,但不排除合作;他们追逐财富,但讲究取之有道。他们北漂,缘于有梦。一个个奋斗的梦,有梦就有希望。他们离开家庭温暖,走出熟悉的环境,背井离乡,只身闯荡京城,陷入集体无意识的漂流动荡之中。他们哭过,消沉过,动摇过,但他们从来没有后悔过。他们用自身的行为打破了中国传统小农经济超稳定的结构。

我认识的一位记者,离开省城来到京城,住地下室,在未找到工作时,身无半文,曾经三天未吃过一顿饭,被逼到山穷水尽的地步。他可以找同学借,或者让家里寄钱,但他没有这样做,他硬挺了过来。他清楚放弃就意味着失败,他明白大都市的机遇和发展远远大于中小城市,他绝不是来北京混吃混喝的外省人。

鲁迅在小说《伤逝》里面曾说:一要生存,二要发展。生存与发展两个不同数量级阶段,生存是基础,发展是动力。在这组“80后”的文章里面,主人公都是实实在在,活生生的小人物,面临生活压力,不抱怨,不放弃,乐观向上,默默前行。上班要挤三个小时公交车地铁,生活成本高,生活压力空前,睡眠严重不足,冬天的小屋没有暖气,甚至没有钱吃饭,且放弃优越的没有任何压力的小城市生活,放弃国外丰厚的待遇,他们中一个人说得好:“人不应该总是埋怨客观环境,在大城市,只要你拼了,就能出成绩,这个城市就承认你,越得到承认,你的心态就越平和,就越出成绩,这是一个良性循环。”代表他们的心声。

纵观历史,大清朝湖广填四川,带来盆地的空前繁荣;百年前山东热河的汉民闯关东,无意间成为传播内地文化的使者,造就了东北地区的人丁兴旺。如今,80后外乡人独闯北京,也烙上这个时代的印记。比之祖先,他们的行为是主动而非被动,这是“80后”鲜明的特质:张扬个性,崇尚自由,务实求发展,看重结果但不排除追求过程中痛并快乐的喜悦。

以前为理想,现在为梦想。理想可望而不可求,梦想则可随时变成现实。他们比父辈更注重实际。他们没有父辈解放全人类的理想担当,也很少有父辈那种高昂的英雄主义情结,甚至他们中的一部分人连保尔·柯察金这样的钢铁楷模也不知道。他们缺少上世纪七十年代“存在即合理”的事功色彩,以及叩问人生道路在哪里的迷茫。他们不追求崇高与伟大,不抱怨现实,甚至没有惊天地泣鬼神的豪言壮语,他们务实,平和,很在乎个人价值。他们不太看重他利,更看重己利。首先是活着,然后才是奋斗,他们衡量道德价值的标准不是荣誉、崇高、理想,而是财富、积累、成功,他们已经蜕化为彻头彻尾的市场化的“经济动物”。

如果说欧洲19世纪中叶“城外人”纷纷涌向巴黎、伦敦,向往浮华的都市生活,追求享乐,上世纪初美国西部淘金热展现的是新大陆西部拓殖的冒险主义精神,而今中国“80后”这个庞大的新生代,集多重性格组合于一身:力求稳定,又不甘于寂寞,义无反顾追求冒险,又谨小慎微患得患失,既儿女情长小资情调,又寻找刺激江湖豪气。“漂一族”、“希望一代”、“垮掉的一代”、“网络一代”、“孤独一代”、“自私一代”??很难用一句话准确概括这个群体的基本特征。但万变不离其宗,个人奋斗、我行我素、追求成功的基本价值的信念始终不变。以至于我们不得不校正一贯的价值评判标准,不得不换种思维,摒弃传统道德观,制定新的衡量体系。

“80后”是个不新,但依然非常有意思的命题。他们是冉冉崛起的一代,正在成为中国“人才蓝筹股”。今年不少“80后”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佐证他们步入主流社会的时间不远了。

关注“80后”,就必须关注他们活着然后奋斗的生存轨迹,接受他们正在成熟的事实,他们是典型的市场经济下的蛋。

在大城市,只要你拼了,就能出成绩,这个城市就承认你,越得到承认,你的心态就越平和,就越出成绩,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80后”的北京时间

农历正月十五清晨,天还没完全亮,住在北京回龙观华龙苑北里2号楼的小K被手机闹铃叫醒,他迷迷糊糊地起床,在洗手间里胡乱地洗了一把脸,扯过衣服,拎过包,锁上门,“蹬蹬蹬”地跑下楼。

楼下,马路边上,已有不少和他一样,睡眼惺忪,身体打晃的年轻人等在公交站点了。大家的目的地一样:挤371路到霍营,再转城铁13号线到市区上班。

小K向自己住的那栋楼望:那些格子一样的窗口内,几乎都亮起了灯。

他苦笑一下,回龙观,名副其实的“睡城”:住户几乎都是上班族,清早去上班,晚上七、八点才回,白天里,整个小区人气严重不足。

到了城铁站,车很快来了,人潮“哗”地一下涌进车厢,瞬间填满了所有缝隙。车子发动,早晨第一缕阳光射进来。

公交地铁交响乐

据《北京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07年末,全市常住人口163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2万。其中,外来人口419.7万人,增加36.3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25.7%。这些人中,专科以上学历的,约占10%。

阿花便是那10%群体中的一员,“漂龄”一年。和小K要倒13、2、1号三次地铁上班不同,阿花要幸运一点,因为只坐一趟公交,之后再坐2号线,三站即达。但即使这样,阿花也不敢大意。

每天一大早,“300快”公交车一到站,原本排成长龙的队伍瞬间变得臃肿不堪。阿花和别人一样,争先恐后抢占有利地形向上挤。平时阿花能拼过别人,而这一次,不知是不是没吃早餐的缘故,她失败了。车门关上,超负荷的公交车“哼哼”着向下一站驶去。

阿花很郁闷,因为这次失败,意味着迟到,意味着当月的奖金被扣除。

终于挤上地铁。站在靠门的一个座位前面,阿花死死地抓住吊环,用后背抵挡着一波又一波的冲击。座位上的那个女孩和阿花的打扮差不多,此刻正抱着臂膀,低着头小睡,车子晃动,或者到站时,她会微微抬起头,把眼睛撑开一条缝,之后马上又闭上。在她头顶的车体墙壁上,一则房地产广告里写着:“不管未来怎样,先弄套房再说”。

车厢里更多的人,看报纸的看报纸,看车体电视的看电视,看表的看表,无一例外的,面无表情。车载电视上,正介绍着某个奥运项目,同时底下跳出“距离北京2008奥运会还有15*天”之类的字样。

相对于阿花,来北京3年的小K上下班行程很艰难。

每天早上7点半左右,13号线到达西直门站,小K费力地从车厢里挤出来,又随着如潮的人流换乘2号地铁。这个换乘站比较特殊,换乘要走两段,一段地上,一段地下。地上这段,专门设置的几道栅栏人为地控制了高峰期的人流。“高峰时段,在这儿要多耗费10多分钟,人挨着人,设计得太差劲了,怎么就不能连在一块儿?真是烦透了。”小K说。

8点45分,小K终于走出地铁,再步行10分钟,走进办公室,开始一天的工作
匿名用户
2013-11-19
展开全部
社会的虚伪,黑暗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匿名用户
2013-11-19
展开全部
80前和00后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1)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