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怎样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
展开全部
一、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我们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将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学生的动口、动手、动脑等活动方式相结合,实现综合化、多层次的课程目标,促进了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有机结合,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听、说、读、写、做的能力,促进了儿童语文能力的整体发展。
由于多媒体技术自身的集成性、控制性、交互性等特点的影响,使得课件教学应用过程与传统的教学或一般的电化教学过程有所不同。课件图文声像并茂,给学生提供的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这种刺激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给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自主地、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喜好选择学习的途径和内容,使学生有了比传统教学更大的收获,这说明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是提高传统学科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
二、信息技术是教师的极佳的演示工具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为了学生的发展,只靠短暂教育而获得的成果,那是急功近利,舍本逐末。俗话说“慢功出细话”,“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只有在过程中考究,结果才会真的完美。在课堂上,我们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充分感知教材和深入理解教材,特别是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同时也增加了教学的魅力,从而使教与学和谐发展。例如:在教学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绝弦》一文时,由于这是一篇文言文,考虑到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可能会感到困难,在课堂上运用了多媒体教学,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我插入了大量意境高雅的风景画和中国风画面,并结合古乐曲《高山流水》,让学生陶醉于美丽的画面之中,还把这一节课要掌握的内容用课件井井有条地编排了出来。“知音”是主旋律,课堂开始,伴随泰山峨峨、江河洋洋等优美词语的韵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体会诗情画意,为后文理解“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等语句作了铺垫。学生根据我制作的课件,很快理解了文言文的大意,感受俞伯牙和钟子期热爱音乐、志同道合、情操高尚的真挚情感。最后,感受伯牙闻噩耗、绝琴弦的特殊情怀,从知音的高度理解伯牙的特殊作法,就是对知音、对朋友的最高境界。从头到尾,“知音”这一个主题贯通其间,成为理解全文的情感线,甚至是主旋律,学生在学的时候特感新鲜,学得特别充实、愉快。
三、“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与多媒体教学融会贯通
现在,我们要获取、传递信息,除了通过听讲、读书、看报、听广播、看电视等途径外,还可以使用计算机、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工具来实现,就连我们现在上语文也不例外。借助它们,我们还可以更有效地存储、管理和利用信息,开展写作、绘画、设计等各种创造性生活。所以,我认为把“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的务实风格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可以形成高效课堂。
如: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一文时,我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精心设计了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课件,在“先学”的过程中,先让学生调查周围的生活环境,搜集相关的资料,让学生从他看到的和听到的具体情况说起,人类随意的乱扔垃圾、乱排废气、乱砍滥伐,使地球受到破坏,领悟“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在“当堂训练”中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方式,体验到了地球上人类活动的范围很小,不能破坏地球的自然资源,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从而理解文章标题“只有一个地球”的含义,再通过一系列图片的展示,激发学生珍爱地球,善待地球的情感。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教学,图文结合,进一步体会说明文的特点,知道有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提高写作能力。学生学会了创意表达,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兴趣浓厚,轻松达到教学目的。使学生的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让课堂走进了社会,走向生活,真正体现了大语文教学观。
语文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是一个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课堂教学的精髓是师生的相互交流、相互影响。众所周知,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我校的实际教学中,由于社会环境、师资素质与个性、学生对象等因素各不相同,实验起来还有很多的不足,要想真正让多媒体教学走进语文课堂,还需要老师用更多的时间去探索、实践。
我们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将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学生的动口、动手、动脑等活动方式相结合,实现综合化、多层次的课程目标,促进了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有机结合,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听、说、读、写、做的能力,促进了儿童语文能力的整体发展。
由于多媒体技术自身的集成性、控制性、交互性等特点的影响,使得课件教学应用过程与传统的教学或一般的电化教学过程有所不同。课件图文声像并茂,给学生提供的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这种刺激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给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自主地、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喜好选择学习的途径和内容,使学生有了比传统教学更大的收获,这说明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是提高传统学科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
