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有效性策略
展开全部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新课程强调教育不只是让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更应该使学生不断生成智慧和人格。而智慧和人格是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中生成的。有效教学理论认为:教学的有效性=教学内容总量×学生接受内容的百分数。由此可知,有效性的教学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二是教学对象。然而,实践证明,有效性教学的决定因素,并非教学内容,而取决于教学对象——学生,即学生对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专注性。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学会提高学生对课堂学习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认知智慧增值。笔者认为,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该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教师要观念转变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优化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业务素的优劣,对课堂教学最优化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教师应积极参加各种教师业务、理论、实践培训活动,努力成为一个教学素质好、基本功扎实、教改意识强、课堂教学最优化的研究者和实践者。不要用自己任教时间长短,对原来教材的理解去按经验教学,认为传授完知识,就完成了任务。而应该通过课堂教学,认真关注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会不会学”,用这样的理念去指导自己的教学。
二、组织教学要有严谨性
所谓组织教学,就是要把学生的目光、注意力、情绪、思维集中到课堂上来。组织教学而应贯彻教学的始终。其严谨性着重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教师对所授课程要有严谨的态度。即每次课前真备课,保证授课内容的思想性、科学性、正确性。第二,对教学过程要严密组织,做到周密思考、张弛有致、紧凑有序。第三,教师对教育对象要严格管理。从上课起立的站姿,课堂上的坐姿和眼神、回答问题、操作练习等,都要严格要求,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不把问题推给班主任,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从而维持良好的课堂秩序。
三、提倡新的学习方式
我国基础教育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因此,新课程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建立新的学习方式(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提倡学生参与确定学习目标、学习进度和评价目标,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在解决问题中学习。为实现互动式、交流式的合作学习,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参与学习、体验成功的机会,在合作学习中有明确的责任分工,促进学生之间能有效地沟通。在探究性学习中,通过设臵问题情境,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通过调查、信息搜集及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活动,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知识与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情感体验。
四、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指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其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教育学研究也表明,人在轻松、自由的心理状态下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才会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由此看来,数学课堂教学要实现有效教学,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必不可少。首先,要建立充分体现尊重、民主和发展的新型伦理关系。其次,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还要学会赞赏他们的付出所表现出来的微小的变化及对教科书的大胆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
此外,除了以上几点,笔者还认为,要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应该做到这样几点:教学言要有艺术性、教学方法要有灵活性、教学过程要有情感性、教育手段要有策略性。
以上几点,既是“传道、授业、解惑”有效性教学必不可少的内涵,又是一名教师综合实力的反映。具备这样几点,非一日之功,需要千锤百炼。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
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其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有效教学是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学行为,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表现。无论课程改革到哪一步,“有效的课堂”是我们教师永恒的追求。
一、重视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创设数学学习的良好情境,教育界已进行广泛的讨论,并已形成了一定的理论认识与实践经验。新教材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景中展开的,因此,精心创设情境 是提高数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然而,新课程下的一些数学课,情境只是为创设而创设,只图表面热闹,有的甚至成了说话课,夹杂了太多的非数学信息,干扰和弱化了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以及数学思维的发展,而缺乏情境创设的有效性——为学生学习数学服务。
实现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应注意以下几点:
1
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
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如果是问题情境,教师提出的问题则要具体、明确,有新意和启发性,不能笼统地提出诸如“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
2
教学情境应具有一定的时代气息
作为教师,应该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大量信息,教师创设的情境也应具有一种时代气息,让他们学会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发展。如教学《百分数的应用》,教师创设了中国北京申奥成功的情境:出示第二轮得票统计图
(北京56票,多伦多22票,巴黎18票,伊斯坦布9票)
请学生根据统计图用学的百分数知识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3
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进行设计
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而设计。对低、中高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二、重视学习过程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必须由始至终地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数学学习的全过程,做学习的主人。学习过程是否有效,则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
1
激发兴趣,产生参与动机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
“没有任何兴趣,被迫地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
”尤其是低年
级儿童,年龄小,有意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往往影响到课堂学习效果。为此,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让学生
对学习材料感兴趣。
如在教学第一册的《求未知数》时,我创设了“猜扑克牌”的游戏情境,第一次,我手拿两张扑克牌,
让学生猜猜两张牌分别是几
?
