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农村小学生写作能力的研究的结题报告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培养农村小学生习作能力的研究》结题报告
一、 课题的提出
作文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学生思维的主要渠道。它得天独厚的特点,为学生创造能力,创新思维的培养提供了优越的条件。然而,“习作,教师难教,学生难写”成为广大农村语文教师常挂在嘴边的一句常用语,据我们抽样调查,发现我校学生普遍对写作不感兴趣,甚至是“谈写色变”,教师更视作文教学为烦恼。据一线老师反映,学生没有习作兴趣和激情,多数是,“假”、“空”、“俗”的现象。又从历届小学毕业生考试情况来看,我校小学语文成绩普遍低于城内小学,特别是占有相当比重的作文这一块,明显落后于城内学校。为了改变这种现象,我们试图改进方法,积极创设条件,促成学生主动参与,努力探索一条提高农村小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和策略。
二、找出问题
我们的设想是:先培养学生多说,要培养学生写的能力,首先要强调说的能力,这是写话的基础,有话可说,才有话可写,说得精彩,才会写得绘声绘色。其次,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获取写作范例的重要途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这是前人在读写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再次,让学生多写。多读还要多写,任何技能技巧,都需要反复历练,写作也一样,训练达不到一定强度或熟练程度,就难奏效。写作更是一种创新,必须在反复实践中体味、揣摩才能悟出其中的规律。要养成勤动笔的习惯。滴水穿石,熟能生巧,写作能力是在不断实践中提高的。多读多写文自工,只有多写了,作起文章来才能得心应手。最后,要“要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人”。对于当堂完成的习作,我们经过大量的训练,摒弃一些把写作知识模式化的东西,摒弃一些老套路、老结构、老程序,让学生按自己的认识,较客观地评价其它同学。教师再适时指导,这样被评的同学和评的同学都达成一定的共识,从而产生新的价值。真正让学生达到“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
我们自认为我们的设想是完美的,然而,在实施的过程中,才发现设想与实施中间有着难以逾越的障碍。
首先,是培养说。平常学生和家长、老师、同学、朋友在一起,说的有声有色,在发生争执时许多学生都能巧舌如簧,然而当老师让他们站在讲台上说说自己一天的见闻、或是随便倾诉时,大多数学生都是面红耳赤、哑口无言了。
其次,是让学生读。我们的设想是让学生将读书当成一种习惯、一种爱好,然而,在实践中,能按照老师要求每天静下心来读书的学生寥寥无几。
再次,就是让学生写。我们的设想是让学生多练,练的熟能生巧,然而学生却成了应付差事应付的熟能生巧了。
最后,我们设想是让学生评,希望学生在评的过程中锻炼自己对文章的审美能力,从而扬长避短。但是,实践中才发现,没有学生愿意去评价别人的文章,勉强让评的,说来说去就是那几句老一套的话。
三、 分析成因
通过实践、反思、调查、与学生谈话、讨论研究等多种方法,我们课题组成员努力找出了设想与现实存在严重差异的原因。
首先,是培养学生说的设想与现实的差异原因,学生在平常的生活中能清楚流利的表达出自己的意思,但一旦上了讲台,或是站在大庭广众之下,立马会感到拘谨,心里紧张,包括平常表现出来很大胆的学生也是如此,也有学生说是因为怕说错了惹得大家笑话、议论。原来就是这些简单的心里因素,造成了学生的闭口不谈。
其次,是培养学生的读的过程中的困惑。我们想让学生将读变成一种爱好,然而,农村的孩子在闲暇之余大多时都是走东家窜西家,很难安下心来去看书、看报,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农村孩子的读的资源太少,孩子们本来感兴趣的书的种类就不多,(通过问卷调查也反映了这一情况,大多数学生只是喜欢童话类、故事类的书)再加上农村根本就没有图书馆、书店之类的地方,孩子们能看到的书仅仅只是家长偶尔给买的一两本。所以孩子们读书难主要难在没书可看。
再次,就是写。写对于大多数农村孩子来说就是一种折磨,教师再怎么讲,学生仍觉得没什么可写,就算教师把题材给定下来,好多学生还是觉得无法下笔,无话可写,大脑一片空白。
