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古诗词鉴赏有哪些固定的回答套路??
老师平时上课讲的只要套进去就基本全对,可是我当时没认真听,哪位高人知道的,可以告诉一下吗???就比如一楼的问题怎么回答??...
老师平时上课讲的只要套进去就基本全对,可是我当时没认真听,哪位高人知道的,可以告诉一下吗???就比如一楼的问题怎么回答??
展开
4个回答
展开全部
高考诗歌鉴赏常规问题设置以及11种答题模式
一、人物形象类的常规问题设置以及答题模式
1.问题设置:这首诗塑造了怎样的形象?
2.解答分析:①知人论世,关注背景,回忆诗人的有关资料,包括生平经历、代表作、所处时代特征、作者的政治主张、具体的创作背景等。②分析所描写的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等,关注反映心情的词语;分析所描写的人物所处环境(包括时间、地点、天气、周围景物等);分析诗中出现的具体景物的含义。对于物象来说,分析诗中描写叙述了物体的哪些方面,描写用语及评价用语的感情色彩,联系作者创作背景进行理性的有关人的品质或理想的深层分析。鉴赏问题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要能自圆其说,在高考评卷过程中也考虑给分,但注意理解的基础毕竟是诗歌本身。
3.答题步骤和模式:
(1)明确诗歌刻画的形象是什么,塑造了什么人物形象(概说)。
(2)结合诗句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3)分析形象的意义是什么。
示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出塞 马戴
金带连环束战袍,马头冲雪过临洮。
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兵缺宝刀。
请结合诗歌的内容,简要赏析本诗人物形象。
【参考答案】
全诗通过外貌、环境和行动描写,为我们塑造了英姿勃发,不畏艰险,奋勇杀敌的戍边将士的形象。诗歌通过衣着来进行人物的外貌描写,用“金带连环”束“战袍”,刻画出了戍边将士们那种全副武装、神采奕奕的风姿;“马头冲雪过临洮”以天气恶劣、行军艰难来突出戍边将士们勇往直前的精神;“卷旗夜劫单于帐”以“卷旗”的细节,写出勇士们夜赴战场的决心与行动,“乱斫胡兵”和“缺宝刀”既表现了战斗场面的激烈,更表现了将士们奋力杀敌、拼死搏杀的无畏精神。
二、景物形象类的常规问题设置以及答题模式
1.问题设置:
(1)诗中描写了什么意象?有何寓意?
(2)诗中描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抒发什么情感。
2.解答分析:
(1)诗中赏画。看画面形、色、动、静,欣赏诗的画面美,古代许多写景诗多具有“诗中有画”的特征。欣赏诗的画面美,主要从四方面着手:一是物象的组合方式;二是画面色彩;三是动态;四是静态。
(2)画中品诗。由形象画面的色调,把握诗人的情感思想。读一首诗,首先看它描写了什么形象,它呈现一种怎样的色调,并由此推及其内在情感。一般而言,作品所描绘的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鲜活,明丽和昂扬向上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高昂乐观的;反之,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阴暗、凄冷和低沉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低沉伤感的。
3.答题步骤与模式:分析诗句+表层含义+深层含义。
(1)结合诗句分析、概括诗中所写的意象的特点。
(2)理解、分析意象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寓意。
(3)分析诗人通过意象的有机组合营造了什么样的氛围、意境,抒发什么情感。
示例:阅读下面一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孤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注释】此诗写于大历初居夔州时。
这首诗描写的孤雁是什么样的形象?全诗通过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这首诗描写的是离群独飞、思念同伴的孤独凄苦、热烈执着的大雁形象。诗歌通过孤雁表达了诗人对战乱中颠沛流离的亲人和朋友的思念之情,对漂泊生涯的苍凉感慨,以及不坠青云之志的高远追求和执着精神。
三、意境类的常规问题设置以及答题模式
1.问题设置: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解答分析:
意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鉴赏时要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艺术地还原出语言符号所指向的形象、声音、色彩、线条、画面,从而准确把握诗的意象,再根据意象的有机组合,还原出诗歌所描绘的情境,感受和体会情境特点,用准确的语言概括出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与情调,分析所寄托、所表达的情感。
3.答题步骤与模式: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大部分的、主要的景物,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示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释】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四、分析关键词句类的常规问题设置以及答题模式
1.问题设置:
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2.解答分析:
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3.答题模式:
第一步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第二步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示例: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问:“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参考答案】
“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五、分析炼字类的常规问题设置以及答题模式
1.问题设置: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问题变式: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解答分析:
