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成矿模式研究简况

 我来答
中地数媒
2020-01-16 · 技术研发知识服务融合发展。
中地数媒
中地数媒(北京)科技文化有限责任公司奉行创新高效、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坚持内容融合技术,创新驱动发展的经营方针,以高端培训、技术研发和知识服务为发展方向,旨在完成出版转型、媒体融合的重要使命
向TA提问
展开全部

在我国,矿床模型研究起步较早。20世纪30年代,老一辈地质学家对矿床分类和代表性矿床的特征进行过描述,如:谢家荣等在1935年编写的《扬子江下游铁矿志》中就描述了一些典型矿床,这是我国最早建立的铁矿床描述性模型。

20世纪60~70年代,我国地质工作者针对发现的大量矿床,提出了一系列描述性模型,揭示了矿床立体结构和共生关系,如:南岭钨矿石英脉“五层楼”模式、长江中下游“玢岩铁矿”模型、江西九瑞地区“三位一体”铜矿模型等。这一时期提出的“成矿系列”理论(程裕淇等,1979),将单个矿床模型研究扩展到区域成矿模式研究,丰富和发展了成矿模式研究,为进一步提出“成矿系列”“成矿系统”“成矿谱系”等理论(陈毓川等,2007)打下了理论基础。

20世纪80~90年代,我国出现了大量涉及矿床成矿模式和找矿标志研究的专著和文献,对成矿模式研究的概念、内容和应用(对矿床的分类)方法做了大量研究(吴承栋,1992;陈毓川等,1993;梅燕雄等,1994;裴荣富,1995;邹光华等,1996;吴承烈等,1998)。如:陈毓川等(1993)指出,成矿模式是对矿床赋存的地质环境、矿化作用随时间和空间变化显示的各类特征(包括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遥感地质)以及成矿物质来源、迁移、富集机理等要素进行概括、描述及解释,是矿床规律的表达形式,并将成矿模式分为区域性成矿模式、矿床成矿模式和找矿模型三类。梅燕雄(1994)指出,矿床成矿模式是对矿床的地质特征、时空分布、形成环境及其成因机制的高度综合和概括,它是反映矿床成矿条件和成矿规律、表达矿床研究成果的一种重要形式。一个完整的成矿模式应该包括大地构造环境、成矿地质背景、矿体地质特征、矿石类型及其物质成分特征、矿石的结构和构造、围岩蚀变类型及分带性、矿化阶段及分带性、成矿物理化学条件、矿床成因机制、找矿标志等十项内容。并提出一个新的矿床分类方法,即以“矿床类型→矿床亚类型→矿床式→矿床”为次序的分类方法。裴荣富(1995)指出,矿床模式是一组相似(或同一类型)矿床地质特征的综合表征,即通过对同一类型的每一个矿床地质特征的系统整理,归纳出具有一定理性认识的、反映该类型矿床共性的标准样式,以便为矿床地质工作者辨认该类型矿床的面貌提供参考。按照成矿地质构造背景,将中国划分为4个构造成矿域和27种成矿环境,以及与之相对应的92个不同主岩岩石组合的矿床模型,并以典型矿床命名。

进入21世纪以来,在成矿模式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丰富了成矿系列理论体系。成矿系列是指在一定的地质发展历史阶段,一定的构造单元内,与一定的地质作用有关,在不同的地质构造部位,形成的有成因联系的矿床组合,也就是在四维空间中形成的相对独立的成矿体系(陈毓川等,2001)。成矿系列更加客观地反映了矿床形成环境及矿床之间的联系,无疑对研究成矿模式以及指导找矿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还加强了对成矿作用和成矿过程的研究,丰富和发展了一系列成矿理论模型(姚敬金等,2002;赵元艺等,2007),如在“五层楼”找矿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五层楼+地下室”找矿模式(王登红等,2010),也形成了一系列与地球深部作用有关的成矿作用的新理论、新模型,如地幔柱成矿理论、碰撞造山成矿理论(陈衍景等,2001;侯增谦等,2003)。

成矿模式研究是当前矿床学研究的一个热门课题,是对矿床特征和矿床成因认识的深化。成矿模式概念的提出,是矿床学在描述性基础上发展到高度理论性的必然产物。通过建立矿床成矿模式,从复杂的成矿地质现象中精炼和概括出其中的重要特征,并分析和解释一个矿床中可能存在的几种成矿方式之间以及矿床与地质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助于深化对矿床成因的认识,形成有关成矿作用的完整概念(梅燕雄等,1994)。

成矿模式是对矿床成矿信息的简化和高度概括,它以现代地质理论为指导,系统化、模式化地对矿床进行研究,有利于把握不同矿床的基本特征并加以对比、提炼,形成更合理的矿床分类方案,促进矿床学乃至整个地学的发展。因此,矿床成矿模式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