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提问问题?
在生活中,很多人在语言应用方面有所亏欠,现在人都叫做“不会聊天”,在这个高速发展且需要人们语言交流的社会,不会聊天是很大的弊端。人不会一生下来就无所不知,总会有数不完的问题,那么该怎样询问和提出问题才得当呢?又怎样真正做到会聊天?一起来解决吧,根本不会是难事~
工具/原料
人是被提问支配着的,它比任何语言都能让人牢记。多读一些心理学的书吧。
原料就是自己源自内心深处的自信。
方法/步骤
官方优质提问要有“3V”关键词:即,①Vision(理想)、②Value(价值观)③Vocabulary(常用语)
还要有"5W1H"疑问句:①时间(When)②地点(Where)③人物(Who)④对象(What)⑤原因(Why)⑥方法(How)
嘿嘿,有没有感觉像记英语语法呢~不要担心,这是在专业的角度进行分析。我们先见微知著,了解一下其真正需要做的。生活里坐起来其实没有那么难~
生活中技巧提问,尝试改变自己的立场。
即,不要太过直白的问一些什么,要转变一下立场和方向,视角很重要。
END
方法/步骤2
询问“真正渴望得到的东西”的提问。
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想获得“进步”“成功”“成为理想中的自己”,所以年轻人都希望自己也能变得像盖茨比一样了不起。但是,我们自己真正想做的是什么?怎样才能称得上成功?理想中的自己又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很少有人能独自解释清楚这些问题,因此,能让一个人发现自己“渴望什么”的提问,就很可能是优质提问。
询问工作大义的提问。
所谓“大义”,是指自己从事这份工作对于世人有着怎样的意义,在高于企业“利润”的层面上,能为社会带来怎样的价值。
假如有两位出租车司机,一个认为自己的工作只是把“客人送到目的地”,另一个则认为自己的工作是“让拜访这片土地的人带着‘来这里旅行真是太好了’的好心情回家”,那么二者的开车方式、与客人的谈话内容,可能就会有天壤之别。
“你的工作能给社会提供怎样的价值?”这句话无论是自问,还是向别人提问,都可能会是一个优质提问。
询问词语定义的提问。
询问词语定义,实际上就是提问“本质性”。如果你的同事或者下级有常用的词语,你试着问“能不能告诉我这个词的具体定义?”有时候就能促成对方获得重大发现。
比如你的下级业绩不好,但是一直在反复强调自己这是在“满足顾客”,那么,作为总经理的你可以问:“你所考虑的‘顾客满足’具体指的是什么?”假如你的朋友经常向你抱怨:“我的孩子真是一个坏孩子!”那么,你可以反问她:“你对‘坏孩子’这个词是怎样理解的?”
询问相反概念的提问。
我们一般都会有这样的生活经验:直接思考想做的事、喜欢的事,往往会因选择项过多而想不出来,但与之相反的不想做的事、讨厌的事,则很容易就能想出来,而且会很具体。只要列出“讨厌的事”,“喜欢的事”就会自然而然地变得清晰起来。
例如,面对以“想生产有个性的突出商品”为口头禅的制造企业的总经理,可以问:“那么反过来说,没有个性也能被大众接受的商品是什么样子的?”
质疑“理所当然”的提问。
与“询问词语的定义”类似,询问“觉得理所当然的事”是否名副其实,也容易成为优质提问。对于哥白尼、牛顿、爱因斯坦那样对传统思维做出挑战的人来说,都有过质疑“理所当然”的提问的经历。
如果高校的老师和领导,或者是公司的员工和管理者,也都能意识到:“为什么我们的财务报销流程一定要是这个样子的呢?”那么,可能会寻找到更加恰当的、适合自己的报销系统。
尝试改变立场的提问。
公司的管理者们常常说,“持有顾客视角很重要,以顾客为中心和导向很重要”。其实岂止是顾客,尝试站在自己周围所有人的立场上,都有助于获得重大发现。
“如果自己是这家公司的新员工,对于目前的工作方式有何想法?”
“如果自己是订货公司的负责人,对于这家公司的工作进展有何想法?”
“如果自己是这家公司的管理者,打算如何将公司发展壮大?”
“如果自己和朋友角色互换,面临他所面临的状况时会作何选择?”
如果能像这样尝试改变立场,就会接连生出前所未有的疑问,由此往往可以产生出很多以前从未想过的创意,或者察觉以前被忽略的问题。
询问现在和未来的提问。
如果明天就要举办一场大型学术会议,而作为主办方,你对自己的同事提出这些问题:
“会有多少学者和学生出席?”
“这些人大多有着怎样的经历?”
“明天的演示需要做好哪些准备?”
“会议结束的时候,参会者能收获到什么?”
这时候,你的同事就可以做好充分的准备。
但是同样的问题,第二天再问,就会成为“劣质问题”:
“来了多少学生和学者?”
“他们走的时候收获了什么?”等等。
一旦这样问,就已经失败了。因为即便你的同事对你的提问有所启发,也无法改变会议的结果了。
“优质提问”是开放式提问。
我们在上一篇中已经解释过“开放式”提问和“封闭式”提问了。一般来说,开放式提问答案可以自由发挥,但是“封闭式”提问的答案“不是A就是B”。
“封闭式”提问不仅限制了人们的回答, 而且它还有一个致命的缺点:一旦始终重复封闭式提问,容易令对方感受到“我怀疑你”的言外之意。
比如母亲向孩子提问“作业做了吗”“书都看完了吗”等等,在在孩子看来这些提问不仅是在确认做没做,还包含着“作业还没做吧”“书还没看完吧”等怀疑的信息。
工作也一样,如果上司问你“工作计划制定好了吗”“财务报表处理好了吗”“顾客提出的问题解决了吗”之类的封闭式问题,就容易让你新生反感。
相反,如果是开放式提问,就不会有这种麻烦:
“今晚昨晚数学作业有哪些收获?”
“最近读完的这本书给你哪些启发?”
“制定工作计划给你带来了哪些帮助?”
看,是不是这样提问更好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