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三顾茅庐之前曹操也曾三请诸葛亮,为什么曹操没有成功呢?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首先刘备三顾茅庐之前,曹操并没有三请诸葛亮,至少史书和演义都没有记载。以诸葛亮当时的名声,还达不到让曹操来三请的地步。不过,即使曹操来三请,诸葛亮多半也不会跟他去的。
为什么呢?这就要说说诸葛亮的志向。
公元前3世纪初的中国“群雄割据,战乱不止”。究其本源,是作为天下政治中心的大汉朝廷本身处于混乱,所谓“朝纲失振,民不聊生”,天下赖以安定的统治秩序和社会制度遭到破坏,老百姓也就在这种唯暴力是尊的新环境下苦苦挣扎。要想消除这深重的灾难,只能寄希望于“重振朝纲,兴复汉室”,恢复中央政权的地位和权力,重建政治、军事和社会秩序。
诸葛亮本人,在生命的前四分之一屡经丧乱,颠沛流离;在随后的四分之一安居于隆中。他切身体会着乱世给民众带来的惨痛命运,并从中磨砺出自己的志向。
那便是:辅佐一位明君,安定天下,从乱世之中再造太平。
而曹操,是否符合这个要求呢?当时曹操先后灭了吕布、袁术、袁绍等势力,已经完全占有汉江、长江以北,长安以东的广大区域,号称“三分天下有其二”。他麾下军队众多,文武如云,与诸葛亮同年的皇帝——汉献帝刘协同志也是曹操手中的傀儡。毫无疑问,这是当时最强力,最有希望统一的一家。
那么,诸葛亮为何不投曹操?
其一,曹操才能是第一流的,但品行太霸气了。自从196年把汉献帝迎接到许昌之后,飞扬跋扈,不但朝政一手把持,甚至对不听话的大臣也想杀就杀,想免就免,把汉献帝欺负得够呛。到200年矛盾就来了个总爆发,汉献帝密下“衣带诏”,叫岳父董承除掉曹操,结果事情败露,董承被杀,曹操还带兵进宫把董承的女儿董贵妃杀了,汉献帝苦苦求情都没用。
至少在当时的天下人看来,这就是欺君罔上,所谓“托名汉相,其实汉贼”。诸葛亮目睹了秩序破坏下的民生惨剧,他的志向是要恢复这个秩序。曹操这种“颠覆式的重建”,他是无法接受的。
其二,曹操太过残忍,诗里面说得悲天悯人,打起仗来屠城杀降眼都不眨。最出名的自然是为报父仇攻打徐州时的暴行。诸葛亮本身就是琅琊人,故乡也曾被曹军蹂躏,曹操在他心中一定有一个负面的烙印。
所以,诸葛亮也就不会投奔曹操了。在诸葛亮看来,曹操的强势是对秩序的破坏而非修复。在他的战略规划里,曹操是被定性为需要击败的“终极大魔王”。
至于有人说诸葛亮嫌曹操手下人才已经很多,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这个顶多算次要原因。
为什么呢?这就要说说诸葛亮的志向。
公元前3世纪初的中国“群雄割据,战乱不止”。究其本源,是作为天下政治中心的大汉朝廷本身处于混乱,所谓“朝纲失振,民不聊生”,天下赖以安定的统治秩序和社会制度遭到破坏,老百姓也就在这种唯暴力是尊的新环境下苦苦挣扎。要想消除这深重的灾难,只能寄希望于“重振朝纲,兴复汉室”,恢复中央政权的地位和权力,重建政治、军事和社会秩序。
诸葛亮本人,在生命的前四分之一屡经丧乱,颠沛流离;在随后的四分之一安居于隆中。他切身体会着乱世给民众带来的惨痛命运,并从中磨砺出自己的志向。
那便是:辅佐一位明君,安定天下,从乱世之中再造太平。
而曹操,是否符合这个要求呢?当时曹操先后灭了吕布、袁术、袁绍等势力,已经完全占有汉江、长江以北,长安以东的广大区域,号称“三分天下有其二”。他麾下军队众多,文武如云,与诸葛亮同年的皇帝——汉献帝刘协同志也是曹操手中的傀儡。毫无疑问,这是当时最强力,最有希望统一的一家。
那么,诸葛亮为何不投曹操?
其一,曹操才能是第一流的,但品行太霸气了。自从196年把汉献帝迎接到许昌之后,飞扬跋扈,不但朝政一手把持,甚至对不听话的大臣也想杀就杀,想免就免,把汉献帝欺负得够呛。到200年矛盾就来了个总爆发,汉献帝密下“衣带诏”,叫岳父董承除掉曹操,结果事情败露,董承被杀,曹操还带兵进宫把董承的女儿董贵妃杀了,汉献帝苦苦求情都没用。
至少在当时的天下人看来,这就是欺君罔上,所谓“托名汉相,其实汉贼”。诸葛亮目睹了秩序破坏下的民生惨剧,他的志向是要恢复这个秩序。曹操这种“颠覆式的重建”,他是无法接受的。
其二,曹操太过残忍,诗里面说得悲天悯人,打起仗来屠城杀降眼都不眨。最出名的自然是为报父仇攻打徐州时的暴行。诸葛亮本身就是琅琊人,故乡也曾被曹军蹂躏,曹操在他心中一定有一个负面的烙印。
所以,诸葛亮也就不会投奔曹操了。在诸葛亮看来,曹操的强势是对秩序的破坏而非修复。在他的战略规划里,曹操是被定性为需要击败的“终极大魔王”。
至于有人说诸葛亮嫌曹操手下人才已经很多,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这个顶多算次要原因。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