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研究程度
2020-01-19 · 技术研发知识服务融合发展。
呷村-有热矿区地处三江横断山脉的高寒山区,自然地理和交通条件差,20世纪80年代前属地质工作空白区,自80年代起才先后开展了较系统的地质工作。
1.2.1 区域地质和化探工作
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本区先后开展了区域地质调查、矿点检查及矿产综合普查等工作。1972~1976年间,四川省地质矿产局第三区域地质调查队先后开展了1:100万昌台幅和1:20万昌台幅区域地质调查,对区内的地质、矿产勘查提供了宝贵的基础资料。呷村矿床于1973年由四川省地质矿产局第三区域地质调查队发现以来,先后有四川省地质矿产局108地质队(以下简称108地质队)(1977~1984年)、四川省地质矿产局403地质队(以下简称403地质队)(1987~2011年)在此开展过地质勘查工作。自矿山开采以来,先后有青海西部矿业地质勘查公司、青海西部地质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湖南省有色地质勘查局二一七队和四川鑫银公司进行过矿山基建和矿山地质工作。
化探工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1982年108地质队开展了1:5万土壤化探工作,在本区圈出Cu、Pb、Zn、Ge、As、Ag元素组合异常。1987年化探队开展的昌台幅1:20万区域化探扫面工作,圈出了呷村-有热-神山Pb、As、Zn、Ba、Au、Ge、Ag、Cd元素综合异常,异常面积42km2,异常包括呷村-神山,长度>10km。
1.2.2 矿产地质工作
呷村矿床最早于1973年由四川省地质矿产局第三区域地质调查队一分队在开展1:20万昌台幅区域地质调查时发现,1973~1976年进行了矿点检查工作。1977~1984年,108地质队根据区调和矿点检查资料,对呷村矿床进行了普查工作,于1984年提交了详细普查地质报告,肯定了呷村为一大型火山岩型银多金属矿床。1987年,由403地质队开展进一步的详细地质普查和勘探工作,于1993年提交了矿区勘探地质报告,探获银1800多吨,认为矿床为海相火山喷发-热液沉积型矿床。
有热矿区位于呷村矿床南部,在呷村矿床勘查阶段,曾零星做过一些地质工作,但不系统。1993年后,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国家加大了呷村矿床外围有热、神山、东山脊及农都柯等远景区的找矿力度,为有热矿区地质勘查奠定了基础。
1)1996年开始至1998年实施了“白玉县神山-东山脊银多金属矿普查”项目,包括外围有热沟。主要开展了地表地质填图及少量工程揭露,对有热沟异常进行了地质、偶极幅频激电、X荧光综合剖面测量,肯定了异常的存在。
2)1998年至1999年国家下达资源补偿费项目“有热-农都柯银、铅、锌矿普查”、国土资源部定向项目“四川白玉及相邻地区银多金属矿床物化探方法研究”和国家科技攻关项目“重要类型银多金属矿床快速定位预测的综合示范研究”,在有热沟开展进一步的地表追索和浅表工程揭露,同时开展了多种物探实验,进一步证实了本区含矿层位的连续性。
3)2000~2003年403地质队开展了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义敦岛弧带白玉至得荣银锡多金属矿产资源评价”与“四川白玉赠科-昌台铜铅锌矿评价”工作,包括有热沟的矿产评价。重新部署有热沟银多金属矿的地质评价工作,根据已知地物化成果,进行了深部异常体和成矿规律的系统研究。
4)2005年403地质队首次与四川鑫源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在有热矿区范围内,开展了地质测量、物探、探槽和深部钻探验证,认为“有热与呷村矿床同处呷村复式倒转背斜内,区内火山机构发育,呷村含矿火山沉积岩系向南延至有热矿区,是呷村外围找‘呷村’的最佳靶区”。
5)2008~2010年在以往工作成果基础上,403地质队开展了1:2000地质修测、激电测深及可控音频大地电磁测深(AMT)、深部钻探等勘查工作,对矿体进行了较系统的控制,获得了大量的新资料,初步圈定出3个铅锌矿(化)体。至2009年底,初步探获(333+334?)矿石量284.61万t,其中Pb金属量5.29万t,Zn金属量5.94万t,Cu金属量2846.11t,Ag金属量47.72t(四川省鑫源矿业有限责任公司,2010)。
