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运用信息技术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展开全部
如何运用信息技术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一、引言
进入信息化的二十一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全面进步和现代化生产的飞速发展,知识急剧增长,技能不断更新,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处于知识爆炸的时代,一个人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要比占有知识本身更为重要,更有价值,因此,由培养知识型人才向培养主动学习和主动发展的创造性人才的转轨成为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而信息技术的发展,成为挥之不去,无孔不入,无法回避的影响人的成长的现实,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是教育信息化的必然和归宿,所以,我们提出了“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的研究”。具体体现在:
一方面,“学习方式的改变,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自然成为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时表现出的自觉性、积极性和独立性,是从事创造性学习活动的一种心理状态,它包括认识活跃,情感的兴奋程度和意志努力的强度”,而我们的教学实际是:第一:单一、被动和陈旧的学习方式,经验成为影响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推进的一大障碍。第二: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与掌握,冷落、忽视了发现与探究,使学生的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和记忆的过程,窒息了人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了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另一方面,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极富特色的信息传递工具,是有多感官刺激效果,有利于学习者主体地位的确定,可以支持自主学习和主动学习的互动与交流。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理论研究及“自主学习”的理论研究已初具系统,而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如何将两者有效整合,形成操作性的实践策略、尚待研究和探索。鉴于此,我们在市电教馆的指导下,在学习、研究、实践的基础上,开展了“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的研究”,旨在通过实验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功能,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创造性地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的信息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弘扬学生的自主性,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二、研究的指导思想
(1)转变传统的师生观,教师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促进者。学生转变为主动参与成为知识的探究者和学习的真正主体。
(2)促进本次课改的推进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促进教学过程中基本要素关系的变化和重组,促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为学生形成现代学习方式奠定基础。
(3)信息技术要由仅仅作为教师讲课的辅助工具转变为指导学生学习和交流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
(4)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的信息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5)激活教学主体的自主、能动、创新意识,促使其自觉审视、反思,改进教学目标和相应过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以学生发展为本,提高教学实效。
(6)建构了语文、数学、英语三个学科的自主性学习模式;
(7)形成教育科研志愿组合组织,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并为本县教育改革提供依据或指导。
三、研究的理论基础
(1)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活动,即为主体活动,是个体自觉地与客体(活动对象)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人只有通过主体活动,才能对客观世界发生作用,才能主动认识客观事实,并在这个过程中改进、发展和完善自己。
(2)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发现学习中,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研讨等从认识活动中凸显出来,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通过研究性学习、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从而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对培养未来需要的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3)建构主义理论。瑞士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说理论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这一理论认为:知识主要不是通过教学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社会背景和情景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与他人合作、协商、交流,进行意义建构获得的。
(4)以人为本的思想。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又是发展的主体,课堂既是学生的认知过程,更是学生的生命活动过程。学生的主体,包括其学习的自主意识以及创新精神受到充分尊重,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形式、多维度的互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承认差异,开发潜能,发挥学生的优势和特长。
四、研究对象、内容及方法
(1)研究对象:一到六年级全体学生
(2)研究内容:
①教学内容: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学科。
②信息技术利用的呈现形式、内容、时间,频率等依据教学内容和研究目标而定。
③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更好地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构建学生自主性学习模式
(3)研究方法:
