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方春节习俗的差异300字左右
比如南方的饮食和活动与北方的差异,一定要在300字左右,别太多,比如南方··········北方··········。财富值用光了,谢谢大家~...
比如南方的饮食和活动与北方的差异,一定要在300字左右,别太多,比如南方··········北方··········。财富值用光了,谢谢大家~
展开
5个回答
2011-02-14
展开全部
北方
年初一:祭拜天地 年初二:狗狗过生日 年初三初四:走亲访友,媳妇回娘家 年初五:“破五”祭财神 年初六:百无禁忌,出门活动筋骨 年初七:吃面条,祝长寿 年初八:凌晨拜天公 年初九:玉皇大帝登场 初十、十一、十二、十三:大吃大喝,最后记得回归清淡 年十四:准备闹元宵 年十五:吃元宵看灯火
很多地方除夕夜午夜过后所有的人起来拜天地神。农村还要放鞭炮、在上房院子摆一张桌子,桌子上放上贡品,烧香烧纸,人们称之为“发纸”。当然还有其他的如用席子搭起“天地楼”,祭拜各方天神。在山东农村很多地方保留了在大年初一磕头拜年的习俗,一大早天还未亮,家族中所有男子都要给族中年老的长辈磕头拜年,小孩拜年还要给“压岁钱”。在吃过早饭之后,家族中所有女子给族中长辈磕头拜年。大年初二,有些地方有全族男子到祖坟上祭祖的习俗,祭祖要带上丰盛的贡品、纸钱、香铂,并且还要带上很多鞭炮,以告慰祖先神灵。初三初四则是走亲戚的日子。
南方
农村的过年习俗有着自己的特色。在农村,农户房多门多,除了贴春联外,房门两侧还要搁置两株圈贴红纸的连根甘蔗,叫“门蔗”,方言“蔗”与“佳”近音,寓意进入佳境的意思。厅堂中案桌摆有隔年饭、长年菜、发糕,并插上用红、黄两色纸扎的“春枝”,寓意饭菜长年丰足,吉祥发财。每家要把薯藤柴枝堆垛大门外,点燃待其烟绕火旺,男人依辈分跳过这堆火焰,边跳边念:“跳入来,年年大发财;跳出去,无忧共无虑;跳过东,五谷吃不空;跳过西,钱银滚滚来。”这叫“过火群”,象征烧掉旧岁的邪气,消灾过运,迎来干干净净、大吉大利的新年。“跳火群”后,就要用新扫帚打扫厅堂,扫完后扫帚畚斗搁在一起,垃圾堆放门边,希望如愿再从畚帚中走出来,帮助发家致富。同时要把跳火群未熄的余灰收集一些添于炭炉中,叫“添旺”,象征更加兴旺。家长率子女围坐炉旁,叫“围炉守岁”,最好通宵达旦守着,据说这是为父母添寿。此时,长辈给晚辈分压岁钱,叫“分圆”。随着社会进步,生活节奏加快,闽南乡村一些繁琐的习俗已逐渐淡化了,但农家企盼好年景的风俗仍保留下来。
年初一:祭拜天地 年初二:狗狗过生日 年初三初四:走亲访友,媳妇回娘家 年初五:“破五”祭财神 年初六:百无禁忌,出门活动筋骨 年初七:吃面条,祝长寿 年初八:凌晨拜天公 年初九:玉皇大帝登场 初十、十一、十二、十三:大吃大喝,最后记得回归清淡 年十四:准备闹元宵 年十五:吃元宵看灯火
很多地方除夕夜午夜过后所有的人起来拜天地神。农村还要放鞭炮、在上房院子摆一张桌子,桌子上放上贡品,烧香烧纸,人们称之为“发纸”。当然还有其他的如用席子搭起“天地楼”,祭拜各方天神。在山东农村很多地方保留了在大年初一磕头拜年的习俗,一大早天还未亮,家族中所有男子都要给族中年老的长辈磕头拜年,小孩拜年还要给“压岁钱”。在吃过早饭之后,家族中所有女子给族中长辈磕头拜年。大年初二,有些地方有全族男子到祖坟上祭祖的习俗,祭祖要带上丰盛的贡品、纸钱、香铂,并且还要带上很多鞭炮,以告慰祖先神灵。初三初四则是走亲戚的日子。
南方
农村的过年习俗有着自己的特色。在农村,农户房多门多,除了贴春联外,房门两侧还要搁置两株圈贴红纸的连根甘蔗,叫“门蔗”,方言“蔗”与“佳”近音,寓意进入佳境的意思。厅堂中案桌摆有隔年饭、长年菜、发糕,并插上用红、黄两色纸扎的“春枝”,寓意饭菜长年丰足,吉祥发财。每家要把薯藤柴枝堆垛大门外,点燃待其烟绕火旺,男人依辈分跳过这堆火焰,边跳边念:“跳入来,年年大发财;跳出去,无忧共无虑;跳过东,五谷吃不空;跳过西,钱银滚滚来。”这叫“过火群”,象征烧掉旧岁的邪气,消灾过运,迎来干干净净、大吉大利的新年。“跳火群”后,就要用新扫帚打扫厅堂,扫完后扫帚畚斗搁在一起,垃圾堆放门边,希望如愿再从畚帚中走出来,帮助发家致富。同时要把跳火群未熄的余灰收集一些添于炭炉中,叫“添旺”,象征更加兴旺。家长率子女围坐炉旁,叫“围炉守岁”,最好通宵达旦守着,据说这是为父母添寿。此时,长辈给晚辈分压岁钱,叫“分圆”。随着社会进步,生活节奏加快,闽南乡村一些繁琐的习俗已逐渐淡化了,但农家企盼好年景的风俗仍保留下来。
展开全部
春节,对于中国人来讲是最重视的一个节日。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形成了许多过春节的习俗。这些习俗伴随着中国人走过一年又一年,其中有很多的习俗消亡了,也有很多新的习俗诞生了,在这样的演变中形成了中国最具传统特色的春节民俗文化。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俗称腊八节)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俗称灶王节),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这两天为高潮。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风俗特色。
