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
第一,利用信息技术构建数字化语文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学生和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之间,有一种天然的亲近优势,教师应利用这种优势,因地制宜尽可能构建多媒体计算机、教室网络、校园网、城域网和因特网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即使只能拥有一台拨号上网的计算机,也要努力去争取——那总比没有强。因为信息技术可以提供更多的语文学习资源,突破教师和书本是知识主要来源的限制,用各种相关的资源丰富封闭的、孤立的课堂教学,极大扩充教学知识量。教师自己还可以不断丰富这个学习环境,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比如软件工具、课件开发平台、多媒体课件以及从Internet上获取信息。
这个数字化的环境除了它本身的诱惑性外,它还改变了知识的出发点,使学生第一次有了如此宽阔的视野,学习可以变得如此富有创造性,成为了一项简单而富有乐趣的活动。比如过去学生制作手抄报,现在,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制作电子报,学生可以在浩如烟海的信息库里任意搜寻资料(包括图片,网页,甚至声音),运用各种手段,制作出一张连他自己都不敢相信的精美作品。兴趣在这个信息化的环境中被最大限度的调动起来。
信息技术的运用还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语文学科本身所有“美”,使学生情不自禁地“披文以入情”,产生“乐学”的情绪。初中语文课本中有相当比例的童话和寓言之类的作品,以深刻的思想内容为基础,通过幽默讽刺的语言,褒贬相间地赞扬真、善、美,鞭挞假、丑、恶。教学这类课文,要充分发挥计算机多媒体独特的美育功能,诱发学生的“乐学”情绪,强化学生无意注意,使学生深刻地体验人物形象的内在意蕴,自觉地将课文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在分析对比中提高鉴赏美的能力。如教学《皇帝的新装》一课,依据课文内容精心设计的多媒体课件可以形态逼真、声情并茂地展现出皇帝和骗子以及众大臣的伪善、欺骗、狡诈的本性,突出小男孩天真,敢于讲真话,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从内心喜爱美好、厌恶丑恶的思想感情。通过对比,“真正视学习国文如游泳在趣味之海里”,学生在赏心悦目、分析对比中提高了鉴赏美的能力,培养了爱憎分明的思想情感。
第二、用信息技术优化语文学习过程,不断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的语文教学环境情境生动、真实,让学生如见其人 、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容易触发学生的想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可以极大的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例如在上综合实践活动课《走进图书馆》时,先让学生在图书馆的电脑上学会检索,但只是会检索还不够还必须教会他们如何根据检索结果在书库中找出想借的书。但一节课四十五分钟,不可能半节课在课堂内学习,半节课到图书馆活动,时间不够。于是老师想到一个办法,在教室一侧摆放几个图书架,做成一个小型的图书库,按照中国图书分类法,每类书都从图书馆搬来一些。在简单介绍了中国图书分类法之后,请学生根据刚才从电脑中检索出的自己喜欢的书的结果,到模拟小书库中找出这本书。刚开始学生怕失败,不敢举手,但又经受不住刚才成功的鼓励,结果一位同学再三犹豫后举起了手,并且在几分钟后成功地找到了这本书,这时教师乘胜追击,请他讲讲他是如何想的、如何找的。在他的基础上,其他学生也都顺利地根据检索结果在书库中找出了图书。
不仅如此,学生还可以在校园网和因特网上走进网上的图书馆,利用电子邮件进行相互交流,举办论坛或开设专门的聊天室,就某一问题作深入的探究。他们的老师也就不仅仅局限于任课的教师,可以是网上的任何一个人。
另外,语文教学的阅读和写作模式也将发生一些变化。 其中,阅读方式正在发生如下变革:
· 从文本阅读走向超文本阅读;
· 从印刷材料的阅读发展到多媒体电子出版物的阅读;
· 从利用图书馆到利用电子资料库的高效率检索式阅读。
这就是说:随着信息时代全新的阅读与检索方式的出现,培养新的阅读能力成为教育的一项重要使命。信息技术课应教会学生使用现代化信息工具进行阅读,提高学生高效率地阅读和检索大量信息资料的能力。
由此可见,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率已经成为语文教师不可回避的选择。这种效率的提高主要表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教学双方交流的最优化。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是平面的,信息的传播也是线条式的,教师一人面对众多学生,课堂教学双边合作交流少,学生之间的互助交流受教师的的控制几率更少。教学效果取依赖于教师管理水平的高低。而信息技术有效的改善了教学双方的合作关系,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社会应该更畅通的进行交流。其二,单位时间内信息流通量大大增加。师生尽可能使用最新、最流行、最贴近生活的、最接近实际的语文资源。学生要利用网络主动获取无限的相关知识并不断提出新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居于合作伙伴和多种问题指导者的地位。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信息化的语文教学要利用先进的教学模式支撑。如:学导式、探索——发现、情景教育等学习模式。这里推荐两种流行的教学模式:
