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经典章节读后感,最好10篇以上600字左右 200
《水浒传》中经典章节读后感,最好10篇以上600字左右内容包括该章的名称,主要人物及性格特点。谢谢大家了!...
《水浒传》中经典章节读后感,最好10篇以上600字左右内容包括该章的名称,主要人物及性格特点。谢谢大家了!
展开
3个回答
展开全部
6000个字勒,兄die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水浒传》观后感(一):对新版水浒之零星印象之一
名著总是名著,经得起反复地品,最近偶然看了几集新版电视剧《水浒传》,又重新燃起了对于《水浒》的热情,或者这热情从来没有熄灭过。
“拳打镇关西”、“智取生辰纲”以及“风雪山神庙”,都是高中语文课本里就有的。后来自己读《水浒》,最喜欢有女性出场的几节故事,也喜欢“火并王伦”,“杨志卖刀”等精采片段。
其实严格追究起来,我似乎没有资格评论《水浒》,因为不管是原著还是两版电视剧,都没有从头到尾细细看完过。原著开头的前几十回反复细细看过几遍,都是好汉们未上梁山前的经历,喜欢读那些充满生活气息的故事,到了后来好汉们纷纷上了梁山,开始东征西讨地打仗,就看不进去了,对那些打打杀杀的战争故事提不起兴趣。看电视剧也基本一样,只挑着看了前半部分的若干集。
之前提不起兴趣看新版,也是因为新版《水浒》刚筹拍还未推出时,即大造声势,各路媒体闻风而动,作了些相关节目报道之类。我当时偶然看到一个电视访谈节目,访谈对象是在新版水浒里演潘金莲的甘婷婷,好象也有演西门庆的杜淳。时间长了,记不大清了。只记得甘婷婷说:导演要求她与杜淳要表现得象“干柴烈火”。我听了顿时打消了看新版电视剧的念头:因为之前就早被某些盲目模仿欧美片的国产剧倒了胃口:西方人性格shuai真,感情表达直接,热情燃烧起来可能会象影视作品中表现的那样,互相撕扯衣服,恨不得一把火把彼此燃烧贻尽。但中国人也照搬这样的情景未免可笑,那样的举动符合东方人的个性吗?男人或者会,女性会吗?一点矜持羞涩皆无?
于是认定了这个导演是个庸才,弄不出什么好东西。
不过,最近,在豆瓣上看到新剧的评分不算低,就看了几集,确实比我原来预想得稍好。但与央视98版比,确有许多不足。
与老版的相比,新版情节拖沓,正可谓“英雄气短,儿女情长”。
好汉情事不是不可以表现,但表现得那么粘粘糊糊,牵牵扯扯,根本不符合人物性格,一点儿都不爽利,连我这个女流看着都嫌烦。比如林冲与林娘子,固然是模范夫妻,感情甚笃。但是,把一个留守妇女托付与一个出家人照顾,岂止有悖常理,简直荒唐。之后又因为妻子之死而迁怒于鲁智深,拔刀相向。那还是林冲吗?《水浒》里最能忍辱的英雄,在新版电视剧里成了个不晓事爱冲动的meng汉。而且看得出,新版不是没有借鉴过老版,老版有几处改编的神来之笔,例如风雪山神庙里,林冲梦到林娘子,新版也用了,并稍作改动,改得比旧版更妙些:林冲的梦境更浪漫也更符合生活经验:新死之人,神魂会去最后望一眼至亲至爱的人。
中视版的选角也象在与央视版的较劲:演员几乎个个比老版的更漂亮,偏卢俊义除外。真是咄咄怪哉。玉麒麟最应该由帅哥来演。新版好汉虽相貌标致却阳气杀气不足。或者怪不得导演,现代人确实是日益雌化弱化了。导演或者是“颜控”,或者是为了迎合观众口味。(特别留意看了下,新版的演员大都是南方人,例如演武松的陈龙是上海人,演林冲的胡东是浙江人,演晁盖的吕良伟是香港人。怪不得演员们纷纷叫苦,说拍戏时快被冻死了。)新版的宋江也比老版的标致硬朗,有锋芒。使宋江这个原著中不讨喜的人物多了几分魅力。李雪健的宋江,虽其貌不扬,却锋芒内敛,胸有滔略,外形和气质都更符合原著对宋江的刻画,是真枭雄该有的样子。宋江是深谋远虑的,深谙权谋的,而晁盖,是没机心的直性人。只想过江湖好汉的快意人生,并不想弃恶从善改邪归正,对于梁山的未来,并无明确地打算。于是不明不白却恰逢其时地死了,到底被宋江取而代之。
另外,新版有些细节也欠推敲:比如好汉身上的纹绣,一看之下着实令我吃了一惊——竟是些花花草草。而非凶神猛兽。燕青身上花枝招展倒也罢了,鲁智深身上的刺青竟也是些花草鸟虫,不由得人不吃惊打怪。再有就是好汉桌上的菜肴:份量少,菜色鲜,是典型的精致小菜,哪有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江湖豪侠气?看到那里,我不由一叹:真是一方水土一方人呐,连《水浒》也可以拍得这么秀气。
《水浒传》观后感(二):好新潮的水浒,好正派的小潘!
