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天要吃三顿饭,然而为什么不能三天吃一顿饭?
三天吃一顿饭其实也能勉强存活一段时间,也需要漫长的适应过程,也可能造成营养不良影响正常的生理功能。人一日三餐是和人类的演化历程及活动属性相关的。
类似于现代的野生动物,原始人类打猎很受偶然因素的影响,有时候啥也打不着,有时候打了很多吃了各肚子饱,在吃不饱的情况下,人类就以采集植物果实等方式勉强混个肚子饱,储备能量为后续的捕猎做准备,有时候就是单纯地饿着扛着,直到再次获得食物。
而随着人类的演化,人类学会用火之后,人类就多吃熟食,熟食便于消化,可以快速地补充人体损失的能量,但这样的后果是人类肠道的变化,大肠容积相对于灵长类近亲有所缩小,而大肠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储存食物残渣,从食物残渣中更多地榨取能量。
大肠属性的变化,使得肠胃中能储存的食物的量减少,就使得人类不是很耐饿,需要保证较高的进食频率以弥补身体能量的损失,然而在很多时候,人类捕猎和采集的效率不稳定,人类也倾向于在有食物的时候尽快多吃,使身体储备更多的能量。
而人类在漫长的古代,其实都没有一日三餐的习惯,有就多吃一点,没有的话也是饿着扛着,在我国的唐宋等时代,很多家庭依然是过午不食,一天一顿或者两顿,不是不想吃,真的是没啥吃的,粮食丰盛的季节吃太多,荒年就没得吃。
人类的发展逐渐倾向于定居、聚居,一日三餐的习惯是农业、畜牧业大幅度发展之后,家里有余粮之后才兴起的,而且随着人类对饮食这件事的认识和自己生活和工作的规律,更注重三餐的平衡,即保证日常能量所需,又保证健康的需求,避免了因为饮食不规律导致的一些疾病,健康卫生知识的传播以及医疗技术的提升,也使现代人类的寿命比古代人增加了一倍多。在唐宋时期,人们的平均寿命也就三四十岁,现在这个数字已经接近80了。
人的身体有很强的代偿能力,一顿多吃顶三天,一顿少吃一天三顿也可以,但对身体的消耗程度是不一样的,可能影响到人的寿命等,远古时代没有现在的生产力和医疗知识,自然可以多吃少餐,而现代研究认为少食多餐更利于健康和工作活动的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