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陶渊明田园诗歌的主要内容2.《牡丹亭》具有怎样的思想性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陶渊明田园诗的思兄亏想内容和艺术特征:
1 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
他在一个玄学盛行,唯美主义支配整个文坛的时代里,以崭新的思想内容的诗作卓立于诗坛,表现出巨大的革新精神.
1.1高远的理想与志趣
1.2劳动生活内容的反映
1.3田园贫困状况的描写
1.4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自身的社会思想
2 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
自然,日常生活的诗化,不仅是友宴陶渊明的人生旨趣,也是其田园诗的总体艺术特色.
2.1情、景、事、理的浑融
2.2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
谈田园诗离不开陶渊明,谈陶渊明自然会想起他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千古名句.在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第一个以田园景色和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了大量的诗歌创作.他的田园诗创立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一个新流派,被历代诗人推崇备至.如果仅从他的田园诗的字面上看,诗人之超然物外和物我两忘的超凡脱俗,真有着神仙般的无限风韵.然而事实却远非如此,这是因为陶渊明所处的时代,是我国古代最黑暗、最腐败的时期:政权更迭频繁,高门钜族生活糜烂,老百姓食不果腹,衣难遮体,统治阶级和底层民众之间等级森严,差别甚大.在这种情况下,陶渊明出仕做了几年小官之后,终因不愿与腐败的官僚们周旋而宁可还乡归隐.当时的诗坛上也充斥着谈玄悟禅、模山范水之作,在形式上刻意追求绮语浮词、铺锦列锈,而陶渊明却能以崭新的内容和形式的诗作卓立于诗坛,表现出巨大的革新精神,最终达到了同时代人所无法企及的高度.俗话说愤怒出诗人,这说明只有真正有所触动有所感受者才会言之有物,正因如此,陶渊明的田园诗虽取材田园,貌似田园,但其实际意义早已超出田园领域之外,延伸到广阔的社会和政治背景之中去了,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不至于仅仅在其文字和形式的表现上徘徊,而是真正深入到陶渊明田园诗的时代感和人民性的精髓之中去认识,探索它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1 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
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开宗立派的重要诗人.他所处的时代,正是形式主义风气盛行之时,诗坛上充斥着谈玄悟禅、模山范水之作,形式上刻意追求绮语浮词、铺锦列锈.但陶渊明却有着一般文人所未曾有过的田园农耕生活经历,和劳动人民有许多接触,可以说,是生活给他以厚爱,使得他在一个玄学盛行,唯美主义支配整个文坛的时代里,却能以崭新的思想内容的诗作卓立于诗坛,表现出巨大的革新精神.
具体地说,陶渊明的田园诗的思想内容大致可以概括为:
1.1高远的理想与志趣
陶渊明在极端黑暗的社会里,却坚持高远的理想和志趣.陶渊明的志趣与性格,终于使他同统治阶级上层社会完全决裂,回到田园中来.他写下了大量的田园诗.他的田园诗充满对污浊的社会的憎恶和对纯洁的田园的热爱.如《归园田居》第一首: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诗人把统治阶级的上层社会斥为“尘网”,把投身其中看成是做了“羁鸟”、“池鱼”,把退处田园说成是冲出“樊笼”,重返“自然”,表现了他对丑恶的社会的鄙视.诗人着重地细致地描写了纯洁、幽美的田园风光,字里行间流露了作者由衷的喜爱.在这里,淳朴、宁静的田园生活与虚伪、欺诈、互相倾轧的上层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具有格外吸引人的力量.
当诗人尚未离开宦途时,总有一种“暂为人所羁”的感觉,心情无法平静下来,他“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但当他远好尘银离了污浊的现实,回到田园中来,却感到获得了归宿.如《饮酒》第五首: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诗人避开了达官贵人的车马的喧扰,在悠然自得的生活中,获得了自由而恬静的心境.
诗人的田园生活虽然是远离统治阶级,却更接近了下层文人和农民.这里有志同道合的朋友谈心赏文:“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有朴实的农民共话桑麻:“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有邻里的相与宴饮:“漉我新熟酒,只鸡邀近局”;也有天伦之乐:“亲戚共一处,子孙还相保”.
所以,他的田园诗在表现丰富的现实生活内容的同时,也充分表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极端憎恶和彻底决裂;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这也是他的田园诗动人的原因之一.