二、信息技术是教师的极佳的演示工具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为了学生的发展,只靠短暂教育而获得的成果,那是急功近利,舍本逐末。俗话说“慢功出细话”,“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只有在过程中考究,结果才会真的完美。在课堂上,我们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充分感知教材和深入理解教材,特别是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同时也增加了教学的魅力,从而使教与学和谐发展。例如:在教学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绝弦》一文时,由于这是一篇文言文,考虑到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可能会感到困难,在课堂上运用了多媒体教学,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我插入了大量意境高雅的风景画和中国风画面,并结合古乐曲《高山流水》,让学生陶醉于美丽的画面之中,还把这一节课要掌握的内容用课件井井有条地编排了出来。“知音”是主旋律,课堂开始,伴随泰山峨峨、江河洋洋等优美词语的韵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体会诗情画意,为后文理解“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等语句作了铺垫。学生根据我制作的课件,很快理解了文言文的大意,感受俞伯牙和钟子期热爱音乐、志同道合、情操高尚的真挚情感。最后,感受伯牙闻噩耗、绝琴弦的特殊情怀,从知音的高度理解伯牙的特殊作法,就是对知音、对朋友的最高境界。从头到尾,“知音”这一个主题贯通其间,成为理解全文的情感线,甚至是主旋律,学生在学的时候特感新鲜,学得特别充实、愉快。
三、“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与多媒体教学融会贯通
现在,我们要获取、传递信息,除了通过听讲、读书、看报、听广播、看电视等途径外,还可以使用计算机、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工具来实现,就连我们现在上语文也不例外。借助它们,我们还可以更有效地存储、管理和利用信息,开展写作、绘画、设计等各种创造性生活。所以,我认为把“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的务实风格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可以形成高效课堂。
如: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一文时,我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精心设计了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课件,在“先学”的过程中,先让学生调查周围的生活环境,搜集相关的资料,让学生从他看到的和听到的具体情况说起,人类随意的乱扔垃圾、乱排废气、乱砍滥伐,使地球受到破坏,领悟“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在“当堂训练”中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方式,体验到了地球上人类活动的范围很小,不能破坏地球的自然资源,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从而理解文章标题“只有一个地球”的含义,再通过一系列图片的展示,激发学生珍爱地球,善待地球的情感。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教学,图文结合,进一步体会说明文的特点,知道有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提高写作能力。学生学会了创意表达,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兴趣浓厚,轻松达到教学目的。使学生的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让课堂走进了社会,走向生活,真正体现了大语文教学观。
语文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是一个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课堂教学的精髓是师生的相互交流、相互影响。众所周知,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我校的实际教学中,由于社会环境、师资素质与个性、学生对象等因素各不相同,实验起来还有很多的不足,要想真正让多媒体教学走进语文课堂,还需要老师用更多的时间去探索、实践。
2016-12-15
展开全部
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不仅给教育带来了变革,而且教师的教育观念与教育模式也在进行一次历史性的变革。仅小学语文课程而言,它包含的内容广泛,知识量大,而信息技术图、文、声并茂、信息量大、内容丰富、以及活动影像等特点,正好为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和改革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因此,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有效地整合以成为必然。但我们要知道,信息技术在教学中起的只是辅助教学的作用,它并不是万能的。教师应该从自己所教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更有效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整合
一、信息技术进入小学语文课堂的意义
教育部部长陈至立曾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会议上指出:“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本世纪,计算机和网络通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广泛应用,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发布和应用能力已成为衡量现代人基本能力和文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成为新世纪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任务。很显然,信息技术在课程中的目的在于能使学生具备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将小学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对于深化语文学科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以及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全面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信息技术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一)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心理学家布鲁诺曾经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只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主动、愉快地学习,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动探究精神。因此,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之一。利用多媒体直观、生动、形象和变化的特点,能极大限度地营造教学情境、激活课堂气氛。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像《草原》这样描写景色的课文,而小学生阅历比较浅,没有亲眼目睹过草原美丽的景色,如果只凭借语言文字,学生很难感受课文的实质内涵,这时,我们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通过播放课件,将一个风景如画的“人间仙境”展现在学生们的面前,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对课文内容有更深的理解。这样,通过有动感的画面,激活他们的感官,使文章内容具体化、形象化,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推动其思维的升华。学生阅读着课文,想象着美景,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就会油然而生。