任务驱动学习模式。即由教师根据课程内容,为学生安排一定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所学知识,在整个问题的学习、分析和解决过程中,教师只起到一个组织和引导的作用,将主动思维和探索的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发展。这样,不管最终学生得出或未得出结论,教师都要与学生进行如何完成任务的交流,以最终对整个任务的完成做出合理的评价,并给出相应的反馈。通过这样的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思维意识,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研究型学习模式
研究型学习是一种综合性的学习方式。有学生自己提出任务,这种任务一般不是教材中的内容,而是课堂的延伸,甚至是社会现实性课题,如环境保护、社会类问题等。在这一模式下,要求学生作为积极主动的学习,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获取信息、交流信息,并最终以电脑作品的形式完成研究任务。
第三、利用信息技术培养语文学科的创造性思维,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在语文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环境,开展协作式学习,培养合作精神并促进高级认知能力发展的;利用超媒文本特性与网络特性结合进行探究式学习,达到培养创新精神和促进信息能力发展的目的,这是信息化语文教学的重大任务。人类的思维有三种基本形式——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直觉
思维。第一种为技术类所遵循,第二种则是语文的基本思维方式。但这三种方式之间只有思维材料和思维加工手段、方法的不同,而没有高低级之分。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由于具有整体性、跳跃性(而不是像逻辑思维那样具有直线性、顺序性)所以往往比逻辑思维更适合于探索和创新的需求。事实上,创造性活动中的关键性突破(即灵感或顿悟的形成)主要靠形象思维(尤其是创造想象)或直觉思维。但逻辑思维可以使思维具有条理性,没有它给形象思维和知觉思维指出方向,灵感也是不可能出现的。运用信息技术从事语文教学,恰好把二者结合起来,有利于进行创造思维的培养。建构主义的观点认为,利用信息技术下的“情境创设”、“协作学习”和“发现式”、“探索式”等新型教学模式最有利于培养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再者,信息技术本身,对创新精神的要求也比较高,又尤其在语文学科和其它学科相结合的多学科学习中,学生的综合思维品质能得到有效的训练。如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与孟子相约》,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城域网和因特网上借鉴了其他学生的研究模式,开展协作学习,利用发散思维,大胆的将孟子的“忧患论”与基督教的修行相比较,产生一些独特的发现,激发了创新的火花。更可贵的是,思维方式的更新,促进了学生全面,综合的发展。
第四、加强对技术本身的理解,在学习和运用信息技术过程中做到道德人文并重。这一点应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其一,不可否认,信息技术的运用本身是一项有相当难度的工作,语文学习任务也是很繁重的,再加之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仍然被沉重的课业负担压得喘不过气,整天处于被动应付学习的状态,生活范围局限于学校和家庭,接触的人多是家人和同学,很少有时间接触社会。在完成实践型的语文学习任务过程中,学生不仅要通过眼睛,更要与不同的人打交道,来获取信息。尤其在网络这个虚幻的世界中,还有许多东西是中学生所不能正确
把握的。所以,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信息技术,如何遵循学习过程中的基本道德规范,应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教师应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的本质:
它是人类智慧的一个组成部分,有目的的教会了解相关的社会、法制和道德问题,并自觉地遵循与此相关的行为规范,懂得尊重、平等、共享、自律、安全等原则。
其二,传承语文学科优秀的人文传统。《语文课程标准》中说“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应重视语文的熏陶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在信息技术的运用中,让学生更直观,更生动的体验人文精神、人文价值,大胆表达他们的情感世界,也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有这样一段话,他说“人之所以能接受知识,是因为人有构造知识的能力,比如马戏团里的猴子,尽管它能模仿人类的一些行为,但由于它本身没有构造知识的能力,所以不可能达到人类的智力水平。”信息技术是人类构造知识的一部分,但它能让人们去构造更多的知识。语文教学必须运用这个工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强调:“课程实施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也必须遵循以人为本、自然运用的原则,才能更好的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当然,信息技术有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语文教学中还存在许多有待研究和探索的地方,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也还是一个新话题,我们期待着会有更多学习的机会。