刚看完武大郎 武松 潘金莲 西门庆 王婆的故事,看完很是失望,导演从一开始就决心要把潘金莲描写成清纯的良家妇女,从演员的选材上就可以看到,甘婷婷那白眼球过多的眼睛里充满了纯情之意,而在戏里她的到处出轨只是因为自己的命运不济,当武松怒杀潘金莲的时候,背景音乐再次想起了那凄美,充满无辜色彩的音乐。
可是原著的潘金莲在哪里呢?原著里潘金莲自从嫁给大郎之后,便已开始偷汉子,“无般不好,为头的爱偷汉子”这是清河县居民对潘金莲最真实的写照。而后搬到阳谷县更是变本加厉,难道这一切只是因为她的机遇不济?当看见大郎的亲弟弟武松之后,再次动了淫欢之心,对武松多次勾搭。在潘金莲的眼里,只有淫欲和贪念,没有任何道德伦理之感,可是这一切在新的水浒传里则有了其所谓的重新定义,潘金莲不再是那个人尽可夫的荡妇,而是一个纯情,对爱情充满向往,因生活所逼,被迫才出轨的良家女子,当每次潘金莲想起武松辱骂她贱人一词的时候,潘金莲则充满可怜的哭泣 说道:“ 我不贱! 我不贱!”并每次伴随着凄凉的音乐,那纯情的脸上,写满了无辜。如果罗贯中和施耐庵还活着,想必定不会把版权卖给这个新导演。因为原著的定义很清楚,小潘的滥交,起决定因素的是她本身纵欲的本性。
潘金莲道德的“重新定义”只是新水浒众多定义的一部分,但是
在一部古典名著,确切的说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里,做如此之大的改动,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在现在这个浮躁的社会,在中国这个奇特制度的社会下,媒介们只管赚钱盈利,并不考虑对社会的影响,看看非诚勿扰这个非常受欢迎的栏目,想必有不少观众只是去看乐子,知道这里面都是假的,只是为赚取收视率。但是仍有更多的人从这个栏目去建立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可以试想一下,如果当中华民族都充满了马诺那样的人时,这个社会将会变成什么样?当涉世未深的孩子看着这样的潘金莲时,对未来的成长和人格的定义会有怎样的影响呢?
也许,把新水浒传当成一部流行电视剧来看可以打五分,但是当作史诗正剧来看,那则完全是对历史名著的侮辱!
《水浒传》观后感(三):好汉的挽歌(六):难兄难弟
新版中林冲和卢俊义是一个师父教出来的同门师兄弟。林冲是水浒主要人物中第一个上梁山的,卢俊义恰巧是最后一个。殊途同归,也真算得上是一对难兄难弟。
林冲是个隐忍的人,也可以说是窝囊。窝囊到什么程度?原著中描写高衙内将林娘子骗至陆虞候家中欲施强奸,林冲闻讯赶到后,竟不直接踹门进去揍那无赖,还“立在胡梯上,叫道:‘大嫂!开门!’”,莫不是在给高衙内发信号,叫他赶快逃走?相比之下,西门庆与潘金莲通奸,武大郎闻讯赶到后,却第一时间“抢到房里边,用手推那房门时,那里推得开,口里只叫得‘做得好事!’”武大郎是个弱者,事到临头尚且有这份血性;林冲空有一身本事,关键时刻却畏葸不前,连武大郎都不如,哪里算得上英雄?大概是编导也看不惯,新版林冲倒是直接冲进去,也亏高衙内腿脚利索,省却了发信号的麻烦,才稍稍有了些英雄气概。
自秦以后,中国进入帝国时代。由于战争不再成为社会生活的主要方面,因此军人的地位不断降低。即便是在所谓的强汉盛唐,汉武帝征伐大宛的“天兵”,主要是由囚犯和“恶少年”组成的;唐玄宗专用胡将胡兵御边,酿成安史之乱。而宋代重文轻武,又是历代之最。宋朝有所谓“配军”制度,是以罪犯充军的方式来召集兵员。水浒中凡脸上刺字的罪犯,都被骂作“贼配军”,军人在社会上是个什么形象,也就不问可知了。林冲个性中有窝囊的一面,与军人地位低下,处处受气,不得不凡事小心谨慎,忍字当头的风气是分不开的。
然而这种隐忍,退让,并没有给他的命运带来任何转机。只是为了他干儿子的淫欲得到满足,高俅就可以动用国家机器的力量来迫害一个无罪的军官,而作为司法部门的开封府,竟也不敢稍有忤意,只是府尹动了恻隐之心,才免了死罪;林冲刺配沧州,在野猪林险遭不测;下了大牢,为了十两银子棒打洪教头,只为不吃那致残的杀威棒;看守草料场,又差点被贼人纵火烧死……无一处不暗伏杀机,真可谓步步惊心。最后风雪山神庙一节,先抑后扬,林冲的愤怒就像草料场的大火,在瞬间被点燃,花枪如破空之电,把前几回郁积的暴力全都释放出来,真有说不出的痛快。读至此处,每每为之快意。新老两版电视剧,在风雪山神庙的演绎上都不约而同,把陆谦变成高手,愤怒秒杀于是变成了拖沓的打斗,结局还是那个结局,然而远不如原著凌厉。
走投无路的林冲,在朱贵酒店的粉壁上写下了一首诗:
仗义是林冲,为人最朴忠。
江湖驰闻望,慷慨聚英雄。
身世悲浮梗,功名类转篷。
他年若得志,威镇泰山东!
