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默然的早年经历
李默然1927年生于黑龙江省尚志县,出身贫寒,父亲是个车夫,母亲是家庭妇女,兄妹3个,一家5口全靠父亲一人赶马车维持生活。李默然只上了4年小学,就因交不起学费而辍学,靠打小工为生。卖过烟卷,当过邮差,还曾被伪满警察打掉两颗门牙。虽然他读书少,但却聪颖好学。
10岁开始的学生生涯仅仅持续了四年,但这四年中李默然都是个好学生,每年都是前三名。四年之后,14岁的李默然开始靠出苦力挑起了养家糊口的重担。卖烟卷、打小工、当邮差,最后到了牡丹江邮政管理局当了雇员,也就是最底层的办事员。那段买卖烟卷的日子像是一个流窜犯,在日本人的眼皮底下赚取可怜的差价是以生命作为代价。每天早上穿上母亲缝制的棉袄到日本人的商店排队买烟,一个人一次只能买两盒,排了一个早上转上无数个轮回,把棉袄里面的兜全装满了再开始往外卖。一盒烟能挣一分钱,一天也就挣两三毛钱。但是,几毛钱会给拮据的生活带来很大的改观。倒卖烟卷被日本人定为经济犯的范畴之内,一次不幸的被发现,日本人恶打了一顿李默然,并且打掉了两颗牙,为了记住仇恨,他始终没有镶过牙。
颠沛流离的生活,使他从社会另一面获取了意外的收获。卖烟卷的地方少不了繁华,繁华的地方也少不了戏园子。耳濡目染,喜欢自不必说,每一个戏种,每一出每一场都熟记在心,《狸猫换太子》、《铁公鸡》、《水浒》、《三国》、《五家坡》等,至今记忆犹新,为之后的艺术生涯打下根基。用熟记的台词对小说的生字,李默然说对于只上过四年小学的他来说这是读小说认字的捷径。 卖烟卷的意外收获便是与曲艺的结缘,那时候当一名演员对年轻的李默然来说是一件挺好玩的事情,有哭有笑,有打有闹。“其实我并不知道当演员是个什么样的?身上要有一个什么任务?他要经过什么努力?这个我一概不知。”
也就是在一无所知的情况下,1947年10月,李默然抱着好玩的心理去报考哈尔滨文艺家协会文工团。初生牛犊不怕虎,李默然先考的是自己最不擅长的音乐,考官拉的每一个音调他都唱成“5”,无奈的老师只好劝李默然去另考戏剧。还是一无所知,因为看了《兄妹开荒》和《白毛女》,就唱了四句杨白劳的唱段,结果是意外的,这一次考中了。李默然回忆起当时的心态,“我没什么目的,你要我我就留下,你不要我我走人,没有太多的想法。”
就这样子参加了革命,回过头来,检验50多年的艺术历程,在从艺50周年的纪念活动上,李默然激动了好长时间,他说当时就说了一句话,“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李默然”。 将“效率”读成“效帅”引来了战友的一片哄堂大笑也给年轻的李默然带来不小的打击。
打击带给李默然的不是意志的消沉、思想的困顿,而是变成了动力:“我这个文化程度在这个团体待不下去,那么从这件事情完了以后,我就自己给我自己暗暗下定一个决心,除了吃饭睡觉,那个时候的工作不是很多的,除了天天几乎是一天都要出去到大街上去扭一个秧歌,庆祝这个城市解放了,那个城市解放了,捷报频传,除了这个任务以外,演习任务以外都很少的。后来大家都知道了,要想找李默然不要到别的地方去,就到图书馆就行了,我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叫博览群书,这个时候读的书相当杂,文学的戏剧理论的,乱套了,那确实读的乱套了。这个从1947年效率的“率”念错了以后,我一直坚持到1953年。”——李默然如是说。
1951—1952年,他经过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理论的学习和训练,理论水平显著提高。在《曙光照耀莫斯科》一剧中扮演党委书记库列宾,获东北地区话剧汇演优秀表演奖;1953年以后,他创造了数十个舞台形象,其中较有影响的有1954年在《尤利乌斯·伏契克》中扮演的伏契克,1956年在《日出》中扮演的李石清、在《李闯王》中扮演的李岩,1960年在《第一次打击》中扮演的季米特洛夫,1962年在《第二个春天》中扮演的冯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