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阳历是十二个月而农历也是十二个月但农历还有闰月呢?
3个回答
2007-03-14
展开全部
“闰月“与“闰年”
闰,本义就是余数。指历法纪年和地球环绕太阳一周运行时间的差数,多余出来的叫“闰”。
闰年,凡阳历中有闰日(二月为二十九日)的年,或阴历中有闰月(一年有十三个月)的年;闰余(岁余置闰。阴历每年与回归年相比所差的时日)
闰日,阳历的平年只有365日,与回归年比较,每年相差5时48分46秒,所以每四年积成1日,加于2月成29日,这一天称为闰日,这一年称为闰年
闰月,阴历以月球绕地球定历法,每年和回归年的 365 日5 时 48 分 46 秒相差约 10 日 21 时,积以置闰,所以每三年要闰一个月,每五年闰两个月,每十九年闰七个月。这样每逢闰年所加的一个月,称为闰月。闰月加在某月之后。就叫闰某月
闰月、闰年
为了调整历法年的平均长度,使其与回归年的长度相符合,有时就需要调整个别月份的长度或增加一年中的月数。这个被调整的月份或增加的月份就被称为“闰月”。
闰月这种制历方法最早是我国发明使用的,大约开始于公元前500多年,比古希腊要早160多年。我国历法采用十九年七闰月的方法,在不同的时期和国别是不同的。
在中国传统的阴阳历中以朔月的长度29.5306日为1个月的平均值,全年12个月,同回归年的长度365.2422日相差约10日21时,需要置闰,使阴阳历各个月份和天象物候保持对应的关系。我国古六历中用3年闰1个月,5年闰2个月,19年闰7个月的闰月法,每逢闰年所加的月便称为“闰月”。闰月放在一年的年终,例如,秦代和西汉初期使用的《颛项历》,以十月为岁首,把九月做为年终,闰月就放在九月之后,而称为“后九月”。到了西汉初制定太初历时,把闰月分插在一年的各月,并规定以没有中气的那几个月作为闰月,月序仍用上个月的月序,只要称其为“闰某月”。这一置闰规则在采用平气的历法中最合理的。到清代的时宪历时,则改用定气注历,如继续单纯以没有中心置闰的规则,有可能一年要置两个闰月。因此,又补充规定:以两次冬至之间包含有13个月的定为闰年,闰年的第一个没有中气的月定为闰月。这一规则一直沿用至今。闰年中以闰四、五、六月最多,闰九、十月最少,闰十一月、十二月和正月则不会出现,至少在几千年内是这样的。
在公历中,闰月不是在一年中增加一个月,而是在某一个月增加一天,以保证历法年与回归年相一致。例如《儒略历》和现行《公历》一般年份都是365天。通常每过四年(现行公历有时相隔八年)就把二月份增加一天,这一年就是366天。这年的二月就是闰月,而这一年也叫闰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不注意,大概很多人认为“闰月”与“闰年”是一个意思,其实不然,虽说只是一字之差,所包含的意思却相差很远。
“闰年”。我们通常所说的一年365天,其实是个约数,准确的数字应是365.2422日。那么一年365天,就与实际的一年相差O.2422日,这样四年之后就比实际的一年少了近一天。为了弥补这个差值,历法中规定,4年设一闰,即能被4整除的年份为闰年,另附加规定,凡遇世纪年(末尾数字为两个零的年份),必然被400所整除才算闰年。如1996年即闰年,2000年也是闰年,而1700年则不是闰年。阳历闰年的二月有29天,2月29日为闰日,阳历闰年有366天。也就是说阳历闰年的二月不叫闰二月,闰月为农历所特有。
现在再来说“闰月”。闰月指的是阴历中的一种现象,阴历是按照月亮的圆缺即朔望月安排大月和小月,一个朔望月的长度是29.5306日,是月相盈亏的周期,阴历规定,大月30天,小月29天,这样一年12个月共354天,阴历的月份没有季节意义,这样一年就与阳历的一年相差11天,只需经过17年,阴阳历日期就同季节发生倒置,譬如,某年新年是在瑞雪纷飞中度过,17年后,便要摇扇过新年了。使用这样的历法,自然是无法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的,所以我国的阴历自秦汉以来,一直和24节气并行,用24节气来指导农业生产。
