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 我来答
华萤远程
2021-12-18 · TA获得超过6.9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6.8万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2425万
展开全部

影响学生提出问题的主要因素
本人认为影响学生提出问题的因素主要有学生和教师两方面,具体如下:
(一)学生方面的因素
1、性格原因:一些学生性格内向,孤僻、沉默寡言,不善于交朋友,不善于表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只满足于听懂老师讲课,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如有疑难之处,既耻于向同学请教,也不好意思向老师提出。
2、心理原因:教学中常发现,低年级学生课堂活跃,学生提出问题比较积极。这是因为他们年纪小,没有思想负担,而且对一些事情比较好奇,求知欲强,所以常向老师提出问题,既使是问错了,也不怕别人耻笑。但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思想顾虑也在增加,再也不象低年级时那样单纯,怕提的问题不得要领被老师批评或被同学嘲笑,有失“面子”,因而向老师提问的次数逐年减少,以至问题愈积愈多,愈多愈不敢“问”,造成恶性循环。
3、兴趣原因:现在的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越,怕苦、怕累、怕麻烦、怕动脑,对语文不感兴趣,不肯积极思维,没有用心比较,自然也提不出什么问题来。
4、方法原因:也有一些学生喜欢提问题,但却不知如何提问题。总觉得老师讲课都听得懂,自己看书也觉得理解了,不知问题是怎样产生的,更不知道在什么地方容易产生问题,因而更谈不上主动提问题。

(二)教师方面的因素
1、教育观念陈旧,不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首先,传统课堂教学长期以教师为主,要么是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的满堂灌式的教学,学生习惯于听从教师的教导,只听懂知识讲解,听清各类问题,听会各种方法,然后,通过作业、复习、考试加以巩固;要么是以教师问学生答为主的满堂问式的教学,形成了只有教师主动问,学生被动答的局面。不管“满堂灌”,还是“满堂问”,教师都占用了课堂教学大量的宝贵时间,课上只见教师滔滔不绝的讲授、分析、提问、解答,不见学生的读书、思考和提问,没给学生留下必要的读、思的时间和机会,不可忽略的读书活动被排挤到课外,造成课堂教学效率低,学生课外负担重的恶性循环。“课堂教学”教师没有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意识,往往比较注重如何设计高质量的问题,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根本没有想到要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使学生失去锻炼的机会。其次,教师在备课时,分析教学内容多,研究教法少,往往追求教学过程的严密性,教学环节的紧凑性,什么问题教师都事先考虑到了,让学生无懈可击,使学生无法提出问题。还有一些老师怕被学生提出的问题难住,造成难堪,为了保住面子,而不敢放手,限制学生提出问题。再次,教师在课后布置了大量的家庭作业,学生课业负担重,忙于应付,根本没有时间来思考问题,束缚了学生思维发展。
2、教师的性格、情绪等因素,影响了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一些教师由于性格内向,脾气暴躁,或因家庭、事业不尽人意而引发教师的情绪不佳,造成课堂气氛严肃、紧张,学生对任课教师产生恐惧心理,既使有了问题也不敢提出。

mingyancheng

推荐于2016-04-24 · TA获得超过144万个赞
知道顶级答主
回答量:22.3万
采纳率:63%
帮助的人:4.1亿
展开全部
“学贵有疑”是我国古代教育家的普遍主张,有问题的课才算一节成功的课,有质量的问题是学习课文的先导。一个美国教育考察团到上海访问,专门听了一堂高中物理公开课,任课教师是一名有影响的特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法灵活,重点突出,教学双方配合默契,气氛热烈,教师布置的作业和思考题学生都完成的很好,时间安排也很恰当。当老师说:“这节课就上到这里”的时候,下课铃声正好响起来,听课的中国老师不禁鼓起掌来,但奇怪的是几位美国教育家却一点表情也没有。这是为什么呢?他们的回答出乎我们的意料:“这节课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都能回答,这节课还上它干什么?”原来,这些教育专家认为学生应该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也就是追求以问题为纽带的教育才是优质教育。而目前语文课堂上存在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比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弱,而提出问题的能力从培育创造性思维的意义来说比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为重要。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关注学生提出问题、质疑问题,主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目前课堂上学生提出问题的现状。