与宋江杀气腾腾的“他日若遂凌云志,血溅浔阳江口”相比,林冲的诗又是另一番境界——他本是个老实人,没什么野心,只想安安稳稳过日子,享受小公务员的平淡生活。即使当了强盗,也只不过就是“威震泰山东”,除了高俅高衙内,没想报复谁。上了梁山,他又不受王伦待见,寄人篱下,似乎做回了窝囊废。吴用上山后,一眼便看出林冲的憋屈,便撩拨得他杀了王伦。林冲当时说的一句话值得玩味:“到这个份上我林冲还有什么不敢的?”哎,只有逼到绝路上,豹子头才有个豹子胆!接下来的晁盖宋江时代,是林冲一生最扬眉吐气的几年,作为山寨老资格的头领和最强的骑兵将领之一,他颇受器重,几乎参加了梁山所有重大战役,屡立奇功。那张苦逼脸,也终于露出了难得的笑容。然而好景不长,当宋江放走高俅,接受招安,连李逵,武松都没二话,唯独林冲的反应最为强烈。老版直接安排他气死,让投降派宋江手上又添了一笔血债,而新版的林冲,是黯然辞别的,他不愿再回到那黑暗的体制内,与不共戴天的仇人同朝为官,听其节制。在这一点上,林冲是毫不妥协的,这也是他的伟大之处。
相形之下,卢俊义可算是林冲的高级版。原著中他只不过是一个大土豪,新版中将他塑造为一个有勇有谋的将领,曾随童贯征辽。卢俊义的作战方略是自引一军做诱饵,引辽兵出战,然后童贯大军自侧后包抄,里外夹击,定可成功。想不到童贯想独吞功劳,故意按兵不动,坐视卢俊义孤军奋战,卢俊义后来虽大难不死,却也不得不解甲归田。其实经历这种遭遇的又何止他一人?卢俊义之前,潘美与杨业的故事自不必赘述。就连大名鼎鼎的狄青,也因为面刺金印,有功而不得用,被欧阳修弹劾“武臣掌国机密而得军情,岂是国家之利!”,被罢去枢密使,最后忧愤而终。欧阳修是忠良贤达,尚且如此狭隘,更不用说高俅童贯这样的贪官奸臣了。卢俊义之后,果然又有岳飞十二道金牌之事,可见忠义之士多不得善终,乃是中国政治的常态。
新版中,林冲曾在火烧草料场后伤感道:“娘子,我们再也回不去了……”即便回去了又如何?即便没碰上高衙内,林教头也许能成为林统制,林都监,也许也可以拥有万贯家财,然而身处末世,他又能避得过奸臣的冷箭,保得住这苦心经营的家业吗?看看卢俊义的结果,就知道答案。表面上看,卢俊义的厄运是梁山的阴谋,然而,如果官府是公平讲理的,那么卢俊义也不难把这件事解释清楚。可惜中国的官府,从来都是喜欢“吃大户”的。所谓“有了政权就有了一切,什么百万富翁亿万富翁都可以打倒”,千真万确。随便做个冤案,便叫玉麒麟倾家荡产,身败名裂,可见有产者在中国是多么没有安全感。当初送林冲上沧州的撮鸟公人是董超薛霸,送卢俊义去沙门岛的,还是董超薛霸;一样的百煎滚汤洗脚,结果好汉的猛恶林子,也四处可见。原著中甚至连二者的判词都一模一样,一字未改。朝廷官府害人早就是轻车熟路,标准化操作流程,无论林冲还是卢俊义,说到底都是朝廷千方百计走流程送上梁山的。
“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梁山好汉但凡结义盟誓,无非这两句话。然而真正主动践行的,却寥寥无几。林冲卢俊义这一对难兄难弟,自然也没有死在同一天。倒是给他们洗脚的董超薛霸死在了一块儿,也真难说到底谁“来生一个妈”了。
《水浒传》观后感(四):忠义宋江,厚黑亦宋江。
还是很喜欢张涵予版本的《水浒传》。
小时候看到的只是打来打去,八仙过海。
宋江确是个官迷,从一开始就可以看出,他非要强调自己是郓城县的第一名押司。结果被人嘲笑。
小吏的失落感,更激发了他的疏财仗义,结交江湖好汉,无法尽忠报国,这样“义”字就更重了。
似乎他寻找到了自己的路径,由义到忠,可以说宋江开始是拼命不演义上山,后来实在逼上梁山时候,其实已经有招安的想法,说起来也是给各位好汉找个归宿,找到梁山的出路。
一将功成万骨枯,需要很多的炮灰,需要很多人垫背。最终还是成全了忠义双全,“参天忠义”,建立祠堂,世代可以享用冷猪肉。
宋江能够赢取江湖上的威名,确实不简单,孝义疏财。
厚黑二字,在遇到晁盖时候就明显了。晁天王明显内功弱爆了。
我看到更多的,还是忠义二字。
参天忠义。
鲁智深,武松跟佛门的缘分,或许更多是因为二人以前确实杀人如麻,罪孽深重。一场轰轰烈烈过来,最终顿悟自性。