古代诗歌的语言是最凝练的,往往一词一句就能生动地描摹出事物的特征,深刻地反映思想内容。这种题型是要求赏析时应联系全诗的主旨,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推敲,来理解作者炼字技巧的精妙。
4.答题思路和模式:
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运用什么手法。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第三步分析该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示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第三、四句中最生动传神的字是什么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析。
【参考答案】
最生动传神的是“独”字。“独”是“独自”、“一个”的意思。(第一步)千山耸立,万径纵横,山无鸟飞,径无人行,只有一个孤独的垂钓者。(第二步)“独”字准确形象地刻画出钓者远离尘俗、清高脱俗、傲岸不群的个性特征。(第三步)
六、开放式命题类的常规问题设置以及答题模式
1.问题设置:有人这样认为,有人那样认为,你觉得呢?
2.问题变式:有人认为某字用得好,你认为呢?
3.解答分析:依据原诗词作答,一定要从原诗词中找到原因、理由。
4.答题步骤:找到原词句中的关键几点,分条作答,用翻译的方式来解析。
示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
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其所有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七、分析语言特色类的常规问题设置以及答题模式
1.问题设置: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问题变式: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或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3.解答分析:
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一般可表述为: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有节奏感、有音乐美、有艺术感染力等。
4答题思路和模式:
第一步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第二步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第三步指出这些诗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示例: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 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分析《春怨》的语言特色。
【参考答案】
此诗的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这一儿化音的使用,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三、四句用质朴的语言表明是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八、表达技巧类的常规问题设置以及答题模式
1.问题设置: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问题变式: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或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3.解答分析: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等。
4.答题思路:
第一步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指出此种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5. 答题模式:
这首诗采用了(具体的何种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技法,写出了(某种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或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或效果。
示例: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绵谷回寄蔡氏昆仲 罗隐
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颔联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技巧?试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拟人(第一步)。将人之情感赋予碧草白云;春游锦城时,连绵不尽的芳草,对自己依依不舍,似乎有意绊着马蹄,不让离去;秋游锦城时,美丽的云彩为了挽留自己,有意把楼台层层遮掩。(第二步)连自然之景都尚且有不舍之情更何况是人呢,借此强调出告别锦江山水的离愁别恨,表达了对锦江景物的赞美和留恋之情,寄托了对友人的怀念 (第三步)。(借景抒情亦可)
九、思想感情类的常规问题设置以及答题模式
1.问题设置: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2.问题变式:
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或者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
3.解答分析:
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要从诗歌的标题、序言和注释入手,借助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分析,结合诗人的个人遭遇和历史背景综合解读和评价。
4.答题步骤:
(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诗歌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或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通过描写什么意象(生活情景);营造了什么氛围;抒发了什么情感?