(二)信息技术,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可增强学习效果,丰富了课堂内容。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对生动、直观的内容感兴趣,抽象思维只有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才能逐步培养起来。如在教学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五单元《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一文时,教师课前可以先让学生搜集有趣的谐音、字谜、汉字的来历等资料;课堂中让学生围绕“有趣的汉字”这一主题,利用搜集的资料,穿插演示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汉字的演变,使学生能对中国汉字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产生喜爱中国汉字之心。在上《丰碑》一课时,首先由学生欣赏教师搜集的一段文字和图片,让学生从中了解相关信息,这样能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内容;深入学习课文时,中间插播电影片段,使学生感受到军需处长高尚的品质;最后的拓展延伸,让学生从网上搜集有关资料,对资料进行处理、归纳,这样通过上网查找有关资料,既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收集、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课堂上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书本知识,体会它所包含的思想内涵,更重要的是教给他们学习知识的本领。将网络上的语文资源充实到语文教材中,不但拓展了语文学习的内容,而且是语文教材更加完善,更富于多元化,时代性,实效性。
(三)信息技术,突破教材重点难点
课堂教学中只有解决好“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这两个基本问题,就算完成了本课的认知目标。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在突出重点知识、突破难点知识上有着它独特的优势。在拼音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的动画效果,化抽象为具体, 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者对理解课文起重要作用的内容,用多媒体展现出来,调动学生的视觉功能,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感官刺激,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全方位感知更多的信息,提高教学效率,激活学习内因,突出教学的重点。如,《初冬》一课,作者以准确优美的文笔描写雾气逐渐消失,景物由模糊变得清晰的动态过程是文章的重点。但学生却难以理解,这时我们可通过极短的时间,把这一自然现象过程进行情景的再现,把语言无法完成的内容,通过画面直观化,真正做到课堂的有效性。因此多媒体教学手段应该成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突出教材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有效手段。
(四)信息技术,丰富课外知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意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 ……”现代信息技术体现了很强的网络优势,能收集更多语文学习的信息资源;能将教师、学生、图书馆及自建资料库的信息有机的结合起来,增大教学的信息量,充分开发语文教学资源。同时信息和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可以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更多的知识。如教学《为人民服务》之后,为了让学生的知识面不只停留在书本上,教师课后可以让学生继续搜集有关这方面的故事,开展读书交流。同学们马上会通过各种途径将收集到的各种资料进行汇总,做到资源共享。可见信息技术带给学生的生动、丰富、快捷的资源,既是巩固了课本上的知识,又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了延伸,同时也是学生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五)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能力
(1)、信息技术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获取信息能力。信息的获取能力是指确定信息源,并根据信息需求选择最佳信息源,查找信息资料,完成一定信息任务的能力。依据小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激活学生对信息资源的学习动机,引发对信息的兴趣,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前提。比如《桂林山水》一课,可通过师生群议确定信息任务:桂林的山究竟有哪些奇、秀、险的姿态?除了文中介绍的几中外,还有哪些呢?接着,可以引导学生明确:桂林山的奇特姿态可以查找相关图片以及古今赞美桂林奇山的诗词文章等;信息来源有了,这时,我们可通过电视、广播、报刊杂志、图片、图书查找,也可以利用网络搜索有关桂林山的知识。
(2)、凭借信息技术的特点,不但给学生提供大量的知识,而且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英国诗人雪莱说:“想象是创造力”。信息技术从多方面为想象力的发挥创造了条件。首先,通过交互式学习,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其次,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图画、声音等各种教学信息交融在一起,将影视中时空跳跃、时间倒置等手法运用于电子文本的合成中,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路,激发想象,使学生思维高度活跃,从而引发学生创新的火花。例如《蟋蟀的住宅》一文,这是一篇说明文,课堂上如何融入知识性、趣味性、生动性为一体进行教学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在课件制作中要搜集了大量的昆虫图片,文字材料及录像,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课文的基础上,观看录像,感知多种的昆虫,了解它们各种各样的生活习性。教学结尾时,告诉学生这些知识来自《十万个为什么》、《百科全书》,并在屏幕上出示这些书名,鼓励学生养成课外阅读的好习惯。
(3)、信息技术有效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和综合能力。语文教师应该多设计一些开放的,需要学生主动去探究、收集、整理、获取信息,并综合运用这些信息进行创新的“研究性学习”的作业。例如:要学生制作电脑小报,在出版的过程中,学生要寻找大量资料,要进行筛选、排版、打字等,整个过程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选择信息、审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等能力。学习《圆明园的毁灭》课文后,可以让学生写一篇有关圆明园的文章,让学生在网上收集有关的资料,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和综合能力。
(4)、信息技术的优越功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发展思维能力。小学生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较差,虽然有一定的说写基础,但把握不好尺度。而现代多媒体教学直观形象,既能满足儿童的好奇心,又便于教师指导学生说话,,在练习说话时,教师借助课件,创设情境,在观察思维的基础上,通过复述课文,编故事、想象说话等多种训练表达方式,启发学生动脑,想象,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强化语言与思维的训练。