一是理论联系实际。组织教师系统地学习理论,了解课题的意义、目标及内容,掌握现代教学的基本理论和教育科研方法,并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各研究阶段的重点研究内容,实验过程中,坚持用理论去指导,服务于实践,使其在实践中不断地得到完善。
二是自主学习。在课堂实践中,教师要严格控制分析讲解时间,在利用信息技术中,努力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从质和量两方面保证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占整个课堂时间的二分之一以上。
三是自然实验法。本次研究采用自然实验法,不设对比班,对学生、教师、教材不作任何别的选择,让实验在自然状态下进行,以保证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五、研究的具体操作
2001年4月是该研究的准备阶段。在此阶段,我们创设了信息技术学习资源环境,修改、调整了研究方案,成立了校级课题研究组,确定了子课题和参加研究的班级、教师,进行了课题研究人员的培训、学习,邀请专家对本题进行了论证和指导。2001年9月前期进行了实验前测及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调查。
2001年9月以后,研究进入实施阶段,在此阶段,实验教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以“情景——自主探索”模式为主,注意运用了信息技术的多种教学策略,如创设情景,指导观察,启发思考;提供资源,自主探索;操作实践,激发参与,探究规律;注重语言表述,文字概括,进行意义建构;组织合作学习,培养合作学习精神;利用工具平台,尝试创造实践,提供自我评价和反馈的机会。实验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学科特点,实验目标及学生的身心特点,有目的、有选择、有计划、有测重的运用信息技术教学策略,取得良好的实效。
(1)进一步调整课程结构,通过从低年级开始开设信息技术课和举办多层次休闲电脑培训班等形式,实施分层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为本课题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同时,通过红领巾广播站、黑板报、学科渗透、高年级专题讲座,高年级学生沙龙、登录校园网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学习动机、学习策略的宣传教育和指导,使学生愿想、会想、敢想,会观察、会说、会做。培养和提升了学生主体学习的动力和能力,为促进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内驱力及方法与策略。
(2)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参与的兴趣,使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欲望。要使学生自主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前提条件,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兴趣,使他们乐于学习。我国著名的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心理学实验表明,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声音、图片、录像、多媒体课件等直观教具,创建虚拟现实情境,能调动学生眼、耳、口、手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并使大脑保持兴奋状态,能为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创造良好的条件。为此,在教学活动中,利用信息技术,有目的地为学生提供各种参与机会,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探索事物的愿望,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情感,使学生真正把学习变成自身的需要,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如在教学《认识方向标》时,利用课件创设一个童话般的虚拟世界:大雁南飞,飞累了,她可以搭乘哪种交通工具(图:飞机、汽车、轮船、位于不同的方位)……她乘轮船来到南方一个大城市,改乘火车,在火车站,她看到了许多老朋友(图),你能用“东、南、西、北”几个词说出每种动物的家与火车站的位置关系吗?……这种练习形式,极大地促使学生内心兴奋,精神集中,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及对知识本身的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参与,从而提升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利用信息技术直观形象的教学,解决学生学习上的疑难,创造成功时机,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教学中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或离学生生活经验较远的知识点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为此,利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思考、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经过思考自己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进入主体角色,主动地去学习,自主地去学习,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这样不仅使教学上的难题迎刃而解,而且降低了学生学习中的困难,为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提供了时机。如教学“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比较”时,周长和面积的概念比较抽象,是学习的难点。教学中,利用课件,先显示一个长方形,然后“长”出绿草,再在四周逐步围上栅栏,让学生进行思考并提出草坪的大小是什么?栅栏的总长是多少,然后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逐步抽象概念,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了这两个概念的区别。再如,在教学《圆锥体的高》时,利用课件动态演示“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使学生有效地区分了圆锥的高与母线,而圆锥底面与底面,高与高的动态叠合,使学生轻松地掌握了“等底等高”的概念,为体积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4)运用信息技术,创建多层次练习检测模式,使各层次学生均有适合自己的练习模块,自我评价,从而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传统的练习和检测都是同面目的习题或检测卷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这样必定难顾两头,题目较易,不能满足优秀生的表现欲,从而丧失参与的兴趣,题目偏难,后进生会产生心理威惧感,从而对学习失去信心,所有这些都不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不能满足各层次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为此,我们在高年级实验班上进行了网上星级练习和星级测试,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练习或测试卷,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根据实际做出相应的调适,自我评价,自我反馈,从而根据自己学习结果自己作出奖赏或惩罚,进而自我强化,自我补救。
