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拳击体育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市场开发策略是什么?
拳击是一项非常古老的运动, 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演变成今天的职业拳击和业余拳击。职业拳击在欧美已获得巨大发展, 其经济效益也十分显著[1]。加强职业拳击的产业化和产业化研究, 推进该项运动的产业化发展, 对于丰富我国体育产业内容, 增强体育产业的经济效益, 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拳击体育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1) 拳击比赛赛会制的办赛模式造成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
所谓赛会制, 即“某项比赛参照举办会议的形式, 由组委会通过行政手段和拨款方式组织全体竞赛参赛人员在特定的竞赛地点, 集中的一段时间而完成的竞赛制度”。这种制度是典型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竞技制度。因为对于比赛承办方而言, 他们只要能接受到比赛计划以及相关资金, 就可以举办比赛, 这使得他们根本就没有压力去考虑去推广比赛, 提高上座率, 提高收视率和市场收入。
(2) 偏离价值规律和市场原则, 导致资源浪费
欧美拳击运动的产业化程度非常高, 证明了利用拳击运动惊心动魄的争斗场面和极具观赏性的体育价值将其职业化是可行的。赛会的举办方只要遵循一定的规则, 通过出售门票, 拉广告, 拉赞助商, 实现其经济价值最大化是可行的。但在我国的体育行政管理体制下, 拳击运动如其他运动一样, 受到过多的行政干预, 国家拨款的比赛模式也助长了行政干预的热情。
二,我国拳击体育产业发展的市场开发策略
(1) 拳迷消费者——树立拳击的精神形象, 加强明星包装与宣传
拳击运动在我国群众基础薄弱, 要培育他们像对待排球、乒乓球那样的热情, 有必要将其作为一种精神文化进行宣传, 尽力提高群众的知晓度、参与度。首先, 将拳击作为一种“勇敢者游戏”或类似的一种精神作宣传。拳击、武术、散打都是双人对抗性较强的运动, 而拳击更讲究“拳”的利用, 它极度地追求力量、速度、耐力, 这符合运动精神。
(2)加强运动员管理体制的改革, 使赛事向国际化方向发展
依赖于国家投资的体育产业是难以实现真正的产业化的, 因为运动的最主要参与者——运动员此时是国家的产物, 运动员本身所激发的经济效应很难为市场上其他机构所分享, 这在我国的体操、跳水、乒乓球等运动上体现尤为明显。因此应通过转移投资的方式, 逐步建立职业拳击俱乐部, 使各项各级运动员能及时转为半职业俱乐部运动员, 职业俱乐部的老板则逐步转变为拳击职业经纪人, 使职业拳击明星市场运转起来, 并形成相应的竞技体育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