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看待"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
展开全部
强调教育者对孩子的一种责任与信念。
通俗一点说就是教师和学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这句教育界的“名言”在被广泛引用的同时,也引起了众多的争议。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最早是老教育家陈鹤琴说的。之后,被老师们广泛引用,而且出现了一些与这句话类似的说法,“没有不合格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称职的老师”,等等,表达的都是同一意思。
陈鹤琴当初说这话时,一定不会引起误解,因为任何话都有特定的含义。陈鹤琴之所以这样说,在我看来,他是强调教育者对孩子的一种责任与信念及教育者基于这种责任与信念对自己的严格要求。这句话的真理性在于:不轻易对任何学生丧失信心。
这句话只是教育者的严于律己,而非一种教育评价标准。
但问题在于,现在一些教育者——特别是一些担负一定领导职务的教育者,把这句话当成教训老师的“绝对真理”,于是,便引起了老师们的反感,进而引起了争论。
学校教育不是万能的。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学校教育的作用最多占三分之一,另外两个三分之一分别是学生所受到的非学校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以及学生自己的自我教育。
推荐于2017-11-22 · 知道合伙人教育行家
关注
展开全部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一说出自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老先生。虽不知陈老先生是在什么特定条件和环境下说出此语,但近年来围绕此语的争论一直不断。
作为理想教育主义者的陈老先生说此话的初衷是什么,我不得而知,如果将此话理解为强调教育者对孩子的一种责任与信念,以及教育者基于这种责任与信念对自己的严格要求, 那其真理性是显而易见的。但如果作为一种教育评价标准,其科学性、合理性就值得商榷了。
现在的教育教学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学生是有情感的人,不是装知识的容器,要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
现在把学生放在了第一位,随之而来的各种法也相继诞生了,《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学生有了法的保护,说话、做事也理直气壮了,上课不听讲,不可以罚站的;作业完不成,不可以扣留的;逃学旷课不可以开除的;批评学生不可以严厉的......如果老师做得不好,批评过火了,要求太严了,学生会拿法律保护自己了;老师留作业了,学生就说要减负呀......
当今的学生处在经济社会,竞争时代,他们面对的是挑战,如果没有真才实学,怎么适应社会呢?我感觉现在的学生也在钻教育的空子,拿着法律当作他们的保护伞,来遮掩他们的缺点错误,不能正视自己,不能关注社会,不能吃苦,贪图享受,好逸恶劳,手不能提篮,肩不能担担,他们在温室中成长。
生活的道路哪能总是一帆风顺的,他们能经历风雨吗?他们能担起社会的重任吗?
我不是否定现在的教育,也不是反对关注学生的个性,孔子两千多年就提出了“因材施教”,我也认为教育就应该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也就是要教给学生生存的本领,做人的准则。但是面对现在孩子的缺点错误,我们不能畏惧,“小树不砍掉旁支,怎么能成栋梁材?”我感觉学生、孩子也同此理,他们在成长中,由于阅历浅,分辨能力差,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错误,有了错误,我们决不能姑息迁就,必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帮助他们改正错误,使他们知善恶明事理懂美丑辨是非。
所以说我认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这种说法不妥,学生也有各种水平的,也存在着各种差异,教育教学是相互作用的结果,老师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但是如果一味的强调,甚至把责任都推给老师,这样势必对老师造成很大的压力,我认为对老师的心理健康也是有副作用的。无论什么事都要一分为二的看待,抓住问题的实质,寻求最好的解决的办法,学生、老师、家长、社会共同努力才能真正的办好教育,才能培育出合格的适应社会的新型公民。
以下是我对“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发表一下我看看法。
1、与教育客观规律不符
人所共知,影响教育效果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及学校教育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成为影响教育效果的负面因素,学校教育的成功依赖于学校、社会、家庭的有机结合。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不难理解为何家庭的变异对孩子的成长往往不利;为何社会的黄、赌、毒及其它不良现象会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学校教育不是万能的。作为教育工作者,对超出自己能力和责任范围的事往往无能为力,只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可能地做好自己的事,履好自己的职。一句“没有……只有……”把所有的教育责任全推给老师,显然违背教育规律。
2、违背内外因的辩证关系
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和动力,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同一个班的学生,接受的教育信息应该是一样的,但这些信息经过学生自己的诠释和处理,变成他们各自知识体系中的一部分后,结果就不大相同,得到的情感体验也不尽相同,原因何在?除接受能力、智力水平的客观差异外,起主要作用的就是内因,是学生自己,老师的教化只有通过学生的内化才能发挥作用。而“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过分强调了外因的影响,忽视了内因的决定性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视学生为等待雕塑的作品,只需外部雕琢就能成为艺术品。不能不说这是对教育对象、教育环境的理想化。
3、有明显的逻辑性错误
如果不考虑说话背景及特定条件,单就这一句话进行逻辑分析,其逻辑错误也是十分明显的。逻辑推理必须遵循一些基本原则,其中之一就是命题的大前提(真)正确,小前提才能(真)正确。而“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个大前提本身就不“真”,其结论未必“真”?因为照“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的观点推理,可进一步推出:“没有不会教的老师,只有不会管的校长”;“没有管不好的国家,只有不会管的××”。其推理能否成立,自不待言。
4、“好”的标准是什么?
