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习方面的问题。
我是一个初中生,语文和历史分数总是不太理想,其他的还可以吧!请高手们教教我学这两科的方法和技巧。谢了、、、...
我是一个初中生,语文和历史分数总是不太理想,其他的还可以吧!请高手们教教我学这两科的方法和技巧。谢了、、、
展开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内容提要:“文史不分家”,这谁都知道,但是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人们往往又很容易忽略了这一点。在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过程中,各学科互不相干,忽略了学习的整体性,学习效果不明显。而我国古代的儒学教育,进行的是一种综合教育。所以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作用来帮助学习好历史。
其实,语文和历史的测验、考试题有很多的相似相通之处。比如,历史的材料分析题和语文的阅读理解题相似;历史的问答题和语文的命题作文相似。做历史的选择题要用到语文最基本的字、词知识。
首先是审题。面对要回答的问题,要尽可能地利用语文的字、词的知识,细细地把握其中的一字一词的含义,才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相关问题的整体内容。
接下来,说一说画重点。画重点实际上就是一个分析课文核心内容的过程。重点是分析出来的,不是画出来的。
最后,我们说说如何把长篇的课文、大段段的文字简化,编写出简单的提纲,显示课文、段落的框架结构。
在学习历史和回答历史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借用语文的一些知识,可以使学习变得轻松许多,容易许多。语言是人类进行交流和进一步学习的工具,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是能够为其它学科的学习服务的。
“文史不分家”,这谁都知道,但是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人们往往又很容易忽略了这一点。现在的学校是分科进行教学的,这样,在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过程中,就很容易出现“本位主义”:语文老师教授语文,学习语文知识;数学老师教授数学,学习数学知识;历史老师教授历史,学习历史知识。各学科互不相干,忽略了学习的整体性,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方法不充分,学习效果不明显。而我国古代的儒学教育,学习的是四书五经,培养的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术,进行的是一种综合教育。单说《春秋》,主要记述鲁国的历史,是一部历史著作;《春秋》由孔子进行整理,儒家的道德思想渗透其中,具有很强的思想教育性;《春秋》文字优美,叙事清楚,篇篇都是好文章,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书中还有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又涉及到天文学知识。《春秋》到底应该算是一本什么书呢?我们在学习这本书的过程中,就不能单纯的从某一学科的单一角度去进行片面地学习,那样我们就不能全面地了解《春秋》的真正内容和全部内容了。还有作为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记》,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不仅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有多篇文字被收入中学、大学的语文课本。“自古文史是一家”,但“一家”在何处呢?不仅在于作品自身,而且在于学习作品的过程中。所以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我们要认真体会这一点,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作用来帮助学习好历史。
其实,语文和历史的测验、考试题有很多的相似相通之处。比如,历史的材料分析题和语文的阅读理解题非常的相似,实际上他们也应该相似,本来就是一家吗。它们都需要认真阅读材料、充分地理解,最后解决问题;历史的问答题和语文的命题作文不也是一样的吗?按照既定的要求,用通顺的语言,按照一定的逻辑要求,叙述一件事情,说明一个道理;做历史的选择题很自然地要利用到语文中最基本的字、词的知识和相关的专业知识。所以说,文史是一家,处处都是一家。
下面我们就看一看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如何利用语文的知识和能力,提高学习历史的效果。