祭灶王神。在腊月二十三这一天,即为春节开始的第一天,一定要拜祭灶王神。相传灶王神是掌管天下收成的神,之所以要拜祭他,主要是祈求五谷丰登,能有好的日子过。此外在这一天还要打囤。就是用面粉在地上(一般是存放粮食的地方)画出一个或数个圆形,就像是囤的样子。囤——在农村是存放粮食的主要工具。这一习俗的形成主要的主要原因是在过去生产力不发达的时候,人们祈求神明对庄稼的保护。打囤的主要目的是祈求庄稼能有个好的收成,能够把自己家的囤都装满。
扫尘。“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上古的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民间的说法是这样的: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腊月二十四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打扫房子,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贴春联。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具和影壁中。
倒贴“福”字。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经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压岁钱
吃过年夜饭后,家里的长辈要给儿女压岁钱,以祝福晚辈平安度岁。压岁钱,又称“压胜钱”、“押岁钱”、“守岁钱”等,是年俗的节物之一。压岁钱最初的用意是镇恶驱邪。人们认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压岁钱压胜驱邪,帮助小孩平安过年,祝愿小儿在新的一年健康吉利。不过最早的压岁钱的“钱”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货币,而是专门铸成钱币的吉利品或避邪品,是小儿身上带的护身符。因为“祟”与岁谐音,所以压岁钱有“厌胜鬼祟”的巫术作用。
宋代以来,人们用现实流通钱币作为压岁钱,明清时代广泛流行。明清时代的压岁钱,由长辈用红线将铜钱串起来,吃过年夜饭后直接给予晚辈,或者在晚辈睡下后放置在床脚或枕边。如果贪睡的小孩已入梦乡,长辈则要留一份,压在其枕边底下。第二天早上,孩子起床后从枕下翻出,一番惊喜。
使用钞票后,家长们则喜欢选用号码相连(相联)的新钞票,因为“联”与“连”谐音,预兆后代“连连发财”、“连连高生”。而红纸包钞票,这种压岁钱称为“吉利红包”压岁不仅用钱,跟压岁有关的还有压岁盘,压岁果子等。
压岁钱数多少不一,但能给小儿带来自主消费的喜悦。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压岁钱的数量与日俱增,通常视家庭经济情况而论,少则几十多则几百几千。这一方面给儿童带来了年节的欢喜,但同时也有很大的消极影响,压岁钱越来越多,儿童本身不能理性支配如此大数目的钱财,应该怎样合理的利用呢?有的年轻人一味追求钱的多少,互相攀比。如果对压岁钱管理不当,可能造成不良的社会后果。
总之,不论压岁钱采用何种形式,压岁钱都是喜庆的贺岁之礼,也是长辈给予晚辈以保护的力量。直到今天人们仍保持着给压岁钱这一传统。
春联
作者:蓝色
大门是一家人进出的通道,也是家也外界的联系点也分割点。大门在古人的信仰观念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既是引入生气之门,也是保护居住安全的重要屏障,所以对大门要特别重视。人们往往在大门上悬挂一些辟邪物。避除不祥,保护一家安全。最开始是悬挂套板、桃符,后来演变为贴春联、门神的习俗。春联是由避邪物演变而来的。贴春联是过年的重要传统分俗之一,每到大年三十,无论城乡,家家户户都要张贴红纸春联,渲染新年的喜庆气氛。每逢此时,到处呈现出一派新的气象,鲜艳的春联成了过新年最重要的标志之一。
春联,又叫春贴它源远流长,丰富多彩,是使用最广泛、最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一种节日用联。春联来源于古代驱鬼辟邪的桃木,后来演变成为桃符,悬挂在门上。春联是我国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和书法艺术形式,好的春联给人一种美的感受。可以说春联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诗,目前的春联一般是对偶的上下联,写在红纸上,贴于门户两边,字数讲究平仄格律,结构对称,对杖工整,且风格千姿百态,不仅大大增添了节日的气氛,还使人看后情趣盎然,深受教育。春联不仅满足了人们辟邪的心理,还寄寓了人们希翼美好生活的情感。此外人们在春节贴春联时还有许多禁忌与讲究。如丧家未满三年的,就不能用红纸;如果死者为男性,要贴青色的对联;死者为女性,就要贴黄色的对联,内容也改成哀伤之词;直到三年守孝期满为止。