基础教育的任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基础知识教育,为学生的后续发展奠基。如果仅以学习成绩论英雄,那在广泛实施选拔性考试的今天就产生不了“会教”的老师,因为这种选拔性考试制度决定了始终有成绩“不合格”的学生。即便中国教育的祖师爷孔子也算不上“会教”的老师,因为他“三千弟子”只有“七十二贤人”!
有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我的回答是:“可以说没有,也可以说有。”说“没有”,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非常理想,只差学校教育这一环——“万事俱备,只欠(学校)教育”;第二,“好”的标准不只有一个,而是针对每一个具体学生的个性采用不同的标准,让他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这里的进步可能是综合的,也可能是某一方面的。说“有”,是因为在现在的评价背景下,即使老师“会教”,可“教不好的学生”仍然大批量地存在。道理很简单:无论高考还是中考,都是选拔性考试,其目的就是要让一部分学生被淘汰,即被“教不好”——都教“好”了,还怎么“选拔”?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也就是说只要你是个会教的老师你就都能教好所有所教的学生。也许有人嘲笑我吹牛,不自量力.告诉你,我还真不是个会吹牛和自以为是的人。为什么这么说呢?
在一个会教学生的老师那里,只要是学生是都能教好的,这里的学生当然包括好学生与坏学生,一个连坏学生都能教好的老师那教好学生就没多大问题了。
坏学生到底到底有多坏?可不可教好?我想没有一个人是希望自己成为一个被大家唾弃的人的,何况一个孩子, 那么他们为什么不认真学习?为什么要调皮捣蛋呢?
成绩差,这与智力及努力程度有关。我们都知道人的智能和体能都不尽相同,如果以同一标准去打造所有不同的孩子那是我们不明智,不能怪学生不努力,比方说我不会跑如果要我练长跑我是一辈子也不会成功啊。所以说有的学生不去学英语我认为他是聪明的。有自知之明啊。
任何一个学生,他的心智、能力都是动态的,无时无刻不在变化发展,而且是错综复杂的,甚至是无法预知的; 任何一个老师,他的能力,他的教育技巧,他认识和理解学生的能力,他的预知能力,他的判断能力,他本身的知识,都是有限的,而不是无所不能,可以说教育学生本身就是一个探索和学习的过程;所以作为一个老师,你就无法确定某个学生到底是不是已经无药可救,即使你用尽你所知道的所有方法都教不好的学生,并不代表已别无他法。你搬不动的石头,别人未必搬不动;现在搬不动的石头,将来也不是一定搬不动。爱因斯坦三、四岁了还不大会说话,他父母甚至以为他是傻子;爱迪生小学时也被老师认为古怪,最后被逐出校园。结果他们都成了伟大的人。
心理学上有句名言“你认为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你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这句话说明,人的自我评价对其本人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一个人的自我评价,往往又是借鉴于周围的人对自己的评价,往往会从周围人对待自己的蛛丝马迹中窥探出别人对自己的评价高低,进而作为自我评价的依据,即觉得别人对自己的评价高,自我评价就高,觉得别人对自己评价低,自我评价就高,当然这些大多都是潜意识的作用,所以可以这样说:“别人认为你是什么样的人,你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曾有心理学家做过这样的实验,经过测试,列出数十个认为是可以成才的学生的名字给该校的教师(实际上这些学生是心理学家随机挑选的,教师不知道是实验,只知道这些学生被认为是可以成才的),结果半年后,这数十个学生的成绩都提高了不少,而其他学生几乎都没有进步。这说明,教师对学生的看法在上课的时候不知不觉中流露出来,在不知不觉中鼓励或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被教师“看得起”的学生受到积极的暗示,从而变得积极和自信起来,被教师“看不起”的学生受到消极的暗示,从而变得自悲起来。所以我认为,有师德,热爱教学,热爱学生,真正称职的教师,在他的眼中,每一个学生都是可塑之才。
综上所述,“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作为教育工作者严格要求自己的教育信念,并无不可,且值得肯定与敬佩,但用作教育评价标准、指责学校教师工作的“名言”,就十分不妥。同时要指出的是,我们质疑陈老先生“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一说,并不是要否定陈老先生对中国教育的贡献,而是以理性的眼光审视当前教育现象,探寻符合教育规律、符合教育实际的教育和管理方法,使我们的工作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所有学生,不放弃任何学生。这是教育工作者的本份,也是教育工作理性与人性所在。
作为理想教育主义者的陈老先生说此话的初衷是什么,我不得而知,如果将此话理解为强调教育者对孩子的一种责任与信念,以及教育者基于这种责任与信念对自己的严格要求, 那其真理性是显而易见的。但如果作为一种教育评价标准,其科学性、合理性就值得商榷了。
