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在哪种情况下写出来的?
谢邀:
开篇明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首诗是唐诗诗人李白的作品。当时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李白在扬州听到好友被贬的消息后写下了这首诗。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王昌龄,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是一个守诺的人,他重情重义,喜欢交游,不拘小节。正是因为这样的不随波逐流的性格,王昌龄在官场上就显得格格不入,并因此得罪了很多人,屡屡遭到贬谪。
也就是说,他的得罪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不拘小节。仕途官场上的郁郁不得志并没有影响到他的天性,他因此也结识了许多志趣相投的朋友,并和他们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在贬谪的道路上,王昌龄还结识了很多朋友,这其中就有像李白、岑参这样的大诗人。如有一次,当身在扬州的李白听到王昌龄被贬到龙标的消息后,他马上就写了一首诗安慰王昌龄,也是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和同情。
首句“杨花落尽子规啼”,大意是说:在柳絮落尽,子规啼鸣的时候。这一句既是写景又点明了了时间节令。随风飘落的杨花、叫声凄婉的子规,在诗歌中都有都飘零与离别的寓意。李白之所以这样写,一来是切合当时的心境,二来是融情于景。
子规是杜鹃鸟的别名,相传这种鸟是蜀王杜宇的精魂所化,鸣声异常凄切动人。诗人择取两种富有季节特征的事物,描绘出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惆怅、悱恻的气氛。
因首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接下来李白写道:“闻道龙标过五溪。”这一句是回顾王昌龄贬谪龙标的事实。“闻道”,表示诗人听到王昌龄贬谪的消息后的惊讶。
在唐代,这一带还被看作荒僻边远的不毛之地,也正是王昌龄要去的贬所。在繁华落尽的暮春三月,眼前是纷纷飘坠的柳絮,耳边是一声声杜鹃的悲啼,此情此景,足以牵动人的愁绪,何况又听到好友远谪的不幸消息?
开篇二句看似平淡,实际却包含着比较丰富的内容,起到多方面的作用:它既写了时令,也写了气氛,既点明题目,又为后面两句的抒情做好了气氛上的铺垫。
结尾两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大意是说: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
诗句中的“夜郎”并不是指汉代的夜郎国,而是指隋代的夜郎县,其地当在今湖南辰溪一带。而龙标恰恰在辰溪以西,所以李白才会说出“直到夜郎西”。
句中“愁心”二字也是蕴藏着诗人的满怀愁思。诗人为什么满怀愁思呢?因为这里既有李白对好友人生际遇的牵挂与忧虑,也有对当时现实的不平则鸣之情,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
王昌龄贬官前为江宁丞,去龙标是由江宁溯江而上的;远在扬州、行止不定的诗人自然无法与老友当面话别,只好把一片深情托付给千里明月,向老友遥致思念之忧了。
借明月以抒发羁旅乡愁、怀旧念远的感情,这种联想和表现手法在李白以前的诗作中便不止一次地出现过。如南朝诗人鲍照笔下的“三五二八时,千里与君同”,汤惠休《怨诗行》笔下的“明月照高楼,含君千里光”;《子夜四时歌》中也有“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的表达。
前代诗人还只是在看到明月之后联想到异地的亲友或进而想托明月寄去自己的一片深情,而李白在这里不仅要托明月寄情,而且要让明月作为自己的替身,伴随着不幸的友人一直去到那夜郎以西边远荒凉的所在。
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仕途坎坷、命运多舛的贬谪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