《水浒传》观后感(五):误读水浒(一)
水浒的世界
突然忽发异想,想起来再读水浒,之所以说再读水浒,是因为前几年很多人都品读了N次水浒了,有名的有无斋主人的《“黑话”水浒》、十年砍柴的《闲话水浒》,易中天如日中天的时候也出过他很如日中天很多年前写的关于水浒的片段,还有很多人或者水煮或者细说,真是热闹得很,之所以叫“误读水浒”,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吸收了很多前辈高人的看法,又融入了我自己的一些观点,想必错误甚多,请大家批评指正。
很多学者分析《水浒》时,把它当成一次农民起义来解释,只是在下陋见,这根本算不上一次农民起义,因为它没有一个颠覆社会的纲领,说白了就是宋大哥领着我们干什么?地球人都知道宋大哥口口声声要“替天行道”。
我们国家大的朝代,诸如秦、两汉、隋唐、元、明的更迭无一不是自下而上的揭竿而起动摇了王朝的根基,虽然朝代的灭亡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政治黑暗。但宋朝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朝代,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史学家在争论到底是唐朝还是宋朝是封建社会的巅峰,但有一点是肯定的,纵观大宋一朝,政治空气之开明是整个封建王朝中最好的,它的灭亡,与其说是女真的骁勇善战,不如说是游牧文明对农业文明的一种侵袭,对我们来说,处于中国经济、文化巅峰的宋朝的灭亡是一种落后生产方式取代一种先进生产方式的无奈。
宋朝是个很有意思的朝代,它的让人向往是因为它的开国皇帝,发动陈桥兵变的赵匡胤,我们国家有一个古老的传统,臣子叛君大都会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典型的例子是书生王莽的改制,弄得自己身败名裂,连他早年的折节恭俭都被人说成是精心设计的,“周王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年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这首唐诗将他钉在史上恶人的柱子上,连王莽称帝程序的“合法性”都没人提了。
说远了,赵匡胤从一对孤儿寡母的手中夺取了帝位,比起王莽来心黑手辣不是一点点,可是我们的民间还流传着正面评论他的评书,我小时候就是听过《赵匡胤演义》,这难道真应了那句话“历史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后来读书才觉得,还是历史伟大,只有它会公正评价每一个过客。请看这样一则史料:太祖勒石,锁置殿中,使嗣君即位,入而跪读,其约有三:
一、 保全柴氏子孙,不得因有罪加刑;
二、 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之人;
三、 不加农田之赋。
誓约中,严重地警告说:子孙不得背弃上述誓言,否则是为不祥,将遭天谴。
在五千年华夏文明史中,这是唯一一份出自皇帝之手的、带有人性光辉的誓约。其意图在于约束自己的子孙不要作恶。据说,这块刻着誓约的石碑,置于太庙寝殿的夹室内,封闭甚严。新天子继位时,朝拜完太庙,必须礼启后,跪着默诵誓词。届时,只有一个不识字的内侍跟随,其他人只能远远恭候。因此,除了历任皇帝,没有人知道誓约的内容。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金国人为了搜罗战败赔款,将帝国皇宫宫门全部打开,人们才一睹其神秘容颜。据说,该石碑高约七、八尺,阔约四尺余。乃大宋帝国的祖宗家法,世世传承。
在中国所有世代里,只有宋太祖赵匡胤,以至高无上的开国皇帝之尊,给自己的子孙留下了这样的誓约,这也是宋朝的可爱。曾经看过这样的话语:“昏(暴)君杀人,圣君既杀人又诛心”、“三流的皇帝让人敢怒不敢言,譬如明末的崇祯;二流的皇帝让人敢言不敢怒,譬如唐宋诸帝(大部分如是);一流的皇帝让人既不敢怒也不敢言,譬如康熙等”。但我一直拒绝认可康熙是千古一帝,因为他治下唯独缺少人性的光辉。