二十四节气又可分为“节气”和“中气”二组:古人把从小寒起每隔黄经300为一节气;从冬至起每隔黄经300为一中气,一年有12个节气,12个中气。12节气把一年分为12个节月,每个节月各有一个节气和一个中气。节气是节月的起点;中气是节日的中点。我国传统历法对于日序和月序以及大月、小月、平年和闰年,不象一般历法那样采用长期安排的方法,而是强调逐年逐月的推算,国家设有专门的机构从事历法的推算。
(一)以月相定日序。它逐一推算日月合朔的日期和时刻,每月的初一就是合朔的日期;根据先后二次合朔包含的日数,确定前月的大小。如果从这一合朔到下一次合朔的间隔是30天,那么当月便是大月;如果只隔29天,便为小月。
(二)以中气定月序。首先,以历月中有无中气区分历月和闰月,我们知道一个回归年有12个中气,但却包含365.2422÷29.5306=2.3682个朔望月,经过几番历月轮转之后,必有一个历月没有中气。《汉书·律历表》载:“朔不不得中,谓之闰月”。这个没有中气的月份便是闰月。它前一历日为几月即为闰几月。例如,1984年的那次闰月出现在旧历十月之后,因而叫它“闰十月”。闰月是推算出来的,在一年的月序中不固定,除农历十一月、十二月、正月外,闰几月都可能,十九年七闰。
综上所述,闰年是阳历中的一种现象,固定在二月,比平年加一天,29天;闰月是阴历中的一个现象,闰一个月,那一年阴历有13个月,那一年叫闰月年。闰月年384大。
闰,本义就是余数。指历法纪年和地球环绕太阳一周运行时间的差数,多余出来的叫“闰”。
闰年,凡阳历中有闰日(二月为二十九日)的年,或阴历中有闰月(一年有十三个月)的年;闰余(岁余置闰。阴历每年与回归年相比所差的时日)
闰日,阳历的平年只有365日,与回归年比较,每年相差5时48分46秒,所以每四年积成1日,加于2月成29日,这一天称为闰日,这一年称为闰年
闰月,阴历以月球绕地球定历法,每年和回归年的 365 日5 时 48 分 46 秒相差约 10 日 21 时,积以置闰,所以每三年要闰一个月,每五年闰两个月,每十九年闰七个月。这样每逢闰年所加的一个月,称为闰月。闰月加在某月之后。就叫闰某月
闰月、闰年
为了调整历法年的平均长度,使其与回归年的长度相符合,有时就需要调整个别月份的长度或增加一年中的月数。这个被调整的月份或增加的月份就被称为“闰月”。
闰月这种制历方法最早是我国发明使用的,大约开始于公元前500多年,比古希腊要早160多年。我国历法采用十九年七闰月的方法,在不同的时期和国别是不同的。
在中国传统的阴阳历中以朔月的长度29.5306日为1个月的平均值,全年12个月,同回归年的长度365.2422日相差约10日21时,需要置闰,使阴阳历各个月份和天象物候保持对应的关系。我国古六历中用3年闰1个月,5年闰2个月,19年闰7个月的闰月法,每逢闰年所加的月便称为“闰月”。闰月放在一年的年终,例如,秦代和西汉初期使用的《颛项历》,以十月为岁首,把九月做为年终,闰月就放在九月之后,而称为“后九月”。到了西汉初制定太初历时,把闰月分插在一年的各月,并规定以没有中气的那几个月作为闰月,月序仍用上个月的月序,只要称其为“闰某月”。这一置闰规则在采用平气的历法中最合理的。到清代的时宪历时,则改用定气注历,如继续单纯以没有中心置闰的规则,有可能一年要置两个闰月。因此,又补充规定:以两次冬至之间包含有13个月的定为闰年,闰年的第一个没有中气的月定为闰月。这一规则一直沿用至今。闰年中以闰四、五、六月最多,闰九、十月最少,闰十一月、十二月和正月则不会出现,至少在几千年内是这样的。
在公历中,闰月不是在一年中增加一个月,而是在某一个月增加一天,以保证历法年与回归年相一致。例如《儒略历》和现行《公历》一般年份都是365天。通常每过四年(现行公历有时相隔八年)就把二月份增加一天,这一年就是366天。这年的二月就是闰月,而这一年也叫闰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不注意,大概很多人认为“闰月”与“闰年”是一个意思,其实不然,虽说只是一字之差,所包含的意思却相差很远。
“闰年”。我们通常所说的一年365天,其实是个约数,准确的数字应是365.2422日。那么一年365天,就与实际的一年相差O.2422日,这样四年之后就比实际的一年少了近一天。为了弥补这个差值,历法中规定,4年设一闰,即能被4整除的年份为闰年,另附加规定,凡遇世纪年(末尾数字为两个零的年份),必然被400所整除才算闰年。如1996年即闰年,2000年也是闰年,而1700年则不是闰年。阳历闰年的二月有29天,2月29日为闰日,阳历闰年有366天。也就是说阳历闰年的二月不叫闰二月,闰月为农历所特有。