当然,这也与我校地处城区边缘,周围居住环境较为复杂有关系,我校学生家长绝大多数都是在家务农或是外出务工者,家长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而且多为留守儿童,这就造成了学生的语言环境差,阅读氛围差,家长重视程度差,这“三差”就又成为了我校学生写作能力差的重要因素。
四、 提出对策
根据解析在习作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我们课题小组成员集思广益,特提出以下对策:
1、将学生在班级说,改为小组说,或是听别人说,记录自己认为感兴趣的语言,然后定期进行交流,将自己认为写的好的段落给自己喜欢的人看。看的人也可以做出自己的评价,或是对其提出建议。
2、“读”的问题我们是这样解决的,首先充分利用学校图书室的资源,鼓励学生积极去学校图书室借阅,或以小组为单位在图书室借书。再者,在教室设置一个“图书一角”,让学生将自己的图书提供出来,由班级图书管理员负责登记管理,供大家轮流借阅。另外,每天规定一个时间段,大家都必须安静的在教室看书,对于在课余时间自觉读书的同学提出表扬。
3、“写”的改观必须和“说”、“读”紧密相联。在“说”、“听”、“看”的精彩时,及时记录下精彩的话语和精彩的场景以及感人的事件如果自己当时有所思,也及时写下来,这些材料将成为孩子们的习作资源,在习作时,将自己平时的记录看一看,脑海里便会有了可写的内容了。而“读”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积累,在读的时候让学生做到,记录优美的词句、想想人家这样写好在哪里、你可以在哪些文章中借鉴并升华。这样学生有助于学生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能将同样的意思表述的更完美。有了平时积累的习作资源,学会了表情达意的方法,孩子们的习作将不再见“文”愁了。
4、教师每天检查孩子们的习作积累,对于做的优秀的同学及时提出表扬,对于习作中好的文章给予表彰,并张贴在校园学习专栏,供大家学习。以激发孩子们的习作兴趣。
一、 课题的提出
作文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学生思维的主要渠道。它得天独厚的特点,为学生创造能力,创新思维的培养提供了优越的条件。然而,“习作,教师难教,学生难写”成为广大农村语文教师常挂在嘴边的一句常用语,据我们抽样调查,发现我校学生普遍对写作不感兴趣,甚至是“谈写色变”,教师更视作文教学为烦恼。据一线老师反映,学生没有习作兴趣和激情,多数是,“假”、“空”、“俗”的现象。又从历届小学毕业生考试情况来看,我校小学语文成绩普遍低于城内小学,特别是占有相当比重的作文这一块,明显落后于城内学校。为了改变这种现象,我们试图改进方法,积极创设条件,促成学生主动参与,努力探索一条提高农村小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和策略。
二、找出问题
我们的设想是:先培养学生多说,要培养学生写的能力,首先要强调说的能力,这是写话的基础,有话可说,才有话可写,说得精彩,才会写得绘声绘色。其次,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获取写作范例的重要途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这是前人在读写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再次,让学生多写。多读还要多写,任何技能技巧,都需要反复历练,写作也一样,训练达不到一定强度或熟练程度,就难奏效。写作更是一种创新,必须在反复实践中体味、揣摩才能悟出其中的规律。要养成勤动笔的习惯。滴水穿石,熟能生巧,写作能力是在不断实践中提高的。多读多写文自工,只有多写了,作起文章来才能得心应手。最后,要“要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人”。对于当堂完成的习作,我们经过大量的训练,摒弃一些把写作知识模式化的东西,摒弃一些老套路、老结构、老程序,让学生按自己的认识,较客观地评价其它同学。教师再适时指导,这样被评的同学和评的同学都达成一定的共识,从而产生新的价值。真正让学生达到“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
我们自认为我们的设想是完美的,然而,在实施的过程中,才发现设想与实施中间有着难以逾越的障碍。
首先,是培养说。平常学生和家长、老师、同学、朋友在一起,说的有声有色,在发生争执时许多学生都能巧舌如簧,然而当老师让他们站在讲台上说说自己一天的见闻、或是随便倾诉时,大多数学生都是面红耳赤、哑口无言了。
其次,是让学生读。我们的设想是让学生将读书当成一种习惯、一种爱好,然而,在实践中,能按照老师要求每天静下心来读书的学生寥寥无几。
再次,就是让学生写。我们的设想是让学生多练,练的熟能生巧,然而学生却成了应付差事应付的熟能生巧了。
