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年高考全国甲卷「红楼梦」材料作文题,你会如何写呢?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红楼梦》写到“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时有一个情节,为元妃(贾元春)省亲修建的大观园竣工后,众人给园中桥上亭子的匾额题名。有人主张从欧阳修《醉翁亭记》“有亭翼然”一句中,取“翼然”二字;贾政认为“此亭压水而成”,题名“还须偏于水”,主张从“泻出于两峰之间”中拈出一个“泻”字,有人即附和题为“泻玉”;贾宝玉则觉得用“沁芳”更为新雅,贾政点头默许。“沁芳”二字,点出了花木映水的佳境,不落俗套;也契合元妃省亲之事,蕴藉含蓄,思虑周全。
以上材料中,众人给匾额题名,或直接移用,或借鉴化用,或根据情境独创,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这个现象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引发深入思考。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展开
没读过《红楼梦》,或者对《红楼梦》不够了解的学生,会感到这篇作文很难写。因为写这篇作文首先需要对建大观园这段故事和沁芳亭、沁芳桥的取名过程、含义和不同拟名水平都理解,不然是没法用这个材料来立论的。

众多学生在考试后纷纷留言:
@samspirit110:题匾额,不同的角度、方法和领域知识,导致完全不一样的效果。学习、做事也一样,每当我们面临一个题目,都要尽可能尝试不同的方法,善于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思考,找出尽可能多的办法,反复比较权衡,选择最佳的选项,就更容易实现目标,关键点在这里。而不必拘泥于具体的材料,也没有必要知道红楼梦的细节,更不需要知道中国传统美学之类的,这样选题的范围就大得多了,思维就打开了。
@我幽州刺史个:人认为出题不能超纲,如果红楼本章回在教材里面出现过,大家都学习过就没问题。如果是推荐阅读,考学生的阅读量那就有问题了。虽然是经典,但也不是每个人都爱读的,如果有人熟知三国西游水浒金瓶,但偏偏不爱读红楼,那么对他就是不公平的。
这道题目出的颇有趣味,一是材料出自《红楼梦》的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二是材料中的几个名词都值得推敲一番。在繁重的学习之余,还要了解《红楼梦》中的情节,可以说此题难度是不小的,对写作能力和古典文学的积累理解提出了双重要求。不过作文的思路也能从材料中挖掘出来。这篇材料作文的思路已经明了,辨析“照抄”“借鉴”“创新”。值得注意的是,材料对于这三种做法都没有明确的观点,但是依照《红楼梦》中,亭子最终命名为“沁芳”,我们能够判断出“创新”的重要性。同时我们还要用辩证的观点来看问题。比如写一篇文章,确实要多方面参考名家名篇,积累一些语句,在此基础上进行仿写,化用,最后创新出自己的写作风格,自成一家。文章如此,生活亦如此,做任何事情都要先遵照规律,然后根据现有的条件利用规律,进行创新。当然,我们也不能将创新陌生化,刻意写成一个高大上的文章,可以从中国古典文学中找寻灵感。例如司马迁的《史记》,他的创作宗旨就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就是在前人著作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实际调查、访问,最后才写成“史家之绝唱”。例如李白的诗歌创作,即便享誉“诗仙”,还是会“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创作”,一句“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表达了对于建安以来的文人墨客的赞颂,没有了前人的创作积淀,便不会有“诗仙”李白。当代流行音乐中,一曲《涛声依旧》“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今天的你我,怎样重复昨天的故事,这一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字里行间的诗情画意,让人联想到唐代张继笔下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正是基于前人的诗句进行创新。这些都是基于前人,基于现实条件的创新,都能够作为素材,写入文章中。对于这则材料,我们可以总结出:1、直接借用:发现规律,取的是形。比如练字,一开始临摹字帖,“照抄”字形,又比如于中国一开始学西方之“器”等。2、借鉴化用:尊重规律,取之为己用,开始有个人之思。由临摹字体开始试着仿写规范字。3、创新:利用规律,创新思维。厚积而薄发,结合自己的风格来书写。三个不同的取名方法,代表了做事情的三种境界:学——思——悟。这样一看,这个写作主题可大可小,既可从个人切入也可从社会大角度切入。但材料让我们结合个人生活学习经历,最好的就是以小见大,从小切口看大世界。
6月7日上午,随着全国高考语文考试的结束,全国高考作文题也纷纷亮相,有以冬奥会题材的,有以围棋妙手、本手、俗手为题材的,有以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为题材。其中以《红楼梦》故事为题材的作文题和 “高考作文红楼梦”“全国甲卷难”一同冲上热搜。
《红楼梦》题材考验学生的综合能力

贾宝玉的“沁芳” 二字,点出了花木映水的佳境,不落俗套;也契合元妃省亲之事,蕴藉含蓄,思虑周全。这也给了学生很多提示,考了很多方面大纲要求的知识和理解的综合能力,比如《红楼梦》中元妃省亲和大观园的由来,园林建筑的建造艺术欣赏、楹联、匾额,文言名篇 《醉翁亭记》欣赏运用,字义理解、辨析:翼、泻、沁,考生自己独特的个性化审美体验等。
没读过《红楼梦》,或者对《红楼梦》不够了解的学生,会感到这篇作文很难写。因为写这篇作文首先需要对建大观园这段故事和沁芳亭、沁芳桥的取名过程、含义和不同拟名水平都理解,不然是没法用这个材料来立论的。