示例: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宿云梦馆
北宋•欧阳修
北雁来时岁欲昏,私书归梦杳难分。
井桐叶落池荷尽,一夜西窗雨不闻。
【注释】欧阳修曾因“朋党”之罪出放外任,这诗是外放时途经云梦驿馆之作。
这首诗抒写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结合第一、二句诗做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
这首诗抒写了诗人思念家人,渴望与家人团圆的思想感情以及思念不得的悠悠愁绪。
第一句借“北雁”“岁欲昏”点出季节和时令,用“私书”暗点妻子的来信。岁暮正是与家人团圆的时节,妻子的来信更勾起归家之念,于是诗人渴盼团圆的情感自然就显现出来了,而秋凉岁昏,则烘托出了难以团聚的愁绪。(点出诗句中所写的大雁和岁暮与诗人思想感情的关系的即可计分。)
十、诗歌风格类的常规问题设置以及答题模式
1.问题设置:请指出这首诗的风格是什么?结合诗歌作简要分析。
2.问题变式:一般认为这首诗的诗风接近某某诗人。请指出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
3.解答分析:从诗歌的意象、意境特点入手,结合诗歌的语言特点,抓住诗歌所抒发的情感格调分析,综合判断诗歌的风格。
4.答题步骤:
(1)用简洁明了的术语概括诗歌的风格;
(2)结合诗句分析诗歌描写什么意象(生活情景),营造了什么氛围,抒发了什么情感,形成了什么样的风格。
示例: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请指出这首诗的风格是什么?结合诗歌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这首诗风格悲壮慷慨。诗人怀着壮志难酬的极度悲愤,登上城楼,泫然流涕,感慨万端。面对着悠悠苍天,茫茫大地,用如椽之笔,勾勒出过去、现在、未来的连绵不断的时间图卷,描绘出辽阔无垠的宇宙空间画面。其悲壮歌声,响彻云霄,慷慨之气,横绝太空。
十一、比较鉴赏类的常规问题设置以及答题模式
1.问题设置:这两首诗都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来刻画某某形象,表达了什么样的不同情感?
2.问题变式:请分析这两首诗在表现技巧(或意境,情感,对人物、历史的评价有何异同点,或者两首诗歌在某某方面你更喜欢哪一首,试加以分析说明)。
3.解答分析:
(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
(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答题步骤:
(1)用简洁明了的术语回答诗歌的比较点的相同或不同之处;
(2)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诗歌的相同或不同点,表达效果上的差异性。
示例: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村夜 (唐)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秋夜 (宋)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1)两首诗均写了夜景,又各有不同,请具体分析。
(2)两首诗均写秋色秋味,但作者心境不同。试结合诗文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白诗写了月下虫声、荞花如雪的景色,写的是室外景,景物有动有静。朱诗写了月下床席凉满、梧桐影乱的景象,写室内景,写的是静景。
(2)白诗写的是恬淡适然的心境,一、二句动静结合,给人一种宁静感;三、四句,写月下荞花如雪,着色淡雅,全诗意境宁静恬淡。朱诗写的是凄凉孤寂的心境,一、二句写夜不成寐,三、四句写梧桐冷月,并巧妙地说明明月在“缺”(人不团圆)处朗照,意境凄清孤寂。
一、人物形象类的常规问题设置以及答题模式
1.问题设置:这首诗塑造了怎样的形象?
2.解答分析:①知人论世,关注背景,回忆诗人的有关资料,包括生平经历、代表作、所处时代特征、作者的政治主张、具体的创作背景等。②分析所描写的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等,关注反映心情的词语;分析所描写的人物所处环境(包括时间、地点、天气、周围景物等);分析诗中出现的具体景物的含义。对于物象来说,分析诗中描写叙述了物体的哪些方面,描写用语及评价用语的感情色彩,联系作者创作背景进行理性的有关人的品质或理想的深层分析。鉴赏问题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要能自圆其说,在高考评卷过程中也考虑给分,但注意理解的基础毕竟是诗歌本身。
3.答题步骤和模式:
(1)明确诗歌刻画的形象是什么,塑造了什么人物形象(概说)。
(2)结合诗句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3)分析形象的意义是什么。
示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出塞 马戴
金带连环束战袍,马头冲雪过临洮。
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兵缺宝刀。
请结合诗歌的内容,简要赏析本诗人物形象。
【参考答案】
全诗通过外貌、环境和行动描写,为我们塑造了英姿勃发,不畏艰险,奋勇杀敌的戍边将士的形象。诗歌通过衣着来进行人物的外貌描写,用“金带连环”束“战袍”,刻画出了戍边将士们那种全副武装、神采奕奕的风姿;“马头冲雪过临洮”以天气恶劣、行军艰难来突出戍边将士们勇往直前的精神;“卷旗夜劫单于帐”以“卷旗”的细节,写出勇士们夜赴战场的决心与行动,“乱斫胡兵”和“缺宝刀”既表现了战斗场面的激烈,更表现了将士们奋力杀敌、拼死搏杀的无畏精神。
二、景物形象类的常规问题设置以及答题模式
1.问题设置:
(1)诗中描写了什么意象?有何寓意?