在教学的实践中发现,目前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提出问题的情况总的来说,并不令人满意。从学生的角度看,能主动提问题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加,学生主动提问题的人数和次数逐年下降。表现为:一是不想提,相当部分的学生没有问题意识,课堂上完全是被动学习,他们只满足于听懂教师的讲课,把自己当作知识的接收机。二是不敢提,一些学生存在心理障碍,就是有了问题,也不愿向老师提出,在高年级更为普遍。三是不会提,有些学生很想向老师提出问题,但却发现不了问题,也不知道怎么向老师提出。从教师方面看,主要是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够重视,没有设置问题的情境,大多数的教师在课堂上没有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时间和机会,没有教给学生提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二、影响学生提出问题的主要因素
本人认为影响学生提出问题的因素主要有学生和教师两方面,具体如下:
(一)学生方面的因素
1、性格原因:一些学生性格内向,孤僻、沉默寡言,不善于交朋友,不善于表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只满足于听懂老师讲课,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如有疑难之处,既耻于向同学请教,也不好意思向老师提出。
2、心理原因:教学中常发现,低年级学生课堂活跃,学生提出问题比较积极。这是因为他们年纪小,没有思想负担,而且对一些事情比较好奇,求知欲强,所以常向老师提出问题,既使是问错了,也不怕别人耻笑。但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思想顾虑也在增加,再也不象低年级时那样单纯,怕提的问题不得要领被老师批评或被同学嘲笑,有失“面子”,因而向老师提问的次数逐年减少,以至问题愈积愈多,愈多愈不敢“问”,造成恶性循环。
3、兴趣原因:现在的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越,怕苦、怕累、怕麻烦、怕动脑,对语文不感兴趣,不肯积极思维,没有用心比较,自然也提不出什么问题来。
4、方法原因:也有一些学生喜欢提问题,但却不知如何提问题。总觉得老师讲课都听得懂,自己看书也觉得理解了,不知问题是怎样产生的,更不知道在什么地方容易产生问题,因而更谈不上主动提问题。
(二)教师方面的因素
1、教育观念陈旧,不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首先,传统课堂教学长期以教师为主,要么是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的满堂灌式的教学,学生习惯于听从教师的教导,只听懂知识讲解,听清各类问题,听会各种方法,然后,通过作业、复习、考试加以巩固;要么是以教师问学生答为主的满堂问式的教学,形成了只有教师主动问,学生被动答的局面。不管“满堂灌”,还是“满堂问”,教师都占用了课堂教学大量的宝贵时间,课上只见教师滔滔不绝的讲授、分析、提问、解答,不见学生的读书、思考和提问,没给学生留下必要的读、思的时间和机会,不可忽略的读书活动被排挤到课外,造成课堂教学效率低,学生课外负担重的恶性循环。“课堂教学”教师没有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意识,往往比较注重如何设计高质量的问题,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根本没有想到要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使学生失去锻炼的机会。其次,教师在备课时,分析教学内容多,研究教法少,往往追求教学过程的严密性,教学环节的紧凑性,什么问题教师都事先考虑到了,让学生无懈可击,使学生无法提出问题。还有一些老师怕被学生提出的问题难住,造成难堪,为了保住面子,而不敢放手,限制学生提出问题。再次,教师在课后布置了大量的家庭作业,学生课业负担重,忙于应付,根本没有时间来思考问题,束缚了学生思维发展。