最后,我们设想是让学生评,希望学生在评的过程中锻炼自己对文章的审美能力,从而扬长避短。但是,实践中才发现,没有学生愿意去评价别人的文章,勉强让评的,说来说去就是那几句老一套的话。
三、 分析成因
通过实践、反思、调查、与学生谈话、讨论研究等多种方法,我们课题组成员努力找出了设想与现实存在严重差异的原因。
首先,是培养学生说的设想与现实的差异原因,学生在平常的生活中能清楚流利的表达出自己的意思,但一旦上了讲台,或是站在大庭广众之下,立马会感到拘谨,心里紧张,包括平常表现出来很大胆的学生也是如此,也有学生说是因为怕说错了惹得大家笑话、议论。原来就是这些简单的心里因素,造成了学生的闭口不谈。
其次,是培养学生的读的过程中的困惑。我们想让学生将读变成一种爱好,然而,农村的孩子在闲暇之余大多时都是走东家窜西家,很难安下心来去看书、看报,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农村孩子的读的资源太少,孩子们本来感兴趣的书的种类就不多,(通过问卷调查也反映了这一情况,大多数学生只是喜欢童话类、故事类的书)再加上农村根本就没有图书馆、书店之类的地方,孩子们能看到的书仅仅只是家长偶尔给买的一两本。所以孩子们读书难主要难在没书可看。
再次,就是写。写对于大多数农村孩子来说就是一种折磨,教师再怎么讲,学生仍觉得没什么可写,就算教师把题材给定下来,好多学生还是觉得无法下笔,无话可写,大脑一片空白。
当然,这也与我校地处城区边缘,周围居住环境较为复杂有关系,我校学生家长绝大多数都是在家务农或是外出务工者,家长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而且多为留守儿童,这就造成了学生的语言环境差,阅读氛围差,家长重视程度差,这“三差”就又成为了我校学生写作能力差的重要因素。
四、 提出对策
根据解析在习作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我们课题小组成员集思广益,特提出以下对策:
1、将学生在班级说,改为小组说,或是听别人说,记录自己认为感兴趣的语言,然后定期进行交流,将自己认为写的好的段落给自己喜欢的人看。看的人也可以做出自己的评价,或是对其提出建议。
2、“读”的问题我们是这样解决的,首先充分利用学校图书室的资源,鼓励学生积极去学校图书室借阅,或以小组为单位在图书室借书。再者,在教室设置一个“图书一角”,让学生将自己的图书提供出来,由班级图书管理员负责登记管理,供大家轮流借阅。另外,每天规定一个时间段,大家都必须安静的在教室看书,对于在课余时间自觉读书的同学提出表扬。
3、“写”的改观必须和“说”、“读”紧密相联。在“说”、“听”、“看”的精彩时,及时记录下精彩的话语和精彩的场景以及感人的事件如果自己当时有所思,也及时写下来,这些材料将成为孩子们的习作资源,在习作时,将自己平时的记录看一看,脑海里便会有了可写的内容了。而“读”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积累,在读的时候让学生做到,记录优美的词句、想想人家这样写好在哪里、你可以在哪些文章中借鉴并升华。这样学生有助于学生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能将同样的意思表述的更完美。有了平时积累的习作资源,学会了表情达意的方法,孩子们的习作将不再见“文”愁了。
4、教师每天检查孩子们的习作积累,对于做的优秀的同学及时提出表扬,对于习作中好的文章给予表彰,并张贴在校园学习专栏,供大家学习。以激发孩子们的习作兴趣。
展开全部
该课题针对作文教学中学生无话可写,语言枯燥无味,文章素材堆积,缺乏灵活的写作技巧,呆板、无创新能力等现象,以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以及苏霍姆林斯基的成功教育理论为依据,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描写生活。同时,启迪、熏陶孩子们对学习充满兴趣,对他们的点滴进步加以肯定、鼓励、赞赏,让他们体验成功,充满自信的投入学习。在作文教学中,通过范文引导,教给学生正确、科学的习作方法,使学生愿写、乐写,不断改进写作方法与技巧,丰富写作内容,达到提高写作水平的目的。本课题的研究,立足于努力提高农村小学生的语文素养,重点研究怎样在写作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唤起学生习作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掌握良好的写作方法,最大限度地提高农村小学生的写作能力,形成良好的社会交际能力和健全的人格。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