首先是审题。面对要回答的问题,对其中的一句话、一个词,要弄得非常明白,理解得非常透彻,除了需要相关的历史学科的专门知识外,还要尽可能地利用语文的字、词的知识,细细地把握其中的一字一词的含义,才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相关问题的整体内容。以中国近代的“新文化运动”为例,有“新”就会有“旧”,“运动”即活动、斗争,由此可知,新文化运动应该是新旧两种文化之间的一场斗争,它的内容和作用也必然分为“新”、 “旧”二部分,(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另外,因为文化斗争不是无源之水,它属于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必然有它相应的经济根源和政治根源,也即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辛亥革命,这样,我们从一个题目就可以推导出很多相关的内容,由小见大。再比如说“美国独立战争,也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我们从“独立战争”的性质,可以推导出其必然会有:“推翻了殖民统治,获得了民族独立”的作用和“英国建立北美13块殖民地,统一的美利坚民族形成,民族意识增强”的背景。我们还可以从“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推导出美国独立战争必然会有“北美的资本主义经济有了比较显著的发展,英国竭力压制北美经济的发展”这一矛盾的背景,如果不这样,就不会发生资产阶级的革命了。同时,我们还可以知道其必然会有“扫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促进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的作用。由少知多,由一叶而见森林,我们就是要从最基本的字、词入手,而了解和掌握很多相关的知识,把许多看似非常复杂的东西变得非常简单。
接下来,我们说一说画重点。画重点是每一个学生都非常欢迎的事情,尤其是在临近考试的时候。但我所说的画重点不是在考试之前,考试之前画重点应该叫做画考试范围。也不是通常的由老师说,学生画。画出哪一段、哪一行是重点内容,这样很容易给学生一种印象:不画的那些是非重点,这样,这些“非重点”是很容易被“冷落”和“扔掉”的。我这里所说的画重点是平时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引导、教会学生自己学会找出哪是一篇文章、一段文字的重点内容、重点句子,使学生掌握一种本领,一种自己掌握课文重点的本领。在一篇课文中,有重点段落;在一个文字中有重点的句子;在一个句子中,有重点关键词。那么怎么找出一篇课文的重点呢?首先需要整体了解这一篇课文的内容之后,哪些句子最能够表达这篇课文的内容,这些句子就是这点课文的重点;一个段落之中也有相应的最能表达段落内容的核心句子,这就是段落的重点。寻找重点的过程不应该是由教师画出来的,而应该是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体会出来的,只有学生掌握了分析课文和段落的方法,学会了自己画重点,才能够真正掌握其中的重点。所以说,画重点实际上就是一个分析课文核心内容的过程,重点是分析出来的,不是画出来的。一篇文字的重点分析出来了,重点段落和重点句子找到了,实际上也就把长篇的课文缩成了一个简单的结构提纲。比如,“隋唐时期文化繁荣的原因”教材表述为:“首先,国家统一强盛,经济繁荣,为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其次,隋唐尤其是唐朝的统治者,推行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为文化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氛围。第三,国内各族交往密切,在文化上互相交流、融合,为中华文化增添了刚劲、豪爽、热烈、活泼的多民族色彩;中国和亚洲欧洲以至非洲都有频繁的往来,文化上得以吸收外来的优秀成分。第四,隋唐两代继承发扬了历代传统文化,尤其是魏晋南北朝的文化。”这段文字很长,如果抓不住重点内容,记忆起来就很困难。现在我们可以把它归纳为:“国家统一强盛,经济繁荣;政策(开明、兼容);交流频繁(民族交往密切,中外交流频繁);继承(前代文化)”,这样就简单多了。通常我们所说的重点即是重点段落和重点的句子,而对于重点关键词则少有注意。重点关键词告诉我们这句话、甚至这段话中最重要、最关键、最核心的内容和信息,比如“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可以把其中的重点关键词提炼为“彻底、反帝、反封、爱国”。课文中每句话的重点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这篇课文一个最简单的提纲和结构。比如,对“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我们可以分析找到其中的重点内容:“1.推翻三座大山,人民站起来;2.独立发展新阶段;3.打击、壮大、鼓舞。”这样,简单一点不是挺好吗?“书越读越薄”就是这个道理。