名著总是名著,经得起反复地品,最近偶然看了几集新版电视剧《水浒传》,又重新燃起了对于《水浒》的热情,或者这热情从来没有熄灭过。
“拳打镇关西”、“智取生辰纲”以及“风雪山神庙”,都是高中语文课本里就有的。后来自己读《水浒》,最喜欢有女性出场的几节故事,也喜欢“火并王伦”,“杨志卖刀”等精采片段。
其实严格追究起来,我似乎没有资格评论《水浒》,因为不管是原著还是两版电视剧,都没有从头到尾细细看完过。原著开头的前几十回反复细细看过几遍,都是好汉们未上梁山前的经历,喜欢读那些充满生活气息的故事,到了后来好汉们纷纷上了梁山,开始东征西讨地打仗,就看不进去了,对那些打打杀杀的战争故事提不起兴趣。看电视剧也基本一样,只挑着看了前半部分的若干集。
之前提不起兴趣看新版,也是因为新版《水浒》刚筹拍还未推出时,即大造声势,各路媒体闻风而动,作了些相关节目报道之类。我当时偶然看到一个电视访谈节目,访谈对象是在新版水浒里演潘金莲的甘婷婷,好象也有演西门庆的杜淳。时间长了,记不大清了。只记得甘婷婷说:导演要求她与杜淳要表现得象“干柴烈火”。我听了顿时打消了看新版电视剧的念头:因为之前就早被某些盲目模仿欧美片的国产剧倒了胃口:西方人性格shuai真,感情表达直接,热情燃烧起来可能会象影视作品中表现的那样,互相撕扯衣服,恨不得一把火把彼此燃烧贻尽。但中国人也照搬这样的情景未免可笑,那样的举动符合东方人的个性吗?男人或者会,女性会吗?一点矜持羞涩皆无?
于是认定了这个导演是个庸才,弄不出什么好东西。
不过,最近,在豆瓣上看到新剧的评分不算低,就看了几集,确实比我原来预想得稍好。但与央视98版比,确有许多不足。
与老版的相比,新版情节拖沓,正可谓“英雄气短,儿女情长”。
好汉情事不是不可以表现,但表现得那么粘粘糊糊,牵牵扯扯,根本不符合人物性格,一点儿都不爽利,连我这个女流看着都嫌烦。比如林冲与林娘子,固然是模范夫妻,感情甚笃。但是,把一个留守妇女托付与一个出家人照顾,岂止有悖常理,简直荒唐。之后又因为妻子之死而迁怒于鲁智深,拔刀相向。那还是林冲吗?《水浒》里最能忍辱的英雄,在新版电视剧里成了个不晓事爱冲动的meng汉。而且看得出,新版不是没有借鉴过老版,老版有几处改编的神来之笔,例如风雪山神庙里,林冲梦到林娘子,新版也用了,并稍作改动,改得比旧版更妙些:林冲的梦境更浪漫也更符合生活经验:新死之人,神魂会去最后望一眼至亲至爱的人。
中视版的选角也象在与央视版的较劲:演员几乎个个比老版的更漂亮,偏卢俊义除外。真是咄咄怪哉。玉麒麟最应该由帅哥来演。新版好汉虽相貌标致却阳气杀气不足。或者怪不得导演,现代人确实是日益雌化弱化了。导演或者是“颜控”,或者是为了迎合观众口味。(特别留意看了下,新版的演员大都是南方人,例如演武松的陈龙是上海人,演林冲的胡东是浙江人,演晁盖的吕良伟是香港人。怪不得演员们纷纷叫苦,说拍戏时快被冻死了。)新版的宋江也比老版的标致硬朗,有锋芒。使宋江这个原著中不讨喜的人物多了几分魅力。李雪健的宋江,虽其貌不扬,却锋芒内敛,胸有滔略,外形和气质都更符合原著对宋江的刻画,是真枭雄该有的样子。宋江是深谋远虑的,深谙权谋的,而晁盖,是没机心的直性人。只想过江湖好汉的快意人生,并不想弃恶从善改邪归正,对于梁山的未来,并无明确地打算。于是不明不白却恰逢其时地死了,到底被宋江取而代之。
另外,新版有些细节也欠推敲:比如好汉身上的纹绣,一看之下着实令我吃了一惊——竟是些花花草草。而非凶神猛兽。燕青身上花枝招展倒也罢了,鲁智深身上的刺青竟也是些花草鸟虫,不由得人不吃惊打怪。再有就是好汉桌上的菜肴:份量少,菜色鲜,是典型的精致小菜,哪有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江湖豪侠气?看到那里,我不由一叹:真是一方水土一方人呐,连《水浒》也可以拍得这么秀气。
《水浒传》观后感(二):好新潮的水浒,好正派的小潘!