2、教师的性格、情绪等因素,影响了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一些教师由于性格内向,脾气暴躁,或因家庭、事业不尽人意而引发教师的情绪不佳,造成课堂气氛严肃、紧张,学生对任课教师产生恐惧心理,既使有了问题也不敢提出。
3、教师不能正确对待学生提出问题,造成学生的心里障碍。小学生由于年龄小、知识面窄,生活经验缺乏,因而提出的问题浅显,浮于表面、幼稚有的甚至是荒诞的。有的教师不但没有肯定学生这种敢于提出问题的精神,而且批评、指责、嘲笑,这样会给学生造成自卑心理,直接打击了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记得有一位三年级的语文老师正在津津有味地讲授寓言《乌鸦与狐狸》时,突然,一个稚气的声音传入教师耳中,“老师,我们在一年级上《乌鸦喝水》的时候,那只乌鸦是那么聪明,而现在的这个乌鸦却是这么的愚蠢,是不是乌鸦年龄越大就越笨呢?”教师没想到学生会提出这么一个问题,愣了一下,随机又十分生气地说了一句:“闭上你的乌鸦嘴。”那位稚气的小学生听了之后低头坐了下去,流出了委屈的眼泪。还有一些学生在提问题时,由于心理紧张,说话语无伦次,表达不清或说得不准确、不完善,甚至产生思维、逻辑上的错误时,有些教师表现出极大的不耐烦,常打断学生的发言,严重挫伤了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
三、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对策。
(一)培养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让学生想提问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儿童探索知识的强大动力。要使儿童喜欢语文,对语文感兴趣,首先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放下教师的权威,关心和爱护学生,亲近学生,先让学生喜欢语文老师,而后对语文感兴趣,实现“亲其师信其道”。其次,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如故事悬念法、游戏竞赛法等,引起学生的好奇、好胜心、趋势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觉得学语文很有意思。第三,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使学生感到我能行,学语文并不难,对学好语文有信心。从而引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进而使学生在求知欲的驱动下,想向老师提出问题。
(二)建立民主课堂,创设良好氛围,让学生敢提问题。
课堂上教师要善于保护学生提问的自尊心。我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教学案例:有一位特级教师在教《宇宙里有些什么》时,课文中有一名话:“宇宙里有几千万万颗星星。”这时,一个学生提出了问题:“老师,万万等于多少?”大家都笑了起来,有一个学生说:“万万不等于亿吗?”在大家的笑声中,提出问题的学生只好灰溜溜地坐下了。老师觉得他的积极性受到了打击,于是便问:“既然万万等于亿,那么这里为什么不说宇宙里有几千亿颗星星,而说宇宙里有几千万万颗星星呢?”这一问,学生们都哑了。过了一会,一个学生站起来说:“不用亿用万万有两个好处。第一用‘万万’听起来响亮,‘亿’却听不清楚;第二‘万万’好像比‘亿’多。”这时学生们又笑了。其实这个答案是对的,这位教师当即给予肯定,并表扬说:“你实际上发现了汉语修辞中的一个规律,字的重叠可以产生两个效果,一是听得清楚,二是强调数量多。”这时,学生们都用钦佩的眼光看着那个学生,而那位老师却说:“大家可以想一想,我们今天学到了这个新的知识,是谁给予我们的呢?”这时,大家才把目光集中到了第一个提出问题的同学身上,这个学生十分高兴,这对他以后敢于大胆提出问题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这堂课上,这位老师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培养了学生敢于提问的精神,使原本可能尴尬的课堂又充满了活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收起严肃的面孔,换上亲切、和谐的笑脸,把微笑带进课堂,说话要幽默,尊重学生人格,消除学生对提问题的恐惧感。1、当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符合要求或不是本课所要解决的内容时,教师也同样要给予鼓励,赞扬这种敢于提问题的勇气; 2、当学生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由于紧张或考虑不充分而语无伦次、词不达意或结结巴巴时,教师不能中途打断学生的发言,要耐着性子倾听,直到学生提问完毕,并认真解答; 3、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有错或教师在上课时已重复强调过,而学生又当作问题提出时,教师不能嘲笑、讽刺、指责。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要真正做到“六允许”即:允许学生自由提问题;允许学生自由争辩;不清楚的问题允许重提;说不完整的允许补充;老师说错了允许批评;允许保留自己意见。这样才能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学生才会敢于提出问题。