1.2劳动生活内容的反映
尤其可贵的是他的田园诗还反映了劳动生活的内容.如《归园田居》第三首: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带着月色,从草木丛生的小径上荷锄归来的劳动者的形象.《怀古田舍》诗说:“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在田野风景和农事活动的描写中洋溢着一种喜悦之情.由于诗人亲自参加了农业劳动,并由衷地喜爱它,劳动,第一次在文人创作中得到充分的歌颂.他的一些田园诗还表现了只有一个劳动者才可能体会的思想感情.如《归园田居》第二首说:“桑麻日已长,我土日以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表现了他对农作物收成的密切关怀.《于西田获早稻》诗说:“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不仅表现了与剥削阶级寄生观点鲜明对立的依靠劳动生活的思想;而且表现了不辞辛苦、坚持躬耕的顽强态度.这些都超出了一般士大夫的思想意识,使他的田园诗闪烁着进步的思想光辉.
1.3田园贫困状况的描写
陶渊明还有一些田园诗描写了他的田园生活的贫困状况.
《归园田居》第四首说:“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途.” 《示庞主簿邓治中》说:“弱冠逢世阻,始室丧其偏.炎火屡焚如, 螟蜮恣中田;风雨纵横至, 收敛不盈廛.夏日长抱饥, 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 及晨愿乌迁.”《有会而作》说:“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长饥;菽麦实所羡,孰敢慕甘肥!” 《岁暮和张常侍》说:“民生鲜长在,矧伊愁苦缠.屡阙清酤至,无以乐当年.穷通靡攸虑,憔悴由化迁.” 《乞食》说: “饥来驱我去, 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 叩门拙言辞.”田园生活过到如此困顿地步,田园诗写到如此辛酸程度,古今唯陶渊明一人而已.
这些诗虽然大多数只是描述他自己晚年每逢天灾不免屡受饥寒的境遇,但是我们也可以从中想见当时在战乱和灾害之中农民们的更加悲惨的生活情景.
1.4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自身的社会思想
陶渊明田园诗比较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并通过这些田园诗寄托了自己的社会思想.这是诗人田园生活中理想因素的集中和概括,是代表小私有生产者对造成战乱和贫困的封建社会所提出的抗议,它反映了广大农民希望用自己的劳动创造和平幸福生活的强烈的愿望,启发人们认识封建社会的黑暗,鼓舞人们反抗不合理现实的斗争.
陶渊明是封建社会中的诗人.衡量封建社会中的作家是否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首先就要看到他的作品是否反映了封建社会中的主要矛盾——地主阶级与农民的矛盾.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并记》就是对当时门阀士族地主阶级同农民阶级的矛盾的曲折反映.
诗人在这里提出了“桃花源”的社会理想.这是怎样的一个社会呢?这里的生活是富裕、和乐而安宁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里人人参加劳动:“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劳动所得也全归自己所有,没有封建的剥削:“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诗人指出这是一个“与外人间隔”的“绝境”,是桃花源中人们的先世为逃避嬴秦暴政而开辟起来的一个新世界.他们“不知有汉”,更“无论魏晋”,这实际表明是一个与秦汉魏晋等封建主义社会相对立的理想世界.
我们肯定《桃花源》,主要是肯定它的批判性.在这里“桃花源不只是隐士的天地,也是当时千千万万农民的乐土”.“桃花源”这个空想社会,本身就是对当时晋代社会政治的彻底否定.陶渊明的笔下的“桃花源”对后世的影响是强烈的、积极的.他的“秋熟靡王税”的大胆设想,对历代文人创作揭露封建剥削、赋税征徭的作品很有启发.清初黄宗羲提出:“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原君》)主张为了全体人民的福利,取消君位,这种思想和陶渊明的思想是相通的.
综上所述,陶渊明的田园诗,是诗人农村生活的真实反映.不过,这是通过诗人思想的三棱镜透视出来的农村生活,是诗人艺术心灵的外化.陶渊明不是单纯地通过直接描写农民日常的痛苦生活,来鞭挞现实社会的不合理,而是通过描绘与黑暗现实相对立的幽美的田园景象乃至“桃花源”式的理想社会来否定和批判当时的黑暗社会现实.也就是说,他不是主要通过描写现实中的丑来批判丑,而是通过描写理想中的美来否定现实中的丑的.诗人这种独特的把握现实的方式,是由他个人特定的社会思想所决定的.