(5)运用信息技术,开展自主探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计算机网络具有信息量大的优势,并且能使学生在网络中寻找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来学,能让学生根据自己制定的学习计划自主决定学习步骤和学习进度,这样能很好地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如在教学统计图表时,我们按照“情景——自主探索”的模式,组织教学活动。即:登录校园网,搜寻学习内容→制定学习计划,提出问题→浏览学习资源,自主探索→成果汇报,进行评价→网上展示,解决问题。在校园网上,我们没有“浏览”、“自学”、“讨论”、“练习”等板块,在相应的板块中有各种统计的资料,如各班人数,各年龄段人数,参加兴趣小组人数,各班学生成绩,校办企业产值,校少儿银行各种数据等,有各种统计表、统计图,有统计图表的绘制方法、统计图表的分析案例、统计图表的各式练习等。学生在不同的板块之中可以找到自已喜爱的内容进行自学,参与讨论,寻找帮助,制图表练习,进行评价等,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取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在成果展示中获得了成功的喜悦,潜移默化地促进了学生的自主性学习。
六、研究成果
(1)转变了传统的师生观,构建了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信息技术营造了民主、宽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师生共同探讨,建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由原来的处于中心地位的知识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知识的建构者、学生健康思想情操的培育者,教师更多关注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和开发,更加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学生的地位由知识容器、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主宰、学习的主体,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的积极建构者。
(2)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能力。一是信息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以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主动学习的兴趣和情感,自主学习兴趣盎然,情感热烈,学生对学习的内在需要逐步增强,80%以上的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二是课堂信息化扩大了信息面,提高了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的能力,增强了其表现独立学习能力的欲望。三是信息技术的操作增强了学生对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体验。在应用信息技术学习中,学生不仅能用自己的脑子思考,而且能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耳朵去听,用自己的嘴去说,用自己的手去操作,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不仅更好地理解知识,而且内化了科学的学习策略,为可持续发展作了奠础。四是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释疑思辩,探索发现规律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五是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了学生的信息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一、引言
进入信息化的二十一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全面进步和现代化生产的飞速发展,知识急剧增长,技能不断更新,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处于知识爆炸的时代,一个人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要比占有知识本身更为重要,更有价值,因此,由培养知识型人才向培养主动学习和主动发展的创造性人才的转轨成为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而信息技术的发展,成为挥之不去,无孔不入,无法回避的影响人的成长的现实,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是教育信息化的必然和归宿,所以,我们提出了“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的研究”。具体体现在:
一方面,“学习方式的改变,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自然成为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时表现出的自觉性、积极性和独立性,是从事创造性学习活动的一种心理状态,它包括认识活跃,情感的兴奋程度和意志努力的强度”,而我们的教学实际是:第一:单一、被动和陈旧的学习方式,经验成为影响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推进的一大障碍。第二: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与掌握,冷落、忽视了发现与探究,使学生的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和记忆的过程,窒息了人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了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另一方面,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极富特色的信息传递工具,是有多感官刺激效果,有利于学习者主体地位的确定,可以支持自主学习和主动学习的互动与交流。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理论研究及“自主学习”的理论研究已初具系统,而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如何将两者有效整合,形成操作性的实践策略、尚待研究和探索。鉴于此,我们在市电教馆的指导下,在学习、研究、实践的基础上,开展了“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的研究”,旨在通过实验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功能,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创造性地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的信息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弘扬学生的自主性,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二、研究的指导思想
(1)转变传统的师生观,教师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促进者。学生转变为主动参与成为知识的探究者和学习的真正主体。
(2)促进本次课改的推进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促进教学过程中基本要素关系的变化和重组,促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为学生形成现代学习方式奠定基础。
