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比喻论证与类比论证怎么区分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容易与类比推理这种论证方法相混淆的就是“比喻“的修辞方法。
列宁说:“打比方不是证明,任何比方都是有缺陷的” 。
英国逻辑学家斯泰宾在《有效思维》一书中说:“一个隐喻引出来的论据必然是一个很坏的论据。”“如果拿‘国家之舟‘这么一个修辞格里所包含的类比作为论据,那么这个论据的逻辑力量就完全要看:一方面,政府的地位是否可以比作船上的员工;另一方面,选民是否可以比做船上的乘客。在我看来,在这些互相比较的事物之间并没有什么有意义的相似之处。”
范荣康《新闻评论学》讲论证中的几种毛病,其中之一是“以喻代论”:“这是近年来新闻评论写作中的一种值得注意的偏向。本来,喻证法是一种论证的方法,通过恰当的比喻,能够使论证更加生动。但是比喻毕竟是比喻,可以用喻证法作为一种辅助的论证手法,却不能用比喻来代替论证
。”(少华按:我在课上指出,范荣康先生这一段表述在对“喻证法”的态度上是不彻底的,既承认又不承认。)
应该说,历史地看,比喻确实起过非常重要的论证作用。“古人认为比喻是说明道理的最好工具,自先秦以来,历代学者都将用比当作辩论取胜的法宝。”(冯广艺:《汉语比喻研究史》)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国语:召公谏周厉王止谤》中“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一整套比喻,都是为了说明不能堵塞人民言路的道理。我国古代丰富的比喻论证资源在当代仍然有着重要影响。所以至今有些学者讲授新闻评论的教材中往往有“喻证法”之说,也有人称为“比喻论证”:“喻证法就是用比喻来阐明事理,即用同一类型的通俗、浅显、人们容易理解的事理,来论证比较深奥、复杂、人们不易理解的事理。” (邵华泽:《同研究生谈新闻评论》)
但是,按照现代形式逻辑的标准,我们通常说的比喻与类比论证是有区别的。在两位美国学者爱德华兹?S. 英奇(Edward S. Inch)和 巴伯罗?沃尼克在《批判性思维与交流:论说中的推理应用》一书中说:“从逻辑的观点看,比喻并不具有可验证的价值。但是可以用来形象地阐明观点,或者令接受者以不同的眼光看待事物。”
其实,即使是一些承认“喻证法”的学者也承认这种论证方法的不确定性风险。方武认为:“比喻性材料本不是论据,但有时作者却又将论点建立在这种比喻性的材料上,这样实际上就是以比喻代替论据。”“比喻论证中的喻体,归根到底只能使被论证的论点的含义更易于理解,一般不能直接论证明论点的正确性。” (方武:《议论文体新论
》)[少华按:方先生说的好,比喻性材料既然不是论据,因此也就无从论证。然而方武先生也不彻底,他仍然接受“比喻论证”或“论理证法”。]
一般来说,比喻不是论证方法,只是表现方法。
我们再来思考另一个论证:
汉代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这样来论证“人死神灭”:
人之死,犹火之灭也。火灭而耀不明,人死而知不惠,二者同一实,论者犹谓死有知,惑也。人病且死,与火之且灭何以异?火灭光消而烛在,人死精亡而形存。谓人死有知,是谓火灭复有光也。(《论衡》卷二十一《论死》)
列宁说:“打比方不是证明,任何比方都是有缺陷的” 。
英国逻辑学家斯泰宾在《有效思维》一书中说:“一个隐喻引出来的论据必然是一个很坏的论据。”“如果拿‘国家之舟‘这么一个修辞格里所包含的类比作为论据,那么这个论据的逻辑力量就完全要看:一方面,政府的地位是否可以比作船上的员工;另一方面,选民是否可以比做船上的乘客。在我看来,在这些互相比较的事物之间并没有什么有意义的相似之处。”
范荣康《新闻评论学》讲论证中的几种毛病,其中之一是“以喻代论”:“这是近年来新闻评论写作中的一种值得注意的偏向。本来,喻证法是一种论证的方法,通过恰当的比喻,能够使论证更加生动。但是比喻毕竟是比喻,可以用喻证法作为一种辅助的论证手法,却不能用比喻来代替论证
。”(少华按:我在课上指出,范荣康先生这一段表述在对“喻证法”的态度上是不彻底的,既承认又不承认。)
应该说,历史地看,比喻确实起过非常重要的论证作用。“古人认为比喻是说明道理的最好工具,自先秦以来,历代学者都将用比当作辩论取胜的法宝。”(冯广艺:《汉语比喻研究史》)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国语:召公谏周厉王止谤》中“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一整套比喻,都是为了说明不能堵塞人民言路的道理。我国古代丰富的比喻论证资源在当代仍然有着重要影响。所以至今有些学者讲授新闻评论的教材中往往有“喻证法”之说,也有人称为“比喻论证”:“喻证法就是用比喻来阐明事理,即用同一类型的通俗、浅显、人们容易理解的事理,来论证比较深奥、复杂、人们不易理解的事理。” (邵华泽:《同研究生谈新闻评论》)
但是,按照现代形式逻辑的标准,我们通常说的比喻与类比论证是有区别的。在两位美国学者爱德华兹?S. 英奇(Edward S. Inch)和 巴伯罗?沃尼克在《批判性思维与交流:论说中的推理应用》一书中说:“从逻辑的观点看,比喻并不具有可验证的价值。但是可以用来形象地阐明观点,或者令接受者以不同的眼光看待事物。”
其实,即使是一些承认“喻证法”的学者也承认这种论证方法的不确定性风险。方武认为:“比喻性材料本不是论据,但有时作者却又将论点建立在这种比喻性的材料上,这样实际上就是以比喻代替论据。”“比喻论证中的喻体,归根到底只能使被论证的论点的含义更易于理解,一般不能直接论证明论点的正确性。” (方武:《议论文体新论
》)[少华按:方先生说的好,比喻性材料既然不是论据,因此也就无从论证。然而方武先生也不彻底,他仍然接受“比喻论证”或“论理证法”。]
一般来说,比喻不是论证方法,只是表现方法。
我们再来思考另一个论证:
汉代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这样来论证“人死神灭”:
人之死,犹火之灭也。火灭而耀不明,人死而知不惠,二者同一实,论者犹谓死有知,惑也。人病且死,与火之且灭何以异?火灭光消而烛在,人死精亡而形存。谓人死有知,是谓火灭复有光也。(《论衡》卷二十一《论死》)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