2 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
陶渊明的诗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造诣.他的诗给人的突出印象是平淡自然.这是和他的诗歌内容以及表现上的特点分不开的.他的诗的主要内容是平淡的田园风光,农村的日常生活,以及处于这种生活中的恬静心境;而又是通过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直率自然地抒写出来,使人感到真好象是从“胸中自然流出”,没有一点斧凿痕迹.
自然,日常生活的诗化,不仅是陶渊明的人生旨趣,也是其田园诗的总体艺术特色.他作诗不存祈誉之心,生活中有了感触就诉诸笔墨,既无矫情也不矫饰.他说:“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⑴又说:“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 ⑵由此可见他的创作态度.陶诗的声吻和节奏,舒缓而沉稳,给人以蔼如之感.他的田园诗多用内省式的话语,坦诚地记录了他内心细微的波澜,没有夺人的气势,没有雄辩的力量,也没有轩昂的气象,却如春雨一样慢慢地渗透到读者的心中.他的田园诗不追求强烈的刺激,没有浓重的色彩,没有曲折的结构,纯是自然流露,一片神行.但因其人格清高超逸,生活体验真切深刻,所以只要原原本本地写出来就有感染力.正如宋人黄彻所说: “渊明所以不可及者,盖无心于非誉、巧拙之间也.” ⑶
陶渊明的诗歌虽然平淡,却不浅薄,相反只使人感到淳厚有味.他的诗歌语言虽然只是极普通的“田家语”,却是经过高度艺术提炼的.而在这十分精粹的语言中又都含有丰富的形象,这些形象无论是自然风光,或是社会生活,都有着深厚的现实生活基础.如“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荫”,这是写诗人的生活环境.“贮”字虽只是一个平常的字眼,但用到这里却很形象很新鲜,中夏清幽凉爽的林荫好象是可以贮存、可以掬取的一瓮清泉.“有风自南,翼彼新苗”,一个普通的“翼”字,同样使我们清晰地看到那和煦的南风温存抚爱着欣欣向荣的禾苗的景象,生意盎然.
具体地说,陶渊明的田园诗的艺术特色可以概括为:
2.1情、景、事、理的浑融
陶渊明描写景物并不追求物象的形似,叙事也不追求情节的曲折,而是透过人人可见之物,普普通通之事,表达高于世人之情,写出人所未必能够悟出之理.陶诗重在写心,写那种与景物融而为一的、对人生了悟明彻的心境.他无意于模山范水,也不在乎什么似与不似,只是写出他自己胸中的一片天地.陶诗发乎事,源乎景,缘乎情,而以理为统摄.在南风下张开翅膀的新苗,伴随他锄草归来的月亮,依依升起的炊烟,不嫌他门庭荒芜重返旧巢的春燕,在中夏贮满了清阴的堂前林,床上的清琴,壶中的浊酒,以及在他笔下常常出现的青松、秋菊、孤云、飞鸟,都已不是寻常的事物,它们既是客观的又是体现了诗人主观感情与个性的,既是具象的又是理念的.且看《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前四句讲了“心”与“地”也就是主观精神与客观环境之间的关系,只要 “心远”,不管在什么地方都不会受尘俗喧嚣的干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偶一举首,心与山悠然相会,自身仿佛与南山融为一体了.那日夕的山气、归还的飞鸟,在自己心里构成一片美妙的风景,其中蕴藏着人生的真谛.这种心与境的瞬间感应,以及通向无限的愉悦,是不可落于言筌的.正如《古学千金谱》所说:“篱有菊则采之,采过则已,吾心无菊.忽悠然而见南山,日夕而见山气之佳,以悦鸟性,与之往还.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一片化机,天真自具.既无名象,不落言诠,其谁辨之.”
《拟挽歌辞》其三也是情景事理四者浑融的佳作:“荒草何莽莽,白杨亦萧萧.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嶕峣.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亲戚或馀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这首诗先写亲友为自己送葬的情事,“荒草”、“白杨”烘托出悲凉的气氛.然后说人皆有死,谁也不能避免,而一个人的死去对活着的人来说并无太大的影响,不必过于执着.最后两句以理语作结,统摄了全诗.死亡是人的一大困惑,这个困惑被陶渊明勘破了.