学生兴趣很高,
纷纷举手告诉老师他心中的答案。
第二次,
我告诉他们这两张牌
的和是
9
,
这下,
举手的学生更多了,
而且答案也更加的统一,
出现了以下
4
种情况,
A(
代表
1)
与
8
,
2
与
7
,
3
与
6
,
4
与
5
。第三次,我告诉他们其中的一张牌为
2
,这时,几乎是全班的小朋友都举手了,而且喊出了
答案
7
。这个情境的设计,不但了解了学生,把握了教学起点,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兴
趣参与学习。
2
适时点拨,指导参与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处于成长发展中的小学生,是不成熟的学习主体。由于受年
龄、经验、知识、能力的限制,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在充分发
挥学生主体性、主动性,重视让学生学会学习、发展学生学习能力的今天,我们也应重视并充分发挥教师作
为组织者、引导者、点拨者的作用。我们要在学生疑难处、意见分歧处,在知识、方法归纳概括时,充分发
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及时加以点拨指导。
如教学《笔算一位数乘两位数》
,当学生探究出竖式计算的“原始”算法之后我没有直接引出简便算法,
而是让学生利用探究出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接着再加以适时引导:
“通过计算你发现什么”
,
“你觉得这样写怎
么样”
,
“
要是能简单一些就好了”
,
通过一个一个的设问、
谈话,
一步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目标:
原始算法
“烦”
,
需要“简化”
。这时再通过动画演示“出繁到简”
,使学生对简便写法的印象深刻。教师有效的引导,能确保
学生探究活动的质量,使学生的探究活动更有意义,更为有效。
3
创造空间,保证参与机会
周玉仁教授曾说过:
“要为学生多创造一点思考的情境,
多一点思考的时间,
多一点活动的余地,
多一点
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会成功的愉快。
”这些“多一点”告诫教师一定要为学生创造时间、空间,保证学
生的参与机会。
为此,
我在课堂教学中总是开展
“说一说”
、
“摆一摆”
、
“做一做”
、
“比一比”
、
“量一量”
、
“画
一画”
、
“折一折”
、
“叠一叠”……对于一个问题爱多问几个“谁还有不同意见或想法
?
”
“谁还能补充
?
”
“再
仔细想想还可以怎样做
?
”等等,尽量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多创造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
如教学《第几》
,在拓展部分,我给学生提供了一些操作材料:
4
根火柴和
1
支铅笔,请他们把这些材料
摆一摆,使铅笔排在第二的位臵上。结果,等到交流反馈时,学生不仅仅摆出了我预想中的
2
种情况,即把
它们排成一排,从左、右分别数过去,
铅笔处在第二的位臵上,还有一位学生把这些材料摆成了两排,火柴
为一排,铅笔在第二排。这是多么灵活的一种思维方式啊
!
三、重视学习方式的有效性
一直以来,学生学习数学主要以接受学习为主,这样学习的结果是学生的计算能力、解题能力特别强,
而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却没有得到培养。为此,
《数学课程标准》提
出了
“动手实践、
自主探求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
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
引导学生
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实现有效学习。
1
不排斥接受学习
我们应该承认,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的科学,有其特有的结构性特点,有些知识是统一规定的,而不是
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能轻易找到答案的。也就是说,这些知识的学习还应以接受学习为主,需要教师的讲解或
教师指导下的学习获得,而无探究的必要。如:面积单位
1
平方厘米、
1
平方分米、
1
平方米的规定,四则运
算顺序的规定,等等。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学生吸取更多的信息,达到更好的效果。
2
重视探究学习
“探究”作为新课程强调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因具有其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体验、发现等优点,已逐
渐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在教学中运用,如“教学“量长量”时,主要是指导学生动手操作。为了巧妙地引出
测量工具“直尺”
,我先让学生选择身边的工具量一量书桌有多长。有的用课本量,有的用铅笔量,还的竟拔
掉一根头发量,就在这“热热闹闹”的测量操作中,学生得出结果也不一样,有的说桌子有四本数学书那么
长,
有的说大约在
6
枝铅笔那么长,
还有的说有
22
根头发那么长,
此时学生的思绪纷繁复杂,
对问题疑惑不
解;
同样的桌子,
为什么测量后长度不一样呢
?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后,
意识到操作时要统一测量工具。
在重视
探究学习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的是,数学学习不可能也不必要由学生处处去亲自发现和独立探索。让学
生运用探究学习方式进行学习,
我们更多要考虑的是学习内容是否适合于探究学习,
从而确保学习的有效性。
3
加强小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我们要努力为学生创造条件,努力为
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空间。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把握教师定位,发挥教师
主导作用。在合作学习之前,教师首先要有估测:提出的问题,有没有合作的必要
?