第一,利用信息技术构建数字化语文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学生和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之间,有一种天然的亲近优势,教师应利用这种优势,因地制宜尽可能构建多媒体计算机、教室网络、校园网、城域网和因特网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即使只能拥有一台拨号上网的计算机,也要努力去争取——那总比没有强。因为信息技术可以提供更多的语文学习资源,突破教师和书本是知识主要来源的限制,用各种相关的资源丰富封闭的、孤立的课堂教学,极大扩充教学知识量。教师自己还可以不断丰富这个学习环境,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比如软件工具、课件开发平台、多媒体课件以及从Internet上获取信息。
这个数字化的环境除了它本身的诱惑性外,它还改变了知识的出发点,使学生第一次有了如此宽阔的视野,学习可以变得如此富有创造性,成为了一项简单而富有乐趣的活动。比如过去学生制作手抄报,现在,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制作电子报,学生可以在浩如烟海的信息库里任意搜寻资料(包括图片,网页,甚至声音),运用各种手段,制作出一张连他自己都不敢相信的精美作品。兴趣在这个信息化的环境中被最大限度的调动起来。
信息技术的运用还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语文学科本身所有“美”,使学生情不自禁地“披文以入情”,产生“乐学”的情绪。初中语文课本中有相当比例的童话和寓言之类的作品,以深刻的思想内容为基础,通过幽默讽刺的语言,褒贬相间地赞扬真、善、美,鞭挞假、丑、恶。教学这类课文,要充分发挥计算机多媒体独特的美育功能,诱发学生的“乐学”情绪,强化学生无意注意,使学生深刻地体验人物形象的内在意蕴,自觉地将课文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在分析对比中提高鉴赏美的能力。如教学《皇帝的新装》一课,依据课文内容精心设计的多媒体课件可以形态逼真、声情并茂地展现出皇帝和骗子以及众大臣的伪善、欺骗、狡诈的本性,突出小男孩天真,敢于讲真话,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从内心喜爱美好、厌恶丑恶的思想感情。通过对比,“真正视学习国文如游泳在趣味之海里”,学生在赏心悦目、分析对比中提高了鉴赏美的能力,培养了爱憎分明的思想情感。
第二、用信息技术优化语文学习过程,不断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的语文教学环境情境生动、真实,让学生如见其人 、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容易触发学生的想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可以极大的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例如在上综合实践活动课《走进图书馆》时,先让学生在图书馆的电脑上学会检索,但只是会检索还不够还必须教会他们如何根据检索结果在书库中找出想借的书。但一节课四十五分钟,不可能半节课在课堂内学习,半节课到图书馆活动,时间不够。于是老师想到一个办法,在教室一侧摆放几个图书架,做成一个小型的图书库,按照中国图书分类法,每类书都从图书馆搬来一些。在简单介绍了中国图书分类法之后,请学生根据刚才从电脑中检索出的自己喜欢的书的结果,到模拟小书库中找出这本书。刚开始学生怕失败,不敢举手,但又经受不住刚才成功的鼓励,结果一位同学再三犹豫后举起了手,并且在几分钟后成功地找到了这本书,这时教师乘胜追击,请他讲讲他是如何想的、如何找的。在他的基础上,其他学生也都顺利地根据检索结果在书库中找出了图书。
不仅如此,学生还可以在校园网和因特网上走进网上的图书馆,利用电子邮件进行相互交流,举办论坛或开设专门的聊天室,就某一问题作深入的探究。他们的老师也就不仅仅局限于任课的教师,可以是网上的任何一个人。
另外,语文教学的阅读和写作模式也将发生一些变化。 其中,阅读方式正在发生如下变革:
· 从文本阅读走向超文本阅读;
· 从印刷材料的阅读发展到多媒体电子出版物的阅读;
· 从利用图书馆到利用电子资料库的高效率检索式阅读。
这就是说:随着信息时代全新的阅读与检索方式的出现,培养新的阅读能力成为教育的一项重要使命。信息技术课应教会学生使用现代化信息工具进行阅读,提高学生高效率地阅读和检索大量信息资料的能力。
由此可见,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率已经成为语文教师不可回避的选择。这种效率的提高主要表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教学双方交流的最优化。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是平面的,信息的传播也是线条式的,教师一人面对众多学生,课堂教学双边合作交流少,学生之间的互助交流受教师的的控制几率更少。教学效果取依赖于教师管理水平的高低。而信息技术有效的改善了教学双方的合作关系,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社会应该更畅通的进行交流。其二,单位时间内信息流通量大大增加。师生尽可能使用最新、最流行、最贴近生活的、最接近实际的语文资源。学生要利用网络主动获取无限的相关知识并不断提出新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居于合作伙伴和多种问题指导者的地位。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信息化的语文教学要利用先进的教学模式支撑。如:学导式、探索——发现、情景教育等学习模式。这里推荐两种流行的教学模式:
任务驱动学习模式。即由教师根据课程内容,为学生安排一定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所学知识,在整个问题的学习、分析和解决过程中,教师只起到一个组织和引导的作用,将主动思维和探索的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发展。这样,不管最终学生得出或未得出结论,教师都要与学生进行如何完成任务的交流,以最终对整个任务的完成做出合理的评价,并给出相应的反馈。通过这样的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思维意识,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研究型学习模式
研究型学习是一种综合性的学习方式。有学生自己提出任务,这种任务一般不是教材中的内容,而是课堂的延伸,甚至是社会现实性课题,如环境保护、社会类问题等。在这一模式下,要求学生作为积极主动的学习,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获取信息、交流信息,并最终以电脑作品的形式完成研究任务。
第三、利用信息技术培养语文学科的创造性思维,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在语文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环境,开展协作式学习,培养合作精神并促进高级认知能力发展的;利用超媒文本特性与网络特性结合进行探究式学习,达到培养创新精神和促进信息能力发展的目的,这是信息化语文教学的重大任务。人类的思维有三种基本形式——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直觉
思维。第一种为技术类所遵循,第二种则是语文的基本思维方式。但这三种方式之间只有思维材料和思维加工手段、方法的不同,而没有高低级之分。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由于具有整体性、跳跃性(而不是像逻辑思维那样具有直线性、顺序性)所以往往比逻辑思维更适合于探索和创新的需求。事实上,创造性活动中的关键性突破(即灵感或顿悟的形成)主要靠形象思维(尤其是创造想象)或直觉思维。但逻辑思维可以使思维具有条理性,没有它给形象思维和知觉思维指出方向,灵感也是不可能出现的。运用信息技术从事语文教学,恰好把二者结合起来,有利于进行创造思维的培养。建构主义的观点认为,利用信息技术下的“情境创设”、“协作学习”和“发现式”、“探索式”等新型教学模式最有利于培养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再者,信息技术本身,对创新精神的要求也比较高,又尤其在语文学科和其它学科相结合的多学科学习中,学生的综合思维品质能得到有效的训练。如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与孟子相约》,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城域网和因特网上借鉴了其他学生的研究模式,开展协作学习,利用发散思维,大胆的将孟子的“忧患论”与基督教的修行相比较,产生一些独特的发现,激发了创新的火花。更可贵的是,思维方式的更新,促进了学生全面,综合的发展。
第四、加强对技术本身的理解,在学习和运用信息技术过程中做到道德人文并重。这一点应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其一,不可否认,信息技术的运用本身是一项有相当难度的工作,语文学习任务也是很繁重的,再加之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仍然被沉重的课业负担压得喘不过气,整天处于被动应付学习的状态,生活范围局限于学校和家庭,接触的人多是家人和同学,很少有时间接触社会。在完成实践型的语文学习任务过程中,学生不仅要通过眼睛,更要与不同的人打交道,来获取信息。尤其在网络这个虚幻的世界中,还有许多东西是中学生所不能正确
把握的。所以,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信息技术,如何遵循学习过程中的基本道德规范,应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教师应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的本质:
它是人类智慧的一个组成部分,有目的的教会了解相关的社会、法制和道德问题,并自觉地遵循与此相关的行为规范,懂得尊重、平等、共享、自律、安全等原则。
其二,传承语文学科优秀的人文传统。《语文课程标准》中说“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应重视语文的熏陶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在信息技术的运用中,让学生更直观,更生动的体验人文精神、人文价值,大胆表达他们的情感世界,也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有这样一段话,他说“人之所以能接受知识,是因为人有构造知识的能力,比如马戏团里的猴子,尽管它能模仿人类的一些行为,但由于它本身没有构造知识的能力,所以不可能达到人类的智力水平。”信息技术是人类构造知识的一部分,但它能让人们去构造更多的知识。语文教学必须运用这个工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强调:“课程实施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也必须遵循以人为本、自然运用的原则,才能更好的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当然,信息技术有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语文教学中还存在许多有待研究和探索的地方,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也还是一个新话题,我们期待着会有更多学习的机会。
11111
2024-11-15 广告
2024-11-15 广告