陶渊明诗中的“理”不是抽象的哲学说教,而是在生活中亲自体验到的,其中包涵着生活的情趣.他的田园诗表现了他对宇宙、历史和人生的认识,是探求其奥秘和意义的结晶,而这一切又是用格言一样既有情趣又有理趣的语言表现的,取得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如:“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杂诗》其一)“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杂诗》其二)“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杂诗》其一)“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饮酒》其十四)“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归园田居》其四)“吁嗟身后名,于我若浮烟.”(《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饮酒》其八)这些诗句言浅意深,富有启示性.清人潘德舆说陶渊明“任举一境一物,皆能曲肖神理”(《养一斋诗话》),是中肯之论.
2.2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
前人往往用“平淡朴素”概括陶渊明的田园诗的风格,然而他的田园诗不仅仅是平淡,它的好处是在平淡中见警策;它不仅仅是朴素,而且是在朴素中见绮丽.他的田园诗所描写的对象,往往是最平常的事物,如村舍、鸡犬、豆苗、桑麻、穷巷、荆扉,而且一切如实说来,没有什么奇特之处.然而一经诗人笔触,往往出现警策.陶诗很少用华丽的辞藻、夸张的手法,只是白描,朴朴素素.如:“种豆南山下”,“今日天气佳”,“青松在东园”,“秋菊有佳色”,“悲风爱静夜”,“春秋多佳日”,都是明白如话.然而,平淡之中可见绮丽.又如《拟古》其三:
仲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从横舒.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先巢故尚在,相将还旧居.自从分别来,门庭日荒芜.我心固匪石,君情定何如?
春天来了,燕子双双回到自己的草庐.一年来自己的门庭日见荒芜,但仍然坚持着贫穷的隐居生活.有些朋友并不理解自己的态度,一再劝说出仕.可是燕子却翩翩而来,丝毫也不嫌弃它们的旧巢以及自己这个贫士.似乎燕子在问诗人:我的心是坚定的,你的心也像我一样坚定吗?这首诗好像一个美丽的童话,浅显平淡却有奇趣.类似的例子还有不少,例如:“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读山海经》其一)“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其二)两个“亦”字,物我情融,耐人寻味.又如:“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归园田居》其五)一条山涧、一只鸡、一根荆薪,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一经诗人点化便有了生活情趣,显示出他对邻人的亲切,以及农村淳朴的风俗.“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 (《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平淡的十个字便写出了雪的轻柔之美.关于陶诗的这个特点,苏轼概括为“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⑷,十分精辟.
他的田园诗的语言不是未经锤炼的,只是不露痕迹,显得平淡自然.正如元好问所说:“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⑸例如:“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杂诗》其一)“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杂诗》其二)“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和郭主簿》其一)“待”字、“掷”字、“贮”字,这三个动词都是常见的,看似平淡却很精彩,不可更易.
陶渊明的田园诗,在人读来初觉平淡,再咏则有“平中蕴奇、枯木茂秀”之感,诗人对于语言文字的提炼运用达到了很高的造诣,他把自己对自然和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融入到诗作之中,使人读之仿佛身临其境,在自然恬静的田园中漫步一样,给人无穷的遐想,正所谓“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如《饮酒》之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意言.”
这是悠然自得、怡然自乐的乡村生活的写照,透过文字我们看到“面山结庐、抱膝吟歌、采菊观日、笑傲风月”的隐者形象.静谧的山林与倦飞的鸟儿与诗人问答,这时作者的心境不是用语言
所能描述的.诗人不愿与世俗同流,极力向往自然和田园生活的愿望也可表现一斑.同时也可以看出诗人对于事物的表现手法和意境的延伸是非同寻常的,寥寥数字将人对生活的态度、对自然的热爱、对事物的描写、对世事的鄙视,表现得一览无余.
在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的田园诗创立了古典诗歌的一个新流派—田园诗派,被历代诗人推崇备至,甚至被看成是“为诗之根本准则”.但笔者觉得陶渊明的每一首田园诗都是他唱响的一曲心路之歌,或借物抒情,或以花讽世,或指桑骂槐……其实都是他发出的血泪呻吟,虽然那血没有流在竹简和纸上,但是他的血和泪都是在心里流淌,流出的是苦和悲,是徘徊和忧郁,是一代人无声的抗争,是一曲苍凉的悲愤之歌,是他恨世厌俗的铁骨发出的铮铮亢音.他的人格、他的志向、他的诗情在今天对于我们也有着积极的影响!