(2)诗中描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抒发什么情感。
2.解答分析:
(1)诗中赏画。看画面形、色、动、静,欣赏诗的画面美,古代许多写景诗多具有“诗中有画”的特征。欣赏诗的画面美,主要从四方面着手:一是物象的组合方式;二是画面色彩;三是动态;四是静态。
(2)画中品诗。由形象画面的色调,把握诗人的情感思想。读一首诗,首先看它描写了什么形象,它呈现一种怎样的色调,并由此推及其内在情感。一般而言,作品所描绘的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鲜活,明丽和昂扬向上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高昂乐观的;反之,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阴暗、凄冷和低沉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低沉伤感的。
3.答题步骤与模式:分析诗句+表层含义+深层含义。
(1)结合诗句分析、概括诗中所写的意象的特点。
(2)理解、分析意象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寓意。
(3)分析诗人通过意象的有机组合营造了什么样的氛围、意境,抒发什么情感。
示例:阅读下面一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孤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注释】此诗写于大历初居夔州时。
这首诗描写的孤雁是什么样的形象?全诗通过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这首诗描写的是离群独飞、思念同伴的孤独凄苦、热烈执着的大雁形象。诗歌通过孤雁表达了诗人对战乱中颠沛流离的亲人和朋友的思念之情,对漂泊生涯的苍凉感慨,以及不坠青云之志的高远追求和执着精神。
三、意境类的常规问题设置以及答题模式
1.问题设置: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解答分析:
意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鉴赏时要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艺术地还原出语言符号所指向的形象、声音、色彩、线条、画面,从而准确把握诗的意象,再根据意象的有机组合,还原出诗歌所描绘的情境,感受和体会情境特点,用准确的语言概括出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与情调,分析所寄托、所表达的情感。
3.答题步骤与模式: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大部分的、主要的景物,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示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释】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四、分析关键词句类的常规问题设置以及答题模式
1.问题设置:
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2.解答分析:
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3.答题模式:
第一步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第二步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示例: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问:“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参考答案】
“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五、分析炼字类的常规问题设置以及答题模式
1.问题设置: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问题变式: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解答分析:
古代诗歌的语言是最凝练的,往往一词一句就能生动地描摹出事物的特征,深刻地反映思想内容。这种题型是要求赏析时应联系全诗的主旨,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推敲,来理解作者炼字技巧的精妙。
4.答题思路和模式:
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运用什么手法。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第三步分析该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示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第三、四句中最生动传神的字是什么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析。
【参考答案】
最生动传神的是“独”字。“独”是“独自”、“一个”的意思。(第一步)千山耸立,万径纵横,山无鸟飞,径无人行,只有一个孤独的垂钓者。(第二步)“独”字准确形象地刻画出钓者远离尘俗、清高脱俗、傲岸不群的个性特征。(第三步)
六、开放式命题类的常规问题设置以及答题模式
1.问题设置:有人这样认为,有人那样认为,你觉得呢?
2.问题变式:有人认为某字用得好,你认为呢?