(三)合理安排时间,采用多种方法,使学生会提问题。
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关键是要给足学生提出问题的时间和空间。因此,教师要改革教学方法,彻底与“满堂灌”、“满堂问”的传统教学方法决裂。这样,课堂上才能腾出足够的时间,使学生有提出问题的机会。要做到: 1、教师在备课时,要从学生学的角度出发,安排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在实践中产生问题而提出问题; 2、利用合作学习、小组讨论、动手操作等多种方法,在较为宽松互动的环境中自主思考,让学生提出问题; 3、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在课后参加实践。在实践活动中结合所学知识联系生活实际,提出问题; 4、设立“提问卡”,让学生在预习或自学中产生的问题,写在“提问卡”上。教师课前收集卡片,进行综合、归类,在课堂中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自己探索或在教师的指导下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既可以弥补课堂时间的不足;又可以让一些性格内向,不愿在大庭广众下提出问题的学生,也有提问题机会,从中得到锻炼,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四)教给提问方法,寻找问题来源,使学生善提问题。
学生有了提问题的勇气,老师也给了学生提出问题的时间和空间,并不等于学生就能提出问题了。因为有些学生想向老师提出问题,但却不知道如何提出问题,也不知道在什么地方容易产生问题。因此,教师还要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发挥行间巡视指点作用,着眼课文的“信息源”,引导学生学习提问,并把学生的典型问题提示出来,让学生充分享受发现问题的快乐。课堂生成问题是学生自主阅读的结果,将生成的问题整合为探究的专题则是教师引领作用的体现。
1、引导学生从课题中提出问题。
课题是教材的重要资源,同时也是许多问题的隐藏之处。让学生从课题中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不仅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勇气和能力,还能养成爱提问题的良好习惯,成为激活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如在出示了《打赌》这一课题后,学生会提出“谁和谁打赌?”“打赌的原因是什么?”“打赌的过程怎样?”“打赌的结果是怎样的呢?”由于这些问题来源于学生的需要,适合他们的认知水平,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更为积极主动地探索。
2、引导学生从主要内容中提出问题。
学习一篇文章,通常要遵循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规律。所谓整体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因此,可以让学生从主要内容入手提出问题。如学习《壮丽的青春》一课时,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欧阳海担负收容任务,山谷山势险要,马惊了,驮着钢铁炮架上了火车道轨,欧阳海把马推出了轨道,舍身救列车的经过,赞扬了欧阳海舍己救人的精神。在学生初步了解主要内容之后,可以从主要内容入手,学生会提出“欧阳海是怎样把马推出了铁轨,舍身救列车的?”如果是写景的文章,可以引导学生提问“这个地方的景色有什么特点?从哪里能读出来?”
3、引导学生从中心句中提出问题。
中心句是集中反映文章中心思想的词句、段落,围绕中心句提问,可以从一点突破,提纲挈领全文,保证阅读教学的整体性。如《一定要争气》这篇课文围绕“一定要争气”写了两件事:一是童第周上中学时的事;二是童第周在比利时留学时的事。为此,在教学中,学生抓住“一定要争气”这个中心句提出问题:“课文围绕‘一定要争气’写了哪两件事?在这两件事中,童第周分别是为谁争气的?争气的结果怎样?”这样,学生从文章的中心思想入手,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既能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又提高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比如,如果是写人的文章,学生从中心句中可以提问“文中的人物是个怎样的人?从那些地方可以感受到?”