1 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
他在一个玄学盛行,唯美主义支配整个文坛的时代里,以崭新的思想内容的诗作卓立于诗坛,表现出巨大的革新精神.
1.1高远的理想与志趣
1.2劳动生活内容的反映
1.3田园贫困状况的描写
1.4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自身的社会思想
2 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
自然,日常生活的诗化,不仅是友宴陶渊明的人生旨趣,也是其田园诗的总体艺术特色.
2.1情、景、事、理的浑融
2.2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
谈田园诗离不开陶渊明,谈陶渊明自然会想起他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千古名句.在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第一个以田园景色和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了大量的诗歌创作.他的田园诗创立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一个新流派,被历代诗人推崇备至.如果仅从他的田园诗的字面上看,诗人之超然物外和物我两忘的超凡脱俗,真有着神仙般的无限风韵.然而事实却远非如此,这是因为陶渊明所处的时代,是我国古代最黑暗、最腐败的时期:政权更迭频繁,高门钜族生活糜烂,老百姓食不果腹,衣难遮体,统治阶级和底层民众之间等级森严,差别甚大.在这种情况下,陶渊明出仕做了几年小官之后,终因不愿与腐败的官僚们周旋而宁可还乡归隐.当时的诗坛上也充斥着谈玄悟禅、模山范水之作,在形式上刻意追求绮语浮词、铺锦列锈,而陶渊明却能以崭新的内容和形式的诗作卓立于诗坛,表现出巨大的革新精神,最终达到了同时代人所无法企及的高度.俗话说愤怒出诗人,这说明只有真正有所触动有所感受者才会言之有物,正因如此,陶渊明的田园诗虽取材田园,貌似田园,但其实际意义早已超出田园领域之外,延伸到广阔的社会和政治背景之中去了,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不至于仅仅在其文字和形式的表现上徘徊,而是真正深入到陶渊明田园诗的时代感和人民性的精髓之中去认识,探索它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1 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
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开宗立派的重要诗人.他所处的时代,正是形式主义风气盛行之时,诗坛上充斥着谈玄悟禅、模山范水之作,形式上刻意追求绮语浮词、铺锦列锈.但陶渊明却有着一般文人所未曾有过的田园农耕生活经历,和劳动人民有许多接触,可以说,是生活给他以厚爱,使得他在一个玄学盛行,唯美主义支配整个文坛的时代里,却能以崭新的思想内容的诗作卓立于诗坛,表现出巨大的革新精神.
具体地说,陶渊明的田园诗的思想内容大致可以概括为:
1.1高远的理想与志趣
陶渊明在极端黑暗的社会里,却坚持高远的理想和志趣.陶渊明的志趣与性格,终于使他同统治阶级上层社会完全决裂,回到田园中来.他写下了大量的田园诗.他的田园诗充满对污浊的社会的憎恶和对纯洁的田园的热爱.如《归园田居》第一首: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诗人把统治阶级的上层社会斥为“尘网”,把投身其中看成是做了“羁鸟”、“池鱼”,把退处田园说成是冲出“樊笼”,重返“自然”,表现了他对丑恶的社会的鄙视.诗人着重地细致地描写了纯洁、幽美的田园风光,字里行间流露了作者由衷的喜爱.在这里,淳朴、宁静的田园生活与虚伪、欺诈、互相倾轧的上层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具有格外吸引人的力量.
当诗人尚未离开宦途时,总有一种“暂为人所羁”的感觉,心情无法平静下来,他“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但当他远好尘银离了污浊的现实,回到田园中来,却感到获得了归宿.如《饮酒》第五首: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诗人避开了达官贵人的车马的喧扰,在悠然自得的生活中,获得了自由而恬静的心境.
诗人的田园生活虽然是远离统治阶级,却更接近了下层文人和农民.这里有志同道合的朋友谈心赏文:“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有朴实的农民共话桑麻:“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有邻里的相与宴饮:“漉我新熟酒,只鸡邀近局”;也有天伦之乐:“亲戚共一处,子孙还相保”.
所以,他的田园诗在表现丰富的现实生活内容的同时,也充分表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极端憎恶和彻底决裂;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这也是他的田园诗动人的原因之一.