刚看完武大郎 武松 潘金莲 西门庆 王婆的故事,看完很是失望,导演从一开始就决心要把潘金莲描写成清纯的良家妇女,从演员的选材上就可以看到,甘婷婷那白眼球过多的眼睛里充满了纯情之意,而在戏里她的到处出轨只是因为自己的命运不济,当武松怒杀潘金莲的时候,背景音乐再次想起了那凄美,充满无辜色彩的音乐。
可是原著的潘金莲在哪里呢?原著里潘金莲自从嫁给大郎之后,便已开始偷汉子,“无般不好,为头的爱偷汉子”这是清河县居民对潘金莲最真实的写照。而后搬到阳谷县更是变本加厉,难道这一切只是因为她的机遇不济?当看见大郎的亲弟弟武松之后,再次动了淫欢之心,对武松多次勾搭。在潘金莲的眼里,只有淫欲和贪念,没有任何道德伦理之感,可是这一切在新的水浒传里则有了其所谓的重新定义,潘金莲不再是那个人尽可夫的荡妇,而是一个纯情,对爱情充满向往,因生活所逼,被迫才出轨的良家女子,当每次潘金莲想起武松辱骂她贱人一词的时候,潘金莲则充满可怜的哭泣 说道:“ 我不贱! 我不贱!”并每次伴随着凄凉的音乐,那纯情的脸上,写满了无辜。如果罗贯中和施耐庵还活着,想必定不会把版权卖给这个新导演。因为原著的定义很清楚,小潘的滥交,起决定因素的是她本身纵欲的本性。
潘金莲道德的“重新定义”只是新水浒众多定义的一部分,但是
在一部古典名著,确切的说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里,做如此之大的改动,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在现在这个浮躁的社会,在中国这个奇特制度的社会下,媒介们只管赚钱盈利,并不考虑对社会的影响,看看非诚勿扰这个非常受欢迎的栏目,想必有不少观众只是去看乐子,知道这里面都是假的,只是为赚取收视率。但是仍有更多的人从这个栏目去建立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可以试想一下,如果当中华民族都充满了马诺那样的人时,这个社会将会变成什么样?当涉世未深的孩子看着这样的潘金莲时,对未来的成长和人格的定义会有怎样的影响呢?
也许,把新水浒传当成一部流行电视剧来看可以打五分,但是当作史诗正剧来看,那则完全是对历史名著的侮辱!
《水浒传》观后感(三):好汉的挽歌(六):难兄难弟
新版中林冲和卢俊义是一个师父教出来的同门师兄弟。林冲是水浒主要人物中第一个上梁山的,卢俊义恰巧是最后一个。殊途同归,也真算得上是一对难兄难弟。
林冲是个隐忍的人,也可以说是窝囊。窝囊到什么程度?原著中描写高衙内将林娘子骗至陆虞候家中欲施强奸,林冲闻讯赶到后,竟不直接踹门进去揍那无赖,还“立在胡梯上,叫道:‘大嫂!开门!’”,莫不是在给高衙内发信号,叫他赶快逃走?相比之下,西门庆与潘金莲通奸,武大郎闻讯赶到后,却第一时间“抢到房里边,用手推那房门时,那里推得开,口里只叫得‘做得好事!’”武大郎是个弱者,事到临头尚且有这份血性;林冲空有一身本事,关键时刻却畏葸不前,连武大郎都不如,哪里算得上英雄?大概是编导也看不惯,新版林冲倒是直接冲进去,也亏高衙内腿脚利索,省却了发信号的麻烦,才稍稍有了些英雄气概。
自秦以后,中国进入帝国时代。由于战争不再成为社会生活的主要方面,因此军人的地位不断降低。即便是在所谓的强汉盛唐,汉武帝征伐大宛的“天兵”,主要是由囚犯和“恶少年”组成的;唐玄宗专用胡将胡兵御边,酿成安史之乱。而宋代重文轻武,又是历代之最。宋朝有所谓“配军”制度,是以罪犯充军的方式来召集兵员。水浒中凡脸上刺字的罪犯,都被骂作“贼配军”,军人在社会上是个什么形象,也就不问可知了。林冲个性中有窝囊的一面,与军人地位低下,处处受气,不得不凡事小心谨慎,忍字当头的风气是分不开的。
然而这种隐忍,退让,并没有给他的命运带来任何转机。只是为了他干儿子的淫欲得到满足,高俅就可以动用国家机器的力量来迫害一个无罪的军官,而作为司法部门的开封府,竟也不敢稍有忤意,只是府尹动了恻隐之心,才免了死罪;林冲刺配沧州,在野猪林险遭不测;下了大牢,为了十两银子棒打洪教头,只为不吃那致残的杀威棒;看守草料场,又差点被贼人纵火烧死……无一处不暗伏杀机,真可谓步步惊心。最后风雪山神庙一节,先抑后扬,林冲的愤怒就像草料场的大火,在瞬间被点燃,花枪如破空之电,把前几回郁积的暴力全都释放出来,真有说不出的痛快。读至此处,每每为之快意。新老两版电视剧,在风雪山神庙的演绎上都不约而同,把陆谦变成高手,愤怒秒杀于是变成了拖沓的打斗,结局还是那个结局,然而远不如原著凌厉。
走投无路的林冲,在朱贵酒店的粉壁上写下了一首诗:
仗义是林冲,为人最朴忠。
江湖驰闻望,慷慨聚英雄。
身世悲浮梗,功名类转篷。
他年若得志,威镇泰山东!