3.解答分析:依据原诗词作答,一定要从原诗词中找到原因、理由。
4.答题步骤:找到原词句中的关键几点,分条作答,用翻译的方式来解析。
示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
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其所有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七、分析语言特色类的常规问题设置以及答题模式
1.问题设置: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问题变式: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或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3.解答分析:
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一般可表述为: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有节奏感、有音乐美、有艺术感染力等。
4答题思路和模式:
第一步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第二步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第三步指出这些诗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示例: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 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分析《春怨》的语言特色。
【参考答案】
此诗的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这一儿化音的使用,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三、四句用质朴的语言表明是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八、表达技巧类的常规问题设置以及答题模式
1.问题设置: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问题变式: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或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3.解答分析: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等。
4.答题思路:
第一步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指出此种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5. 答题模式:
这首诗采用了(具体的何种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技法,写出了(某种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或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或效果。
示例: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绵谷回寄蔡氏昆仲 罗隐
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颔联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技巧?试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拟人(第一步)。将人之情感赋予碧草白云;春游锦城时,连绵不尽的芳草,对自己依依不舍,似乎有意绊着马蹄,不让离去;秋游锦城时,美丽的云彩为了挽留自己,有意把楼台层层遮掩。(第二步)连自然之景都尚且有不舍之情更何况是人呢,借此强调出告别锦江山水的离愁别恨,表达了对锦江景物的赞美和留恋之情,寄托了对友人的怀念 (第三步)。(借景抒情亦可)
九、思想感情类的常规问题设置以及答题模式
1.问题设置: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2.问题变式:
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或者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
3.解答分析:
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要从诗歌的标题、序言和注释入手,借助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分析,结合诗人的个人遭遇和历史背景综合解读和评价。
4.答题步骤:
(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诗歌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或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通过描写什么意象(生活情景);营造了什么氛围;抒发了什么情感?
示例: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宿云梦馆
北宋•欧阳修
北雁来时岁欲昏,私书归梦杳难分。
井桐叶落池荷尽,一夜西窗雨不闻。
【注释】欧阳修曾因“朋党”之罪出放外任,这诗是外放时途经云梦驿馆之作。
这首诗抒写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结合第一、二句诗做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
这首诗抒写了诗人思念家人,渴望与家人团圆的思想感情以及思念不得的悠悠愁绪。
第一句借“北雁”“岁欲昏”点出季节和时令,用“私书”暗点妻子的来信。岁暮正是与家人团圆的时节,妻子的来信更勾起归家之念,于是诗人渴盼团圆的情感自然就显现出来了,而秋凉岁昏,则烘托出了难以团聚的愁绪。(点出诗句中所写的大雁和岁暮与诗人思想感情的关系的即可计分。)
十、诗歌风格类的常规问题设置以及答题模式
1.问题设置:请指出这首诗的风格是什么?结合诗歌作简要分析。
2.问题变式:一般认为这首诗的诗风接近某某诗人。请指出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
3.解答分析:从诗歌的意象、意境特点入手,结合诗歌的语言特点,抓住诗歌所抒发的情感格调分析,综合判断诗歌的风格。
4.答题步骤:
(1)用简洁明了的术语概括诗歌的风格;
(2)结合诗句分析诗歌描写什么意象(生活情景),营造了什么氛围,抒发了什么情感,形成了什么样的风格。
示例: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请指出这首诗的风格是什么?结合诗歌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这首诗风格悲壮慷慨。诗人怀着壮志难酬的极度悲愤,登上城楼,泫然流涕,感慨万端。面对着悠悠苍天,茫茫大地,用如椽之笔,勾勒出过去、现在、未来的连绵不断的时间图卷,描绘出辽阔无垠的宇宙空间画面。其悲壮歌声,响彻云霄,慷慨之气,横绝太空。
十一、比较鉴赏类的常规问题设置以及答题模式
1.问题设置:这两首诗都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来刻画某某形象,表达了什么样的不同情感?
