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油页岩之间的砂体
2020-01-18 · 技术研发知识服务融合发展。
上下油页岩之间的砂体位于沙三段中部,主要分布在盘河一带,分布面积小,约65km2,砂岩平均厚度约12m,最厚处可达23m,是由湖盆西部三角洲前缘砂体滑塌而成。
一、沉积特征
岩性主要为粉砂岩、细砂岩和泥岩、油页岩互层,SP曲线为平直的泥岩基线夹齿形、指形。临80井2432.2~2442.6m为取心井段,属层序ⅢTST,为上下油页岩之间的沉积。上部2432.2~2434.2m为棕色的钙质泥岩;中部2434.2~2435.2m为薄层的灰色细砂岩、粉砂岩和泥岩互层,见透镜状层理、变形层理,相当于鲍马层序的CDE段;下部2435.2~2442.6m为灰黑色、黑色油页岩、泥岩沉积。
二、砂体展布
盘31井—盘4井—盘49井以西的唐庄、张集、杨柳寺为小型河流-三角洲沉积,物源来自西部陵县凸起,三角洲的沉积较其下部盘河砂体上部沉积时沉积范围、沉积厚度减小。砂体厚度平均10m,唐8井、盘51井最厚达28m。
浊积岩主体位于盘31井—盘4井—盘49井以东,盘26井—盘57井—临5井—临44井以西,盘5井—盘26井—盘57井以南,唐8井—盘48井—临94井—临44井以北,面积约65km2。浊积岩砂体厚度平均12米,临72井、临74井处砂岩厚度最大可达23m,向南、北、东三个方向减薄、尖灭。在盘213井、田22井、商64井、商5井、商39井、商74井、商28井周围大套的油页岩之间夹薄枝仿消层的粉砂岩,单层薄,厚度稳定,与暗色泥页岩构成频繁互层沉积,分布面积小,纯砂层厚度约14m,这种沉积无法用底部远积浊流解释,它属于表层密度流沉积。
三、沉积环大旦境分析
沙三段中部沉积时期,临邑大断层活动性增强,可容空间快速增加,湖盆处于严重欠补偿状态,水域范围广,在整个盆地形成了广泛分布的油页岩和泥岩沉积,称下油页岩段。这一时期,由于东部商河地区火山活动,导致了西部三角洲前缘砂质沉积物滑塌,形成深水浊积岩。同时,远离物源区的商河地区下油页岩段之上的砂泥互层沉积为表层密度流沉积。沙三段中部沉积晚期,湖平面相对稳定,陆源物质供应相对较少,形成一套巨厚的油页岩沉积,称为上油页岩段。
东部远离物源区的商河地区上下油页岩段之间的粉砂岩与泥岩互层沉积,我们认为并非浊流沉积,而是一种表层密度流沉积。沙三段中部沉积时期,本区处于北部亚热带,古气候暖湿。通过地化分析,在层序ⅡTST时期,湖水以淡水为主要特征,湖泊水体分层主要受温度控制,盐度分层不明显。惠民古湖泊主要受季节性温度变化影响,而出现上部湖面温水层及下部密度较大的湖底静水层,中间由温跃层隔开。同时,上部层富氧,加上陆源水系充足并带来大量的营养物质,造成水中生物大量繁殖。悬浮有机质的沉积导致下部静水层缺氧,有利于有机质的沉积和保存。来自西部陵县凸起的由洪水携带的细碎屑悬浮物质及风力吹来并降落在湖水表面的粉砂及粘土物质进入湖水后,如果其密度小于温水层的密度,那么它将作为溢流在湖的表面流动;如果含悬浮物质的水体的密度大于温水层的密度,而小于中部温跃层的密度,它将作为层间流停留在温水层与温跃层的分界处,并且随着水体的流动,细粒悬浮物质搬运到远处,在搬运的过程中,由于重力作用,其中粗粉砂颗粒可能从温跃层中沉积下来,在湖底堆积成粉砂质层,而大部分更细的颗粒保留在温跃层的悬浮体中。这种情况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垂直密度梯度依赖温度,更甚于依赖悬浮颗粒密度的增加(M.Sturm和A.Matter,1977)。此外,温跃层粘滞性增加和湍流可能阻碍沉淀(M.Sturm和A.Matter,1977)。因此,温跃层起捕集沉积物的作用。只有当随季节性变化,湖水分层遭到破坏后,悬浮的细小颗粒猛知才开始作为一个“悬浮盖层”沉积下来,致使形成暗色泥岩、油页岩、浅色粉砂岩间互的“季节性纹层”。
2024-10-28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