(5)、在综合活动中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如指导学生设计制作贺卡的时候,教师通过电脑网络展示背景画所写的寄语,引导学生欣赏、讨论,从中悟出写寄语的要点。学生在电脑上独立选择画面,撰写寄语,将作品在电脑中进行展示,实现语文课和电脑课的“整合”。
三、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合理运用
信息技术课程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学习工具和方法,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实践证明,恰当而巧妙地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进行整合,能使教学内容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具体,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易于接受。但同时我们也知道,信息技术在教学中起的是辅助教学的作用,它并不是万能的。教师应该从自己所教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首先,教师不能将平时应该板书的内容全部搬上多媒体,整堂课没有板书,这样既失去了教师书写的示范作用,又是教师的个性难以发挥。其次,教师不能将所有对话和指令都输送到多媒体,让学生通过多媒体画面进行思考、学习,然后又通过多媒体画面来提供答案。这样既发挥不了语文课程的人文特点,又忽略了教师生动的演示作用和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的能力培养。第三,杂而不精、过于花哨的课件往往容易使学生的注意力放在对画面的欣赏上,而忽视了知识、能力的接受和培养。最后,多媒体课件中教师事前已经输入了“最佳”答案,因此教师在授课时会想方设法把学生往既定的思路引导,尽可能让学生的答案与自己的答案一致,因此使本来丰富多彩、学生主体的课堂变成了”唯我独尊”的一言堂。
总之,信息技术作为优化学科教学的一种工具,它的优越性是不容置疑的。但是,它毕竟只是辅助教学的一种的手段,绝不能代替对文本的研读。我们应把握好信息技术使用的量和度,要锦上添花,不能喧宾夺主。只有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深入研究它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方法与策略,才能发挥这种教学工具的巨大作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整合
一、信息技术进入小学语文课堂的意义
教育部部长陈至立曾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会议上指出:“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本世纪,计算机和网络通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广泛应用,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发布和应用能力已成为衡量现代人基本能力和文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成为新世纪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任务。很显然,信息技术在课程中的目的在于能使学生具备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将小学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对于深化语文学科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以及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全面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信息技术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一)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心理学家布鲁诺曾经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只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主动、愉快地学习,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动探究精神。因此,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之一。利用多媒体直观、生动、形象和变化的特点,能极大限度地营造教学情境、激活课堂气氛。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像《草原》这样描写景色的课文,而小学生阅历比较浅,没有亲眼目睹过草原美丽的景色,如果只凭借语言文字,学生很难感受课文的实质内涵,这时,我们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通过播放课件,将一个风景如画的“人间仙境”展现在学生们的面前,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对课文内容有更深的理解。这样,通过有动感的画面,激活他们的感官,使文章内容具体化、形象化,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推动其思维的升华。学生阅读着课文,想象着美景,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就会油然而生。
(二)信息技术,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可增强学习效果,丰富了课堂内容。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对生动、直观的内容感兴趣,抽象思维只有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才能逐步培养起来。如在教学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五单元《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一文时,教师课前可以先让学生搜集有趣的谐音、字谜、汉字的来历等资料;课堂中让学生围绕“有趣的汉字”这一主题,利用搜集的资料,穿插演示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汉字的演变,使学生能对中国汉字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产生喜爱中国汉字之心。在上《丰碑》一课时,首先由学生欣赏教师搜集的一段文字和图片,让学生从中了解相关信息,这样能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内容;深入学习课文时,中间插播电影片段,使学生感受到军需处长高尚的品质;最后的拓展延伸,让学生从网上搜集有关资料,对资料进行处理、归纳,这样通过上网查找有关资料,既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收集、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课堂上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书本知识,体会它所包含的思想内涵,更重要的是教给他们学习知识的本领。将网络上的语文资源充实到语文教材中,不但拓展了语文学习的内容,而且是语文教材更加完善,更富于多元化,时代性,实效性。
(三)信息技术,突破教材重点难点
