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1-05
个人认为高考是永远都不可能取消的。只要一个比较规范的政权存在(甚至不一定是共产党的政权),一种选拔人才的考试制度就始终会存在。也许方式更多样化,更合理一些。
首先看看中国古代的人才选拔,那个时候是上京赶考,一篇文章定乾坤,比现在的考察方式已经不合理许多了,可是这个制度让中国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明。
然后看看现在被莘莘学子所羡慕的国外的大学入学考察方式。一个在美国上高中的同学叫苦连天,她说中国的高考制度更好一些。说是在美国,你每门课都必须格外的认真,每天晚上的作业都会关系到你这门课的最终成绩,而每门课的最终成绩都会关系到你上什么样的大学。所有的大学都是需要申请的,很多大学还有各种各样繁多古怪的题目。申请一所大学花费的经历就不小,而为了上到满意的大学,一个人一般要申请5~10所大学,实在是非常辛苦的事情!关于大学的审核,个人认为这个是非常随机性和主观性的!就是审查人员看你的文章和分数,然后欣赏你,就录取你!简直是中国古代赶考的翻版!就是考官觉得你的文章好,一圈点,你就是状元!
综上所述,中国的高考制度是具有客观性的。而且很复合中国的国情。中国现在的国情就是人口众多,高等教育资源比较少,高等院校中的师生比例很小(就是老师很少,学生很多。美国某个著名大学师生比例1:2,中国博士都是一个导师带了一个大班!)试想如果中国高校采用美国那种像投递简历那样的方法选拔学生,老师们不累死才怪!
接下来说说为什么不让所有的人都接受高等教育。核心的原因应该是中国的教育资源还不够。这和经济发展是有关的。中国的经济虽然在飞速发展,但还是很贫困。高等教育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源,包括场地、设施、教师等等。尤其是设施这一项,费用非常的高昂。工科院校在实验仪器上的花费最高,一台仪器动辄上百万上千万,即使是学生实验使用的仪器,一台也要1w多。如果不能保证教学中的实验环节,这样培养的人毫无能力,出去又有什么用呢?
和经济发展程度相适应的,就是国家对高等教育人才的需求量。现在中国的大学毕业生,研究生毕业生已经供过于求,这就是大学要交学费,研究生也要交学费的原因,主要是为了限制大家的入学。毕业生如果不能顺利就业,就会成为社会上的无业闲散人员,人没钱又没办法挣钱的时候,就会从事犯罪活动维持生存,这样会造成社会的不稳定,所以这种现象是一定要想办法避免的。避免的方法应该是“开源”“节流”。开源就是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但是这个要和经济发展适应),节流就是要限制大学的招生。
我觉得美国、日本这些发达国家,依然是很多人都没有上大学的。因为我看很多日本的动画片、美国的电影,其中的主角们,很多不要说没上大学,连高中都没有上过。一部文化作品,要想被众人接受,那么它应该能够贴近群众的生活。所以说明在那些发达国家中没有接受高等教育的人还是占有很大的比例!
而且我认为,从事很多工作不一定要接受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应该说是在理论上的一个进一步提升,在能力方面的进一步培养。而职校的特点是直接培养能力,不进行理论的培养。其实很多工作,不需要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只要懂得应该怎样做就可以了。这个应该算是社会分工吧,就是不是每个人都必须了解工作的全过程。
关于经济程度决定教育状况的问题。
我先问一个问题:人人生来是平等的,还是不平等的?
