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县的经济

 我来答
凌俊达UJ
2016-05-11 · TA获得超过148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82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64.5万
展开全部

新兴县境内人民向以耕养为主,农业生产源远流长。唐代,农民种植水稻已有两造之分。宋时,县内已筑有社圩陂,灌田5000亩。至清代建有草木陂、木石陂48宗,灌田30000多亩。清乾隆年间,农民耕种的农田已达214596亩,烟户91470人,人均耕地2.35亩。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工商业的兴起。其时,县城有大小店铺300多间,经营的商品有大米、土布、药材、土糖、米酒等;全县设钱庄、当铺39间,经营典当及借、贷业务。清光绪年间,新兴县对外贸易已有一定规模,每年输出县外的产品有稻谷、大米、土糖、生猪、烟叶、腊鸭、葛粉等。
民国初年,县内农业、手工业、商业有了较大发展。农产品以大米、木薯、甘蔗、花生、红烟、生猪、家禽、塘鱼为大宗。农民除耕田外,兼营开矿,樵采业,县城设有染布、线香、金银首饰、饼食、车衣等小作坊,民间有木薯淀粉、蔗糖、烟丝、编席等。输出的产品有稻谷、大米、土糖、荔枝干、烟叶等。民国6~7年,新兴县籍人李耀汉任广东省省长时,各地商贾曾云集县城、天堂,遍设烟庄、钱庄、米油杂货店等,商业日趋繁荣,促进了农业生产和对外贸易的发展。民国21~23年(1932~1934年),每年全县输出县外的农产品有:大米33万石(每石等于现制54公斤),占县产量的三分之一;生猪1.5万头;荔枝干2.5万公斤,占县年产量的50%;土糖9万公斤,占县年产量的60%;烟叶28万公斤,占县年产量的70%。输出的大米以“新兴油占”、“新兴白”的米质尤为优良,产品销往广州、佛山、肇庆及港澳地区,盛名县内外,被记述于《番禺县续志》。
民国27年(1938年)广州失陷,西江河道羚羊峡封航,各地公路被毁,新兴成为佛山、广州、新会、台山、开平、恩平等地来往广西、湛江的贸易通道,商业经营兴旺一时。但民国27~34年的8年间,境内先后遭日机9批共63架次的轰炸;民国33年9月,日军曾从南路、东路侵犯县境,使全县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遭受惨重损失。民国32年全县稻谷总产量比民国24年下降9.7%。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军第156师467团、468团多次在县内对新兴人民武装力量进行“围剿”、“扫荡”活动,使工农业生产遭受严重破坏,导致“贫者饔食不给,富者也不遑宁处”。至民国38年,全县仅有私营小型工业企业37户,商户522家.市场物价暴涨,市场流通靠“以物易物”,或由各大商号印发谷票代替货币使用。全县人口220339人,比30年前的民国8年仅增加8919人,年均人口自然增长率只有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县进行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虽经历了一段曲折的路程,但仍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特别是1978年后,贯彻改革开放的政策,国民经济的速度、效益都有了新的突破和新的发展。在农业方面,形成了“以粮为主.农、林、牧、渔、副、工全面发展”的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成为肇庆地区内有名的粮食、塘鱼、生猪、家禽、水果商品生产基地,农业由自然经济逐渐向商品经济发展。在工业方面,初步形成了电力、食品、建筑材料、五金机械、服装加工等五大产业,工业从生产型、内向型向生产经营型和外向型转变。商业、服务业、旅游业等第三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有了显著的改善。 县内手工业生产始于唐代,但发展缓慢,基础设施薄弱。至1949年,全县有私营小型工业37户,手工业者480户,是年工业产值仅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8.6%。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县人民政府重视工业的发展。1949~1985年,全县工业固定资产的投资为5634.7万元,占全县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61.96%。1985年全县有国营工业企业41家,集体工业和个体企业144家,另村以下亦工亦农个体工业742家,全部固定资产原值5162.3万元,净值4234万元,主要工业设备2875台(套),其中水力发电装机容量16170千瓦,年发电能力7000万千瓦,动力机械总功率31519千瓦,主要工业产品年生产能力为;水泥5.8万吨,日用陶瓷193万件,服装200万件,碾米5.2万吨,蔗糖0.78万吨,家具1.4万件,初步形成电力、食品、服装加工、建筑材料、五金机械五大行业。是年,全县工业生产总值6310.74万元,可比价格比1949年增长26.89倍。建国后的37年中,工业产值年均增长速度为9.4%,累计上交给县地方财政的利税总额5928.4万元,占同期县财政地方总收入的31.09%,为同期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105.2%。工业企业在全县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作用日益增强,年工业产值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1952年为7.7%,1965年为27.8%,1978年为42.9%。但1978年后,国营工业的发展速度低于集体和个体工业,低于农业。1985年,全县工业产值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从1978年的42.9%下降为28.4%,下降了14个多百分点。部分国营工业企业设备利用率低,原料不足,职工队伍素质不高,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是年,全县国营工业企业实现的资金利税率为12.68%,比1980年下降14.31%;成本利税率为13.08%,比1980年下降2.86%;产值销售价值出口率为4.41%,比全县平均数低5.49%。全面发展本县工业,提高企业素质,增强产品的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还有很大的潜力。工业的生产和经营面临许多新课题,需进一步探索、研究、开拓和发展。
