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的主要病害有哪些?如何防治?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1)黄瓜霜霉病初期叶片上出现水浸状黄色小斑点,高温、高湿条件下病斑迅速扩展,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淡褐色至深褐色。潮湿时病斑背面长出灰黑色霉层,病情由植株下部逐渐向上蔓延,茎、卷须、花梗等均能发病。严重时,病斑连成片,全叶黄褐色干枯卷缩,直至死亡。
防治方法:选用抗病品种;培育健壮植株,采用地膜覆盖,合理浇水,加强放风管理,控制田间温、湿度,特别要防止叶片结露或产生水滴。设施栽培可采用高温闷棚法控制发病,具体做法是:在霜霉病发生初期,于晴天中午密闭大棚,使棚内温度上升至45℃,维持恒温2小时,隔7~10天再处理1次,闷棚前须浇透水,闷棚后须大放风。
发病初期,选用80%烯酰吗啉水分散粒剂20~25克/亩,或52.2%霜脲氰·恶唑菌铜可湿性粉剂60克/亩,或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50克/亩,或25%嘧菌酯悬浮剂30~50克/亩,对水喷雾。间隔6~7天,视病情防治2~3次。设施内可用百菌清粉尘剂喷粉或烟雾剂熏治。注意在采收前10~15天不要用药。
(2)黄瓜白粉病发病初期叶面产生圆形白粉斑,后逐渐扩大到叶片正、背面和茎蔓上,病斑连成片,整叶布满白色粉状物,严重时叶片变黄干枯,有时病斑上产生小黑点。
防治方法:选用抗病品种;培育壮苗,增强植株抗病力;设施内加强通风透光、降低湿度;发病初期用25%吡唑醚菌酯乳油20~40毫升/亩,或25%嘧菌酯悬浮剂30~50克/亩,对水喷雾。间隔7~10天,视病情防治2~3次。注意在采收前10~15天不要用药。
(3)黄瓜灰霉病病菌多从开败的花侵入使花腐烂,并长出淡灰褐色的霉层,进而向瓜条侵入。花和幼瓜的蒂部初为水浸状,逐渐软化,表面密生灰绿色霉,致果实萎缩、腐烂,有时长出黑色菌核。叶片被害一般由落在叶面的病花引起,并形成大型的枯斑,近圆形至不整齐形,表面着生少量灰霉。烂瓜和烂花附着在茎上时,能引起茎部腐烂。 防治方法:加强通风散湿;清除病株残体,及时摘除病果、病叶及病花;发病初期用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50克/亩,或40%略霉胺可湿性粉剂57克/亩,对水喷雾。间隔6~7天,视病情防治2~3次。注意在采收前10~15天不要用药。 (4)细菌性角斑病初为水渍状浅绿色斑点,渐变淡褐色,背面因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后期病斑中部干枯脆裂,形成穿孔。潮湿时病斑上溢出白色或乳白色菌脓,不同于霜霉病。果实和茎上染病,初期也呈水浸状,严重时溃疡或裂口,溢出菌液,病斑干枯后呈乳白色,中部多生裂纹。 防治方法:选用抗病品种;播种前种子用100万单位农用链霉素500倍液浸种2小时;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设施栽培时采取地膜覆盖、膜下浇水、小水勤浇等灌溉措施,并进行合理放风,降低棚内湿度;发病初期用20%噻菌铜悬浮剂100克/亩,或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200克/亩,对水喷雾。间隔6~7天,视病情防治2~3次。注意在采收前10~15天不要用药。
(3)黄瓜灰霉病病菌多从开败的花侵入使花腐烂,并长出淡灰褐色的霉层,进而向瓜条侵入。花和幼瓜的蒂部初为水浸状,逐渐软化,表面密生灰绿色霉,致果实萎缩、腐烂,有时长出黑色菌核。叶片被害一般由落在叶面的病花引起,并形成大型的枯斑,近圆形至不整齐形,表面着生少量灰霉。烂瓜和烂花附着在茎上时,能引起茎部腐烂。 防治方法:加强通风散湿;清除病株残体,及时摘除病果、病叶及病花;发病初期用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50克/亩,或40%略霉胺可湿性粉剂57克/亩,对水喷雾。间隔6~7天,视病情防治2~3次。注意在采收前10~15天不要用药。 (4)细菌性角斑病初为水渍状浅绿色斑点,渐变淡褐色,背面因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后期病斑中部干枯脆裂,形成穿孔。潮湿时病斑上溢出白色或乳白色菌脓,不同于霜霉病。果实和茎上染病,初期也呈水浸状,严重时溃疡或裂口,溢出菌液,病斑干枯后呈乳白色,中部多生裂纹。 防治方法:选用抗病品种;播种前种子用100万单位农用链霉素500倍液浸种2小时;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设施栽培时采取地膜覆盖、膜下浇水、小水勤浇等灌溉措施,并进行合理放风,降低棚内湿度;发病初期用20%噻菌铜悬浮剂100克/亩,或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200克/亩,对水喷雾。间隔6~7天,视病情防治2~3次。注意在采收前10~15天不要用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