1.2劳动生活内容的反映
尤其可贵的是他的田园诗还反映了劳动生活的内容.如《归园田居》第三首: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带着月色,从草木丛生的小径上荷锄归来的劳动者的形象.《怀古田舍》诗说:“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在田野风景和农事活动的描写中洋溢着一种喜悦之情.由于诗人亲自参加了农业劳动,并由衷地喜爱它,劳动,第一次在文人创作中得到充分的歌颂.他的一些田园诗还表现了只有一个劳动者才可能体会的思想感情.如《归园田居》第二首说:“桑麻日已长,我土日以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表现了他对农作物收成的密切关怀.《于西田获早稻》诗说:“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不仅表现了与剥削阶级寄生观点鲜明对立的依靠劳动生活的思想;而且表现了不辞辛苦、坚持躬耕的顽强态度.这些都超出了一般士大夫的思想意识,使他的田园诗闪烁着进步的思想光辉.
1.3田园贫困状况的描写
陶渊明还有一些田园诗描写了他的田园生活的贫困状况.
《归园田居》第四首说:“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途.” 《示庞主簿邓治中》说:“弱冠逢世阻,始室丧其偏.炎火屡焚如, 螟蜮恣中田;风雨纵横至, 收敛不盈廛.夏日长抱饥, 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 及晨愿乌迁.”《有会而作》说:“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长饥;菽麦实所羡,孰敢慕甘肥!” 《岁暮和张常侍》说:“民生鲜长在,矧伊愁苦缠.屡阙清酤至,无以乐当年.穷通靡攸虑,憔悴由化迁.” 《乞食》说: “饥来驱我去, 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 叩门拙言辞.”田园生活过到如此困顿地步,田园诗写到如此辛酸程度,古今唯陶渊明一人而已.
这些诗虽然大多数只是描述他自己晚年每逢天灾不免屡受饥寒的境遇,但是我们也可以从中想见当时在战乱和灾害之中农民们的更加悲惨的生活情景.
1.4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自身的社会思想
陶渊明田园诗比较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并通过这些田园诗寄托了自己的社会思想.这是诗人田园生活中理想因素的集中和概括,是代表小私有生产者对造成战乱和贫困的封建社会所提出的抗议,它反映了广大农民希望用自己的劳动创造和平幸福生活的强烈的愿望,启发人们认识封建社会的黑暗,鼓舞人们反抗不合理现实的斗争.
陶渊明是封建社会中的诗人.衡量封建社会中的作家是否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首先就要看到他的作品是否反映了封建社会中的主要矛盾——地主阶级与农民的矛盾.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并记》就是对当时门阀士族地主阶级同农民阶级的矛盾的曲折反映.
诗人在这里提出了“桃花源”的社会理想.这是怎样的一个社会呢?这里的生活是富裕、和乐而安宁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里人人参加劳动:“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劳动所得也全归自己所有,没有封建的剥削:“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诗人指出这是一个“与外人间隔”的“绝境”,是桃花源中人们的先世为逃避嬴秦暴政而开辟起来的一个新世界.他们“不知有汉”,更“无论魏晋”,这实际表明是一个与秦汉魏晋等封建主义社会相对立的理想世界.
我们肯定《桃花源》,主要是肯定它的批判性.在这里“桃花源不只是隐士的天地,也是当时千千万万农民的乐土”.“桃花源”这个空想社会,本身就是对当时晋代社会政治的彻底否定.陶渊明的笔下的“桃花源”对后世的影响是强烈的、积极的.他的“秋熟靡王税”的大胆设想,对历代文人创作揭露封建剥削、赋税征徭的作品很有启发.清初黄宗羲提出:“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原君》)主张为了全体人民的福利,取消君位,这种思想和陶渊明的思想是相通的.
综上所述,陶渊明的田园诗,是诗人农村生活的真实反映.不过,这是通过诗人思想的三棱镜透视出来的农村生活,是诗人艺术心灵的外化.陶渊明不是单纯地通过直接描写农民日常的痛苦生活,来鞭挞现实社会的不合理,而是通过描绘与黑暗现实相对立的幽美的田园景象乃至“桃花源”式的理想社会来否定和批判当时的黑暗社会现实.也就是说,他不是主要通过描写现实中的丑来批判丑,而是通过描写理想中的美来否定现实中的丑的.诗人这种独特的把握现实的方式,是由他个人特定的社会思想所决定的.