最后,我们说说如何把长篇的课文、大段段的文字简化,编写出简单的提纲,显示课文、段落的框架结构。既然是框架结构、提纲,就不能太复杂、太详细,要尽量简单化。但是所显示出来的课文段落的结构提纲又必须是完整的,能够把这篇课文、这个段落的内容全部包括其中、概括在内,要概括化。提纲一方面要简单,另一方面要有一定的规则,这样才能够使大量的提炼出来的各种各样关键词更便于管理、便于记忆。比如,我们学习中国古代某一个朝代的历史,一般情况是按照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思想文化这几个方面,分成六节进行讲述,基本上每一个单元都是如此,这就是一个单元的框架结构。具体到一个方面,比如经济方面,一般情况分为几类:农业、手工业、商业、城市,其中的农业又细分为:农具的改进、土地开垦、人口数量、农作物品种、政府的政策,等等,都一定的规则、模式。既然有一定的规则,那么我们在学习每一个朝代的内容时,完全可以进行比较、分析,举一反三,推理、判断出相关内容。再比如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我们可以这样分类:日本方面(明治维新--帝国主义阶段--扩张);中国方面(腐朽、落后);世界方面(纵容、支持)。这样,把这场战争的背景分成了:你、我、他三个方面,简单明了,易于掌握。再比如,拿破仑军事独裁采取的措施,教材上列举了很多,我们可以划分为几类就简单了:政治方面、经济方面、法制方面、科技教育方面。还有对拿破仑战争的评价,可以这样分类评价:早期战争;晚期战争;或者是:积极的(保卫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消极的(侵略、奴役欧洲其它国家的人民;与英国进行争霸)。通过把大段的课文分类划块,框架化、系统化,从而把复杂的东西变成简单的,使得“书越读越薄”。另一方面,这些系统化了的框架模式,是从课文中来的,最终还要到问题中去,即帮助我们解决实际学习中遇到的各类问题。比如,对甲午战争爆发的背景我们可以从“你、我、他”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记忆,那么对“甲午战争的影响”同样也可以分为:对日本的影响(促进日本的经济发展);对中国的影响(民族危机越来越严重);对列强的影响(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再比如对澶渊之盟、绍兴和议、宋夏和议的影响、评价,教材上基本没怎么叙述,当我们可以这样归纳为:政治方面(屈辱;和平、稳定)、经济方面(稳定、发展;沉重的负担)、文化方面(交流)、民族关系方面(民族融合加强),也可以按照:“积极的、消极的”两方面进行叙述。而在实际学习中,许多同学的感受是见到问题以后,不知道从何下手,即使知道一些,也只是寥寥几句,不完整、不全面,拿不了高分,更拿不了满分。总之,回答任何问题,只要我们掌握了一定的规则,有章可循,问题就会变得非常容易、简单。
在学习历史和回答历史问题的过程中,文史一家,充分利用语文字、词的基本知识,认真审题,阅读课文,找到课文的重点段落、重点句子、关键词语,从中获得许多新的重要信息,把大段的课文分类整理,框架化、系统化,化繁为简,使知识从课本中来,最后到问题中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加以检验、运用。文史一家,我们借用语文的一些知识,可以使学习变得轻松许多,容易许多。语言是人类进行交流和进一步学习的工具,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是能够为其它学科的学习服务的。
其实,语文和历史的测验、考试题有很多的相似相通之处。比如,历史的材料分析题和语文的阅读理解题相似;历史的问答题和语文的命题作文相似。做历史的选择题要用到语文最基本的字、词知识。
首先是审题。面对要回答的问题,要尽可能地利用语文的字、词的知识,细细地把握其中的一字一词的含义,才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相关问题的整体内容。
接下来,说一说画重点。画重点实际上就是一个分析课文核心内容的过程。重点是分析出来的,不是画出来的。
最后,我们说说如何把长篇的课文、大段段的文字简化,编写出简单的提纲,显示课文、段落的框架结构。
在学习历史和回答历史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借用语文的一些知识,可以使学习变得轻松许多,容易许多。语言是人类进行交流和进一步学习的工具,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是能够为其它学科的学习服务的。
“文史不分家”,这谁都知道,但是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人们往往又很容易忽略了这一点。现在的学校是分科进行教学的,这样,在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过程中,就很容易出现“本位主义”:语文老师教授语文,学习语文知识;数学老师教授数学,学习数学知识;历史老师教授历史,学习历史知识。各学科互不相干,忽略了学习的整体性,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方法不充分,学习效果不明显。而我国古代的儒学教育,学习的是四书五经,培养的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术,进行的是一种综合教育。单说《春秋》,主要记述鲁国的历史,是一部历史著作;《春秋》由孔子进行整理,儒家的道德思想渗透其中,具有很强的思想教育性;《春秋》文字优美,叙事清楚,篇篇都是好文章,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书中还有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又涉及到天文学知识。