现在的教育教学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学生是有情感的人,不是装知识的容器,要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
现在把学生放在了第一位,随之而来的各种法也相继诞生了,《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学生有了法的保护,说话、做事也理直气壮了,上课不听讲,不可以罚站的;作业完不成,不可以扣留的;逃学旷课不可以开除的;批评学生不可以严厉的......如果老师做得不好,批评过火了,要求太严了,学生会拿法律保护自己了;老师留作业了,学生就说要减负呀......
当今的学生处在经济社会,竞争时代,他们面对的是挑战,如果没有真才实学,怎么适应社会呢?我感觉现在的学生也在钻教育的空子,拿着法律当作他们的保护伞,来遮掩他们的缺点错误,不能正视自己,不能关注社会,不能吃苦,贪图享受,好逸恶劳,手不能提篮,肩不能担担,他们在温室中成长。
生活的道路哪能总是一帆风顺的,他们能经历风雨吗?他们能担起社会的重任吗?
我不是否定现在的教育,也不是反对关注学生的个性,孔子两千多年就提出了“因材施教”,我也认为教育就应该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也就是要教给学生生存的本领,做人的准则。但是面对现在孩子的缺点错误,我们不能畏惧,“小树不砍掉旁支,怎么能成栋梁材?”我感觉学生、孩子也同此理,他们在成长中,由于阅历浅,分辨能力差,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错误,有了错误,我们决不能姑息迁就,必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帮助他们改正错误,使他们知善恶明事理懂美丑辨是非。
所以说我认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这种说法不妥,学生也有各种水平的,也存在着各种差异,教育教学是相互作用的结果,老师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但是如果一味的强调,甚至把责任都推给老师,这样势必对老师造成很大的压力,我认为对老师的心理健康也是有副作用的。无论什么事都要一分为二的看待,抓住问题的实质,寻求最好的解决的办法,学生、老师、家长、社会共同努力才能真正的办好教育,才能培育出合格的适应社会的新型公民。
以下是我对“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发表一下我看看法。
1、与教育客观规律不符
人所共知,影响教育效果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及学校教育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成为影响教育效果的负面因素,学校教育的成功依赖于学校、社会、家庭的有机结合。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不难理解为何家庭的变异对孩子的成长往往不利;为何社会的黄、赌、毒及其它不良现象会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学校教育不是万能的。作为教育工作者,对超出自己能力和责任范围的事往往无能为力,只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可能地做好自己的事,履好自己的职。一句“没有……只有……”把所有的教育责任全推给老师,显然违背教育规律。
2、违背内外因的辩证关系
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和动力,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同一个班的学生,接受的教育信息应该是一样的,但这些信息经过学生自己的诠释和处理,变成他们各自知识体系中的一部分后,结果就不大相同,得到的情感体验也不尽相同,原因何在?除接受能力、智力水平的客观差异外,起主要作用的就是内因,是学生自己,老师的教化只有通过学生的内化才能发挥作用。而“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过分强调了外因的影响,忽视了内因的决定性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视学生为等待雕塑的作品,只需外部雕琢就能成为艺术品。不能不说这是对教育对象、教育环境的理想化。
3、有明显的逻辑性错误
如果不考虑说话背景及特定条件,单就这一句话进行逻辑分析,其逻辑错误也是十分明显的。逻辑推理必须遵循一些基本原则,其中之一就是命题的大前提(真)正确,小前提才能(真)正确。而“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个大前提本身就不“真”,其结论未必“真”?因为照“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的观点推理,可进一步推出:“没有不会教的老师,只有不会管的校长”;“没有管不好的国家,只有不会管的××”。其推理能否成立,自不待言。
4、“好”的标准是什么?
