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书读论语——子罕第九(5)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畏于匡”,在匡地被包围。畏通围。匡,地名,在今河南省长垣县西南。古谓私斗为畏。
背景: 公元前496年,孔子从卫国到陈国去经过匡地。匡人曾受到鲁国阳虎的掠夺和残杀。而孔子的相貌正好与阳虎非常像,还相传孔子的学生颜克曾经给阳虎驾车,参与了对匡人的掠夺,此次孔子出行,驾车的人又是颜克,故匡人坚信孔子就是阳虎,所以将他围困。
【阳虎是季氏的家臣,后来有篡位季氏之意。他不仅与孔子模样很像,而且身形也相似,同样很高,很气派。】
“文王”,此处是指周文王,姓姬名昌,西周开国之君周武王的父亲,是孔子认为的古代的圣贤之一。
“文不在兹乎”:朱熹注释为“道之显者谓之文,盖礼乐制度之谓”,此处的“文”主是指礼乐制度,也就是“道”表现于外的形式。孔子深通周初文武周公相传之礼乐制度,也就是说法道在己身。按钱穆先生的注释,还有一种解释认为“或说:孔子周游,以典籍自随,文指诗书典册,今不从”,就是说孔子周游列国,礼乐制度的典籍都随身带着,文在这里是指这些典籍,这种解释太过牵强,钱穆先生并不采信。兹:此也,朱熹注释为“孔子自谓”。
“后死者”,钱穆先生的注释为“孔子自指”。也有看法认为是指文王之后的人们。
按朱熹夫子和钱穆先生的注释,本章的译文是,孔子被匡地的人们所围困时,他说:“周文王死了以后,周代的礼乐文化不都体现在我的身上吗?上天如果想要消灭这种文化,那我就不可能掌握这种文化了;上天如果不想消灭这种文化,那么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这里体现了孔子是信天命的】
朱熹在《论语集注》中引用了马融的话,“文王既没,故孔子自谓后死者。言天若欲丧此文,则必不使我得与于此文;今我既得与于此文,则是天未欲丧此文也。天既未欲丧此文,则匡人其禁我何?言必不能违天害己也。”根据朱熹等人的理解,孔子相信天欲此斯文传世,而斯文在已身,都是天意,天意不可违,故匡人不可以把孔子自己怎么样。
近代有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本章的译文应该是,孔子在匡地被围困,他说:“周文王之后,他所开创的礼乐文化依然还在这里。上天如果想要让这种礼乐文化断绝,又怎么会让后人们不断的学习流传此文化呢?如果上天不想让这种礼乐文化断绝,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这种解释认为孔子对于匡人不会伤害自己的原因并不是自己是上天认可的道的传承者,而是孔子自认为所作所为均合于道,问心无愧,如果上天还希望礼乐文化传承下去,就不会让匡人做出伤害自己----这种有违天道的事来。
孔子一言,给周围人注入了莫大的信心。这段话告诉我们,当我们遇到危难时,最好的方法就是想想我们自己身上还有什么使命,哪个使命还没有完成,就能帮助我们撑住。直到度过难关。
背景: 公元前496年,孔子从卫国到陈国去经过匡地。匡人曾受到鲁国阳虎的掠夺和残杀。而孔子的相貌正好与阳虎非常像,还相传孔子的学生颜克曾经给阳虎驾车,参与了对匡人的掠夺,此次孔子出行,驾车的人又是颜克,故匡人坚信孔子就是阳虎,所以将他围困。
【阳虎是季氏的家臣,后来有篡位季氏之意。他不仅与孔子模样很像,而且身形也相似,同样很高,很气派。】
“文王”,此处是指周文王,姓姬名昌,西周开国之君周武王的父亲,是孔子认为的古代的圣贤之一。
“文不在兹乎”:朱熹注释为“道之显者谓之文,盖礼乐制度之谓”,此处的“文”主是指礼乐制度,也就是“道”表现于外的形式。孔子深通周初文武周公相传之礼乐制度,也就是说法道在己身。按钱穆先生的注释,还有一种解释认为“或说:孔子周游,以典籍自随,文指诗书典册,今不从”,就是说孔子周游列国,礼乐制度的典籍都随身带着,文在这里是指这些典籍,这种解释太过牵强,钱穆先生并不采信。兹:此也,朱熹注释为“孔子自谓”。
“后死者”,钱穆先生的注释为“孔子自指”。也有看法认为是指文王之后的人们。
按朱熹夫子和钱穆先生的注释,本章的译文是,孔子被匡地的人们所围困时,他说:“周文王死了以后,周代的礼乐文化不都体现在我的身上吗?上天如果想要消灭这种文化,那我就不可能掌握这种文化了;上天如果不想消灭这种文化,那么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这里体现了孔子是信天命的】
朱熹在《论语集注》中引用了马融的话,“文王既没,故孔子自谓后死者。言天若欲丧此文,则必不使我得与于此文;今我既得与于此文,则是天未欲丧此文也。天既未欲丧此文,则匡人其禁我何?言必不能违天害己也。”根据朱熹等人的理解,孔子相信天欲此斯文传世,而斯文在已身,都是天意,天意不可违,故匡人不可以把孔子自己怎么样。
近代有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本章的译文应该是,孔子在匡地被围困,他说:“周文王之后,他所开创的礼乐文化依然还在这里。上天如果想要让这种礼乐文化断绝,又怎么会让后人们不断的学习流传此文化呢?如果上天不想让这种礼乐文化断绝,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这种解释认为孔子对于匡人不会伤害自己的原因并不是自己是上天认可的道的传承者,而是孔子自认为所作所为均合于道,问心无愧,如果上天还希望礼乐文化传承下去,就不会让匡人做出伤害自己----这种有违天道的事来。
孔子一言,给周围人注入了莫大的信心。这段话告诉我们,当我们遇到危难时,最好的方法就是想想我们自己身上还有什么使命,哪个使命还没有完成,就能帮助我们撑住。直到度过难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