作业指导书是一种专门编写的指导性文件,用于完成某一项或同一类型的工作。它是根据设计图纸、制造厂说明书、相关的验评标准、编写人员现场所积累的施工经验以及成熟实用的施工工艺所编写的。定义和作用作业指导书是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组成部分,主要用于阐明...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11111提供
展开全部
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
在科技发展日益迅猛的今天,作为教师,教会学生求知是义不容辞的,而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使教师从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转型为学习的合作者和引导者;一位教师是否优秀,已经不是看他掌握了多少知识,而是看他能否让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那么,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今天就必须会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下面我就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机整合进行阐述。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中的一个部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包含两层意思:①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去整合学科课程;②现代信息技术既是整合的手段,也是“整合”好课程的有机要素。整合在它的初始阶段,可能与“计算机辅助教学”没有多大区别,但实质上二者很不相同。二者不是谁辅助谁的关系,而是要逐渐融为一体。一方面,现代信息技术要广泛进入语文学科;另一方面,语文教学要广泛采用现代信息技术。这种信息技术不是强加的、附带的、可有可无的,它是与语文教学紧密融合在一起的,是提高语
文教学质量不可或缺的有机要素。也就是说,“整合”是二者双向互动的过程。
要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机整合,首先必须明确二者整合的目的。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目的是实现语文教学目标。我们不能为整合而整合。整合是手段,实现语文教学目标才是我们的目的。整合,一是要与我们的语文教学融为一体,不要生硬的使用网络技术,使其简单的混合在一起;二是要达到好的目的,而不仅仅是换一种展示的方式,要真正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既然是手段,应有助于教师形成和发展自己的教学特色和风格,而不是搞成千篇一律的东西,因此在开展课程整合研究与实验的时候,决不能忽视教师的作用、教师的特色和风格、教师的创造力,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才有生命力。
那么怎样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机整合呢?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首先应是教师的教学理念要与现代教育理论融合。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协作学习搭建了广阔的学习平台,为此教师必须从传统的教学理念中走出来,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引导和帮助学生在“平台”上施展才华,动手、动脑,学会思维,学会学习。现代教育理念要求信息化时代的语文教师要把信息技术完美地融合到课程之中---就像“黑板”和“粉笔”二者完全融入到传统的教学中一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在适当的时候为了教学的需要完美的使用信息技术,这就要求教师熟练掌握常用信息技术的操作。很难想象不能熟练使用黑板和粉笔的语文教师能胜任传统的语文教学,同样,很难想象不能熟练操作常用信息技术的语文教师能够开展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教学。
信息化时代的语文教师应积极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无法想象一个自身的信息素养不过关的教师能够将信息技术和语文课程进行有效的整合。此外,教师在美术、音乐等方面也应有不俗的修养。 利用网络教学,需要比相对简单的多媒体教学有更高的技术支持。教师要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还需要掌握必要的网络知识,构建利于学生浏览的资料库。为了增加教学的互动性,方便学生交流,可以创建网上论坛。因此,为了适应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现代信息技术,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操作能力,把自己首先融进现代信息技术中去。