《春秋》到底应该算是一本什么书呢?我们在学习这本书的过程中,就不能单纯的从某一学科的单一角度去进行片面地学习,那样我们就不能全面地了解《春秋》的真正内容和全部内容了。还有作为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记》,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不仅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有多篇文字被收入中学、大学的语文课本。“自古文史是一家”,但“一家”在何处呢?不仅在于作品自身,而且在于学习作品的过程中。所以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我们要认真体会这一点,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作用来帮助学习好历史。
其实,语文和历史的测验、考试题有很多的相似相通之处。比如,历史的材料分析题和语文的阅读理解题非常的相似,实际上他们也应该相似,本来就是一家吗。它们都需要认真阅读材料、充分地理解,最后解决问题;历史的问答题和语文的命题作文不也是一样的吗?按照既定的要求,用通顺的语言,按照一定的逻辑要求,叙述一件事情,说明一个道理;做历史的选择题很自然地要利用到语文中最基本的字、词的知识和相关的专业知识。所以说,文史是一家,处处都是一家。
下面我们就看一看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如何利用语文的知识和能力,提高学习历史的效果。
首先是审题。面对要回答的问题,对其中的一句话、一个词,要弄得非常明白,理解得非常透彻,除了需要相关的历史学科的专门知识外,还要尽可能地利用语文的字、词的知识,细细地把握其中的一字一词的含义,才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相关问题的整体内容。以中国近代的“新文化运动”为例,有“新”就会有“旧”,“运动”即活动、斗争,由此可知,新文化运动应该是新旧两种文化之间的一场斗争,它的内容和作用也必然分为“新”、 “旧”二部分,(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另外,因为文化斗争不是无源之水,它属于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必然有它相应的经济根源和政治根源,也即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辛亥革命,这样,我们从一个题目就可以推导出很多相关的内容,由小见大。再比如说“美国独立战争,也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我们从“独立战争”的性质,可以推导出其必然会有:“推翻了殖民统治,获得了民族独立”的作用和“英国建立北美13块殖民地,统一的美利坚民族形成,民族意识增强”的背景。我们还可以从“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推导出美国独立战争必然会有“北美的资本主义经济有了比较显著的发展,英国竭力压制北美经济的发展”这一矛盾的背景,如果不这样,就不会发生资产阶级的革命了。同时,我们还可以知道其必然会有“扫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促进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的作用。由少知多,由一叶而见森林,我们就是要从最基本的字、词入手,而了解和掌握很多相关的知识,把许多看似非常复杂的东西变得非常简单。
接下来,我们说一说画重点。画重点是每一个学生都非常欢迎的事情,尤其是在临近考试的时候。但我所说的画重点不是在考试之前,考试之前画重点应该叫做画考试范围。也不是通常的由老师说,学生画。画出哪一段、哪一行是重点内容,这样很容易给学生一种印象:不画的那些是非重点,这样,这些“非重点”是很容易被“冷落”和“扔掉”的。我这里所说的画重点是平时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引导、教会学生自己学会找出哪是一篇文章、一段文字的重点内容、重点句子,使学生掌握一种本领,一种自己掌握课文重点的本领。在一篇课文中,有重点段落;在一个文字中有重点的句子;在一个句子中,有重点关键词。那么怎么找出一篇课文的重点呢?首先需要整体了解这一篇课文的内容之后,哪些句子最能够表达这篇课文的内容,这些句子就是这点课文的重点;一个段落之中也有相应的最能表达段落内容的核心句子,这就是段落的重点。寻找重点的过程不应该是由教师画出来的,而应该是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体会出来的,只有学生掌握了分析课文和段落的方法,学会了自己画重点,才能够真正掌握其中的重点。所以说,画重点实际上就是一个分析课文核心内容的过程,重点是分析出来的,不是画出来的。一篇文字的重点分析出来了,重点段落和重点句子找到了,实际上也就把长篇的课文缩成了一个简单的结构提纲。