4、引导学生从疑难点中提出问题。
疑难点是学生不容易搞懂而又必须搞懂的地方。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从疑难点中提出问题,可以化难为易,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更好地理解课文。如在教学《花潮》时,学生对“无风,花也潮水一般地动”,感到难以理解。可以引导学生从这个难点提出三个问题:①无风,花本身会不会动?作者为什么这样讲?②在作者眼里,那许许多多的海棠花就像什么?③作者把阳光下花瓣的阴影比成了什么?围绕这些提问,学生展开讨论,最后终于明白:所谓“无风,花也潮水一般地动”,实际上是作者的感觉和联想。可见,学生这样主动的提出问题,使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无形之中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降低了教学的难度,学生从课文中的疑难点提出问题,并且找到了问题的答案,从而化解了疑难。
5、引导学生从发散点中提出问题。
在阅读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因素,引导学生从发散点提问,这对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十分有益的。如在教学《跳水》时,学生抓住船长命令孩子跳水这一情节提问:“船长为什么要命令孩子跳水?除了跳水这种办法,还能想到哪些其他的办法?这些办法与船长的办法相比,哪种更好?为什么?”经过这样的提问,学生思维的闸门一下子就打开了。有的说:“可以在甲板上垫上厚厚的垫子。”有的说:“可以在桅杆下面张起网。”还有的说:“可以派人爬上桅杆去救小孩。”等等,说法不一。但经过反复讨论比较,大家还是觉得船长的办法好,从而认识到船长的果敢、机智。这样先发散,后集中,通过对比,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能使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
6、引导学生从模糊点中提出问题。
小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是十分有限的,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往往带有片面性,有时甚至会出现偏差。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反馈信息准确地捕捉学生认识上的模糊点,提问引思,正确导向,使他们走出认识的误区。如在教《三味书屋》时,有个学生突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鲁迅在书桌上刻‘早’字是不是不爱护公物的表现?”为此,我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提了这样三个问题:①鲁迅的书桌从哪搬来的?②鲁迅为什么要在书桌上刻“早”字?③这个“早”字对鲁迅的一生有什么影响?以此引导学生对全文内容进行讨论、分析,结果终于使大家明白:鲁迅在书桌上刻“早”字是勤奋好学、严格要求自己的体现。这样既澄清了学生的模糊认识,又提高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素履所往哪
高能答主

2022-03-14 · 认真答题,希望能帮到你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347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6.4万
展开全部
“学贵有疑”是我国古代教育家的普遍主张,有问题的课才算一节成功的课,有质量的问题是学习课文的先导。一个美国教育考察团到上海访问,专门听了一堂高中物理公开课,任课教师是一名有影响的特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法灵活,重点突出,教学双方配合默契,气氛热烈,教师布置的作业和思考题学生都完成的很好,时间安排也很恰当。当老师说:“这节课就上到这里”的时候,下课铃声正好响起来,听课的中国老师不禁鼓起掌来,但奇怪的是几位美国教育家却一点表情也没有。这是为什么呢?他们的回答出乎我们的意料:“这节课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都能回答,这节课还上它干什么?”原来,这些教育专家认为学生应该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也就是追求以问题为纽带的教育才是优质教育。而目前语文课堂上存在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比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弱,而提出问题的能力从培育创造性思维的意义来说比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为重要。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关注学生提出问题、质疑问题,主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目前课堂上学生提出问题的现状。
在教学的实践中发现,目前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提出问题的情况总的来说,并不令人满意。从学生的角度看,能主动提问题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加,学生主动提问题的人数和次数逐年下降。表现为:一是不想提,相当部分的学生没有问题意识,课堂上完全是被动学习,他们只满足于听懂教师的讲课,把自己当作知识的接收机。二是不敢提,一些学生存在心理障碍,就是有了问题,也不愿向老师提出,在高年级更为普遍。三是不会提,有些学生很想向老师提出问题,但却发现不了问题,也不知道怎么向老师提出。从教师方面看,主要是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够重视,没有设置问题的情境,大多数的教师在课堂上没有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时间和机会,没有教给学生提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二、影响学生提出问题的主要因素