现在再来说“闰月”。闰月指的是阴历中的一种现象,阴历是按照月亮的圆缺即朔望月安排大月和小月,一个朔望月的长度是29.5306日,是月相盈亏的周期,阴历规定,大月30天,小月29天,这样一年12个月共354天,阴历的月份没有季节意义,这样一年就与阳历的一年相差11天,只需经过17年,阴阳历日期就同季节发生倒置,譬如,某年新年是在瑞雪纷飞中度过,17年后,便要摇扇过新年了。使用这样的历法,自然是无法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的,所以我国的阴历自秦汉以来,一直和24节气并行,用24节气来指导农业生产。
二十四节气又可分为“节气”和“中气”二组:古人把从小寒起每隔黄经300为一节气;从冬至起每隔黄经300为一中气,一年有12个节气,12个中气。12节气把一年分为12个节月,每个节月各有一个节气和一个中气。节气是节月的起点;中气是节日的中点。我国传统历法对于日序和月序以及大月、小月、平年和闰年,不象一般历法那样采用长期安排的方法,而是强调逐年逐月的推算,国家设有专门的机构从事历法的推算。
(一)以月相定日序。它逐一推算日月合朔的日期和时刻,每月的初一就是合朔的日期;根据先后二次合朔包含的日数,确定前月的大小。如果从这一合朔到下一次合朔的间隔是30天,那么当月便是大月;如果只隔29天,便为小月。
(二)以中气定月序。首先,以历月中有无中气区分历月和闰月,我们知道一个回归年有12个中气,但却包含365.2422÷29.5306=2.3682个朔望月,经过几番历月轮转之后,必有一个历月没有中气。《汉书·律历表》载:“朔不不得中,谓之闰月”。这个没有中气的月份便是闰月。它前一历日为几月即为闰几月。例如,1984年的那次闰月出现在旧历十月之后,因而叫它“闰十月”。闰月是推算出来的,在一年的月序中不固定,除农历十一月、十二月、正月外,闰几月都可能,十九年七闰。
综上所述,闰年是阳历中的一种现象,固定在二月,比平年加一天,29天;闰月是阴历中的一个现象,闰一个月,那一年阴历有13个月,那一年叫闰月年。闰月年384大。
展开全部
历法分阳历,阴历,阴阳历3种.阳历是以太阳的运动周期来划分的.其中有闰年现象.固定在2月,比平年多一天,即29天.
阴历以月亮的圆缺周期为一个月,积12个月为一年.不考虑太阳的运动规律,不显示四季冷暖.
我国的农历是阴阳历,它取阴历的月为月,阳历的年为年.农历规定大月30天,小月29天,一年12个月共354或355天,比回归年少11天左右,积4年就要少一个月.为解决这个问题,便采用增加"闰月"的办法.这样农历的月份和四季冷暖就基本相符了
我国的农历规定,不含"中气"的月份为闰月.古代天文学家把24节气中的单数称节气,双数称中气.一年共有12个节气和12个中气,并规定农历的12个月份要以12个中气作为标志,如正月必须含雨水,二月必须含春分...凡不含中气的月份即定为闰月.
之所以会出现不含中气的月份,是因为24节气是根据阳历定的,按照阳历定的中气,在农历中会逐月推迟一天,当推迟到月尾时,下个月份就会只有节气而没有中气了.今年的闰七月就是这个道理了.
今年下一个农历初七是8月30日。
阴历以月亮的圆缺周期为一个月,积12个月为一年.不考虑太阳的运动规律,不显示四季冷暖.
我国的农历是阴阳历,它取阴历的月为月,阳历的年为年.农历规定大月30天,小月29天,一年12个月共354或355天,比回归年少11天左右,积4年就要少一个月.为解决这个问题,便采用增加"闰月"的办法.这样农历的月份和四季冷暖就基本相符了
我国的农历规定,不含"中气"的月份为闰月.古代天文学家把24节气中的单数称节气,双数称中气.一年共有12个节气和12个中气,并规定农历的12个月份要以12个中气作为标志,如正月必须含雨水,二月必须含春分...凡不含中气的月份即定为闰月.
之所以会出现不含中气的月份,是因为24节气是根据阳历定的,按照阳历定的中气,在农历中会逐月推迟一天,当推迟到月尾时,下个月份就会只有节气而没有中气了.今年的闰七月就是这个道理了.
今年下一个农历初七是8月30日。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