比如,“隋唐时期文化繁荣的原因”教材表述为:“首先,国家统一强盛,经济繁荣,为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其次,隋唐尤其是唐朝的统治者,推行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为文化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氛围。第三,国内各族交往密切,在文化上互相交流、融合,为中华文化增添了刚劲、豪爽、热烈、活泼的多民族色彩;中国和亚洲欧洲以至非洲都有频繁的往来,文化上得以吸收外来的优秀成分。第四,隋唐两代继承发扬了历代传统文化,尤其是魏晋南北朝的文化。”这段文字很长,如果抓不住重点内容,记忆起来就很困难。现在我们可以把它归纳为:“国家统一强盛,经济繁荣;政策(开明、兼容);交流频繁(民族交往密切,中外交流频繁);继承(前代文化)”,这样就简单多了。通常我们所说的重点即是重点段落和重点的句子,而对于重点关键词则少有注意。重点关键词告诉我们这句话、甚至这段话中最重要、最关键、最核心的内容和信息,比如“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可以把其中的重点关键词提炼为“彻底、反帝、反封、爱国”。课文中每句话的重点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这篇课文一个最简单的提纲和结构。比如,对“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我们可以分析找到其中的重点内容:“1.推翻三座大山,人民站起来;2.独立发展新阶段;3.打击、壮大、鼓舞。”这样,简单一点不是挺好吗?“书越读越薄”就是这个道理。
最后,我们说说如何把长篇的课文、大段段的文字简化,编写出简单的提纲,显示课文、段落的框架结构。既然是框架结构、提纲,就不能太复杂、太详细,要尽量简单化。但是所显示出来的课文段落的结构提纲又必须是完整的,能够把这篇课文、这个段落的内容全部包括其中、概括在内,要概括化。提纲一方面要简单,另一方面要有一定的规则,这样才能够使大量的提炼出来的各种各样关键词更便于管理、便于记忆。比如,我们学习中国古代某一个朝代的历史,一般情况是按照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思想文化这几个方面,分成六节进行讲述,基本上每一个单元都是如此,这就是一个单元的框架结构。具体到一个方面,比如经济方面,一般情况分为几类:农业、手工业、商业、城市,其中的农业又细分为:农具的改进、土地开垦、人口数量、农作物品种、政府的政策,等等,都一定的规则、模式。既然有一定的规则,那么我们在学习每一个朝代的内容时,完全可以进行比较、分析,举一反三,推理、判断出相关内容。再比如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我们可以这样分类:日本方面(明治维新--帝国主义阶段--扩张);中国方面(腐朽、落后);世界方面(纵容、支持)。这样,把这场战争的背景分成了:你、我、他三个方面,简单明了,易于掌握。再比如,拿破仑军事独裁采取的措施,教材上列举了很多,我们可以划分为几类就简单了:政治方面、经济方面、法制方面、科技教育方面。还有对拿破仑战争的评价,可以这样分类评价:早期战争;晚期战争;或者是:积极的(保卫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消极的(侵略、奴役欧洲其它国家的人民;与英国进行争霸)。通过把大段的课文分类划块,框架化、系统化,从而把复杂的东西变成简单的,使得“书越读越薄”。另一方面,这些系统化了的框架模式,是从课文中来的,最终还要到问题中去,即帮助我们解决实际学习中遇到的各类问题。比如,对甲午战争爆发的背景我们可以从“你、我、他”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记忆,那么对“甲午战争的影响”同样也可以分为:对日本的影响(促进日本的经济发展);对中国的影响(民族危机越来越严重);对列强的影响(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再比如对澶渊之盟、绍兴和议、宋夏和议的影响、评价,教材上基本没怎么叙述,当我们可以这样归纳为:政治方面(屈辱;和平、稳定)、经济方面(稳定、发展;沉重的负担)、文化方面(交流)、民族关系方面(民族融合加强),也可以按照:“积极的、消极的”两方面进行叙述。而在实际学习中,许多同学的感受是见到问题以后,不知道从何下手,即使知道一些,也只是寥寥几句,不完整、不全面,拿不了高分,更拿不了满分。总之,回答任何问题,只要我们掌握了一定的规则,有章可循,问题就会变得非常容易、简单。
在学习历史和回答历史问题的过程中,文史一家,充分利用语文字、词的基本知识,认真审题,阅读课文,找到课文的重点段落、重点句子、关键词语,从中获得许多新的重要信息,把大段的课文分类整理,框架化、系统化,化繁为简,使知识从课本中来,最后到问题中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加以检验、运用。文史一家,我们借用语文的一些知识,可以使学习变得轻松许多,容易许多。语言是人类进行交流和进一步学习的工具,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是能够为其它学科的学习服务的。
参考资料: http://www.educast.com.cn/show/er.htm?ID=2008-0103121530-842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