本人认为影响学生提出问题的因素主要有学生和教师两方面,具体如下:
(一)学生方面的因素
1、性格原因:一些学生性格内向,孤僻、沉默寡言,不善于交朋友,不善于表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只满足于听懂老师讲课,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如有疑难之处,既耻于向同学请教,也不好意思向老师提出。
2、心理原因:教学中常发现,低年级学生课堂活跃,学生提出问题比较积极。这是因为他们年纪小,没有思想负担,而且对一些事情比较好奇,求知欲强,所以常向老师提出问题,既使是问错了,也不怕别人耻笑。但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思想顾虑也在增加,再也不象低年级时那样单纯,怕提的问题不得要领被老师批评或被同学嘲笑,有失“面子”,因而向老师提问的次数逐年减少,以至问题愈积愈多,愈多愈不敢“问”,造成恶性循环。
3、兴趣原因:现在的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越,怕苦、怕累、怕麻烦、怕动脑,对语文不感兴趣,不肯积极思维,没有用心比较,自然也提不出什么问题来。
4、方法原因:也有一些学生喜欢提问题,但却不知如何提问题。总觉得老师讲课都听得懂,自己看书也觉得理解了,不知问题是怎样产生的,更不知道在什么地方容易产生问题,因而更谈不上主动提问题。
(二)教师方面的因素
1、教育观念陈旧,不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首先,传统课堂教学长期以教师为主,要么是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的满堂灌式的教学,学生习惯于听从教师的教导,只听懂知识讲解,听清各类问题,听会各种方法,然后,通过作业、复习、考试加以巩固;要么是以教师问学生答为主的满堂问式的教学,形成了只有教师主动问,学生被动答的局面。不管“满堂灌”,还是“满堂问”,教师都占用了课堂教学大量的宝贵时间,课上只见教师滔滔不绝的讲授、分析、提问、解答,不见学生的读书、思考和提问,没给学生留下必要的读、思的时间和机会,不可忽略的读书活动被排挤到课外,造成课堂教学效率低,学生课外负担重的恶性循环。“课堂教学”教师没有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的意识,往往比较注重如何设计高质量的问题,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根本没有想到要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使学生失去锻炼的机会。其次,教师在备课时,分析教学内容多,研究教法少,往往追求教学过程的严密性,教学环节的紧凑性,什么问题教师都事先考虑到了,让学生无懈可击,使学生无法提出问题。还有一些老师怕被学生提出的问题难住,造成难堪,为了保住面子,而不敢放手,限制学生提出问题。再次,教师在课后布置了大量的家庭作业,学生课业负担重,忙于应付,根本没有时间来思考问题,束缚了学生思维发展。
2、教师的性格、情绪等因素,影响了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一些教师由于性格内向,脾气暴躁,或因家庭、事业不尽人意而引发教师的情绪不佳,造成课堂气氛严肃、紧张,学生对任课教师产生恐惧心理,既使有了问题也不敢提出。
3、教师不能正确对待学生提出问题,造成学生的心里障碍。小学生由于年龄小、知识面窄,生活经验缺乏,因而提出的问题浅显,浮于表面、幼稚有的甚至是荒诞的。有的教师不但没有肯定学生这种敢于提出问题的精神,而且批评、指责、嘲笑,这样会给学生造成自卑心理,直接打击了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记得有一位三年级的语文老师正在津津有味地讲授寓言《乌鸦与狐狸》时,突然,一个稚气的声音传入教师耳中,“老师,我们在一年级上《乌鸦喝水》的时候,那只乌鸦是那么聪明,而现在的这个乌鸦却是这么的愚蠢,是不是乌鸦年龄越大就越笨呢?”教师没想到学生会提出这么一个问题,愣了一下,随机又十分生气地说了一句:“闭上你的乌鸦嘴。”那位稚气的小学生听了之后低头坐了下去,流出了委屈的眼泪。还有一些学生在提问题时,由于心理紧张,说话语无伦次,表达不清或说得不准确、不完善,甚至产生思维、逻辑上的错误时,有些教师表现出极大的不耐烦,常打断学生的发言,严重挫伤了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
三、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对策。
(一)培养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让学生想提问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儿童探索知识的强大动力。要使儿童喜欢语文,对语文感兴趣,首先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放下教师的权威,关心和爱护学生,亲近学生,先让学生喜欢语文老师,而后对语文感兴趣,实现“亲其师信其道”。其次,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如故事悬念法、游戏竞赛法等,引起学生的好奇、好胜心、趋势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觉得学语文很有意思。第三,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使学生感到我能行,学语文并不难,对学好语文有信心。从而引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进而使学生在求知欲的驱动下,想向老师提出问题。
(二)建立民主课堂,创设良好氛围,让学生敢提问题。