2 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
陶渊明的诗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造诣.他的诗给人的突出印象是平淡自然.这是和他的诗歌内容以及表现上的特点分不开的.他的诗的主要内容是平淡的田园风光,农村的日常生活,以及处于这种生活中的恬静心境;而又是通过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直率自然地抒写出来,使人感到真好象是从“胸中自然流出”,没有一点斧凿痕迹.
自然,日常生活的诗化,不仅是陶渊明的人生旨趣,也是其田园诗的总体艺术特色.他作诗不存祈誉之心,生活中有了感触就诉诸笔墨,既无矫情也不矫饰.他说:“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⑴又说:“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 ⑵由此可见他的创作态度.陶诗的声吻和节奏,舒缓而沉稳,给人以蔼如之感.他的田园诗多用内省式的话语,坦诚地记录了他内心细微的波澜,没有夺人的气势,没有雄辩的力量,也没有轩昂的气象,却如春雨一样慢慢地渗透到读者的心中.他的田园诗不追求强烈的刺激,没有浓重的色彩,没有曲折的结构,纯是自然流露,一片神行.但因其人格清高超逸,生活体验真切深刻,所以只要原原本本地写出来就有感染力.正如宋人黄彻所说: “渊明所以不可及者,盖无心于非誉、巧拙之间也.” ⑶
陶渊明的诗歌虽然平淡,却不浅薄,相反只使人感到淳厚有味.他的诗歌语言虽然只是极普通的“田家语”,却是经过高度艺术提炼的.而在这十分精粹的语言中又都含有丰富的形象,这些形象无论是自然风光,或是社会生活,都有着深厚的现实生活基础.如“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荫”,这是写诗人的生活环境.“贮”字虽只是一个平常的字眼,但用到这里却很形象很新鲜,中夏清幽凉爽的林荫好象是可以贮存、可以掬取的一瓮清泉.“有风自南,翼彼新苗”,一个普通的“翼”字,同样使我们清晰地看到那和煦的南风温存抚爱着欣欣向荣的禾苗的景象,生意盎然.
具体地说,陶渊明的田园诗的艺术特色可以概括为:
2.1情、景、事、理的浑融
陶渊明描写景物并不追求物象的形似,叙事也不追求情节的曲折,而是透过人人可见之物,普普通通之事,表达高于世人之情,写出人所未必能够悟出之理.陶诗重在写心,写那种与景物融而为一的、对人生了悟明彻的心境.他无意于模山范水,也不在乎什么似与不似,只是写出他自己胸中的一片天地.陶诗发乎事,源乎景,缘乎情,而以理为统摄.在南风下张开翅膀的新苗,伴随他锄草归来的月亮,依依升起的炊烟,不嫌他门庭荒芜重返旧巢的春燕,在中夏贮满了清阴的堂前林,床上的清琴,壶中的浊酒,以及在他笔下常常出现的青松、秋菊、孤云、飞鸟,都已不是寻常的事物,它们既是客观的又是体现了诗人主观感情与个性的,既是具象的又是理念的.且看《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前四句讲了“心”与“地”也就是主观精神与客观环境之间的关系,只要 “心远”,不管在什么地方都不会受尘俗喧嚣的干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偶一举首,心与山悠然相会,自身仿佛与南山融为一体了.那日夕的山气、归还的飞鸟,在自己心里构成一片美妙的风景,其中蕴藏着人生的真谛.这种心与境的瞬间感应,以及通向无限的愉悦,是不可落于言筌的.正如《古学千金谱》所说:“篱有菊则采之,采过则已,吾心无菊.忽悠然而见南山,日夕而见山气之佳,以悦鸟性,与之往还.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一片化机,天真自具.既无名象,不落言诠,其谁辨之.”
《拟挽歌辞》其三也是情景事理四者浑融的佳作:“荒草何莽莽,白杨亦萧萧.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嶕峣.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亲戚或馀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这首诗先写亲友为自己送葬的情事,“荒草”、“白杨”烘托出悲凉的气氛.然后说人皆有死,谁也不能避免,而一个人的死去对活着的人来说并无太大的影响,不必过于执着.最后两句以理语作结,统摄了全诗.死亡是人的一大困惑,这个困惑被陶渊明勘破了.
