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结交朋友?
先来说说“朋友”这个概念。这里我不用一些精确的定义来谈什么叫“朋友”,人类的语言文字在很多时候就是很模糊的,一千个人对“朋友”的理解都不一样。先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谈起。人类的需求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这个理论大家都听得耳朵起茧了,很多文章绕来绕去都要提到这个。没办法,太经典了。哈哈。
其中“社交的需求”非常有意思,一来说明交朋友是人的天性,二来其他几种需求很多时候都是围绕“社交的需求”来实现的。道理很简单,从远古时代的原始社会开始,人类不断和大自然作搏斗,到后来取得的种种文明成果,无不与人类的群居生活息息相关。大多数情况下,一个人只有不脱离群体才能真正生存下去,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如果将“社交的需求”列为上述需求的核心,一点也不过分。我们在野外采集果实,对抗野兽,多一个帮手,都比单打独斗要强得多;而如果我们脱离了群体,哪怕是自己研究出了相对论,没有人看你的文章理论,你的“尊重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也无从谈起,更是毫无意义。为什么像Facebook等社交网站能在互联网的发展中大行其道?其潜在的逻辑就在这里。
另一方面,“社交的需求”往往又是以其他几种需求为目的的。从来没有听说过某人会为了“社交”而社交。说得更粗俗一些,有人交男女朋友是为了生理上的需求,混社会的结交警察朋友是为了获得保护(安全需求),富人之间交朋友可以不为利益,但总得让社会大众认可(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只不过,交友的方向性、目的性、主动性、关系紧密程度上有较大的差别。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紧密程度,最强的当然就是直系血缘关系,其次就是家族关系(近亲、远亲),第三就是朋友关系。而在现代社会,有了更多的分工合作机会,朋友关系的紧密程度有时候会更胜于家族关系,而造成这种情况的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我上面提到的:“利益”。当我们东方人讲了几千年的“天道、人道”的时候,西方人就一针见血的总结出来了:A country does not have permanent friends, only permanent interests.(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这句话出十九世纪英国首相帕麦斯顿,后来丘吉尔引用了一下。
而我们从小到大,这个国家和社会对我们的教育,往往都比较正统,一谈到交朋友这个事情,就只会从人的品性出发,大谈什么“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以同利为朋”,忠诚、仗义、不计较利益得失才是真朋友,提到利益分配就是小人。当然,我不是否定这些应该作为我们的为人之道、交友之道,而是在现代更为纷繁芜杂的商品社会,我们对“朋友”的理解不应该局限于此。正如我前面提到的,交朋友的目的,最终还是要实现上述的几种需求,只谈精神上的需求,不谈其他需求,这是不符合人性的。
而很多时候,一些伪君子会以这些道德之名,做出对朋友的伤害之实。特别是在商业活动中,大谈“好朋友”,而故意回避利益关系,这样的人要引起警惕。在东方,往往以朋友之间的“道德”来约束合作关系;而在西方社会,很早就以契约制度、契约精神来处理。道理很简单,仅从道德上评判朋友的好坏,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无从证伪和证实的;唯有相对完善的契约制度,才能够从一定程度上保障彼此的利益。
接着说“如何扩大对你‘有用’的朋友圈?”这个问题。首先,你自己要成为对朋友“有用”的人。如果你自身的素质不高,自己就是一个百无一用的“废材”,谁愿意和你交朋友?孟尝君食客三千,也是有意识的结交朋友,最危难关头,还是“鸡鸣狗盗”之徒救了自己。朋友圈的层次,也是随着身着的层次提高而提高的。自己如果是一个市井之流,结交的朋友也不会好到哪去;而自己如果不断努力,提升自我素质(包括学识、经济地位、社会地位),那么结交朋友的层次也会越来越高。
其次,在提升自我素质的过程中,要不断通过一些方式宣传自己、包装自己,让大众认知、认可。而要达到这种效果,就要利用好一些平台。在过去,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等,是最容易让大众了解你的渠道,而现在各种新媒体十分发达的时代,方式方法更多。很多时候,发表一篇有思想的文章,制作一段有趣味的视频,到知乎上回答一些有价值的问题,都会让你触接到与你同层次或更高层次的人,这些人在将来或许都对你事业有所帮助。
第三,有选择性的、有针对性的在现实中参加一些社交活动。我其实并不赞同有些所谓“宅男”的做法,大多数时间都泡在网上,闭不出户。诚然,虚拟社会可以结交到一些朋友,但现实社会与虚拟世界,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紧密联系的。很多时候,虚拟世界中的朋友,只能形成一种弱连接关系;而现实社会中的种种活动,可以把这种弱连接关系转化为强连接关系。所谓“一起同过窗,一起扛过枪,一起嫖过娼”,这个话丑理不丑。更何况,朋友的品性如何,很多时候是在碎片化的交流过程中体现出来的。至少现在的科学技术,还无法用虚拟世界完全代替现实社会的各种场景。
而为什么说要有“选择性的、有针对性的在现实中参加一些社交活动”呢?这是因为我们的精力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什么朋友的聚会都要去参加。水往高处流,人往高处走。如果我们不加以选择,一是耗费精力,二是低素质的朋友圈对自己的成长会形成不良的影响,三是不同的朋友圈会形成不同的闭环和排他性,甚至会有冲突。
第四,对朋友的交往,既要加以选择,但同时也要对别人的某些价值观、为人处事风格作一些适当的妥协,至少在精神上能够兼收并蓄。有的人,头脑一根筋,清高自傲,非白即黑,接受不了一些灰色的东西;有的人,在做事方法上直来直去,不擅于去“打弯洞”;有的人,性格偏激,受不了一点点委屈,吃不得一点亏像这些,就很容易影响结交朋友。
以上几点,重点还是在要放在第一点,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
朋友是吸引来的,你有什么样的思想和格局,就会吸引到什么样的朋友。不是靠什么阿谀奉承,或者所谓的成全朋友牺牲自己利益换来的。
最完美的朋友是互惠双赢,这个理念也适用我们经商做企业。这就是终极平衡点。
你别抱着很强的目的性 现用现交 你先对人家好 就是利他是最好的利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