基础教育的任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基础知识教育,为学生的后续发展奠基。如果仅以学习成绩论英雄,那在广泛实施选拔性考试的今天就产生不了“会教”的老师,因为这种选拔性考试制度决定了始终有成绩“不合格”的学生。即便中国教育的祖师爷孔子也算不上“会教”的老师,因为他“三千弟子”只有“七十二贤人”!
有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我的回答是:“可以说没有,也可以说有。”说“没有”,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非常理想,只差学校教育这一环——“万事俱备,只欠(学校)教育”;第二,“好”的标准不只有一个,而是针对每一个具体学生的个性采用不同的标准,让他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这里的进步可能是综合的,也可能是某一方面的。说“有”,是因为在现在的评价背景下,即使老师“会教”,可“教不好的学生”仍然大批量地存在。道理很简单:无论高考还是中考,都是选拔性考试,其目的就是要让一部分学生被淘汰,即被“教不好”——都教“好”了,还怎么“选拔”?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也就是说只要你是个会教的老师你就都能教好所有所教的学生。也许有人嘲笑我吹牛,不自量力.告诉你,我还真不是个会吹牛和自以为是的人。为什么这么说呢?
在一个会教学生的老师那里,只要是学生是都能教好的,这里的学生当然包括好学生与坏学生,一个连坏学生都能教好的老师那教好学生就没多大问题了。
坏学生到底到底有多坏?可不可教好?我想没有一个人是希望自己成为一个被大家唾弃的人的,何况一个孩子, 那么他们为什么不认真学习?为什么要调皮捣蛋呢?
成绩差,这与智力及努力程度有关。我们都知道人的智能和体能都不尽相同,如果以同一标准去打造所有不同的孩子那是我们不明智,不能怪学生不努力,比方说我不会跑如果要我练长跑我是一辈子也不会成功啊。所以说有的学生不去学英语我认为他是聪明的。有自知之明啊。
任何一个学生,他的心智、能力都是动态的,无时无刻不在变化发展,而且是错综复杂的,甚至是无法预知的; 任何一个老师,他的能力,他的教育技巧,他认识和理解学生的能力,他的预知能力,他的判断能力,他本身的知识,都是有限的,而不是无所不能,可以说教育学生本身就是一个探索和学习的过程;所以作为一个老师,你就无法确定某个学生到底是不是已经无药可救,即使你用尽你所知道的所有方法都教不好的学生,并不代表已别无他法。你搬不动的石头,别人未必搬不动;现在搬不动的石头,将来也不是一定搬不动。爱因斯坦三、四岁了还不大会说话,他父母甚至以为他是傻子;爱迪生小学时也被老师认为古怪,最后被逐出校园。结果他们都成了伟大的人。
心理学上有句名言“你认为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你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这句话说明,人的自我评价对其本人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一个人的自我评价,往往又是借鉴于周围的人对自己的评价,往往会从周围人对待自己的蛛丝马迹中窥探出别人对自己的评价高低,进而作为自我评价的依据,即觉得别人对自己的评价高,自我评价就高,觉得别人对自己评价低,自我评价就高,当然这些大多都是潜意识的作用,所以可以这样说:“别人认为你是什么样的人,你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曾有心理学家做过这样的实验,经过测试,列出数十个认为是可以成才的学生的名字给该校的教师(实际上这些学生是心理学家随机挑选的,教师不知道是实验,只知道这些学生被认为是可以成才的),结果半年后,这数十个学生的成绩都提高了不少,而其他学生几乎都没有进步。这说明,教师对学生的看法在上课的时候不知不觉中流露出来,在不知不觉中鼓励或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被教师“看得起”的学生受到积极的暗示,从而变得积极和自信起来,被教师“看不起”的学生受到消极的暗示,从而变得自悲起来。所以我认为,有师德,热爱教学,热爱学生,真正称职的教师,在他的眼中,每一个学生都是可塑之才。
综上所述,“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作为教育工作者严格要求自己的教育信念,并无不可,且值得肯定与敬佩,但用作教育评价标准、指责学校教师工作的“名言”,就十分不妥。同时要指出的是,我们质疑陈老先生“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一说,并不是要否定陈老先生对中国教育的贡献,而是以理性的眼光审视当前教育现象,探寻符合教育规律、符合教育实际的教育和管理方法,使我们的工作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所有学生,不放弃任何学生。这是教育工作者的本份,也是教育工作理性与人性所在。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