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传记里,普通人能学到什么 ·上[23]

 我来答
野半下独0y
2022-06-12 · TA获得超过1.1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2361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141万
展开全部
因为水清亦有鱼作者推荐,我抱着极大的兴趣开始阅读曾国藩传。

其实,最早也看过张宏杰的《正面与侧面》,但印象不深刻了。而且当时看此书,有看《三国演义》而非《三国志》的感觉,充满了演绎,所以虽然阅读体验尚可,但并非结合史料,以至没有太大印象。

而《曾国藩》传则不同。根据时间发展脉络,结合作者扎实的史料整理功底,并辅以曾国藩传记、友人日记、与皇帝的奏折等特别重要的史料结合,综合阐述作者的观点。可以说,论证严密、逻辑清晰,史料充分,很可以阅读。

而且,你还可以发现,一个原本资质平庸的人,如何通过努力、树立高远的目标、在事件中磨砺自己,并成长后日的强大模样。另外,曾国藩的文笔,确实也是很好的,读起来非常享受。

作为一个普通人,似乎可以借鉴曾国藩之处颇多,为什么?因为他非常靠近我们普通人。资质上的平庸、家境上的普通(虽然还有一个举人父亲)、个性上的拙顿……我想这也是曾国藩在中国这么火——似乎代表另一种成功学——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大约读了不到1/4,然而已经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有几点,非常想分享出来:

1、自我砥砺和成长,是一个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的过程。虽然辛苦,却是一个厚积薄发,万般重要的过程。

自从曾国藩立志做一个圣人以后,就开始坚持日更记日记,严厉鞭策自己。真的是用圣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包含了各个方面。学问做的够不够、与朋友交往说话诚恳不诚恳,遇到女友有没有色心、心情是否浮躁……

每一个方面都极尽挖掘之能事,甚至让我感觉都没有必要。而我感觉没必要之处,正式曾国藩赖以时刻警醒自己、提高自己的细微之处。

提升自己,就像推着石头上山的西西弗,进一寸有每一寸的不易。并且,这个过程,不是进一步就可以到下一步了,而是不断的反复,螺旋上升的。即使之前克服过的缺点,后面也还是屡屡再犯。

克己,是一个反人性的过程。而人性,是坚如磐石的本能。所以,这是一个时刻需要警醒的,艰苦卓绝的斗争。

2、自我检核的反馈机制——外部激励——非常重要。

立志以后就是自律的过程。那么如何保证自己能够实行呢?有时候,自己不理会自己的要求,或者自己骗自己怎么办呢?

曾国藩的方法是:把自己的日记,分阶段抄写出来,送给自己最可靠的朋友,和兄弟。让他们监督自己,并相互学习,互相砥砺。

而京城作为当时的人文荟萃之地,他已经结交了很多可靠的诤友。他们不是的鞭策他、鼓励他。甚至,写日记反思这个习惯也是从友人哪里得到的灵感,并开始日日施行的。

反馈机制,则确保自己的检视能够有效施行。这种外部激励不仅从制度上,更是从心理上保证自己不可懈怠,而曾国藩始终认为,人的精神力量是大过身体能量的。

3、耻辱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心理能量,但要结合高远的目标

所谓,知耻而后勇。曾国藩的经历也是这句话的最好诠释。

想要办理团练,但是在湖南处处碰壁,受尽讥讽和耻笑。几乎地方势力处处掣肘,寸步难行。直到绿营兵上门大闹,伤了曾的几个亲兵,并且,自己在绿营兵的大刀之下仓皇逃窜,这种耻辱可以说尤其深刻钻心,让他夜不能寐。

终于曾国藩决定转战衡阳,在异地从新开始。

首站靖康之败,让曾国藩美好的梦想破灭,并觉无法面对曾经对他有所期待和处处讥讽的人,包括皇帝在内。于是,羞愧之下,投身中流。

索性,另一部的胜利,让他燃起希望。而后来的人生中,比这个大得多的困难也不是一次两次。而每每遇到几乎坚持不住的情况,曾国藩都提醒自己不忘长沙遭遇的耻辱。

这是一个强大的心理能量,让他数次度过难关。

“打脱牙和血吞”,把屈辱活生生的吞下去,就成了滋养他意志和决心的营养。 只有真实的做出成绩,才是对怀疑、打击最有力的回击。

4、识大体、顾大局

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实则太难。

试想,在自己性命堪忧,火烧眉毛的战场,我们还能心不动,为大局去考虑吗?这无疑是非常难的。

而他和胡林翼的交往,真正展示了他的人格魅力。

胡林翼是抗击太平军时少有的跟他有力配合的同僚。而因此,曾国藩的提携下,胡林翼的仕途顺风顺水。甚至提拔速度超过了自己,在自己虚职的情况下,胡林翼得到了湖北巡抚的实职。

胡林翼因为兵少,在湖北艰苦的抗击太平军,而另一面,在江西的曾国藩,实则也很困难。主要战将只剩一个罗泽南的情况下,面对胡林翼的求援,他没有私心护己。

他觉得,武汉的战略地位更重要。于是,不顾己方人的劝阻,拨出自己的最精锐部队6千左右去支援他。从此,曾的部队力量开已经向胡林翼倾斜,以至造成在江西惴惴不安,时刻都有倾覆危险的境地。

这种在畏难时刻,不顾自己,从大局考虑,是非常具有人格魅力的一点。

5、根据自己的目标,有自己的判断标准,以此顶住压力

曾国藩的湘军,起头的时候,谁都没有看好,除了曾国藩自己。

官场觉得是笑话,皇帝觉得是小打小闹,只有曾国藩是抱着以后强大了救国的目的去做的。

所以,他在艰苦的条件下,克服重重困难,把湘军训练事业走上了正途。

而俗话还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湘军成立没多久,国家多处面临太平军的威胁、如南京、安徽等地……每遇到困难绝望之际,皇帝就想起来,曾国藩还有一支湘军,并且不管实际情况,也不管湘军的战斗力到底有没有达到标准,一道道圣旨下来,让曾国藩速速来救。

曾国藩一次次的抗旨(比较委婉的)拒绝。因为他知道,一是,自己的战斗力还不达标,器械不够,兵力锻炼不足。现在出山,就是白送性命,那也谈不上救国的的远大目标了。

除了皇帝屡屡施压,还遇到其他好友面临求援的情况,他都是予以拒绝。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他的座师,被调到湖北抗击太平军时,面对自己的亦师亦友的座师求援,他还是没有轻举妄动。直到座师一封信来,告诉他:我被人陷害没有希望了,必须一死,而你的军队还有希望,要看实际情况,不要为了我随意调配。曾国藩竟至泪如雨下。

这种艰难的处境,读到的人都可以深切体悟。

而事实证明,曾国藩,确实为湘军的战斗力赢得了时间和足够的资源。后来的湘潭大捷、武汉大捷等都是最直接的证明。

好了,今天就先说到这里,下期继续分享。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