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know-base.cdn.bcebos.com/lxb/notice.png)
两袖清风的于谦的故事有哪些?
于谦是明朝著名的民族英雄和诗人。他曾先后担任过监察御史、巡抚、兵部尚书等职。于谦作风廉洁,为人耿直。 谦生活的那个时代,朝政腐败,贪污成风,贿赂公行。当时各地官僚进京朝见皇帝,都要从本地老百姓那里搜刮许多的土特产品,诸如绢帕、蘑菇、线香等献给皇上和朝中权贵。
明朝正统年间,宦官王振以权谋私,每逢朝会,各地官僚为了讨好他,多献以珠宝白银,巡抚于谦每次进京奏事,总是不带任何礼品。
他的同僚劝他说:“你虽然不献金宝、攀求权贵,也应该带一些著名的土特产如线香、蘑菇、手帕等物,送点人情呀!”于谦笑着举起两袖风趣地说:“带有清风!”以示对那些阿谀奉承之贪官的嘲弄。两袖清风的成语从此便流传下来。
《入京》
明代: 于谦
绢帕麻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译文:
绢帕、蘑菇、线香这些东西本是供人民享用的,可是因为贪官污吏的搜刮,它们反而给人民带来了灾难。所以我什么也不带,只带两袖清风去朝见天子,免除百姓的不满。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明英宗时,贪鄙成风,地方官进京,不带重金厚礼是办不成事的。时任地方巡抚的于谦,却每次进京都是两手空空,连绢帕麻菇之类的土特产也不带上一点。并口占《入京》此诗。
绢帕、蘑菇、线香都是他任职之地的特产。于谦在诗中说,这类东西,本是供人民享用的。只因官吏征调搜刮,反而成了百姓的祸殃了。他在诗中表明自己的态度:我进京什么也不带,只有两袖清风朝见天了。诗中的闾阎是里弄、胡同的意思,引申为民间、老百姓。
于谦,字廷益,号节庵,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汉族,明朝浙江承宣布政使司杭州钱塘县人。因参与平定汉王朱高煦谋反有功,得到明宣宗器重,担任明朝山西河南巡抚。明英宗时期,因得罪王振下狱,后释放,起为兵部侍郎。
土木之变后英宗被俘,郕王朱祁钰监国,擢兵部尚书。于谦力排南迁之议,决策守京师,与诸大臣请郕王即位。瓦剌兵逼京师,督战,击退之。论功加封少保,总督军务,终迫也先遣使议和,使英宗得归。天顺元年因“谋逆”罪被冤杀,谥曰忠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华历史贤臣:两袖清风·于谦
1、为官清廉
正统年初,杨士奇、杨荣、杨溥主持内阁朝政,都很重视于谦。于谦所奏请的事,早上上奏章,晚上便得到批准,都是“三杨”主办的。到了“三杨”去世,太监王振开始掌权,作威作福。
肆无忌惮地招权纳贿。百官大臣争相献金求媚。每逢朝会期间,进见王振者,必须献纳白银百两。若能献白银千两,始得款待酒食,醉饱而归。而于谦每次进京奏事,从不带任何礼品。
有人劝他说:“您不肯送金银财宝,难道不能带点土产去?”于谦潇洒一笑,甩了甩他的两只袖子,说:“只有清风。”
2、救时之相
于谦小的时候,他母亲最爱给他梳两角之髻。有一日一位名叫兰古春的和尚看见于谦,便戏称:“牛头喜得生龙角。”
哪知于谦机敏异常,当下便脱口说道:“狗口何曾出象牙。”虽然回了和尚,但是年幼的于谦回到家中,还是让母亲不要再给自己梳两角髻了。
过了没几天,竖着三角之髻的于谦 与兰古春再次相遇,兰古春又开玩笑道:“三角如鼓架。”于谦愤愤回了句:“一秃似擂槌。”
两个对子让兰古春极为惊异,细观于谦长相,回到佛 寺对其师傅说:“此儿救时之相也。”而后来于谦在“土木堡之变”的应对,也正应了“救时之相”的箴语。
3、志惊鬼魂
于谦为诸生时,每日里读书都读到深夜。这一晚于谦照例秉烛夜读,窗户外突然出现了一个巨人,举着扇子希望于谦能给他题一首诗。那时候于谦喝 了点小酒,有些微醉,也不觉此事惊异。
接过扇子,便大笔挥就:“大造乾坤手,重扶社稷时。”巨人大惊,悲跃而去,却原来巨人是一个鬼魂,他 所持的扇子实际上就是一片芭蕉叶。
4、秀才智对