6)2011年继续由403地质队承担找矿工作,钻探施工了ZK39A01、ZK5501、ZK3107和ZK1901等4个钻孔。其中,ZK5501在776.64~785.16m进尺控制到厚5.92m的铅锌矿体,平均品位Cu0.25%、Pb1.97%、Zn2.25%、Ag 63.15×10-6。ZK3107在411.85~435.96m、743.62~758.01m进尺亦控制脉状、网脉状铅锌矿,Pb+Zn品位在1%~3%之间。ZK1901于371.00~522.30m进尺控制多处呈脉状、网脉状产出的铅锌矿体,厚1~7.78m,Pb+Zn品位在4%左右。以上工程在原基础上新增(334?)矿石量98.20万t,其中Pb金属量1.83万t,Zn金属量2.72万t。根据已有探矿工程,对有热矿区已知矿体的资源储量进行概略估算,合计探获Pb+Zn(333)+(334?)矿石量358.80万t,其中Cu金属量0.61万t,Pb+Zn金属量17.68万t,Ag金属量105.67t。
物探综合测井方面,通过井中磁测和井中激电工作,圈定多个磁性体和极化体。认为推测出的磁异常均是由于井壁的挤压破碎带引起,激电异常都是由井壁的碳质或金属硫化物矿化引起,所以不存在井旁盲矿体引起的异常。井、地大功率充电测量方面,在平面上圈定4个异常,其中M1、M2、M3三个区域内异常主要由矿体引起,且规模较大,有很好的找矿前景;从异常分布特征推测区域内异常呈“尖灭再现”的规律;在31、39、39A、47、55勘探线上圈定10个异常体,结合测区地质特征综合分析认为DT31-2、DT39-2、DT39-3、DT39A-2、DT47-2、DT55-1号异常体为矿致异常,有较好的找矿前景。
1.2.3 科研工作
自呷村矿床发现以来,许多科研单位对其进行了研究,发表了大量相关的论文,出版了一些专著。代表性的科研专著有《四川呷村银铅锌矿床》(徐明基等,1993)、《川西藏东地区三叠纪沉积构造演化》(侯立纬等,1991)、《四川西部义敦岛弧碰撞造山带与主要成矿系列》(侯立纬等,1994)、《三江地区义敦岛弧构造-岩浆演化与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侯增谦等,1995)、《三江义敦岛弧碰撞造山过程与成矿系统》(侯增谦等,2003)。内部科研和勘查报告有《四川省白玉县呷村银多金属矿床成矿条件及矿床特征研究报告》(四川省地质矿产局呷村银矿专题组,1991)、《四川省白玉县呷村银多金属矿床详细普查地质报告》(108地质队,1984)、《四川省白玉县呷村银多金属矿区银矿勘探地质报告》(403地质队,1993)。
上述研究认为呷村超大型银多金属矿床为VMS型矿床,产出在义敦岛弧带弧间裂谷内的昌台火山-沉积断陷盆地内,其形成主要受控于俯冲造山期火山岛弧的形成演化过程;具有容矿火山岩系+硫化物矿体+喷气-化学沉积岩“三位一体”特征。初步查明了矿化分带结构具有“层状矿席+层控网脉状矿带式”的特征。矿化蚀变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块状矿体下盘含矿酸性火山岩系发生强烈蚀变,围绕网脉状矿化带形成蚀变岩筒和相应的蚀变分带。认为金属元素的空间分布和富集机制严格受海底凹陷盆地的基底张性断裂和热水喷口位置控制。后期构造对矿体改造较大,似层状矿化体可能是构造“重构”的结果(段克勋,1983;叶同庆,1991;徐明基等,1993;403地质队,1993;侯增谦等,1991,2001;李佑国等,2001;鲁婷等,2008)。
2009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提交了《四川呷村银多金属矿床及有热矿区成矿预测研究》(曹新志,2009),认为呷村矿床和有热矿区的主要含矿层位并不对应,有热矿区矿化带是呷村矿床第Ⅶ沉积韵律单元向南延伸的结果;呷村矿区现存控矿构造样式(控矿构造格架)主体为一楔冲构造。对矿体空间定位规律从平、剖面分布特征、侧伏特征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和总结。
上述区域地质、矿产勘查和科研工作,为本次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工作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