但是,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没有正确的态度和明确的教学目的而滥用信息技术,忽视了教师个体形象,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仅无益于语文教学,反而有害于语文教学。语文教学中一个词、一个句子、一个段落、一个篇章怎么写,怎么读,怎么领会,都要倾注教师的心血和智慧,要靠教师的引导。现在的一些优质课、观摩课、示范课,教师甚至从头到尾不写一个字,不读一句书,全部让计算机代替。这样的课是不太适合语言文学知识的传播的,它过分强调了视觉和听觉的冲击力,忽视了师生教学活动中的情感交流,这样的课难以体现语文教学的个性化特征。要使信息技术与语文文本内容相融合,正如《新课程标准》中所说,语文教学必须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自然也不应例外。任何游离于语文学习规律之外的信息技术表演,都是不可取的。这就需要教师对文本内容有深刻的理解,融会贯通,根据语文学习的规律,找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融合的切入点,将两者融为一体,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其次,要从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和能力的基础出发,使之能够跟上信息技术教学的要求,才能实现二者融合。因为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唱主角的是学生,学生对计算机的操作能力,对网络知识的了解,决定着教学活动能否顺利进展。在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虽已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倡学生查找资料,但课内外知识有机结合起来的时间还不长。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忽视培养获取、解读信息的策略和方法方面的能力,忽视培养综合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导致有些学生无从下手,即使一些学生查到资料后,也不知道哪些对自己有用,哪些对自己没有用;课堂回答问题时,常见学生拿出自己查到的资料照本宣科地机械回答,却没针对资料谈自己的理解……这些都在提醒我们:系统全面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迫在眉睫。在语文教学中怎样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呢?我认为要抓住以下几点:激发兴趣,培养学生信息意识;注重训练,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引导积累,培养学生分析信息的能力;适当示范,培养学生加工和运用信息的能力;及时评价,不断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总之,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要有效地借助日益发达的信息技术,革新传统的教学与学习观,改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改善学习者的学习方式,要切实做到信息技术与教师教学的整合、与学生学习的整合、与语文课程内容的整合、与教学管理的整合。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最后要使教师一备课,就自然想到信息技术这样一个层次,才能真正达到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终极目标,实现教育信息化。
在科技发展日益迅猛的今天,作为教师,教会学生求知是义不容辞的,而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使教师从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转型为学习的合作者和引导者;一位教师是否优秀,已经不是看他掌握了多少知识,而是看他能否让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那么,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今天就必须会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下面我就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机整合进行阐述。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中的一个部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包含两层意思:①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去整合学科课程;②现代信息技术既是整合的手段,也是“整合”好课程的有机要素。整合在它的初始阶段,可能与“计算机辅助教学”没有多大区别,但实质上二者很不相同。二者不是谁辅助谁的关系,而是要逐渐融为一体。一方面,现代信息技术要广泛进入语文学科;另一方面,语文教学要广泛采用现代信息技术。这种信息技术不是强加的、附带的、可有可无的,它是与语文教学紧密融合在一起的,是提高语
文教学质量不可或缺的有机要素。也就是说,“整合”是二者双向互动的过程。
要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机整合,首先必须明确二者整合的目的。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目的是实现语文教学目标。我们不能为整合而整合。整合是手段,实现语文教学目标才是我们的目的。整合,一是要与我们的语文教学融为一体,不要生硬的使用网络技术,使其简单的混合在一起;二是要达到好的目的,而不仅仅是换一种展示的方式,要真正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既然是手段,应有助于教师形成和发展自己的教学特色和风格,而不是搞成千篇一律的东西,因此在开展课程整合研究与实验的时候,决不能忽视教师的作用、教师的特色和风格、教师的创造力,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才有生命力。