如果有,什么时候进行
?
问题怎么提
?
大约需要多少时间
?
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
?
教师该如何点拨、引导
?
如何把全班教学、小组教学、
个人自学这三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做到优势互补
?
②分工明确,让学生成为小组学习的主人。合作学习是小组成员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着明确分工的互
助性学习活动。发材料、做实验、记录、发言、总结、汇报等等都由不同的学生承担,使每人在小组学习中
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
③建立机制,促进合作习惯的养成。我们要有意识地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让每一个成员感
到自己的行为会影响整组的学习结果,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述说,尊重别人的意见,积极参与,学会思
考。
四、重视学习情感的有效性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学生学习情感,直接制约着学习的有效性。课堂中营造
教学的和谐性,建构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关系,对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至关重要。学生是活生生
的生命体,需要得到教师的尊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任何正确的反应给予积极的肯定,如微笑、点
头、重复和阐述学生的正确答案;对学生的错误回答或反应,教师不应该忽视或者嘲笑,而应该鼓励学生继
续努力;教师应尽量与每一位学生进行积极的个人交流,认真倾听和接受生一位学生对教学的正确想法。同
时,师生双方情感的沟通和协调、互相信任和合作关系的建立,需要教师以自身积极情感来感染和唤起学生
的学习情感,因此,我们呼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拥有积极而亢奋的情感。
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并非返古教学。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
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只有我们不懈地追求我们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会形成探究、合
作、对话的课堂教学文化。
新课程强调教育不只是让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更应该使学生不断生成智慧和人格。而智慧和人格是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中生成的。有效教学理论认为:教学的有效性=教学内容总量×学生接受内容的百分数。由此可知,有效性的教学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二是教学对象。然而,实践证明,有效性教学的决定因素,并非教学内容,而取决于教学对象——学生,即学生对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专注性。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学会提高学生对课堂学习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认知智慧增值。笔者认为,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该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教师要观念转变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优化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业务素的优劣,对课堂教学最优化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教师应积极参加各种教师业务、理论、实践培训活动,努力成为一个教学素质好、基本功扎实、教改意识强、课堂教学最优化的研究者和实践者。不要用自己任教时间长短,对原来教材的理解去按经验教学,认为传授完知识,就完成了任务。而应该通过课堂教学,认真关注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会不会学”,用这样的理念去指导自己的教学。
二、组织教学要有严谨性
所谓组织教学,就是要把学生的目光、注意力、情绪、思维集中到课堂上来。组织教学而应贯彻教学的始终。其严谨性着重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教师对所授课程要有严谨的态度。即每次课前真备课,保证授课内容的思想性、科学性、正确性。第二,对教学过程要严密组织,做到周密思考、张弛有致、紧凑有序。第三,教师对教育对象要严格管理。从上课起立的站姿,课堂上的坐姿和眼神、回答问题、操作练习等,都要严格要求,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不把问题推给班主任,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从而维持良好的课堂秩序。
三、提倡新的学习方式
我国基础教育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因此,新课程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建立新的学习方式(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提倡学生参与确定学习目标、学习进度和评价目标,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在解决问题中学习。为实现互动式、交流式的合作学习,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参与学习、体验成功的机会,在合作学习中有明确的责任分工,促进学生之间能有效地沟通。在探究性学习中,通过设臵问题情境,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通过调查、信息搜集及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活动,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知识与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情感体验。
四、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指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其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教育学研究也表明,人在轻松、自由的心理状态下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才会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由此看来,数学课堂教学要实现有效教学,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必不可少。首先,要建立充分体现尊重、民主和发展的新型伦理关系。其次,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还要学会赞赏他们的付出所表现出来的微小的变化及对教科书的大胆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