课堂上教师要善于保护学生提问的自尊心。我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教学案例:有一位特级教师在教《宇宙里有些什么》时,课文中有一名话:“宇宙里有几千万万颗星星。”这时,一个学生提出了问题:“老师,万万等于多少?”大家都笑了起来,有一个学生说:“万万不等于亿吗?”在大家的笑声中,提出问题的学生只好灰溜溜地坐下了。老师觉得他的积极性受到了打击,于是便问:“既然万万等于亿,那么这里为什么不说宇宙里有几千亿颗星星,而说宇宙里有几千万万颗星星呢?”这一问,学生们都哑了。过了一会,一个学生站起来说:“不用亿用万万有两个好处。第一用‘万万’听起来响亮,‘亿’却听不清楚;第二‘万万’好像比‘亿’多。”这时学生们又笑了。其实这个答案是对的,这位教师当即给予肯定,并表扬说:“你实际上发现了汉语修辞中的一个规律,字的重叠可以产生两个效果,一是听得清楚,二是强调数量多。”这时,学生们都用钦佩的眼光看着那个学生,而那位老师却说:“大家可以想一想,我们今天学到了这个新的知识,是谁给予我们的呢?”这时,大家才把目光集中到了第一个提出问题的同学身上,这个学生十分高兴,这对他以后敢于大胆提出问题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这堂课上,这位老师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培养了学生敢于提问的精神,使原本可能尴尬的课堂又充满了活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收起严肃的面孔,换上亲切、和谐的笑脸,把微笑带进课堂,说话要幽默,尊重学生人格,消除学生对提问题的恐惧感。1、当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符合要求或不是本课所要解决的内容时,教师也同样要给予鼓励,赞扬这种敢于提问题的勇气; 2、当学生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由于紧张或考虑不充分而语无伦次、词不达意或结结巴巴时,教师不能中途打断学生的发言,要耐着性子倾听,直到学生提问完毕,并认真解答; 3、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有错或教师在上课时已重复强调过,而学生又当作问题提出时,教师不能嘲笑、讽刺、指责。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要真正做到“六允许”即:允许学生自由提问题;允许学生自由争辩;不清楚的问题允许重提;说不完整的允许补充;老师说错了允许批评;允许保留自己意见。这样才能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学生才会敢于提出问题。
(三)合理安排时间,采用多种方法,使学生会提问题。
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关键是要给足学生提出问题的时间和空间。因此,教师要改革教学方法,彻底与“满堂灌”、“满堂问”的传统教学方法决裂。这样,课堂上才能腾出足够的时间,使学生有提出问题的机会。要做到: 1、教师在备课时,要从学生学的角度出发,安排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在实践中产生问题而提出问题; 2、利用合作学习、小组讨论、动手操作等多种方法,在较为宽松互动的环境中自主思考,让学生提出问题; 3、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在课后参加实践。在实践活动中结合所学知识联系生活实际,提出问题; 4、设立“提问卡”,让学生在预习或自学中产生的问题,写在“提问卡”上。教师课前收集卡片,进行综合、归类,在课堂中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自己探索或在教师的指导下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既可以弥补课堂时间的不足;又可以让一些性格内向,不愿在大庭广众下提出问题的学生,也有提问题机会,从中得到锻炼,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四)教给提问方法,寻找问题来源,使学生善提问题。
学生有了提问题的勇气,老师也给了学生提出问题的时间和空间,并不等于学生就能提出问题了。因为有些学生想向老师提出问题,但却不知道如何提出问题,也不知道在什么地方容易产生问题。因此,教师还要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发挥行间巡视指点作用,着眼课文的“信息源”,引导学生学习提问,并把学生的典型问题提示出来,让学生充分享受发现问题的快乐。课堂生成问题是学生自主阅读的结果,将生成的问题整合为探究的专题则是教师引领作用的体现。
1、引导学生从课题中提出问题。
课题是教材的重要资源,同时也是许多问题的隐藏之处。让学生从课题中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不仅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勇气和能力,还能养成爱提问题的良好习惯,成为激活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如在出示了《打赌》这一课题后,学生会提出“谁和谁打赌?”“打赌的原因是什么?”“打赌的过程怎样?”“打赌的结果是怎样的呢?”由于这些问题来源于学生的需要,适合他们的认知水平,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更为积极主动地探索。
2、引导学生从主要内容中提出问题。
学习一篇文章,通常要遵循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规律。所谓整体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因此,可以让学生从主要内容入手提出问题。如学习《壮丽的青春》一课时,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欧阳海担负收容任务,山谷山势险要,马惊了,驮着钢铁炮架上了火车道轨,欧阳海把马推出了轨道,舍身救列车的经过,赞扬了欧阳海舍己救人的精神。在学生初步了解主要内容之后,可以从主要内容入手,学生会提出“欧阳海是怎样把马推出了铁轨,舍身救列车的?”如果是写景的文章,可以引导学生提问“这个地方的景色有什么特点?从哪里能读出来?”