陶渊明诗中的“理”不是抽象的哲学说教,而是在生活中亲自体验到的,其中包涵着生活的情趣.他的田园诗表现了他对宇宙、历史和人生的认识,是探求其奥秘和意义的结晶,而这一切又是用格言一样既有情趣又有理趣的语言表现的,取得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如:“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杂诗》其一)“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杂诗》其二)“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杂诗》其一)“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饮酒》其十四)“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归园田居》其四)“吁嗟身后名,于我若浮烟.”(《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饮酒》其八)这些诗句言浅意深,富有启示性.清人潘德舆说陶渊明“任举一境一物,皆能曲肖神理”(《养一斋诗话》),是中肯之论.
2.2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
前人往往用“平淡朴素”概括陶渊明的田园诗的风格,然而他的田园诗不仅仅是平淡,它的好处是在平淡中见警策;它不仅仅是朴素,而且是在朴素中见绮丽.他的田园诗所描写的对象,往往是最平常的事物,如村舍、鸡犬、豆苗、桑麻、穷巷、荆扉,而且一切如实说来,没有什么奇特之处.然而一经诗人笔触,往往出现警策.陶诗很少用华丽的辞藻、夸张的手法,只是白描,朴朴素素.如:“种豆南山下”,“今日天气佳”,“青松在东园”,“秋菊有佳色”,“悲风爱静夜”,“春秋多佳日”,都是明白如话.然而,平淡之中可见绮丽.又如《拟古》其三:
仲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从横舒.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先巢故尚在,相将还旧居.自从分别来,门庭日荒芜.我心固匪石,君情定何如?
春天来了,燕子双双回到自己的草庐.一年来自己的门庭日见荒芜,但仍然坚持着贫穷的隐居生活.有些朋友并不理解自己的态度,一再劝说出仕.可是燕子却翩翩而来,丝毫也不嫌弃它们的旧巢以及自己这个贫士.似乎燕子在问诗人:我的心是坚定的,你的心也像我一样坚定吗?这首诗好像一个美丽的童话,浅显平淡却有奇趣.类似的例子还有不少,例如:“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读山海经》其一)“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其二)两个“亦”字,物我情融,耐人寻味.又如:“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归园田居》其五)一条山涧、一只鸡、一根荆薪,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一经诗人点化便有了生活情趣,显示出他对邻人的亲切,以及农村淳朴的风俗.“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 (《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平淡的十个字便写出了雪的轻柔之美.关于陶诗的这个特点,苏轼概括为“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⑷,十分精辟.
他的田园诗的语言不是未经锤炼的,只是不露痕迹,显得平淡自然.正如元好问所说:“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⑸例如:“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杂诗》其一)“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杂诗》其二)“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和郭主簿》其一)“待”字、“掷”字、“贮”字,这三个动词都是常见的,看似平淡却很精彩,不可更易.
陶渊明的田园诗,在人读来初觉平淡,再咏则有“平中蕴奇、枯木茂秀”之感,诗人对于语言文字的提炼运用达到了很高的造诣,他把自己对自然和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融入到诗作之中,使人读之仿佛身临其境,在自然恬静的田园中漫步一样,给人无穷的遐想,正所谓“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如《饮酒》之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意言.”
这是悠然自得、怡然自乐的乡村生活的写照,透过文字我们看到“面山结庐、抱膝吟歌、采菊观日、笑傲风月”的隐者形象.静谧的山林与倦飞的鸟儿与诗人问答,这时作者的心境不是用语言
所能描述的.诗人不愿与世俗同流,极力向往自然和田园生活的愿望也可表现一斑.同时也可以看出诗人对于事物的表现手法和意境的延伸是非同寻常的,寥寥数字将人对生活的态度、对自然的热爱、对事物的描写、对世事的鄙视,表现得一览无余.
在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的田园诗创立了古典诗歌的一个新流派—田园诗派,被历代诗人推崇备至,甚至被看成是“为诗之根本准则”.但笔者觉得陶渊明的每一首田园诗都是他唱响的一曲心路之歌,或借物抒情,或以花讽世,或指桑骂槐……其实都是他发出的血泪呻吟,虽然那血没有流在竹简和纸上,但是他的血和泪都是在心里流淌,流出的是苦和悲,是徘徊和忧郁,是一代人无声的抗争,是一曲苍凉的悲愤之歌,是他恨世厌俗的铁骨发出的铮铮亢音.他的人格、他的志向、他的诗情在今天对于我们也有着积极的影响!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