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学就轻松了”,害了多少人
1、信奉上了大学就轻松
关于当代大学生的校园生活,有许多奇妙的黑话。
比如“只要胆子大,一周七天假”,比如“上课不过就是换个地方玩手机”,再比如“没有逃课挂科过的大学生活不完整”。
颓废和堕落像是一种流行病,在这群刚满18岁的年轻人中悄然蔓延着。
他们的生活里没有了升学压力和老师家长的监管,于是就借着“上了大学就要好好玩”的名头,实实在在地挥霍着青春。
大概是因为捆绑了十几年的束缚突然解锁,“自我管理”这项技能,他们迟迟没有学会。
当他们奉着“反正都考上大学”了的想法,把大学校园当做肆意玩乐的场所时,恶果也在悄然酿成。
2、那些死在大学里的人
正在念大学的那些年轻的成年人们,总是自嘲着自己离智商最巅峰的时间已经过去了。他们表示,高中的自己会做英语数学物理历史生物化学等等九门课程,上了大学后却真的成了“不学无术”的人。
“我的智商已经开始下降了”,这是他们常用的理由,从来没有反思过这句话的科学性。
3、高分进大学,低能被淘汰
除了体质下降,还有更多放纵自己的后果在等着大学们。
2014年春节期间,位于成都西南交大九里堤校区里的长椅上,一个年轻的“流浪汉”已连续三晚在这里过夜了。八年前,这个年轻的“流浪汉”以近650分的高分,成为凉山某县的理科状元,考入了中国科技大学。他叫做刘宁,考入中国科技大学的他毕业后,却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开始自甘堕落,在街头流浪。
4、被一句话毁掉的中国学生
2016年,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2名正在读大学或大学已毕业受访者的调查显示,83.1%的受访者在大学期间有过逃课经历,50.8%的受访者有过找别人替课的经历。
有过逃课经历的受访者表示,逃课的主要原因是上课时间和其他活动时间冲突(37.3%),其次是考核不严格,去不去上课都无所谓(31.8%)。其他原因依次为:懒惰(31.1%)、不喜欢任课教师(28.1%)、认为课程本身不重要(27.5%)、更喜欢自学(20.9%)、课程太难不想学(12.3%)、课程太简单不需要上课(10.9%)等。
可以看出,“懒惰”,“去不去无所谓”,“不重要”,“不想学”和“不喜欢任课老师”这样有些任性的借口,成为了绝大多数大学生逃课的主要理由。
相比较高中时的固定教室,固定时间,固定班主任与任课老师,大学的上课安排的确给了大家更多的自由。正是这种自由,成为了高考压力反弹的宣泄口。
按照中国家庭的惯例,孩子考上一个好大学仿佛就是教育的终极目标。
在孩子进入幼儿园那天开始,就已经进入高考备战状态。无论是想进重点初中,重点高中,重点班火箭班甚至“清北班”,所有的箭头都指向一个地方:好大学的入口。
正因为如此,在被高考这两个整整压了十八年的孩子们,被父母严加管教“不许这个不许那个”,连看世界的机会都被剥夺。于是,刚刚进入大学的他们,就会发现来到了从未见过的乌托邦。
迫切的升学压力,家长老师时时刻刻的监督,以及严苛到每小时的时间管理没有了。就像长时间被压迫的弹簧一样,松绑解放的心情可见一斑。
但是正因为如此,这样的反弹也是剧烈的,甚至毁灭性的。
5、别让大学成为堕落的开始
如果只是因为家长老师的一句话就给自己“松绑”,再把过错推到别人身上,只会错上加错而已。
怎么调整管理这个现象,需要不止一方的努力。
对于大学生来说,进行自我管理比进行学术学习更加重要。
现在大学的许多通识课程中,都会教大学生们如何进行时间规划,生活管理,和心理健康辅导。
但是,这些课程只能起到辅助作用。真正要把效果落实在学生身上,还要靠个人努力。
最有效的方法可能是树立目标,无论是接下来的学业深造,还是找工作,一旦认清现实所需要的资格门槛,自然不会轻易懈怠。
但改善“一上大学就堕落”情况的根源,不能仅从大学生身上找问题。
如果高校对学术“放羊一般”放松管理,对作弊、逃课和挂科等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则是更大的不负责任。
高等教育不应该成为木桶的一处短板,严格有效的管理,才能为社会输送有用的人才,不让“状元毕业后找不到工作”的事重演。
事后劝退是无奈中的无奈,只有在堕落发生前进行“治疗”,才能把这块病根除掉。
而家长和老师们,在替孩子们构建高考前的精神支柱,也要在18岁之后,帮他们做好“为人生长久规划”的心理准备。
高考的压力的确需要释放,但是如何合理的减压,才是更加需要思考的地方。把受到重压的孩子突然丢出去不管不顾,只会造成反效果。
最重要的是教育孩子,高考不是终极的人生目标,而终极的人生目标,就是“人生”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