我觉得人生来,就是不平等的。如果硬要说平等,就是在基因上是平等的,就是如果处在一样的环境中,发展的潜力应该是同样的。不幸的是,人人出生的时候就处在不同的环境中。做为要高考的人,肯定常常想:为什么北京的人就那么容易考大学?我要是出生在北京就好了。可是你为什么不想,美国的人考大学还更容易呢!出生在美国岂不是更更好了!人生在哪里不能由自己决定,外界环境也不能由你决定。生在更贫困的家庭,更贫困的地区,就意味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这是没办法并且很现实的事情。如果想在这样的环境中达到从小拥有良好教育环境的人同样的水平,是肯定要付出更多的努力的。
我觉得有钱人上好学校是很有道理的。如果钱不能让人得到更多的实惠,那么人挣钱的动力何来?没有挣钱的动力,社会就不会发展了。好学校收钱,也有道理。高质量的办学需要场地、设施、要高薪聘用高水平的教师,这些都是钱砸出来的,私立学校的校长算是个企业老板吧,哪个老板会做亏本的生意!国家对贫困学生有一些补贴,相当于在市场经济中的一种调控,让贫困学生也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但是这个比例确实是比较小的,要付出很多努力。
当然想到一代受穷,代代受穷的这种现实,确实还是挺难过的。但是改变这种状况的唯一方法就是某一代的人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因为富裕的人,也是因为祖辈曾经付出的努力!这个情况,在中国古代、现在、将来都是如此。在世界各国,也都是如此。
关于分数和能力的关系。
分数高和能力高不是成正比的,但是和智力能力,确实是相关的。我觉得取得高分的人主要有以下几个长处。1、一定的智力能力。2、对自己的控制能力。能够控制自己让自己投入到学习中去。很多聪明的人就是败在了这点上。3、对时间的合理安排。学习不是一味死学就能得高分的。怎样调节学习与休息,在考场中在不同的题目上分配时间比例。这些都是一种能力。
谈到高分同学比较缺乏的能力,我觉得有以下几点。1、身体素质。每天学习的人比较疏于锻炼。但是我想以后空闲的时候他们肯定能够意识到这点。所以这个是可以弥补的。2、与人交际的能力。交际能力确实不容易锻炼,这个是一些学习优秀的人缺乏的。话说回来,如果你有非常优秀的交际能力,有坚韧不拔的毅力,有不怕失败的品格,你鄙视应试高考,可以不上大学,到社会上闯荡一番。3、动手能力。大学的时候会开设很多实验课,做为好学的学生来说,手笨就用反复的练习来弥补,况且理论知识扎实对实践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个人认为分数高低在宏观上可以反应个人能力的。当然有些人拥有课本之外的特殊才华,比如艺术、文学、体育。那么可以不那么被课本束缚,勇敢的追求自己的梦想。
1966年6月1日,根据毛泽东谈话精神,中共中央批转了高等教育部党委《关于改进一九六六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请示报告》文件,此后五天,革命小将开始正式向高考制度予以炮轰。
《北京市第一女子中学高三(四班)学生为废除旧的升学制度给党中央、毛主席的一封信》说:现行的升学制度就是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来的旧科举制度的延续,是一种很落后的、很反动的教育制度。现行的升学制度是和毛主席给我们制定的教育方针相违抗……
其具体罪状如下:
1、使许多青年不是为革命而学,是为考大学而钻书堆,不问政治。不少同学有严重的“唯有读书高”、“成名”、“成家”、“个人奋斗”、“走白专道路”等剥削阶级的反动思想。现行的高考制度助长了这种思想。
2、使许多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而造成许多“特殊”、“重点学校”、专收高材生,这种学校为一些只钻书本,不问政治的人大开方便之门,把大批优秀的工农、革命干部子女排斥在外。(三)对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起到严重的阻碍作用……我们具体建议如下:从今年起就废除旧的升学制度。……仅仅隔了5天。
6月11日,《北京市第四中学高三(五)班革命学生给毛主席的一封信》,以及《北京市第四中学全体革命师生为废除旧的升学制度给全市师生的倡议书》说:立即废除高等学校入学考试制度!就是这两封不同寻常的充满血腥的信,居然成了日后废除高考的直接导火索。
扩展资料
收到这两封信后,教育部宣布:从1966年起高等学校招收新生的工作推迟半年进行。但一推迟可不是半年,1966年到1969年,高等学校停止招生。1970年,部分高校才以“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的方式,从有实践经验的工农兵及下乡知青中招生。
“宁要没有文化的劳动者”是这个时代高校招生的基本原则,招生的模式是“三来三去”,即社来社去、厂来厂去、哪儿来哪儿去。虽然招生还在进行,但统一形式的高考消失了。
但到了1977年7月,邓小平第三次复出就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第一副总理等要职时,邓就自告奋勇主管全国的科技和教育工作。此时,第一个当面向邓小平建议恢复高考制度的,是一位敢于说真话的知识分子——这就是武汉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查全性。
查全性越说越激动,痛陈当时的招生制度有四大弊端:一是埋没了人才;二是卡了工农兵子弟;三是助长了不正之风;四是严重影响了中小学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
“今年的招生工作还没有开始,就已经有人在请客、送礼,走后门。甚至小学生都知道,如今上大学不需要学文化,只要有个好爸爸。”查全性发言时情绪激动,这引起了邓小平的反思。
不久,邓小平同志当场拍板决定“恢复高考” 。当年10月11日,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根据邓小平指示制定的《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文件规定:废除推荐制度,恢复文化考试,择优录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