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关于民主的典故,急!!!!
1,尧舜禅让
在原始社会,部落联盟设联盟会议,各氏族部落的首领都是该会议的成员。相传,尧年老的时候,在部落联盟会议上提出后继人问题,讙兜(Huān Dōu)推荐共工,尧虽不同意,还是让他担任工师之职,以考验其才能,结果不行,大家又才推举舜,说他很能干。
2,预备立宪
晚清义和团运动之后,各地群众的反抗斗争此伏彼起,民主革命思潮在全国广泛传播,反清武装起义接连不断。而资产阶级也在不断要求获得政治权利。清王朝在岌岌可危情况下,宣布实行新政,并预备立宪。
首先是行政改革,包括司法、教育、官制等等。延续了1300年的科举取士制度也在那时被废除;其次要设立议会;三是实行地方自治。然而,在最关键的设立议会内阁时,内阁共设13人,8人为满族旗人,而其中5人均为皇族,被讥讽为“皇族内阁”。
3,科举取士
从隋朝开始,我国的官员录用制度都采取科举考试的方式。现代人提及科举,可能最先想到的就是“范进中举”等负面影响。毋庸讳言,科举的确是遗害不浅,可我们也不能抹煞其正面的作用。
虽然科举把天下的知识分子的思想都囚禁于四书五经之中(元朝以后),却是不折不扣的公平竞争上岗制度的先驱,甚至被西方称之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公平、公正!从宋朝开始,科举已经做到了不论出身,不分贫富,皆可参加。而且还创立了一整套的考试管理制度,最大可能的避免考生作弊,避免考官徇私。
科举制度在长达1300年的时间里,有效地促进了人才的培养与教育,也促进了社会的稳定,有效提高了国家管理层的水平。但它最大的贡献,就是让出身低微、家庭贫困的人,看到了跻身上流社会的途径。
从此,开拓了以往朝代中,除了造反以及运气以外,另外的由贫贱转向高贵的新路子。
4,民为贵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在《孟子 尽心下》的整体篇章里,这句话绝对不是为了表达“民权大于君权”的思想,而只是为强调“丘民”(在井田中耕作的下民)在整个社会中所起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尽管如此,统治者将不得不关注民众的自主权力,特别是鉴于孟子的文化地位(亚圣),不少统治者,就算是不为“丘民”着想,不为自己的统治地位着想,仅仅为面子问题着想,也将不得不去考虑民众自主权利的问题。
5,内阁制度
内阁这种制度更靠近民主的制度,起初的内阁,主要是协助皇帝处理一些事务性工作以及顾问咨询性工作,很少有机会参与决策。到后来,内阁的权力也越来越大。尤其是在正德皇帝朱厚照在位的时候,朝政只好交由内阁来处理。
而嘉靖皇帝朱厚熜又把内阁的排序排到了六部(吏部、刑部、兵部、礼部、户部、工部)之前。至此,内阁的权力远远超过了“秘书组”的职责范围,与当年的宰相不相上下,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不同的是,当年宰相可以一个人说了算,而内阁必须讨论商议后共同决策。
8年,得到各方面的锻炼。尧死后,舜才正式主持联盟的事务。舜继位后,挑选贤人,治理民事,用禹治水就是其中一项重要措施。舜老的时候,也召集部落联盟会议,因禹治水有功,被大家推举为后继人。于是禹代替舜处理联盟事务。17年后舜死,禹正式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尧、舜、禹的禅让,已经可以看出原来老的联盟首领已具有相当大的权力,但最终还得服从联盟会议的决定。因此,当时的禅让制在实质上仍是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 天下为公 ]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规范。既是个人修养之要,也是社会公德的最高原则。它所要求的是关心他人、扶危济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追求平等、公正,视公共利益高于一切。它的最高境界是在义利相矛盾、相冲突的情况下,以“义”为重,“先义后利”乃至“公而忘私”、“大公无私”的自我牺牲。
早在《尚书》、《左传》等典籍中,就有“以公灭私”,“公家之利,知无不为”,“临患不忘国”的规范性要求。孔子一贯主张“忠恕”。继孔子之后,墨家主张“举公义,辟私怨”,法家强调“无私”、“背私”,道家提出“圣人无心,以百姓心为心”。而儒家尤为重视公忠,提倡“乐以天下,忧以天下”,“致忠而公”、弘扬“天下为公”、“公而忘私”的思想。
明末清初民主主义启蒙思想家王夫之在其《续通鉴论》中,以“天下为公”为武器,批判封建制度,提出“公天下”的主张,认为“天下非一家之私”。当时另一位启蒙思想家黄宗羲也主张“天下为公、君为客”,指出:“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与王、黄齐名的思想家顾炎武进一步指出,“国家”是属于一家一姓的王朝。而“天下”则是匹夫所共有。近代梁启超把顾炎武的这一思想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把“天下为公”的道德理想转化成为个人的道德要求,激励着后代无数志士仁人为中华民族的盛衰兴亡大业而奋斗不息。
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康有为针对中华民族出现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提出了维新变法主张,在其所著《大同书》中,再次勾画出了一个“公天下”的理想社会:“大同之世,天下为公,无有阶级,一切平等。”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继承了我国传统道德伦理思想,在提出了“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的道德规范同时,念念不忘“天下为公”这一传统思想。时常把《礼运》篇中的“大同”的全段文字抄送友人。
“天下为公”的道德伦理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无疑也是在继承了包括“天下为公”在内的人类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所以,对学生进行天下为公教育应与共产主义教育结合起来。
天下为公教育具体内容包括:
1.教育青少年学生深刻理解“天下为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警句名言,树立远大理想。
2.教育青少年学生懂得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最公平、最合理的社会制度。只有实现共产主义,才能真正实现“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认识到,共产主义不仅是人们的最高社会理想和道德理想,也是社会发展的总结,实践发展的必然归向。教育青少年学生继承中华民族“天下为公”的传统美德,以历代志士仁人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榜样,逐步树立起共产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树立大公无私的高尚道德品质,抑制拜金主义、极端利己主义和享乐主义的思想侵蚀,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制度而奋斗。
3.教育青少年学生以天下为己任,从我做起,从身边的事情做起。自觉遵守学生守则及社会法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关系,自觉地以国家、集体利益为重,“先公后私”,当三者利益发生冲突时,应当“克己为公”、“公而忘私”、“大公无私”。最后直至“杀身成仁”、“舍生取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