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修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作者:【齐济头条号】特约嘉宾黄佐鸿老师
原标题:《聪明反被聪明误:杨修卖弄小聪明作死》
杨修,字德祖,今陕西华阴人,太尉杨彪之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文学家。杨修自幼聪颖好学,非常渊博,建安年间被推选为孝廉,不久改任郎中。后来担任曹操的主簿(掌管文书的佐吏),才华出众,聪明过人,“是时,军国多事,修总知外内,事皆称意。”杨修很受曹操器重,也可以说是当时大家都赏识的人。然而,这样一个有才气,颇得主子信任的人,却在曹操死前,给找了一个罪名杀了,留给后世许多猜想与不解。
杨修
杨修是曹操的谋臣,但他并不了解曹操的个性。乃至于经常做出自作聪明、自以为是的表现,引起曹操的不满,甚至是厌恶和忌恨,可以说杨修是因小聪明作死的。
有人送给曹操一盒奶酪(或者是果子酪),曹操吃了一点,就在酥盒上写了“一合酥”三字给大家看,没有人看懂是什么意思。按照顺序传到杨修那里,杨修就让大家分食之,大臣们不敢吃,杨修自己带头吃了一口,说:“曹公是叫我们每人吃一口啊,有什么好犹豫的?”曹操脸上虽有喜色,但心中却大为不快。
杨修是丞相府主簿,当时正好在修建丞相府,快要竣工时,曹操亲自前来视察。看完之后,曹操叫人在门上题了一个“活”字就离开了。杨修看见以后,就立刻叫人把门拆了。他说:“门里加一个‘活’字,是一个‘阔’字,魏王是嫌门太阔了。”重新建成以后,曹操又来视察,很是高兴,就问工匠何解此意,答曰:“幸有杨主簿赐教。”曹操口中说好,心里却更加忌恨杨修了。
网络图
杨修一生最不自量力的事,是犯了古代文人的大忌,参与夺嫡之争。曹操选接班人,在曹丕与曹植之间选择。杨修开始一直辅佐曹植,多半因为揣度曹操会立曹植。曹植失势后,他又想开溜,这都是小聪明的表现。这种小聪明常常使他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杨修很喜欢揣度曹操的心思,常常替曹植预先设想许多问题,并写好答案。每当曹操有事询问时,便把事先准备好的合适答案抄录送上去,希图给曹操“才思敏捷”的印象。然而时间长了,曹操便起了疑心,派人一查,就查出了原因。从此便对曹植有了看法,对杨修则更是厌恶之极。
前面几个例子,都证实了杨修的小聪明,属雕虫小技,无伤大雅。但是,公元219年,杨修在军中的表现则让曹操大起杀心,杨修就一命呜呼了。话说曹操亲率大军,出兵汉中准备和刘备决战一场。谁知刘备据险死守不战,曹操欲攻不得进,欲守无所据,战守无策,进退两难。有一天部下向他请示军中口令,竟答应以“鸡肋”。杨修听了后,立即收拾行装。大家忙问何故,杨修说:鸡肋这玩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主公是打算回家了。一时间,军中人员都做撤退准备,无心恋战。第二天,曹操闻之,以“造谣生事,动乱军心”将杨修斩首。大约相当于泄漏军事机密罪、结党营私罪和妖言惑众罪。
据说,杨修临死前曾对人说:“我固自以死之晚也。”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他死都未明白,他为何死的。他以为他的死,是受曹植的牵连,其实不是。
杨修不明白,他的主子曹操是一代奸雄。作为曹操这样的独裁者,猜忌心和防范心都是很重的。他希望的是自己能够完全控制住别人的思想行动,而最忌恨的,便是别人猜透他的心思。可是身边就有这样一个聪明人,偏偏喜欢猜测他的思想,且每次都能猜中,这实在太恐怖了。这让他不止是郁闷,而是忌恨!
所以说杨修的死因还是因为他太过聪明而挑战了曹操“天威莫测”的底线,以曹操的性格,拔除这个钉子,是早晚的事情。所以,虽然杨修并没有犯什么大错,但他必须死已经是曹操心里早有的心思了。
聪明人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有大智慧的,一种是有小聪明的。有大智慧的人,才是真正聪明的人,这种人表面上看并不聪明,反应也不是十分敏捷,也不善于随机应变,但是他们善于思维,看问题十分深远,所以很少失败。大智若愚,说的就是这种人。这类人也善于隐藏自己的“聪明”,比如刘备。而那些小聪明的人,往往很机灵,思维敏捷,善于随机应变,口舌伶俐,一看就给人以极聪明的感觉。但是这类人常常在小事上聪明,在大事上却缺乏深谋远虑,没有远见。这类人常常喜欢卖弄自己的聪明,处处表现自己。也能够赚取许多小便宜,但是常常吃大亏。
生活中这类小聪明的人不少!其实,杨修就是被“小聪明”作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