2.问题变式:请分析这两首诗在表现技巧(或意境,情感,对人物、历史的评价有何异同点,或者两首诗歌在某某方面你更喜欢哪一首,试加以分析说明)。
3.解答分析:
(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
(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答题步骤:
(1)用简洁明了的术语回答诗歌的比较点的相同或不同之处;
(2)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诗歌的相同或不同点,表达效果上的差异性。
示例: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村夜 (唐)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秋夜 (宋)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1)两首诗均写了夜景,又各有不同,请具体分析。
(2)两首诗均写秋色秋味,但作者心境不同。试结合诗文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白诗写了月下虫声、荞花如雪的景色,写的是室外景,景物有动有静。朱诗写了月下床席凉满、梧桐影乱的景象,写室内景,写的是静景。
(2)白诗写的是恬淡适然的心境,一、二句动静结合,给人一种宁静感;三、四句,写月下荞花如雪,着色淡雅,全诗意境宁静恬淡。朱诗写的是凄凉孤寂的心境,一、二句写夜不成寐,三、四句写梧桐冷月,并巧妙地说明明月在“缺”(人不团圆)处朗照,意境凄清孤寂。
展开全部
古典诗词鉴赏题问答模式
从2002年起高考语文卷把“古诗阅读鉴赏”放到第Ⅱ卷以主观题的形式进行考查,《考试说明》对此明确提出了两点要求: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综观六年来的高考试题,有两个明显特点:一是试题切入角度小,以对全诗的理解为基础,离不开景、情、境;二是文字浅易,抒发的是人之常情,如山水情、故园情、别离情等。但答题结果却年年不尽如人意,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答题不规范,容易漏掉一些要点,以致于只能“意会”而不能有效地“言传”。
答题自然要根据试题要求给出相应的答案。就古诗鉴赏题而言,大体上可归纳出以下几种问答模式。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个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我们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感伤”的具体内容。
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 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日普照,春风徐来;四野青绿,花草飘香;燕子筑巢,鸳鸯相依 (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或恬静优美)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暂得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第二种模式 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或一句)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答题示例: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
象。你同意这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字,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诗中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时难舍难分的酸楚(步骤三).
[2007年9月6日讲义]
第三种模式 关键词类问题型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能构成全诗的线索,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表达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我们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答题示例:(2006年辽宁高考题)
东 坡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石多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此诗为苏轼被贬黄洲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洲居住与耕作之所。
1、 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本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出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
2、前人评此诗认为“铿然”一词是解读全诗的关键,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
答:“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一、二句所写的月下东坡宁静清幽的氛围形成了鲜明对比;联系前句对道路坎坷的交代,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
点绛唇
李清照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语. 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
1、有认认为“愁”是字是本诗的“词眼”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说明理由.
答:同意.全词由写寂寞之愁,到写伤春之愁,到写伤别之愁,到写盼归之愁,层层深入地写出了女子心中的万千浓愁.
2、古人盛赞此词“情词并胜,神韵悠悠”,请从“情” 、“词”(炼字、炼词等) 两个角度分析说明.
这是一首闺怨词,上片抒寂寞伤春之情,下片抒伤别盼归之情,可谓以情胜.上片写春去花落,下片言人去不归,中间用“雨”字联接,用“愁”贯穿其中,结构严谨; “柔肠一寸愁千缕”用夸张和对比手法,“遍” “断”二字极尽炼字之妙,真切地表现了固守在深闺中的孤独寂寞的女子的浓重愁绪,可谓以词胜.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
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2002年高考题)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第四种模式 分析语言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等.