3、引导学生从中心句中提出问题。
中心句是集中反映文章中心思想的词句、段落,围绕中心句提问,可以从一点突破,提纲挈领全文,保证阅读教学的整体性。如《一定要争气》这篇课文围绕“一定要争气”写了两件事:一是童第周上中学时的事;二是童第周在比利时留学时的事。为此,在教学中,学生抓住“一定要争气”这个中心句提出问题:“课文围绕‘一定要争气’写了哪两件事?在这两件事中,童第周分别是为谁争气的?争气的结果怎样?”这样,学生从文章的中心思想入手,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既能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又提高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比如,如果是写人的文章,学生从中心句中可以提问“文中的人物是个怎样的人?从那些地方可以感受到?”
4、引导学生从疑难点中提出问题。
疑难点是学生不容易搞懂而又必须搞懂的地方。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从疑难点中提出问题,可以化难为易,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更好地理解课文。如在教学《花潮》时,学生对“无风,花也潮水一般地动”,感到难以理解。可以引导学生从这个难点提出三个问题:①无风,花本身会不会动?作者为什么这样讲?②在作者眼里,那许许多多的海棠花就像什么?③作者把阳光下花瓣的阴影比成了什么?围绕这些提问,学生展开讨论,最后终于明白:所谓“无风,花也潮水一般地动”,实际上是作者的感觉和联想。可见,学生这样主动的提出问题,使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无形之中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降低了教学的难度,学生从课文中的疑难点提出问题,并且找到了问题的答案,从而化解了疑难。
5、引导学生从发散点中提出问题。
在阅读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因素,引导学生从发散点提问,这对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十分有益的。如在教学《跳水》时,学生抓住船长命令孩子跳水这一情节提问:“船长为什么要命令孩子跳水?除了跳水这种办法,还能想到哪些其他的办法?这些办法与船长的办法相比,哪种更好?为什么?”经过这样的提问,学生思维的闸门一下子就打开了。有的说:“可以在甲板上垫上厚厚的垫子。”有的说:“可以在桅杆下面张起网。”还有的说:“可以派人爬上桅杆去救小孩。”等等,说法不一。但经过反复讨论比较,大家还是觉得船长的办法好,从而认识到船长的果敢、机智。这样先发散,后集中,通过对比,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能使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
6、引导学生从模糊点中提出问题。
小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是十分有限的,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往往带有片面性,有时甚至会出现偏差。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反馈信息准确地捕捉学生认识上的模糊点,提问引思,正确导向,使他们走出认识的误区。如在教《三味书屋》时,有个学生突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鲁迅在书桌上刻‘早’字是不是不爱护公物的表现?”为此,我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提了这样三个问题:①鲁迅的书桌从哪搬来的?②鲁迅为什么要在书桌上刻“早”字?③这个“早”字对鲁迅的一生有什么影响?以此引导学生对全文内容进行讨论、分析,结果终于使大家明白:鲁迅在书桌上刻“早”字是勤奋好学、严格要求自己的体现。这样既澄清了学生的模糊认识,又提高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1)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