随着时代的发展,春联中巫术的因素逐渐地消逝,喜庆、吉祥的成分越来越浓了。在新的时代,广大的人民群众赋予春联新时代的内容,创作了许多富有时代气息的春联,使春联成为表达喜庆吉祥意愿的民间艺术形式。
闲话春节的由来
作者:DD
转眼春节将至,虽然从小到大也过了那么多年,但关于春节的由来还真的是不清不楚呢!
为了让像我这样懒惰的朋友,我就来闲话一下关于春节的由来吧。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首先要说的是:“守岁”和”年兽“。大家都知道除夕习惯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来临,其实这就是过去老人们常说的“守岁”也叫“熬年”为何会有这样的风俗呢?
相传古时候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海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据说年兽头大身小,身长十数尺,眼若铜铃,来去如风,嗷叫时发出“年年”的声音,故名年兽。)时日一久,人们渐渐发现年兽害怕三样东西,即红色、火光和嘈杂的声音,人们算准了“年兽”肆虐的日子,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于是后来的人们在除夕年兽将要到来的时候就会聚到一起,帖红纸,挂红灯笼,放鞭炮等等。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俗称腊八节)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俗称灶王节),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这两天为高潮。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风俗特色。
祭灶王神。在腊月二十三这一天,即为春节开始的第一天,一定要拜祭灶王神。相传灶王神是掌管天下收成的神,之所以要拜祭他,主要是祈求五谷丰登,能有好的日子过。此外在这一天还要打囤。就是用面粉在地上(一般是存放粮食的地方)画出一个或数个圆形,就像是囤的样子。囤——在农村是存放粮食的主要工具。这一习俗的形成主要的主要原因是在过去生产力不发达的时候,人们祈求神明对庄稼的保护。打囤的主要目的是祈求庄稼能有个好的收成,能够把自己家的囤都装满。
扫尘。“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上古的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民间的说法是这样的: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腊月二十四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打扫房子,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贴春联。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具和影壁中。
倒贴“福”字。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经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压岁钱
吃过年夜饭后,家里的长辈要给儿女压岁钱,以祝福晚辈平安度岁。压岁钱,又称“压胜钱”、“押岁钱”、“守岁钱”等,是年俗的节物之一。压岁钱最初的用意是镇恶驱邪。人们认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压岁钱压胜驱邪,帮助小孩平安过年,祝愿小儿在新的一年健康吉利。不过最早的压岁钱的“钱”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货币,而是专门铸成钱币的吉利品或避邪品,是小儿身上带的护身符。因为“祟”与岁谐音,所以压岁钱有“厌胜鬼祟”的巫术作用。
宋代以来,人们用现实流通钱币作为压岁钱,明清时代广泛流行。明清时代的压岁钱,由长辈用红线将铜钱串起来,吃过年夜饭后直接给予晚辈,或者在晚辈睡下后放置在床脚或枕边。如果贪睡的小孩已入梦乡,长辈则要留一份,压在其枕边底下。第二天早上,孩子起床后从枕下翻出,一番惊喜。