答题步骤:(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春 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2007年9月8日讲义]
第五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
表达技巧又称艺术技巧,是对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和结构技巧的统称。鉴赏时,就要分析诗歌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这些表达技巧在诗歌中表达了什么内容,起了什么作用,产生了什么效果等。高考对表达技巧的考查重在表达效果方面,常从这个角度设题。复习时我们必须储备以下表达技巧方面的知识。
表达技巧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技巧。表达技巧分为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篇章结构四大类。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如“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托物言志,如《蝉》中“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卜算子. 咏梅》等咏物诗;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描写手法主要有:(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干尺,不及注伦送我情”。反衬又有以动衬静,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以声衬寂,如“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3)对比。如“洛阳访才子, 江岭作流人”。 (4)白描。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古诗中经常出现的修辞技巧有:(1)比兴。比,就是打比方。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兴就是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2)比喻。(3)拟人。(4)夸张。(5)双关。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6)用典。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表
达
技
巧 修
辞
方
法 1、常见方法:比喻、比拟、借代、排比、夸张、对偶、反问、设问等;2、易混辞格辨析及修辞作用。
表
达
方
式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其中重点是抒情和描写。
抒情: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2、间接抒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咏史言志、怀古伤今、即事感怀等)。
描写:点面结合、正侧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明暗结合、工笔细描、粗笔勾勒、乐景写哀、哀景写乐、诗画结合等。
表现手法 1、赋、比、兴(创作方法);2、寄托、讽喻、联想、想象、铺陈、象征、含蓄、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等。
篇章结构 1、首句标目、卒章显志、首尾呼应、总分结合;2、层层深入、伏笔照应、过渡铺垫等。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或艺术技巧,或艺术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早 行
[宋]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达技巧?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天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抒写了诗人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的情怀(步骤三)。
[05年全国卷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
重要节日。
(1)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心情?(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答:(1)“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2)①作者采用虚实结合的方法主要通过一幅想像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之情的。②本诗的语言朴实无华(或平易通俗)。作者以口语入诗,想像出家人思念我这远行之人的画面,以此真切地表现了浓浓的乡愁。
[05年全国卷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
答问题。(8分)
雨后池上
刘 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答:(1)作者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来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雨后池塘的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这形象的比喻,生动地表露了诗人对雨后池塘优美景象的喜爱。(2)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美。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优美的雨后池塘春景图,同时流露出恬静、悠然、喜悦的情怀。
从2002年起高考语文卷把“古诗阅读鉴赏”放到第Ⅱ卷以主观题的形式进行考查,《考试说明》对此明确提出了两点要求: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综观六年来的高考试题,有两个明显特点:一是试题切入角度小,以对全诗的理解为基础,离不开景、情、境;二是文字浅易,抒发的是人之常情,如山水情、故园情、别离情等。但答题结果却年年不尽如人意,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答题不规范,容易漏掉一些要点,以致于只能“意会”而不能有效地“言传”。
答题自然要根据试题要求给出相应的答案。就古诗鉴赏题而言,大体上可归纳出以下几种问答模式。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个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我们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感伤”的具体内容。
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 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日普照,春风徐来;四野青绿,花草飘香;燕子筑巢,鸳鸯相依 (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或恬静优美)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暂得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第二种模式 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或一句)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答题示例: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
象。你同意这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字,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诗中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时难舍难分的酸楚(步骤三).
[2007年9月6日讲义]
第三种模式 关键词类问题型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能构成全诗的线索,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表达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我们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答题示例:(2006年辽宁高考题)
东 坡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石多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此诗为苏轼被贬黄洲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洲居住与耕作之所。
1、 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本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出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
2、前人评此诗认为“铿然”一词是解读全诗的关键,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
答:“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一、二句所写的月下东坡宁静清幽的氛围形成了鲜明对比;联系前句对道路坎坷的交代,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
点绛唇
李清照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语. 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
1、有认认为“愁”是字是本诗的“词眼”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说明理由.
答:同意.全词由写寂寞之愁,到写伤春之愁,到写伤别之愁,到写盼归之愁,层层深入地写出了女子心中的万千浓愁.
