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身的文化差异
在一些群体当中,刺青是一种勇气的表现,刺青能得与同侪的认同,在黑社会帮派中,有时刺青普遍来说,也是入会考验之一,因此给人刺青是与黑道中人挂钩的印象;在现代香港帮派成员中通常都在左臂上文一条青龙,右臂上文一只白老虎,因而有“左青龙,右白虎”这句话来代表黑社会份子。
随着社会风气的开放,与身体展现的文化兴起,大家逐渐能接受身体的表现型式,爱好刺青者会组成联谊社团,定期举行展览会,将刺青图案社会艺术品,有名的刺青师傅也被视为艺术家,社会学 或人类学者也会以流行的角度来研究这种带有暴力色彩的流行文化。不少艺人会选择刺青来强调自己的个人风格,例如王菲与谢霆锋就曾经弄了一对“情侣装”的文身;贝克汉姆将爱妻维多利亚(Victoria)的名字用四个印度文字文在了左手前臂文上。
在中国大陆,越来越多的社会精英人士也开始文身,以显示其身份并与国际接轨。在一些大城市,更多的素质较高的人们接受并拥有了文身。原来文身只是当做黑社会的标志,后来逐渐淡化其偏颇的意识,慢慢被更多开放人士的接受。相信再过若干年会与国际主流社会接轨的。 在西方社会中,那些喜欢文些新奇图案的往往就会文几个不一定连贯的中文字,例如NBA球员坎比(Marcus Camby)即在自己的右手上臂刺上“勉族”二字,以及NBA球员艾弗森(Allen Iverson)同样在自己脖子处刺有“忠”字。
在香港反而会文印度文字,东方人也选择英文字当作刺青图案。
在日本的爱好刺青者,有时是出自对刺青名师的崇拜,希望能在身上留下刺青师傅的作品,有些日本人喜好浮世绘等有民族代表性的刺青。 在我国云南的西双版纳各民族中,主要是傣族、布朗族的男子有文身的习俗。他们在腿、胸、背、臂等处,用针刺各种文饰,涂以蓝靛或胆汁等成青色而终生不褪,这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据近代《车里》一书的归纳,文身的图案大体可分为四类:一是动物类,有象、虎、豹、龙马、鹿、猴等;第二类的图案有云纹、方形、圆形、花卉等;三是文字类,有傣文佛咒和成句佛经;四是其他类,有曲线、直线、几何图形等。
文身作为一种习俗,它有一个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在唐以前,汉文古籍就说越人“敬巫鬼”、“畏鬼神”。包括傣族在内的各族人的文身是源于越人的“断发文身”,其最早的原因正如《淮南子》一书所说的,这里“陆事寡而水事众,于是人们就被发文身,以象鳞虫”,即“为蛟龙之状,以入水,蛟龙不伤也”,这就是一种朴素的仿生,以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始心态。傣族传说中的一位男青年得到龙女的帮助,在身上刺了很多鳞状的花纹,入水时,水向两边分开,水怪也不伤害,这就把文身作为一种避邪的巫术。傣族中的另一个传说是一位男青年因有文身吓坏了魔鬼而杀死了他,正是这种避邪防害的异曲同工。
在唐宋以后的一些古籍中,把文身的蛮夷分为“绣脚蛮”、“绣面蛮”和“雕题蛮”数种。明时《百夷传》云:“不黥足者,则众皆嗤之,曰妇人也,非百夷种类也”。说明其时已进入父系社会,文身既示男女之别,又别民族之异。在文身图案中的傣文、佛碣是佛教传入和有了文字以后的发展。傣族传说是佛祖为了使小和尚专心听经、以修正果而画上的花纹。这也许是为了展示男人在佛寺接受了教育,已由“生人”变成了有知识的“熟人”吧!至于一些学者和文身者所说的,文身是为了赢得女人的爱情,也许不无道理。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文身,追根溯源应是他们信鬼神的先民对某些活动如上山打猎、下河捕鱼,对有害动物或想象中的“怪物”的恐惧。后来,尚巫咒的先民认为龙虽恶、虎虽毒,他们也不会伤其幼儿,身上有了鱼鳞状和猛兽图案以及后来的佛碣,既可把自己当成“龙儿”、“虎子”又可求得神、佛的庇佑。文身就是古代人们为适应特殊环境,以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朴素心态和所采取的谋略。 New School是美式文身风格,也叫美式新传统,依据在老派风格(old school)上的新派创作,取材依旧延续了老派风格里的卡通、美女、海员生活、燕子、工人元素、嬉皮元素等,新派风格里更增添了动漫、游戏、街头涂鸦等夸张元素。色彩方面区别老派文身比较中规中矩的大面积纯色平涂和毫无韵律变化的切线,新派不言而喻。线条粗细变化韵律感强,纯色、渐变色、近似色、互补色多种方面色彩搭配构成醒目的强烈视觉冲击力。old是当时年轻人的最喜欢的时尚风格,new则是现今年轻人的态度表达所选风格。而这两种风格如何在文身图案中体现,可以通过看图的时尚感来区别,毕竟old school 是上世纪90年代以前的东西了,而new school 是这个世纪的产物,看图案的组成元素基本就可以区分到底是new school还是old scho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