课堂教学中只有解决好“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这两个基本问题,就算完成了本课的认知目标。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在突出重点知识、突破难点知识上有着它独特的优势。在拼音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的动画效果,化抽象为具体, 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者对理解课文起重要作用的内容,用多媒体展现出来,调动学生的视觉功能,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感官刺激,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全方位感知更多的信息,提高教学效率,激活学习内因,突出教学的重点。如,《初冬》一课,作者以准确优美的文笔描写雾气逐渐消失,景物由模糊变得清晰的动态过程是文章的重点。但学生却难以理解,这时我们可通过极短的时间,把这一自然现象过程进行情景的再现,把语言无法完成的内容,通过画面直观化,真正做到课堂的有效性。因此多媒体教学手段应该成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突出教材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有效手段。
(四)信息技术,丰富课外知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意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 ……”现代信息技术体现了很强的网络优势,能收集更多语文学习的信息资源;能将教师、学生、图书馆及自建资料库的信息有机的结合起来,增大教学的信息量,充分开发语文教学资源。同时信息和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可以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更多的知识。如教学《为人民服务》之后,为了让学生的知识面不只停留在书本上,教师课后可以让学生继续搜集有关这方面的故事,开展读书交流。同学们马上会通过各种途径将收集到的各种资料进行汇总,做到资源共享。可见信息技术带给学生的生动、丰富、快捷的资源,既是巩固了课本上的知识,又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了延伸,同时也是学生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五)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能力
(1)、信息技术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获取信息能力。信息的获取能力是指确定信息源,并根据信息需求选择最佳信息源,查找信息资料,完成一定信息任务的能力。依据小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激活学生对信息资源的学习动机,引发对信息的兴趣,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前提。比如《桂林山水》一课,可通过师生群议确定信息任务:桂林的山究竟有哪些奇、秀、险的姿态?除了文中介绍的几中外,还有哪些呢?接着,可以引导学生明确:桂林山的奇特姿态可以查找相关图片以及古今赞美桂林奇山的诗词文章等;信息来源有了,这时,我们可通过电视、广播、报刊杂志、图片、图书查找,也可以利用网络搜索有关桂林山的知识。
(2)、凭借信息技术的特点,不但给学生提供大量的知识,而且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英国诗人雪莱说:“想象是创造力”。信息技术从多方面为想象力的发挥创造了条件。首先,通过交互式学习,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其次,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图画、声音等各种教学信息交融在一起,将影视中时空跳跃、时间倒置等手法运用于电子文本的合成中,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路,激发想象,使学生思维高度活跃,从而引发学生创新的火花。例如《蟋蟀的住宅》一文,这是一篇说明文,课堂上如何融入知识性、趣味性、生动性为一体进行教学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在课件制作中要搜集了大量的昆虫图片,文字材料及录像,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课文的基础上,观看录像,感知多种的昆虫,了解它们各种各样的生活习性。教学结尾时,告诉学生这些知识来自《十万个为什么》、《百科全书》,并在屏幕上出示这些书名,鼓励学生养成课外阅读的好习惯。
(3)、信息技术有效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和综合能力。语文教师应该多设计一些开放的,需要学生主动去探究、收集、整理、获取信息,并综合运用这些信息进行创新的“研究性学习”的作业。例如:要学生制作电脑小报,在出版的过程中,学生要寻找大量资料,要进行筛选、排版、打字等,整个过程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选择信息、审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等能力。学习《圆明园的毁灭》课文后,可以让学生写一篇有关圆明园的文章,让学生在网上收集有关的资料,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和综合能力。
(4)、信息技术的优越功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发展思维能力。小学生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较差,虽然有一定的说写基础,但把握不好尺度。而现代多媒体教学直观形象,既能满足儿童的好奇心,又便于教师指导学生说话,,在练习说话时,教师借助课件,创设情境,在观察思维的基础上,通过复述课文,编故事、想象说话等多种训练表达方式,启发学生动脑,想象,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强化语言与思维的训练。
(5)、在综合活动中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如指导学生设计制作贺卡的时候,教师通过电脑网络展示背景画所写的寄语,引导学生欣赏、讨论,从中悟出写寄语的要点。学生在电脑上独立选择画面,撰写寄语,将作品在电脑中进行展示,实现语文课和电脑课的“整合”。
三、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合理运用
信息技术课程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学习工具和方法,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实践证明,恰当而巧妙地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进行整合,能使教学内容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具体,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易于接受。但同时我们也知道,信息技术在教学中起的是辅助教学的作用,它并不是万能的。教师应该从自己所教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首先,教师不能将平时应该板书的内容全部搬上多媒体,整堂课没有板书,这样既失去了教师书写的示范作用,又是教师的个性难以发挥。其次,教师不能将所有对话和指令都输送到多媒体,让学生通过多媒体画面进行思考、学习,然后又通过多媒体画面来提供答案。这样既发挥不了语文课程的人文特点,又忽略了教师生动的演示作用和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的能力培养。第三,杂而不精、过于花哨的课件往往容易使学生的注意力放在对画面的欣赏上,而忽视了知识、能力的接受和培养。最后,多媒体课件中教师事前已经输入了“最佳”答案,因此教师在授课时会想方设法把学生往既定的思路引导,尽可能让学生的答案与自己的答案一致,因此使本来丰富多彩、学生主体的课堂变成了”唯我独尊”的一言堂。
总之,信息技术作为优化学科教学的一种工具,它的优越性是不容置疑的。但是,它毕竟只是辅助教学的一种的手段,绝不能代替对文本的研读。我们应把握好信息技术使用的量和度,要锦上添花,不能喧宾夺主。只有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深入研究它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方法与策略,才能发挥这种教学工具的巨大作用。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