2、古人盛赞此词“情词并胜,神韵悠悠”,请从“情” 、“词”(炼字、炼词等) 两个角度分析说明.
这是一首闺怨词,上片抒寂寞伤春之情,下片抒伤别盼归之情,可谓以情胜.上片写春去花落,下片言人去不归,中间用“雨”字联接,用“愁”贯穿其中,结构严谨; “柔肠一寸愁千缕”用夸张和对比手法,“遍” “断”二字极尽炼字之妙,真切地表现了固守在深闺中的孤独寂寞的女子的浓重愁绪,可谓以词胜.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
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2002年高考题)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第四种模式 分析语言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等.
答题步骤:(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春 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2007年9月8日讲义]
第五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
表达技巧又称艺术技巧,是对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和结构技巧的统称。鉴赏时,就要分析诗歌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这些表达技巧在诗歌中表达了什么内容,起了什么作用,产生了什么效果等。高考对表达技巧的考查重在表达效果方面,常从这个角度设题。复习时我们必须储备以下表达技巧方面的知识。
表达技巧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技巧。表达技巧分为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篇章结构四大类。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如“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托物言志,如《蝉》中“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卜算子. 咏梅》等咏物诗;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描写手法主要有:(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干尺,不及注伦送我情”。反衬又有以动衬静,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以声衬寂,如“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3)对比。如“洛阳访才子, 江岭作流人”。 (4)白描。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古诗中经常出现的修辞技巧有:(1)比兴。比,就是打比方。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兴就是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2)比喻。(3)拟人。(4)夸张。(5)双关。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6)用典。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表
达
技
巧 修
辞
方
法 1、常见方法:比喻、比拟、借代、排比、夸张、对偶、反问、设问等;2、易混辞格辨析及修辞作用。
表
达
方
式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其中重点是抒情和描写。
抒情: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2、间接抒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咏史言志、怀古伤今、即事感怀等)。
描写:点面结合、正侧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明暗结合、工笔细描、粗笔勾勒、乐景写哀、哀景写乐、诗画结合等。
表现手法 1、赋、比、兴(创作方法);2、寄托、讽喻、联想、想象、铺陈、象征、含蓄、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等。
篇章结构 1、首句标目、卒章显志、首尾呼应、总分结合;2、层层深入、伏笔照应、过渡铺垫等。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或艺术技巧,或艺术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早 行
[宋]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达技巧?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天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抒写了诗人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的情怀(步骤三)。
[05年全国卷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
重要节日。
(1)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心情?(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答:(1)“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2)①作者采用虚实结合的方法主要通过一幅想像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之情的。②本诗的语言朴实无华(或平易通俗)。作者以口语入诗,想像出家人思念我这远行之人的画面,以此真切地表现了浓浓的乡愁。
[05年全国卷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
答问题。(8分)
雨后池上
刘 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答:(1)作者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来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雨后池塘的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这形象的比喻,生动地表露了诗人对雨后池塘优美景象的喜爱。(2)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美。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优美的雨后池塘春景图,同时流露出恬静、悠然、喜悦的情怀。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1-01-30
展开全部
比如这首诗——过陈琳墓 温庭筠
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古坟。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怜君。
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
1,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
2用地上无人识我,地下有灵懂我作对比,用霸才有主与霸才无主作对比,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郁闷凄凉的感情。
如果是情景交融的,就得先结合诗中的意象简单描绘一下意境,再说明表达了什么感情。
这两种是一般考试常考的。如果你真的想进取,还是去问你们老师吧。
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古坟。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怜君。
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
1,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
2用地上无人识我,地下有灵懂我作对比,用霸才有主与霸才无主作对比,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郁闷凄凉的感情。
如果是情景交融的,就得先结合诗中的意象简单描绘一下意境,再说明表达了什么感情。
这两种是一般考试常考的。如果你真的想进取,还是去问你们老师吧。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1.阐述大致的意思
2.说明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2.说明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