此外,除了以上几点,笔者还认为,要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应该做到这样几点:教学言要有艺术性、教学方法要有灵活性、教学过程要有情感性、教育手段要有策略性。
以上几点,既是“传道、授业、解惑”有效性教学必不可少的内涵,又是一名教师综合实力的反映。具备这样几点,非一日之功,需要千锤百炼。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
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其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有效教学是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学行为,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表现。无论课程改革到哪一步,“有效的课堂”是我们教师永恒的追求。
一、重视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创设数学学习的良好情境,教育界已进行广泛的讨论,并已形成了一定的理论认识与实践经验。新教材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景中展开的,因此,精心创设情境 是提高数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然而,新课程下的一些数学课,情境只是为创设而创设,只图表面热闹,有的甚至成了说话课,夹杂了太多的非数学信息,干扰和弱化了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以及数学思维的发展,而缺乏情境创设的有效性——为学生学习数学服务。
实现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应注意以下几点:
1
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
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如果是问题情境,教师提出的问题则要具体、明确,有新意和启发性,不能笼统地提出诸如“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
2
教学情境应具有一定的时代气息
作为教师,应该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大量信息,教师创设的情境也应具有一种时代气息,让他们学会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发展。如教学《百分数的应用》,教师创设了中国北京申奥成功的情境:出示第二轮得票统计图
(北京56票,多伦多22票,巴黎18票,伊斯坦布9票)
请学生根据统计图用学的百分数知识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3
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进行设计
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而设计。对低、中高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二、重视学习过程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必须由始至终地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数学学习的全过程,做学习的主人。学习过程是否有效,则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
1
激发兴趣,产生参与动机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
“没有任何兴趣,被迫地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
”尤其是低年
级儿童,年龄小,有意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往往影响到课堂学习效果。为此,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让学生
对学习材料感兴趣。
如在教学第一册的《求未知数》时,我创设了“猜扑克牌”的游戏情境,第一次,我手拿两张扑克牌,
让学生猜猜两张牌分别是几
?
学生兴趣很高,
纷纷举手告诉老师他心中的答案。
第二次,
我告诉他们这两张牌
的和是
9
,
这下,
举手的学生更多了,
而且答案也更加的统一,
出现了以下
4
种情况,
A(
代表
1)
与
8
,
2
与
7
,
3
与
6
,
4
与
5
。第三次,我告诉他们其中的一张牌为
2
,这时,几乎是全班的小朋友都举手了,而且喊出了
答案
7
。这个情境的设计,不但了解了学生,把握了教学起点,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兴
趣参与学习。
2
适时点拨,指导参与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处于成长发展中的小学生,是不成熟的学习主体。由于受年
龄、经验、知识、能力的限制,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在充分发
挥学生主体性、主动性,重视让学生学会学习、发展学生学习能力的今天,我们也应重视并充分发挥教师作
为组织者、引导者、点拨者的作用。我们要在学生疑难处、意见分歧处,在知识、方法归纳概括时,充分发
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及时加以点拨指导。
如教学《笔算一位数乘两位数》
,当学生探究出竖式计算的“原始”算法之后我没有直接引出简便算法,
而是让学生利用探究出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接着再加以适时引导:
“通过计算你发现什么”
,
“你觉得这样写怎
么样”
,
“
要是能简单一些就好了”
,
通过一个一个的设问、
谈话,
一步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目标:
原始算法
“烦”
,
需要“简化”
。这时再通过动画演示“出繁到简”
,使学生对简便写法的印象深刻。教师有效的引导,能确保
学生探究活动的质量,使学生的探究活动更有意义,更为有效。
3
创造空间,保证参与机会
周玉仁教授曾说过:
“要为学生多创造一点思考的情境,
多一点思考的时间,
多一点活动的余地,
多一点
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会成功的愉快。
”这些“多一点”告诫教师一定要为学生创造时间、空间,保证学
生的参与机会。
为此,
我在课堂教学中总是开展
“说一说”
、
“摆一摆”
、
“做一做”
、
“比一比”
、
“量一量”
、
“画
一画”
、
“折一折”
、
“叠一叠”……对于一个问题爱多问几个“谁还有不同意见或想法
?
