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东县的交通
明、清时期,境内设有2个驿站:平山驿、平政驿。这条驿道由惠州经平山、平政(今吉隆)至海丰。
民国时期,境内有5条沙土公路,总长143.9公里。大部分路基弯曲,路面狭窄、桥多木造,并且由于缺乏养护和战乱的破坏,至建国前夕通车里程只有10.2公里。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人民政府重视交通建设,特别是在1978年中共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惠东公路建设迅速发展,各种车辆迅速增加,至1995年年底,惠东县共有公路221条,可通车里程1612.8公里,养护里程1552.1公里,公路密度达每100平方公里47.7公里。陆路已形成以县城平山镇为中心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连结惠州市5个县(市、区),有班车可通广州、河源、梅州、深圳、香港、汕头、汕尾、福建、湖南、湖北、江西、贵州、四川等地。县内22个镇277个管理区除盐洲镇西涌管理区外,全部实现通车。1995年惠东县拥有各种机动车辆32704辆,其中客车2756辆,货运汽车2653辆,其它机动车27295辆。海上运输发展也很迅速,自1950年以来先后建成海运码头500吨级2个(盐洲、半洲)、1000吨级2个(港口、鲤鱼洲)、3000吨级2个(碧甲、亚婆角)。货轮可直航全国沿海主要港口及港澳等地,有运输船舶856艘,载重吨位9022吨。
县城平山街道距深圳市90公里,距惠州市38公里,距广州市153公里;距惠州机场17公里,距京九铁路惠州站38公里,距汕头特区240公里,海路距香港46海里。G15沈海高速深汕段(深汕高速)、S20潮莞高速公路(广汕公路)、S30惠深沿海高速公路及S21广惠高速公路均穿境而过;海上运输可直达闽、港、澳。国家级渔港港口港,有海关二类监管码头。距县城15公里的惠州机场,可直航北京、杭州、无锡、徐州等大中城市。县城每天有多班豪华巴士直通香港,仅需2小时车程。惠东已形成了以港口、高速公路为主体的立体交通网络,为货物集散、与国内外大市场对接提供了优越条件。 惠东县农业经济全面发展,粮食连年丰过时收;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初步建立起以电子、机械、建材、服装、制鞋为重点,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交通、通讯、能源和市政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投资环境不断优化,对外开放水平明显提高;个体私营经济初具规模,以黄埠、吉隆两镇为代表的个体私营制鞋业已发展成为惠东的支柱产业。
2014年惠东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440.2亿元,增长14.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1.1亿元,增长6.8%;第二产业增加值216.2亿元,增长18.4%;第三产业增加值182.9亿元,增长9.5%。人均GDP首次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47503元,增长13.7%;三次产业结构从上年的10.1:48.6:41.3调整为9.3:49.1:41.6。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0.2亿元,增长30%。
2013年,惠东制鞋业经受住了各种不利因素,制鞋业保持平稳发展势头:惠东县6293个鞋企产鞋9.2亿双,总产值达到了278亿元,鞋业税收1.9亿元。
2013年惠东县各镇街固定资产投资情况:
1、稔山镇 51.87亿元,增长23%;
2、平山街道 30.83亿元,增长14.8%;
3、巽寮管委会 28.68亿元,增长35.4%;
4、大岭镇 17.25亿元,增长50%;
5、平海镇 17.07亿元,增长11%;
6、黄埠镇 10.6亿元,增长11%;
7、白花镇 9.6亿元,增长13%;
8、吉隆镇 9.2亿元,增长11%;
9、港口管委会 5.5亿元,增长35%;
10、铁涌镇 4.9亿元,增长50%;
11、多祝镇 3.4亿元,增长13%;
12、梁化镇 2.2亿元,增长35%;
13、安墩镇 6283万元,增长11%;
14、白盆珠镇 5740万元,增长11%;
15、高潭镇 5556万元,增长11%;
16、宝口镇 4163万,增长11%。 农业在惠东县国民经济中居主要地位。民国38年(1949),农业总产值为2755万元(按1980年不变价),占工农业总产值的86.9%。50年代前,境内农业经济以种植粮食(水稻、甘薯)为主,经济单一。农业生产由于受封建土地私有制的束缚,加上水利设施缺乏,抗灾能力差,耕作制度和生产技术落后,因而生产水平低下。民国38年(1949),水稻总产量5.18万吨,平均亩产78.5公斤。
1950年后,经过土地改革,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兴修水利,推广耕作新技术和良种,治理水土流失,改良土壤,使粮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1956年,水稻总产量比1949年增长83.04%。
1958—1965年,由于搞“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刮“共产风”,农业生产在管理上强调集中统一,农业生产强调“以粮为纲”,分配上实行平均主义。“文化大革命”期间,开展农业学大寨,农村大搞“割资本主义尾巴”,视多种经营为“走资本主义道路”,不允许农民发展家庭林、牧、副、渔业生产,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致使农业生产下降,农村经济一度萎靡不振。