2013年1-12月份,全县经济总体平稳发展,稳中有进。规模以上工业生产、投资较快增长、消费增速加快、外贸出口增速回升、实际利用外资增长、财税收入持续较快增长、金融运行平稳。初步核算,2013年实现全县生产总值192亿元(经市局初步评估核定),比上年增长15.1%,增速比全国快7.4个百分点,比全省快6.6个百分点,比全市快1.8个百分点。
工业生产持续较快增长。2013年全县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878479.5万元,增长31%(当年价计)。1-12月份全县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37369.7万元,增长26.5%(可比价计)。按轻重工业分:轻工业增加值完成475523.4万元,增长22.8%,重工业增加值完成261846.3万元,增长33.5%。按工业企业类型分:集体企业增加值增长56.3%,股份制企业增加值增长31.7%;外商及港澳台商企业增加值增长15.9%,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增加值下降23%。规模以上民营工业增长较快,2013年实现民营增加值529105.9万元,增长31%,增幅比全县规上工业增加值快4.5个百分点。产销基本衔接,2013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产值2819774.3万元,增长31.5%,产品销售率达98%。
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2013年1-12月份全县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1174488万元,增长35.3%。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886311万元,增长30.3%;农村固定资产投资134532万元,增长61.1%;房地产开发投资153645万元,增长47.3%。
消费市场增速加快。2013年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7105.2万元,增长13.9%。其中,批发业15839.2万元,增长12.0%;零售业327724.8万元,增长14%;住宿业9480.2万元,增长16%;餐饮业44061万元,增长13.8%。
外贸出口增速加快、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12月份,全县完成进出口总额58865万美元,同比增长2.81%。其中:进口总额8330万美元,下降23.11%;出口总额50535万美元,同比增长8.86%。外贸出口中:一般贸易出口23179万美元,增长16.86%,加工贸易出口27356万美元,增长2.89%。2013年全县实际利用外资额2013万美元,同比增长9.76%。
财税收入持续较快增长、金融运行平稳。2013年1-12月份全县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10579万元,增长25.36%;公共财政预算支出207164万元,增长15%。1-12月份完成国地税税收总收入178849.4万元,增长25.9%。其中,国税税收收入64869.4万元,增长12.4%;地税税收收入113980万元,增长35.2%。12月末全县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619330万元,比年初增长10.54%;居民本外币储蓄存款余额1119179万元,比年初增长12.56%;全县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798027万元,比年初增长19.79%。
注: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本外币是指人民币和外币。 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次为小麦、薯类、旱粮。
水稻县内各地均有种植,以车岗、洞口、环城、东成、稔村、水台、上沙、集成、天堂为主产区。
民国24年(1935年),全县水稻种植面积38.24万亩,年均亩产稻谷114.77公斤(双造计,下同),总产4388.54万公斤。民国32年,全年水稻播种面积37.66万亩,总产3920.9万公斤,年均亩产稻谷104.1公斤。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1957年,连续8年实现全县稻谷年亩产量、总产量增产。
1958年晚造,县、社、队干部层层开展所谓“(亩产)万斤高产试验”,实行“粮食放卫星”,将已插下一个多月的部分禾苗移并密植,有的每亩达一百多万苗,导致大部分“高产试验田”或“连片高产田”禾苗腐烂枯死,减产或失收。是年全县水稻实收面积59.79万亩,比1957年减少5.65万亩,总产比1957年减少8.35%。
1959~1962年,农村因农民生活困难,稻谷连续4年减产,年总产量比1958年分别下降6.44%、10.72%、8.06%、1.45%。
1964年,全面实行改水稻“高杆品种”为“矮杆良种”,改粗耕粗作为精耕细作,广种冬季绿肥,推广潮汕地区的培育壮秧、合理施肥、适时露田晒田等丰产经验,年均亩产稻谷183.5公斤,总产首次突破1亿公斤。
1970~1977年,在“以粮为纲”的思想指导下,限制各地发展经济作物,每年水稻播种面积都在60万亩以上,其中1971年全县水稻播种面积为63.28万亩,占全县水田总面积的98.3%,平均亩产稻谷228公斤,总产14428.5万公斤。
1978年以后,以提高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增加总产为目标,有计划地调减水稻生产面积,实现稻谷生产和多种经济的全面发展。1979~1985年的7年水稻种植总面积与1972~1978年的7年总面积相比,全县水稻总种植面积减少11.97%,但稻谷总产却增长4.24%。

中研普华
2023-10-12 广告
产业园区规划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产业园区规划是园区建设的龙头,它决定了园区的发展高度、方向和品位,直接影响着园区的定位和产业布局。2. 产业园区是执行城市产业职能的重要空间形态,在改善区域投资环境、引进外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中研普华提供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