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墙上的脚印》有感
星期天,去同仁书店看书。走进书店,来到儿童阅读区。我寻找自己喜欢看的书。找了几本,感觉不是特喜欢,突然《墙上的脚印》这本书吸引了我的视线,标题有意思,看看内容。猜想他是不是写调皮捣蛋的孩子的故事。随便翻了几页,看到有一段文字写到,“戴小桥,你忙着写作业干什么?你出去玩会,你不要弹琴了,今晚电视很好看,你去看电视吧„。”
文中的主人公简直和我太像了。 有一段时间,我的行为习惯特别不好。写作业拖拉,弹琴不认真,总是找理由不去做。妈妈开始的时候督促我,后来发现我还是表现不好。妈妈也说类似这样的话:孩子,不学习不学习吧!你看见咱家农村的亲戚那个小孩,很早就不读书了,在饭店端盘子,洗碗。不也挺好么?不行将来你也去饭店当服务员„我当时也是和主人公一样的反应,妈妈怎么不要求我,怎么不管我。
想到那个小哥哥来我家,讲述他工作的事,我心里是很替他难过,心想:我可不要那样,那个小哥哥满手都是伤,因为干不好还挨骂。妈妈说:你不愿意干,那没有文化,没人愿意给你工作。你没有办法选择工作。想想我还是害怕将来成为那样的人,于是我心甘情愿的去写作业,练琴了。《墙上的脚印》这本书,就是讲我们孩子发生的事。
写读后感的写法:
要写读后感,就要善于抓住这些零碎、甚至是模糊的感想,反复想,反复作比较,找出两个比较突出的对现实有针对性的,再集中凝神的想下去,在深思的基础上加以整理.也只有这样,才能抓住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写出真实、深刻、用于解决人们在学习上、思想上和实践上存在问题的有价值的感想来.
一、要真实自然.就是要写自己的真情实感.自己是怎样受到感动和怎样想的,就怎样写.把自己的想法写的越具体、越真实,文章就会情真意切,生动活泼,使人受到启发.
二、从表现手法上看,读后感多用夹叙夹议,必要时借助抒情的方法.叙述是联系实际摆事实.议论是谈感想,讲道理.抒情是表达读后的激情.叙述的语言要概括简洁,议论要准确,抒情要集中.三者要交融一体,切忌空话、大话套话、口号.
三、从表现形式上看,也有两种:一种是联系实际说明道理的.这是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和具体生动的事例,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阐明一个道理的正确性,把理论具体化、形象化,使之有血有肉,有事有理,以事明理,生动活泼;另一种是从研究理论的角度出发,阐发意义.根据自己的研究和理解,阐明一个较难理解的思想观点,或估价一部作品的思想意义.
有时候,我一想起这个传说就激动,有时候,我也一想起这个传说就怀疑。这个传说跟别的传说怎样调和呢?末日大限将到的时候,牛头马面不是拿着金牌和锁链在旁等候出窍的灵魂吗?以后是审判,是刑罚,他哪能有时间去拣脚印;以后是喝孟婆汤,是投胎转世,他哪能有能力去拣脚印。好,古圣先贤创设神话,今圣后贤修正神话,我们只有拆开那个森严的故事结构,容纳新的传奇。
我想,拾脚印的情节恐怕很复杂,超出众所周知。像我,如果可能,我要连你的脚印一并收拾妥当。我要拣回来的不只是脚印。那些歌,在我们唱歌的地方,四处有抛掷的音符,歌声冻在原处,等我丢吹一口气,再响起来。那些泪,在我流过泪的地方,热泪化为铁浆,倒流入腔,凝成铁心钢肠,旧地重临,钢铁还原成浆还原成泪,老泪如陈年旧酿。人散落,泪散落,歌声散落,脚印散落,我一一仔细收拾,如同向夜光杯中仔细斟满葡萄美酒。
也许,重要的事情应该在生前办理,死后太无凭,太渺茫难期。也许拣脚印的故事只是提醒游予在垂暮之年做一次回顾式的旅行,镜花水月,回首都有真在。若把平生行程再走一遍,这旅程的终站,当然就是故乡。
人老了,能再年轻一次吗?似乎不能,所有的方士都试验过,失败了。但我想有个秘方可以再试,就是这名为拣脚印的旅行。这种旅行和当年逆向,可以在程序上倒过来实施,所以年光也仿佛倒流。以我而论,我若站在江头、江尾想当年名士过江成鲫,我觉得我二十岁。我若坐在水穷处、云起时看虹,看上帝在秦岭为中国人立的约,看虹怎样照着皇宫的颜色给山化妆,我十五岁。如果我赤足站在当初看蚂蚁打架、看鸡上树的地方,让泥地由脚心到头预感动我,我只有六岁。
乡间父老讲故事,说是两个旅行的人住在旅店里,认识了,闲谈中互相夸耀自己的家乡有高楼。一个说,我们家乡有座楼,楼顶上有个麻雀窝,窝里有几个麻雀蛋。有一天,不知怎么,窝破了,这些蛋在半空中孵化,幼雀破壳而出,还没等落到地上,新生的麻雀就翅膀硬了,可以飞了。所以那些麻雀一个也没摔死,都贴地飞,然后一飞冲天。你想那座楼有多高?愿你还记得这个故事,你已遗忘了太多的东西,忘了故事,忘了歌,忘了许多人名地名。怎么可能呢?那些故事,那些歌,那些人名地名,应该与我们的灵魂同在,与我们的人格同在。你究竟是怎样使用你的记忆呢?