于谦为弟子员时,接巡按三司坐一寺中,有人指责殿中大佛说:“三尊大佛,坐狮坐象坐莲花。可以为对。”
于谦对曰:“一介书生,攀凤攀龙攀桂 子。”等出了寺庙,兵士问他对了什么,他回到:“两卫小军,偷狗偷鸡偷苋菜。”实在有趣。
5、于谦出生传说
于谦一生都在家里恭恭敬敬地供奉文天祥的遗像和牌位,就像供奉自己于家的祖先一样,甚至比供奉自家的祖先还要虔诚。据传于谦出生前的那个晚上,他的父亲于仁做一个梦。
梦见一个绯袍金幞的神对他说:我感动于你们于家对我的供奉,也感动于你们于家一门忠义,所以我文天祥打算转世投胎,来做你们于家的子嗣。
于仁听了这话,大吃一惊,赶快口称逊谢,说不敢当。但梦中那位金神说完转眼就不见了。于仁醒来不久,于谦就出生了。
而于仁之所以给孩子起名叫“谦”,就是“以志梦中逊谢之意”。 就是说对于文丞相的盛意,他心里还一直惴惴受之不安。
据说,于谦当"兵部侍郎"时,有一次巡抚河南。其时朝中宦官王振专权,骄横跋扈,贪赃纳贿,无所不用其极。地方官进京或京官奉差外出回京,都须向他献纳金银珠宝等贡品礼物,如若不然,就会遭到种种非难、打击和排挤。于谦对王振的不法妄为,早已十分厌恶。这次回京之时,有人私下劝他带些绢帕、蘑茹、线香之类的土特产品?送给权贵们作个人情。于谦听了哈哈一笑,当即展纸挥毫,赋诗一首:
绢帕茹蘑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然后,他果然不带一物,两袖清风地上路了。由此,"清风两袖" (或曰"两袖清风" )这个成语便常常被用来形容正直、清廉的品行。
两袖清风是一个成语,
读音是liǎng xiù qīng fēng,
意为两袖中除清风外,别无所有。比喻做官廉洁。也比喻穷得一无所有。 现多数比喻为官清廉、不贪赃枉法严于律己的人。
解释
两袖中除清风外,别无所有。称誉为官清廉。
由来
古人穿的衣服,没有有口袋。平民百姓的衣襟向右掩,在腰间束带,随身携带的散碎东西可揣在怀里。官员则穿长衫,袖子特别宽大,便于放些银两、诗词文章等。古代的贪官污吏却是把受贿的钱财放进自己的衣袖里。倘若官吏廉洁,没有贪赃枉法受贿,衣袖当然是空的,只有“清风”,所以“两袖清风”就成为表官员廉洁的借用语了。
于谦的为官清廉
于谦是明朝著名的民族英雄和诗人,他不仅在政治和军事上有着卓越的贡献,而且在个人品德上更是廉洁自律的典范。于谦自幼便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他的家族世代为官,并以文天祥为榜样,要求后辈忠肝义胆,报效国家。于谦十几岁时所作的诗《石灰吟》就表达了他清白做人的决心:“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1
两袖清风的由来
于谦为官清廉,不畏强暴,刚正不阿。在他任职期间,他不仅自己廉洁自律,还积极打击贪污腐败的行为。当他的同僚劝他进京奏事时带上土特产以方便结交权贵时,他幽默地回答:“我就带两袖清风。”这句话后来成为他的代名词,也成为了形容官员清廉的成语“两袖清风”的来源356。
不受贿赂,坚持原则
于谦在担任山西巡抚时,他的儿子于冕13岁生日时,他写诗鼓励儿子要勤读经史、孝敬长辈。这反映了他在家庭中也注重道德品质的培养。于谦在官场上的清廉更是闻名,在他60岁寿辰时,门口送礼的人络绎不绝,但他坚决拒收所有贺礼147。
于谦的牺牲与遗言
尽管于谦一生清廉正直,但他的清廉也得罪了朝廷中的贪官。在贪官的诬陷下,皇帝撤了他的官职,并要问他的罪。在狱中,于谦写下了那首著名的诗:“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首诗不仅表达了他对自身信仰的坚守,也是他对世人的最后遗言345。
结语
于谦的清廉故事不仅为他赢得了“于青天”的美誉,也深深地影响了后人。他的廉洁自律、刚正不阿的品格,在明朝乃至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于谦的事迹告诉我们,一个真正的清官不仅要有能力、有智慧,更要有坚定的道德信念和毫不妥协的正义精神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