与宋江杀气腾腾的“他日若遂凌云志,血溅浔阳江口”相比,林冲的诗又是另一番境界——他本是个老实人,没什么野心,只想安安稳稳过日子,享受小公务员的平淡生活。即使当了强盗,也只不过就是“威震泰山东”,除了高俅高衙内,没想报复谁。上了梁山,他又不受王伦待见,寄人篱下,似乎做回了窝囊废。吴用上山后,一眼便看出林冲的憋屈,便撩拨得他杀了王伦。林冲当时说的一句话值得玩味:“到这个份上我林冲还有什么不敢的?”哎,只有逼到绝路上,豹子头才有个豹子胆!接下来的晁盖宋江时代,是林冲一生最扬眉吐气的几年,作为山寨老资格的头领和最强的骑兵将领之一,他颇受器重,几乎参加了梁山所有重大战役,屡立奇功。那张苦逼脸,也终于露出了难得的笑容。然而好景不长,当宋江放走高俅,接受招安,连李逵,武松都没二话,唯独林冲的反应最为强烈。老版直接安排他气死,让投降派宋江手上又添了一笔血债,而新版的林冲,是黯然辞别的,他不愿再回到那黑暗的体制内,与不共戴天的仇人同朝为官,听其节制。在这一点上,林冲是毫不妥协的,这也是他的伟大之处。
相形之下,卢俊义可算是林冲的高级版。原著中他只不过是一个大土豪,新版中将他塑造为一个有勇有谋的将领,曾随童贯征辽。卢俊义的作战方略是自引一军做诱饵,引辽兵出战,然后童贯大军自侧后包抄,里外夹击,定可成功。想不到童贯想独吞功劳,故意按兵不动,坐视卢俊义孤军奋战,卢俊义后来虽大难不死,却也不得不解甲归田。其实经历这种遭遇的又何止他一人?卢俊义之前,潘美与杨业的故事自不必赘述。就连大名鼎鼎的狄青,也因为面刺金印,有功而不得用,被欧阳修弹劾“武臣掌国机密而得军情,岂是国家之利!”,被罢去枢密使,最后忧愤而终。欧阳修是忠良贤达,尚且如此狭隘,更不用说高俅童贯这样的贪官奸臣了。卢俊义之后,果然又有岳飞十二道金牌之事,可见忠义之士多不得善终,乃是中国政治的常态。
新版中,林冲曾在火烧草料场后伤感道:“娘子,我们再也回不去了……”即便回去了又如何?即便没碰上高衙内,林教头也许能成为林统制,林都监,也许也可以拥有万贯家财,然而身处末世,他又能避得过奸臣的冷箭,保得住这苦心经营的家业吗?看看卢俊义的结果,就知道答案。表面上看,卢俊义的厄运是梁山的阴谋,然而,如果官府是公平讲理的,那么卢俊义也不难把这件事解释清楚。可惜中国的官府,从来都是喜欢“吃大户”的。所谓“有了政权就有了一切,什么百万富翁亿万富翁都可以打倒”,千真万确。随便做个冤案,便叫玉麒麟倾家荡产,身败名裂,可见有产者在中国是多么没有安全感。当初送林冲上沧州的撮鸟公人是董超薛霸,送卢俊义去沙门岛的,还是董超薛霸;一样的百煎滚汤洗脚,结果好汉的猛恶林子,也四处可见。原著中甚至连二者的判词都一模一样,一字未改。朝廷官府害人早就是轻车熟路,标准化操作流程,无论林冲还是卢俊义,说到底都是朝廷千方百计走流程送上梁山的。
“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梁山好汉但凡结义盟誓,无非这两句话。然而真正主动践行的,却寥寥无几。林冲卢俊义这一对难兄难弟,自然也没有死在同一天。倒是给他们洗脚的董超薛霸死在了一块儿,也真难说到底谁“来生一个妈”了。
《水浒传》观后感(四):忠义宋江,厚黑亦宋江。
还是很喜欢张涵予版本的《水浒传》。
小时候看到的只是打来打去,八仙过海。
宋江确是个官迷,从一开始就可以看出,他非要强调自己是郓城县的第一名押司。结果被人嘲笑。
小吏的失落感,更激发了他的疏财仗义,结交江湖好汉,无法尽忠报国,这样“义”字就更重了。
似乎他寻找到了自己的路径,由义到忠,可以说宋江开始是拼命不演义上山,后来实在逼上梁山时候,其实已经有招安的想法,说起来也是给各位好汉找个归宿,找到梁山的出路。
一将功成万骨枯,需要很多的炮灰,需要很多人垫背。最终还是成全了忠义双全,“参天忠义”,建立祠堂,世代可以享用冷猪肉。
宋江能够赢取江湖上的威名,确实不简单,孝义疏财。
厚黑二字,在遇到晁盖时候就明显了。晁天王明显内功弱爆了。
我看到更多的,还是忠义二字。
参天忠义。
鲁智深,武松跟佛门的缘分,或许更多是因为二人以前确实杀人如麻,罪孽深重。一场轰轰烈烈过来,最终顿悟自性。
《水浒传》观后感(五):误读水浒(一)
水浒的世界
