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把握时局,未雨绸缪?
2019-04-08 · 致力于图书出版、影视IP
知道自己将来要什么的人能在困难之前做好心理准备,能在危机之前采取积极措施,这就是未雨绸缪。
官场是受时局变化影响的。时局变,就会引得利益指南也变幻莫测。对于为官者来说,其实不管什么时候,也不管时局怎样,都会有机会存在。所谓时局不稳有时局不稳时的机会,时局安定有时局安定时的机会。这里的关键在于生意人自己懂不懂得依据时局的变化,去发现自己的机会。
这就要求学会审时度势,就是说人们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地位和客观条件,对不同的问题采取不同的方略,明智地作出自己的决策,以求利国、利民、利天下。通常说来有远见的人更容易做到审时度势。要做到有远见就要在平时多结识一批有智慧的朋友或四处游历,广览群书以增长学识。
初入仕途的曾国藩认识到了八旗绿营军的腐败无能,提出创建湘军的策略。曾国藩认为绿营军有三大弊病,已不能再完成保家卫国、安内攘外的重任。因此,曾国藩改革军制,将军队改为由将领直接控制,具有严格的军法制度的武装。此为其审时度势之一举。
曾国藩的另一审时度势之举在于他提出学习西方科技,开办洋务。曾国藩非常明白要随世变求变的道理,这一点体现在他开启洋务运动的序幕上。
自从鸦片战争中国战败以来,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中国各方面都需要彻底改革,否则难以图存。
在曾国藩的主持下,清廷开始自行造船。但万事开头难,最初的几次造船试验都失败了。这一连串的失败并没有磨灭曾国藩力图振作的意志,相反,他从失败中更看清了中国自造轮船的重要性。惟有中国自身具有能力,才能摆脱外国的挟制,达到自立自强。因此,他一方面派遣容闳采购机器,一方面也在寻找其他机会。
后来,曾国藩在制造局下附设一兵工学堂,招收中国青年入学,学习机械工程的理论与实践,培养各种人才。制造局中另设翻译学馆,专译有关制造机械船炮的西书。译成的书交印刷所大量刊印,应各方需索,广为散布。
曾国藩还与容闳等酌定留学章程。这一留学计划后来由于守旧势力的阻挠破坏,未能完全贯彻实行。不过就在这些学成归来的120名留学生当中,已涌现了一批人才,例如唐绍仪、詹天佑、容揆、梁如浩、梁敦彦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而最重要的是留学风气的开创,为落后闭塞的旧中国社会开拓了一条道路,由这里可以通往世界的新领域。从那以后,中国士子出洋留学为数日众,中国人的眼光见识也为之日广。追本溯源,曾国藩的功劳是不可埋没的。
总之,曾国藩在同治年问审时度势,顺势而行。凡制造轮船枪炮、翻译西书、派遣留学生赴美,每一项工作都凭着他的周密筹划、大力支持才得以顺利推动。他心中虽然焦急、为国担忧,但是行动上却条理分明,进展有序,不得不让人心生敬意。
由此可见,根据时局的变化看到使自己发展的机会,并多做谋划,才是明智之举。虽然未来是无法预测的,但是危难是可以或多或少感知的,所以要想不被人超越,想成为强者,就要有未雨绸缪的思想,努力把自己放在相对安全的位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