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后宫称呼,都有什么?
我们看古装剧,只知道“三宫六院七十二妃”,但是后宫中的称呼却很少有电视剧能按照史实来的。古代后宫的称呼,详细说的话确实有些复杂,虽然每个朝代的称呼大同小异,但是几千年的封建王朝,后宫制度也是在慢慢完善的。
周朝
《礼记·昏仪》里面有详细记载,天子的妻妾是有规定的:一后、三夫人(贵嫔、夫人、贵人)、九嫔( 淑妃、淑媛、淑仪、修华、修容、修仪、婕妤、容华、充华 )、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共一百二十一人。
秦朝
秦始皇是历史上第一位称为皇帝的天子,自然而然的,“皇后”这个称呼也是从秦朝才开始有的。后宫称呼从高往低排:皇后、夫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
西汉
汉朝刚建立时,很多规章制度都沿用秦朝的,直到汉武帝时期,增加了婕妤、娙娥、容华、充衣。等到了汉元帝时就不得了了,听说他后宫的妻妾真的达到了三千多人,这个数量历史上也是少见的。
此时期增设了一个仅次于皇后的位份:昭仪。这个时候位分从高到低排列是:皇后、昭仪、婕妤、娙娥、容华、美人、八子、充衣、七子、良人、长使、少使、五官、顺常、无涓、共和、娱灵、保林、良使、夜者、上家人子、中家人子。
果然,妻妾多了,名目也要跟上,不然那么多人位份都不够排的,吓死个人!制度规范之后,皇子皇孙的妻妾也有了自己的名号,太子的妻子称为妃,妾有良娣、孺人两个等级;皇孙的妻子称为夫人,妾是没有称号的,都叫作家人子
东汉
经过了王莽之乱后,汉朝皇帝总算痛定思痛,对后宫的人数加以限制,不仅对皇帝有要求,对皇子皇孙也是有要求的。此时皇帝后宫的位分排序:皇后、贵人、美人裤改轿、宫人、采女;而皇子皇孙们除了正妻之外,纳妾不得超过40人。
曹魏时期
曹操为魏王时,后宫排位:王后、夫人、昭仪、婕妤、容华、美人。到了魏文帝时增设贵嫔、淑媛、修容、顺成、良人五等;明帝时又增淑妃、昭华、修仪三等,所以到最后,排序是这样的:皇后、夫人、贵嫔、淑妃、淑媛、昭仪、昭华、修容、修仪、婕妤、容华、美人、良人。这仿佛让我看到了西汉时期的光景。
吴
吴国倒是没有那么多称号,后宫位份排序:皇后、夫人、美人、诸姬。
蜀
蜀国除了皇后,记载在案的的仅有贵人、昭仪。
西晋
西晋时候应该是参考了周礼,设立了:皇后、三夫人 (贵嫔、夫人、贵人)、九嫔( 淑歼宴妃、淑媛、淑仪、修华、修容、修仪、婕妤、容华、充华 )、美人、才人、中才人
隋朝
隋炀帝参照周礼,重新定制了名号:皇后、三夫人(贵妃、淑妃、德妃)、九嫔(顺仪、顺容、顺华、修仪、修容、修华、充仪、充容、充华)、二十七世妇(婕妤12人,美人、才人共15人)、八十一女御(宝林20人,御女24人,采女37人),一共121人.
唐朝
唐高祖时期设有:皇后、四妃(贵妃、淑妃、德妃、贤妃)、九嫔(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二十七世妇(婕妤、美人、才人各9人)、八十一御妻(宝林、御女、采女各27人)
宋朝
宋与唐制大同小异,设有:皇后、贵妃、淑妃、德妃、贤妃、宸妃;贵仪、贵容、淑仪、淑容、顺仪、顺容、婉仪、婉容;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婕妤、美人、才人、君、夫人;侍御、红霞帔、紫霞帔、听宣、听直、书直。
金朝
金制基本沿用唐制:皇后;元妃、贵妃、淑妃、德妃、贤妃;九嫔(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二十七世妇(婕妤、美人、才人)、八十一御妻(宝林、御女、采女)
元朝
元朝只有皇后、妃、嫔。
明朝
明朝初始设有:皇后、贵胡肆妃、贤妃、淑妃、庄妃、敬妃、惠妃、顺妃、康妃、宁妃、婕妤、昭仪、贵人、美人。
嘉靖十年增立九嫔:德嫔、贤嫔、庄嫔、丽嫔、惠嫔、安嫔、和嫔、僖嫔、康嫔,位在妃下。
值得一提的是,宪宗时封万贵妃加“皇”字为皇贵妃,此后逐渐成为规制。
清朝
皇后1人、皇贵妃一1人,贵妃2人,妃4人,嫔6人,贵人、常在、答应,没有定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