……那个旅客说:你想我家乡的楼有多高?另一个旅客笑一笑,不温不火:我们家乡也有一座高楼,有一次,有个小女孩从楼顶上掉下来了,到了地面上,她已长成一个老太太。我们这座楼比你们那一座,怎么样?
当年悠然神往,一心想奔过去看那样高的楼,千山万水不辞远。现在呢,我想高楼不在远方,它就是故乡。我一旦回到故乡,会恍然觉得当年从楼顶跳下来,落地变成了老翁。真快,真简单,真干净!种种成长的痛苦,萎缩的痛苦,种种期许,种种幻灭,生命中那些长跑、长考、长年煎熬、长夜痛哭,根本没有时间也没有机会发生,“昨日今我一瞬间”,时间不容庸人自扰。
---
生命的力量
《脚印》
是在一个春意融融的午后,
飞越千山万水来
到我的案头的。厚厚的一本书,简洁精美的书页,散发着油墨香,捧在手里,我欣喜,又苦
恼。欣喜的是,叔叔果然是一诺千金的君子,我只不过偶然提到想拜读他的《脚印》
,他就毫
不犹豫的寄来了他亲自签名的这本书;苦恼的是,我只不过是默默平凡的一介女子,叔叔是
学术界教育界德高望重之人,与叔叔在博客的浩瀚大海里因文字而相遇,无功不受禄,我如
何承载得起他的这份厚爱与珍重?
怀着这样忐忑矛盾的心情,我翻开了这本凝聚了
作者一生心血的《脚印》
。朴实,细腻的文字,为我们勾勒出黄河岸边广阔的山水,淳朴的民
风;简练,平和的语言,为我们讲述了一个男子汉波澜起伏,百折不挠的人生。在平静的叙
述中,无论是艰难困苦的童年,胸怀壮志的青年,还是饱受磨难的中年,以及疾病缠身的老
年,我们始终能感受到一颗不屈服于命运,热爱生活的心!那是黄河儿女的坚强之心,也是
一种生命的力量吧?
读过很多传记,有的是作者自传,有的是为他人所写,一些优
秀的传记文学,能够发人深省,受益匪浅,让我们在读的过程里,不但被吸引,被感动,也
能学到许多深刻的哲理,不一样的人生,却能感同身受,与文字里的人物一起体验着喜怒哀
乐,悲欢离合。我想,这些打动我们的作品,不是华丽的文字,也不是曲折的情节,而是文
字里的真诚吧?叔叔的《脚印》无疑是其中的翘楚之作。在这个春天,我每天都会在午后翻
开这本书,一字一句,慢慢阅读,细细去体会书中的情节,情感,有时默默流泪,有时会心
而笑,
有时,
掩卷长思,
思绪停留在书中的某一刻,
某一个地方,
久久不舍得离去。
我
的父亲也是出生于上世纪四十年代,在我记事起,就常常听他讲诉那个时代的历史风云,在
那样的大时代里,
普通人的命运只能随着历史的洪流沉浮,
身不由己,
自然灾害,
政治运动,
人如蝼蚁般活着,挣扎着,激情,梦想,似乎是一种罪孽。所以,会有遗憾,有无奈,也有
不甘。后来,在书中,电影里,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觉得不可思议,不可想象,但那确实就
是曾经发生过的现实,经历过那些黑暗的折磨,不被击垮的人,如浴火凤凰,都有着坚韧不
屈的性格,都必将华美重生,我由衷的敬佩他们。
而叔叔童年的苦痛,又岂是一般
常人能忍受的?那时的黄河岸边,贫瘠,穷困,战乱,就在这样的环境下,却能自强不息,
不屈不挠,叔叔人生的第一串脚印,何其坚韧,顽强!
我们读完一部作品或一篇文章后,自然会受到感动,产生许多感想,但这许多感想是零碎的,有些是模糊的,一闪而失.要写读后感,就要善于抓住这些零碎、甚至是模糊的感想,反复想,反复作比较,找出两个比较突出的对现实有针对性的,再集中凝神的想下去,在深思的基础上加以整理.也只有这样,才能抓住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写出真实、深刻、用于解决人们在学习上、思想上和实践上存在问题的有价值的感想来.
第四,要真实自然.就是要写自己的真情实感.自己是怎样受到感动和怎样想的,就怎样写.把自己的想法写的越具体、越真实,文章就会情真意切,生动活泼,使人受到启发.
从表现手法上看,读后感多用夹叙夹议,必要时借助抒情的方法.叙述是联系实际摆事实.议论是谈感想,讲道理.抒情是表达读后的激情.叙述的语言要概括简洁,议论要准确,抒情要集中.三者要交融一体,切忌空话、大话套话、口号.
从表现形式上看,也有两种:一种是联系实际说明道理的.这是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和具体生动的事例,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阐明一个道理的正确性,把理论具体化、形象化,使之有血有肉,有事有理,以事明理,生动活泼.另一种是从研究理论的角度出发,阐发意义.根据自己的研究和理解,阐明一个较难理解的思想观点,或估价一部作品的思想意义.它的作用是从理论上帮助读者加深对原文的理解.这一种读后感的重点仍在“感”字上,但它的理论性较强,一定要注意关照议论文论点鲜明、论据典型、中心明确突出等特点.
2017-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