使用钞票后,家长们则喜欢选用号码相连(相联)的新钞票,因为“联”与“连”谐音,预兆后代“连连发财”、“连连高生”。而红纸包钞票,这种压岁钱称为“吉利红包”压岁不仅用钱,跟压岁有关的还有压岁盘,压岁果子等。
压岁钱数多少不一,但能给小儿带来自主消费的喜悦。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压岁钱的数量与日俱增,通常视家庭经济情况而论,少则几十多则几百几千。这一方面给儿童带来了年节的欢喜,但同时也有很大的消极影响,压岁钱越来越多,儿童本身不能理性支配如此大数目的钱财,应该怎样合理的利用呢?有的年轻人一味追求钱的多少,互相攀比。如果对压岁钱管理不当,可能造成不良的社会后果。
总之,不论压岁钱采用何种形式,压岁钱都是喜庆的贺岁之礼,也是长辈给予晚辈以保护的力量。直到今天人们仍保持着给压岁钱这一传统。
春联
作者:蓝色
大门是一家人进出的通道,也是家也外界的联系点也分割点。大门在古人的信仰观念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既是引入生气之门,也是保护居住安全的重要屏障,所以对大门要特别重视。人们往往在大门上悬挂一些辟邪物。避除不祥,保护一家安全。最开始是悬挂套板、桃符,后来演变为贴春联、门神的习俗。春联是由避邪物演变而来的。贴春联是过年的重要传统分俗之一,每到大年三十,无论城乡,家家户户都要张贴红纸春联,渲染新年的喜庆气氛。每逢此时,到处呈现出一派新的气象,鲜艳的春联成了过新年最重要的标志之一。
春联,又叫春贴它源远流长,丰富多彩,是使用最广泛、最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一种节日用联。春联来源于古代驱鬼辟邪的桃木,后来演变成为桃符,悬挂在门上。春联是我国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和书法艺术形式,好的春联给人一种美的感受。可以说春联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诗,目前的春联一般是对偶的上下联,写在红纸上,贴于门户两边,字数讲究平仄格律,结构对称,对杖工整,且风格千姿百态,不仅大大增添了节日的气氛,还使人看后情趣盎然,深受教育。春联不仅满足了人们辟邪的心理,还寄寓了人们希翼美好生活的情感。此外人们在春节贴春联时还有许多禁忌与讲究。如丧家未满三年的,就不能用红纸;如果死者为男性,要贴青色的对联;死者为女性,就要贴黄色的对联,内容也改成哀伤之词;直到三年守孝期满为止。
随着时代的发展,春联中巫术的因素逐渐地消逝,喜庆、吉祥的成分越来越浓了。在新的时代,广大的人民群众赋予春联新时代的内容,创作了许多富有时代气息的春联,使春联成为表达喜庆吉祥意愿的民间艺术形式。
闲话春节的由来
作者:DD
转眼春节将至,虽然从小到大也过了那么多年,但关于春节的由来还真的是不清不楚呢!
为了让像我这样懒惰的朋友,我就来闲话一下关于春节的由来吧。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首先要说的是:“守岁”和”年兽“。大家都知道除夕习惯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来临,其实这就是过去老人们常说的“守岁”也叫“熬年”为何会有这样的风俗呢?
相传古时候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海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据说年兽头大身小,身长十数尺,眼若铜铃,来去如风,嗷叫时发出“年年”的声音,故名年兽。)时日一久,人们渐渐发现年兽害怕三样东西,即红色、火光和嘈杂的声音,人们算准了“年兽”肆虐的日子,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于是后来的人们在除夕年兽将要到来的时候就会聚到一起,帖红纸,挂红灯笼,放鞭炮等等。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说道南北方过年的差异,那我可是有的说道说道了!俗话说“十里不同俗”,因为气候、饮食等方面的差异,南北方的新年习俗也会略有不同,让我们看看我国的春节习俗有哪些,南方北方过年又有什么差异。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春节,对于中国人来讲是最重视的一个节日。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形成了许多过春节的习俗。这些习俗伴随着中国人走过一年又一年,其中有很多的习俗消亡了,也有很多新的习俗诞生了,在这样的演变中形成了中国最具传统特色的春节民俗文化。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人们要守夜。。。给压岁钱。。。。。放鞭炮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