1979年以后,实施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调整农业结构,发展“三高农业”(高产量、高产值、高效益)。1985年,惠东县农业总产值结构中,种植业比重由1980年的59.3%降至48.1%。90年代初重点发展商品蔬菜基地,1995年,种植业商品率76.58%,比1988年的48.62%增加了27.96个百分点。农村经济由自给半自给逐步向商品化、社会化、基地化转变,惠东县农业总产值和主要农产品的年产量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1995年,惠东县农业总产值达10.67亿元,比1949年增长37.7倍;水稻总产量18.83万吨,平均亩产317公斤,总产比1949年增加35.3倍。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惠东境内的工业主要有:制盐、制糖、酿酒、采矿、烧石灰、榨油、加工竹木、铁器、造船等行业,均由私人开设,小型、星散,手工操作。除食盐、矿产品、石灰销往省内外,其它产品均在境内销售。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广东大埔县人张氏在平海碧甲建厂开采石英砂,制造日用玻璃运销香港。民国27年(1938),白花谟岭人练义之与香港英商合伙开办凌坑石矿公司,开采石灰石、烧石灰运销香港,这是惠东中外合资办工业的开端。
20世纪50-60年代建立国营和集体所有制工业,同时组织恢复私营工业和个体手工业生产,发展了电力、机械、冶金、建材、制糖、化工等现代工业。至改革开放前的1978年,惠东县工业总产值从1949年的582万元增至7078万元,占惠东县社会总产值的13.0%,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9.8%。1979年后,贯彻执行“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工业生产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大批外国和港澳台商人进入惠东办工业,乡(镇)、村办工业迅速崛起,私营工业和个体工商户应运而生、蓬勃发展。惠东县已形成行业较齐全的工业体系。至1995年年底,惠东县工业企业有7189家,工业总产值451923万元,占惠东县社会总产值66.1%,占工农业总产值80.9%,其中重工业总产值91825万元,占工业总产值的20.3%,轻工业总产值360098万元,占工业总产值的79.7%;在工业企业总数中,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452家,总产值248552万元,其中国有工业企业36家,产值17322万元,集体工业企业336家,产值188331万元,其他工业80家,产值42899万元;村及村以下工业企业6737家,总产值203371万元,其中村办349家,产值30103万元,联户390家,产值19981万元,个体、私营5998家、产值153287万元。在全部工业总产值中,有外商投资工业总产值173107万元,其中“三资”(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商独资)工业企业69家,产值40126万元;“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件装配、来样加工、补偿贸易)工业企业698家、产值132981万元。
1958年掀起全民大办工业、全民大炼钢铁高潮,惠东县钢铁师司令部调动城镇居民、机关干部、学校师生和农村主要劳动力4万多人,上山挖铁矿、砍树烧木炭、砸铁锅、撬铁门窗,在惠东县各地垒高炉3744座,进行土法炼钢铁,大干3个多月,产品全是废品,劳民伤财,损失严重。 惠东县文化设施日益完善,县城建有集文化、娱乐、休闲于一体的文化广场、南湖公园等文化设施。县镇文化生活丰富,体育事业蓬勃,荣获“全国体育先进县”和“广东省象棋之乡”称号。
1962年出生的曾育文和1963年出生的刘玩强都是安墩镇人,同时是划艇运动员。曾育文1981年参加全国划艇比赛,获四人艇500米铜牌、1000米铜牌、10000米金牌和全能金牌,创10000米全国新记录。刘玩强1981年9月17日参加全国皮划艇锦标赛获10000米四人艇第一名,全能第一名。1983年在上海参加全国运动会划艇比赛第三名,1984年在南京参加全国划艇比赛第一名。
稔山镇已在2013年3月获评“广东省象棋后备人才培训基地”,有望成为惠州市首个“全国象棋后备人才培训基地”。
县城环城北路的通车,使县城蕉田地区到大岭乌塘地区的行车时间缩短到15分钟;飞鹅岭森林公园开放后,每天到飞鹅岭登高健身的市民达8000人以上;胜利学校的投入使用,为县城新增2100个中小学学位;县城22条主要内街道路建设工程共改造道路近4200米,改造总面积超过4.6万平方米;县城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建成后,在其帮助下惠东县公安局共破获各类违法犯罪案件843宗,预防各类案件2376起,抓获各类犯罪嫌疑人1032人,自动识别了9660辆被盗抢及可疑车辆,拍摄了1500多万张高清晰车辆相片。
另外,建成后的惠东文化广场融露天演出、音乐喷泉、休闲长廊、绿化观赏、集会庆典于一体,给市民提供了一个游览观光、文化娱乐、健身休闲的好去处。该广场更是被省市政行业协会评为“2009年度广东省市政优良样板工程”;建成后的环城北路从根本上解决了国道324线穿城段的交通瓶颈问题,方便了市民出行,同时还拓宽了县城的交通骨架;建成后的西枝江水利枢纽工程,实现了防洪、发电、供水、交通、环保、绿化、居住、文化等功能的有机结合,为市民营造了一条融“人工湖”、堤、路、桥为一体的沿江风景带。
惠东县“十大民心工程”于2007年4月启动筹建,至2012年1月26日环城北路通车、西枝江水利枢纽工程下闸,历时2年多,总投资达12.18亿元。“十大民心工程”包括:县城环城北路建设工程、县城新小学建设工程(胜利学校)、西枝江惠东县城段水利枢纽工程、县城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工程、县城22条主要内街道路建设工程、平(山)多(祝)路蕉田段改造工程、惠东文化广场建设工程、县城环卫设施建设工程、飞鹅岭森林公园建设工程以及县城全民健身广场建设工程,涵盖了道路交通、文化教育、生活环境等方面,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十大民心工程”之一的惠东文化广场还被省市政行业协会评为“2009年度广东省市政优良样板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