突然忽发异想,想起来再读水浒,之所以说再读水浒,是因为前几年很多人都品读了N次水浒了,有名的有无斋主人的《“黑话”水浒》、十年砍柴的《闲话水浒》,易中天如日中天的时候也出过他很如日中天很多年前写的关于水浒的片段,还有很多人或者水煮或者细说,真是热闹得很,之所以叫“误读水浒”,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吸收了很多前辈高人的看法,又融入了我自己的一些观点,想必错误甚多,请大家批评指正。
很多学者分析《水浒》时,把它当成一次农民起义来解释,只是在下陋见,这根本算不上一次农民起义,因为它没有一个颠覆社会的纲领,说白了就是宋大哥领着我们干什么?地球人都知道宋大哥口口声声要“替天行道”。
我们国家大的朝代,诸如秦、两汉、隋唐、元、明的更迭无一不是自下而上的揭竿而起动摇了王朝的根基,虽然朝代的灭亡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政治黑暗。但宋朝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朝代,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史学家在争论到底是唐朝还是宋朝是封建社会的巅峰,但有一点是肯定的,纵观大宋一朝,政治空气之开明是整个封建王朝中最好的,它的灭亡,与其说是女真的骁勇善战,不如说是游牧文明对农业文明的一种侵袭,对我们来说,处于中国经济、文化巅峰的宋朝的灭亡是一种落后生产方式取代一种先进生产方式的无奈。
宋朝是个很有意思的朝代,它的让人向往是因为它的开国皇帝,发动陈桥兵变的赵匡胤,我们国家有一个古老的传统,臣子叛君大都会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典型的例子是书生王莽的改制,弄得自己身败名裂,连他早年的折节恭俭都被人说成是精心设计的,“周王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年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这首唐诗将他钉在史上恶人的柱子上,连王莽称帝程序的“合法性”都没人提了。
说远了,赵匡胤从一对孤儿寡母的手中夺取了帝位,比起王莽来心黑手辣不是一点点,可是我们的民间还流传着正面评论他的评书,我小时候就是听过《赵匡胤演义》,这难道真应了那句话“历史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后来读书才觉得,还是历史伟大,只有它会公正评价每一个过客。请看这样一则史料:太祖勒石,锁置殿中,使嗣君即位,入而跪读,其约有三:
一、 保全柴氏子孙,不得因有罪加刑;
二、 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之人;
三、 不加农田之赋。
誓约中,严重地警告说:子孙不得背弃上述誓言,否则是为不祥,将遭天谴。
在五千年华夏文明史中,这是唯一一份出自皇帝之手的、带有人性光辉的誓约。其意图在于约束自己的子孙不要作恶。据说,这块刻着誓约的石碑,置于太庙寝殿的夹室内,封闭甚严。新天子继位时,朝拜完太庙,必须礼启后,跪着默诵誓词。届时,只有一个不识字的内侍跟随,其他人只能远远恭候。因此,除了历任皇帝,没有人知道誓约的内容。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金国人为了搜罗战败赔款,将帝国皇宫宫门全部打开,人们才一睹其神秘容颜。据说,该石碑高约七、八尺,阔约四尺余。乃大宋帝国的祖宗家法,世世传承。
在中国所有世代里,只有宋太祖赵匡胤,以至高无上的开国皇帝之尊,给自己的子孙留下了这样的誓约,这也是宋朝的可爱。曾经看过这样的话语:“昏(暴)君杀人,圣君既杀人又诛心”、“三流的皇帝让人敢怒不敢言,譬如明末的崇祯;二流的皇帝让人敢言不敢怒,譬如唐宋诸帝(大部分如是);一流的皇帝让人既不敢怒也不敢言,譬如康熙等”。但我一直拒绝认可康熙是千古一帝,因为他治下唯独缺少人性的光辉。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