众多学生在考试后纷纷留言:
@samspirit110:题匾额,不同的角度、方法和领域知识,导致完全不一样的效果。学习、做事也一样,每当我们面临一个题目,都要尽可能尝试不同的方法,善于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思考,找出尽可能多的办法,反复比较权衡,选择最佳的选项,就更容易实现目标,关键点在这里。而不必拘泥于具体的材料,也没有必要知道红楼梦的细节,更不需要知道中国传统美学之类的,这样选题的范围就大得多了,思维就打开了。
@我幽州刺史个:人认为出题不能超纲,如果红楼本章回在教材里面出现过,大家都学习过就没问题。如果是推荐阅读,考学生的阅读量那就有问题了。虽然是经典,但也不是每个人都爱读的,如果有人熟知三国西游水浒金瓶,但偏偏不爱读红楼,那么对他就是不公平的。
不知道有多少学生通读过《红楼梦》?笔者在与一些学生聊天的时候,发现有些学生连“省亲”的意思也不明白,还有学生说,现在的高考作文题,比起几年前的难多了。
6月7日上午,随着全国高考语文考试的结束,全国高考作文题也纷纷亮相,有以冬奥会题材的,有以围棋妙手、本手、俗手为题材的,有以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为题材。其中以《红楼梦》故事为题材的作文题和 “高考作文红楼梦”“全国甲卷难”一同冲上热搜。
《红楼梦》题材考验学生的综合能力

贾宝玉的“沁芳” 二字,点出了花木映水的佳境,不落俗套;也契合元妃省亲之事,蕴藉含蓄,思虑周全。这也给了学生很多提示,考了很多方面大纲要求的知识和理解的综合能力,比如《红楼梦》中元妃省亲和大观园的由来,园林建筑的建造艺术欣赏、楹联、匾额,文言名篇 《醉翁亭记》欣赏运用,字义理解、辨析:翼、泻、沁,考生自己独特的个性化审美体验等。
没读过《红楼梦》,或者对《红楼梦》不够了解的学生,会感到这篇作文很难写。因为写这篇作文首先需要对建大观园这段故事和沁芳亭、沁芳桥的取名过程、含义和不同拟名水平都理解,不然是没法用这个材料来立论的。

众多学生在考试后纷纷留言:
@samspirit110:题匾额,不同的角度、方法和领域知识,导致完全不一样的效果。学习、做事也一样,每当我们面临一个题目,都要尽可能尝试不同的方法,善于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思考,找出尽可能多的办法,反复比较权衡,选择最佳的选项,就更容易实现目标,关键点在这里。而不必拘泥于具体的材料,也没有必要知道红楼梦的细节,更不需要知道中国传统美学之类的,这样选题的范围就大得多了,思维就打开了。
@我幽州刺史个:人认为出题不能超纲,如果红楼本章回在教材里面出现过,大家都学习过就没问题。如果是推荐阅读,考学生的阅读量那就有问题了。虽然是经典,但也不是每个人都爱读的,如果有人熟知三国西游水浒金瓶,但偏偏不爱读红楼,那么对他就是不公平的。
读完了整本并记得这段,对写作文几乎没有任何帮助,甚至可能有反效果。
整本书一个字没读过,对写作文没有任何妨碍。
说甲卷作文难,应该是被前面的材料唬住了。其实那一通材料虽然“豪奢”,但只是个引子,并没多大作用,而后面的“直接移用”“借鉴化用”“情境独创”三个词才是关键。
说白了,这道作文题就是让考生论述“照搬、改造、创造”三者的利弊和关系。
其次,这道题和新高考I卷在形式和话题上都撞车了。
全国新高考Ⅰ卷
“本手、妙手、俗手”是围棋的三个术语。本手是指合乎棋理的正规下法;妙手是指出人意料的精妙下法;俗手是指貌似合理,而从全局看通常会受损的下法。对于初学者而言,应该从本手开始,本手的功夫扎实了,棋力才会提高。一些初学者热衷于追求妙手,而忽视更为常用的本手。本手是基础,妙手是创造。一般来说,对本手理解深刻,才可能出现妙手;否则,难免下出俗手,水平也不易提升。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这道题和围棋没有半毛钱关系。
懂围棋,对写作文几乎没有任何帮助,甚至可能有反效果。
不懂围棋,对写作文没有任何妨碍。
“俗手、本手、妙手”的话题和全国甲卷近乎一致。
再次,上面两道题都出得不好。
照江苏某大佬的说法:腐朽庸俗。
“直接移用”“借鉴化用”“情境独创”这种主题,立场太明显了,缺乏辩证性,考生没啥发挥空间。
最后,随便聊聊对“沁芳”的理解。
和菜头蹭热度发了篇文章,说贾政的心态是:
虽然我否了大家的提议,但是我赞同大家把我比作欧阳修的做法,心意我都收到了。
这处是文章的底层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