”
“谁还能补充
?
”
“再
仔细想想还可以怎样做
?
”等等,尽量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多创造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
如教学《第几》
,在拓展部分,我给学生提供了一些操作材料:
4
根火柴和
1
支铅笔,请他们把这些材料
摆一摆,使铅笔排在第二的位臵上。结果,等到交流反馈时,学生不仅仅摆出了我预想中的
2
种情况,即把
它们排成一排,从左、右分别数过去,
铅笔处在第二的位臵上,还有一位学生把这些材料摆成了两排,火柴
为一排,铅笔在第二排。这是多么灵活的一种思维方式啊
!
三、重视学习方式的有效性
一直以来,学生学习数学主要以接受学习为主,这样学习的结果是学生的计算能力、解题能力特别强,
而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却没有得到培养。为此,
《数学课程标准》提
出了
“动手实践、
自主探求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
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
引导学生
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实现有效学习。
1
不排斥接受学习
我们应该承认,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的科学,有其特有的结构性特点,有些知识是统一规定的,而不是
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能轻易找到答案的。也就是说,这些知识的学习还应以接受学习为主,需要教师的讲解或
教师指导下的学习获得,而无探究的必要。如:面积单位
1
平方厘米、
1
平方分米、
1
平方米的规定,四则运
算顺序的规定,等等。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学生吸取更多的信息,达到更好的效果。
2
重视探究学习
“探究”作为新课程强调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因具有其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体验、发现等优点,已逐
渐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在教学中运用,如“教学“量长量”时,主要是指导学生动手操作。为了巧妙地引出
测量工具“直尺”
,我先让学生选择身边的工具量一量书桌有多长。有的用课本量,有的用铅笔量,还的竟拔
掉一根头发量,就在这“热热闹闹”的测量操作中,学生得出结果也不一样,有的说桌子有四本数学书那么
长,
有的说大约在
6
枝铅笔那么长,
还有的说有
22
根头发那么长,
此时学生的思绪纷繁复杂,
对问题疑惑不
解;
同样的桌子,
为什么测量后长度不一样呢
?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后,
意识到操作时要统一测量工具。
在重视
探究学习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的是,数学学习不可能也不必要由学生处处去亲自发现和独立探索。让学
生运用探究学习方式进行学习,
我们更多要考虑的是学习内容是否适合于探究学习,
从而确保学习的有效性。
3
加强小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我们要努力为学生创造条件,努力为
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空间。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把握教师定位,发挥教师
主导作用。在合作学习之前,教师首先要有估测:提出的问题,有没有合作的必要
?
如果有,什么时候进行
?
问题怎么提
?
大约需要多少时间
?
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
?
教师该如何点拨、引导
?
如何把全班教学、小组教学、
个人自学这三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做到优势互补
?
②分工明确,让学生成为小组学习的主人。合作学习是小组成员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着明确分工的互
助性学习活动。发材料、做实验、记录、发言、总结、汇报等等都由不同的学生承担,使每人在小组学习中
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
③建立机制,促进合作习惯的养成。我们要有意识地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让每一个成员感
到自己的行为会影响整组的学习结果,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述说,尊重别人的意见,积极参与,学会思
考。
四、重视学习情感的有效性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学生学习情感,直接制约着学习的有效性。课堂中营造
教学的和谐性,建构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关系,对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至关重要。学生是活生生
的生命体,需要得到教师的尊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任何正确的反应给予积极的肯定,如微笑、点
头、重复和阐述学生的正确答案;对学生的错误回答或反应,教师不应该忽视或者嘲笑,而应该鼓励学生继
续努力;教师应尽量与每一位学生进行积极的个人交流,认真倾听和接受生一位学生对教学的正确想法。同
时,师生双方情感的沟通和协调、互相信任和合作关系的建立,需要教师以自身积极情感来感染和唤起学生
的学习情感,因此,我们呼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拥有积极而亢奋的情感。
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并非返古教学。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
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只有我们不懈地追求我们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会形成探究、合
作、对话的课堂教学文化。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