(3)信息技术要由仅仅作为教师讲课的辅助工具转变为指导学生学习和交流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
(4)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的信息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5)激活教学主体的自主、能动、创新意识,促使其自觉审视、反思,改进教学目标和相应过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以学生发展为本,提高教学实效。
(6)建构了语文、数学、英语三个学科的自主性学习模式;
(7)形成教育科研志愿组合组织,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并为本县教育改革提供依据或指导。
三、研究的理论基础
(1)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活动,即为主体活动,是个体自觉地与客体(活动对象)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人只有通过主体活动,才能对客观世界发生作用,才能主动认识客观事实,并在这个过程中改进、发展和完善自己。
(2)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发现学习中,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研讨等从认识活动中凸显出来,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通过研究性学习、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从而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对培养未来需要的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3)建构主义理论。瑞士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说理论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这一理论认为:知识主要不是通过教学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社会背景和情景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与他人合作、协商、交流,进行意义建构获得的。
(4)以人为本的思想。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又是发展的主体,课堂既是学生的认知过程,更是学生的生命活动过程。学生的主体,包括其学习的自主意识以及创新精神受到充分尊重,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形式、多维度的互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承认差异,开发潜能,发挥学生的优势和特长。
四、研究对象、内容及方法
(1)研究对象:一到六年级全体学生
(2)研究内容:
①教学内容: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学科。
②信息技术利用的呈现形式、内容、时间,频率等依据教学内容和研究目标而定。
③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更好地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构建学生自主性学习模式
(3)研究方法:
一是理论联系实际。组织教师系统地学习理论,了解课题的意义、目标及内容,掌握现代教学的基本理论和教育科研方法,并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各研究阶段的重点研究内容,实验过程中,坚持用理论去指导,服务于实践,使其在实践中不断地得到完善。
二是自主学习。在课堂实践中,教师要严格控制分析讲解时间,在利用信息技术中,努力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从质和量两方面保证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占整个课堂时间的二分之一以上。
三是自然实验法。本次研究采用自然实验法,不设对比班,对学生、教师、教材不作任何别的选择,让实验在自然状态下进行,以保证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五、研究的具体操作
2001年4月是该研究的准备阶段。在此阶段,我们创设了信息技术学习资源环境,修改、调整了研究方案,成立了校级课题研究组,确定了子课题和参加研究的班级、教师,进行了课题研究人员的培训、学习,邀请专家对本题进行了论证和指导。2001年9月前期进行了实验前测及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调查。
2001年9月以后,研究进入实施阶段,在此阶段,实验教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以“情景——自主探索”模式为主,注意运用了信息技术的多种教学策略,如创设情景,指导观察,启发思考;提供资源,自主探索;操作实践,激发参与,探究规律;注重语言表述,文字概括,进行意义建构;组织合作学习,培养合作学习精神;利用工具平台,尝试创造实践,提供自我评价和反馈的机会。实验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学科特点,实验目标及学生的身心特点,有目的、有选择、有计划、有测重的运用信息技术教学策略,取得良好的实效。
(1)进一步调整课程结构,通过从低年级开始开设信息技术课和举办多层次休闲电脑培训班等形式,实施分层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为本课题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同时,通过红领巾广播站、黑板报、学科渗透、高年级专题讲座,高年级学生沙龙、登录校园网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学习动机、学习策略的宣传教育和指导,使学生愿想、会想、敢想,会观察、会说、会做。培养和提升了学生主体学习的动力和能力,为促进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内驱力及方法与策略。
(2)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参与的兴趣,使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欲望。要使学生自主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前提条件,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兴趣,使他们乐于学习。我国著名的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心理学实验表明,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声音、图片、录像、多媒体课件等直观教具,创建虚拟现实情境,能调动学生眼、耳、口、手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并使大脑保持兴奋状态,能为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创造良好的条件。为此,在教学活动中,利用信息技术,有目的地为学生提供各种参与机会,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探索事物的愿望,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情感,使学生真正把学习变成自身的需要,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如在教学《认识方向标》时,利用课件创设一个童话般的虚拟世界:大雁南飞,飞累了,她可以搭乘哪种交通工具(图:飞机、汽车、轮船、位于不同的方位)……她乘轮船来到南方一个大城市,改乘火车,在火车站,她看到了许多老朋友(图),你能用“东、南、西、北”几个词说出每种动物的家与火车站的位置关系吗?