那么怎样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机整合呢?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首先应是教师的教学理念要与现代教育理论融合。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协作学习搭建了广阔的学习平台,为此教师必须从传统的教学理念中走出来,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引导和帮助学生在“平台”上施展才华,动手、动脑,学会思维,学会学习。现代教育理念要求信息化时代的语文教师要把信息技术完美地融合到课程之中---就像“黑板”和“粉笔”二者完全融入到传统的教学中一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在适当的时候为了教学的需要完美的使用信息技术,这就要求教师熟练掌握常用信息技术的操作。很难想象不能熟练使用黑板和粉笔的语文教师能胜任传统的语文教学,同样,很难想象不能熟练操作常用信息技术的语文教师能够开展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教学。
信息化时代的语文教师应积极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无法想象一个自身的信息素养不过关的教师能够将信息技术和语文课程进行有效的整合。此外,教师在美术、音乐等方面也应有不俗的修养。 利用网络教学,需要比相对简单的多媒体教学有更高的技术支持。教师要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还需要掌握必要的网络知识,构建利于学生浏览的资料库。为了增加教学的互动性,方便学生交流,可以创建网上论坛。因此,为了适应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现代信息技术,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操作能力,把自己首先融进现代信息技术中去。
但是,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没有正确的态度和明确的教学目的而滥用信息技术,忽视了教师个体形象,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仅无益于语文教学,反而有害于语文教学。语文教学中一个词、一个句子、一个段落、一个篇章怎么写,怎么读,怎么领会,都要倾注教师的心血和智慧,要靠教师的引导。现在的一些优质课、观摩课、示范课,教师甚至从头到尾不写一个字,不读一句书,全部让计算机代替。这样的课是不太适合语言文学知识的传播的,它过分强调了视觉和听觉的冲击力,忽视了师生教学活动中的情感交流,这样的课难以体现语文教学的个性化特征。要使信息技术与语文文本内容相融合,正如《新课程标准》中所说,语文教学必须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自然也不应例外。任何游离于语文学习规律之外的信息技术表演,都是不可取的。这就需要教师对文本内容有深刻的理解,融会贯通,根据语文学习的规律,找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融合的切入点,将两者融为一体,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其次,要从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和能力的基础出发,使之能够跟上信息技术教学的要求,才能实现二者融合。因为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唱主角的是学生,学生对计算机的操作能力,对网络知识的了解,决定着教学活动能否顺利进展。在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虽已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倡学生查找资料,但课内外知识有机结合起来的时间还不长。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忽视培养获取、解读信息的策略和方法方面的能力,忽视培养综合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导致有些学生无从下手,即使一些学生查到资料后,也不知道哪些对自己有用,哪些对自己没有用;课堂回答问题时,常见学生拿出自己查到的资料照本宣科地机械回答,却没针对资料谈自己的理解……这些都在提醒我们:系统全面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迫在眉睫。在语文教学中怎样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呢?我认为要抓住以下几点:激发兴趣,培养学生信息意识;注重训练,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引导积累,培养学生分析信息的能力;适当示范,培养学生加工和运用信息的能力;及时评价,不断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总之,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要有效地借助日益发达的信息技术,革新传统的教学与学习观,改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改善学习者的学习方式,要切实做到信息技术与教师教学的整合、与学生学习的整合、与语文课程内容的整合、与教学管理的整合。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最后要使教师一备课,就自然想到信息技术这样一个层次,才能真正达到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终极目标,实现教育信息化。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