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经典文学作品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质docx

 我来答
seven10240313
2018-08-03 · TA获得超过376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424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129万
展开全部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中学语文课程中的文学教育以其独特的价值越来越受到青睐。它一方面有助于语文学科的建设,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个体的发展。初中语文新教材的全面实施和新课标的出台预示着文学教育将走出边缘化地位。然而,在应试教育视野下,文学教育理论建设的滞后,语文教师文学素养的缺失,使得文学教育的价值一直缺位。如何实施文学教育,使之超越单一的语文工具论,培养学生基于人的终身需要以及和谐发展所必备的语文素养,使之真正走出边缘化身份。首先要体现文学教育的个性,“要把文学课上成文学课”,文学教育的目的、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等应有它自身的特点。其次,要加强中学文学师资的培养和培训,以促进和提高广大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和文学教学能力,更好地从事文学教育。
一、研究背景
1.国外,20世纪40年代,哲学经历了本体论时代和认识论时代,.转向了语言学时代,从而带动了整个世界的美学、文艺学等人文科学都发生了“语言学”转向。文学,作为语言的艺术,成了诸学之学,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另一方面,以视象化、表象化、零散化为特征的后现代文化影响着正在成长中的青年一代懒于深思、浅尝辄止。鉴于此,西方教育者,试图通过文学教育构建学习者的人文素养、语言素养和思维素养。
2.国内,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全世界基础教育评估的最新统计显示,我国的基础教育位居世界157位。目前,第8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全国各地走向深入。本次课改最核心的改变是课程功能的改变,即由过去单纯强调知识和技能转向同时关注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笼罩下的文学教育误入舍本逐末的歧途,文学仅仅成了传授知识的“案例’,和训练语文能力的“情境’,文学阅读教学往用繁琐的分析讲解、五花八门的基础知识、花样百出的练习题代替诵读和领悟,把美的对象肢解成知识零件,道德片断或政治概念。文学教育亟需力克时弊,恰当定位。
3.青少年时代是人的一生中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的中间地带。6150万中学生(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信息部提供的数据,中国青年研究,1996, 11)是文学作品虔诚的接受者,他们渴望通过文学去感受文明的冲突,达到心智澄明,解除应试桎梏下的精神饥渴。文学的功能是作用于人的灵魂的,文学阅读影响着青少年素质中最基本,最核心的部分――价值观、审美观、道德观和人生观。阅读过程既是被吸引,被感动的过程,也是认知世界、自我观照的过程。因而对于人的成长十分重要。同时,文学阅读又要求阅读主体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思维能力和相应的知识储备。因此,引导中学生“读什么”和“怎么读”便成为文学教育的重要内容。
4.在今天这个大众文化盛行的时代背景之中,新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语境对传统语文教育尤其是阅读教学提出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挑战。语文教育要勇敢地面对这一挑战,并承担起传承优秀文化、建构学生人格、培养语文素养的人文教育重任,就必然要回归到那些积淀了人类思想精髓和民族文化精华的经典文本之中,通过经典阅读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修养,完成语文教育所肩负的历史使命。
二、《在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课题研究的理论构思
(一)有关定义的界定及表述
1.经典
简单说来,构成经典的条件不是单一的,可以分为内在条件和外在条件。也就是说文本既要有自身所具有的能构成经典的品格和特性,又需要借助一定的外部因素来确立它的经典地位。
从一般意义上说,经典作品之所以可以称得上是经典,其自身必须具有内在的超越性,也就是说经典本身无论在内容、语言上都具有不同于一般性文本的深度和广度,打动人心的独特的内在魅力。
卡尔维诺曾对经典下过这样的定义:“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它们对读过并喜爱它们的人构成一种宝贵的经验,但是对那些保留这个机会,等到享受它们最佳状态来临是才阅读它们的人,它们也仍然是一种丰富的经验。”
2.文学
“创作主体运用形象思维创造出来的,体现着人类审美意识形态特点并实现了象、意体系建构的话语方式。文学在外延上包容着诗歌、小说、散文、戏剧文学、影视文学等具体文学样式出现的可供接受的文本。”文学是民族的心史,文学是诗化的哲学,文学是人类想象力的优美体现。
3.语文素养
“何谓素养?素,有‘向来’之意。故‘素养’,一般指平时的修养和训练。由此观之,语文素养的含义,也就是对语文有长久的修养和训练的意思。”
《标准》对“语文素养”的内容要素做出了如下的具体解说:“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知道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4.对新课标“阅读的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阅读理念的认识
新课程标准提出“阅读的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阅读理念,是以巴赫金的现代对话理论作为基础的。对话理论认为,作者与读者的关系,就其本质而言,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阅读行为也就意味着在人与人之间一种对话和交流的关系。这种对话和交流是双向的、互动的,互为依存条件的,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读者的阅读,尤其是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正是一种共同参与以至共同创造的过程。在文学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多重对话关系,如学生与作者(文本)的对话,教师与作者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这些对话都为学生的个体阅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但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体。学生与作品形成对话是其余几重对话的基础。学生在阅读中成了审美主体,他们在文学作品中获得了与作者同样的言语满足,良知启迪和情感激动,他们成为真正的读者,意味着在文学艺术的氛围里超越了现实和功利的羁绊,成为“幻想生活”的新主角。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