……这种练习形式,极大地促使学生内心兴奋,精神集中,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及对知识本身的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参与,从而提升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利用信息技术直观形象的教学,解决学生学习上的疑难,创造成功时机,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教学中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或离学生生活经验较远的知识点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为此,利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思考、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经过思考自己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进入主体角色,主动地去学习,自主地去学习,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这样不仅使教学上的难题迎刃而解,而且降低了学生学习中的困难,为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提供了时机。如教学“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比较”时,周长和面积的概念比较抽象,是学习的难点。教学中,利用课件,先显示一个长方形,然后“长”出绿草,再在四周逐步围上栅栏,让学生进行思考并提出草坪的大小是什么?栅栏的总长是多少,然后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逐步抽象概念,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了这两个概念的区别。再如,在教学《圆锥体的高》时,利用课件动态演示“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使学生有效地区分了圆锥的高与母线,而圆锥底面与底面,高与高的动态叠合,使学生轻松地掌握了“等底等高”的概念,为体积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4)运用信息技术,创建多层次练习检测模式,使各层次学生均有适合自己的练习模块,自我评价,从而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传统的练习和检测都是同面目的习题或检测卷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这样必定难顾两头,题目较易,不能满足优秀生的表现欲,从而丧失参与的兴趣,题目偏难,后进生会产生心理威惧感,从而对学习失去信心,所有这些都不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不能满足各层次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为此,我们在高年级实验班上进行了网上星级练习和星级测试,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练习或测试卷,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根据实际做出相应的调适,自我评价,自我反馈,从而根据自己学习结果自己作出奖赏或惩罚,进而自我强化,自我补救。
(5)运用信息技术,开展自主探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计算机网络具有信息量大的优势,并且能使学生在网络中寻找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来学,能让学生根据自己制定的学习计划自主决定学习步骤和学习进度,这样能很好地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如在教学统计图表时,我们按照“情景——自主探索”的模式,组织教学活动。即:登录校园网,搜寻学习内容→制定学习计划,提出问题→浏览学习资源,自主探索→成果汇报,进行评价→网上展示,解决问题。在校园网上,我们没有“浏览”、“自学”、“讨论”、“练习”等板块,在相应的板块中有各种统计的资料,如各班人数,各年龄段人数,参加兴趣小组人数,各班学生成绩,校办企业产值,校少儿银行各种数据等,有各种统计表、统计图,有统计图表的绘制方法、统计图表的分析案例、统计图表的各式练习等。学生在不同的板块之中可以找到自已喜爱的内容进行自学,参与讨论,寻找帮助,制图表练习,进行评价等,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取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在成果展示中获得了成功的喜悦,潜移默化地促进了学生的自主性学习。
六、研究成果
(1)转变了传统的师生观,构建了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信息技术营造了民主、宽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师生共同探讨,建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由原来的处于中心地位的知识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知识的建构者、学生健康思想情操的培育者,教师更多关注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和开发,更加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学生的地位由知识容器、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主宰、学习的主体,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的积极建构者。
(2)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能力。一是信息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以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主动学习的兴趣和情感,自主学习兴趣盎然,情感热烈,学生对学习的内在需要逐步增强,80%以上的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二是课堂信息化扩大了信息面,提高了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的能力,增强了其表现独立学习能力的欲望。三是信息技术的操作增强了学生对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体验。在应用信息技术学习中,学生不仅能用自己的脑子思考,而且能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耳朵去听,用自己的嘴去说,用自己的手去操作,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不仅更好地理解知识,而且内化了科学的学习策略,为可持续发展作了奠础。四是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释疑思辩,探索发现规律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五是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了学生的信息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