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抑郁?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诸多数据显示,在世界范围内,女性罹患抑郁的风险显著高于男性。
我国的抑郁症性别分布情况也基本相同,女性人数大致是男性的1.8倍。
由此很多人会有疑问,女性是否比男性更脆弱,更情绪化,更乐于外露自己的痛苦呢?
答案是否定的。
以严重精神疾病患者为例,2015年国家卫计委统计结果表明:中国有429.7万例严重精神疾病患者,其中男女比例为 1.07:1 ,男性患者数量大于女性。
那为什么将疾病具体到抑郁症,女性的比例会更大?
这是因为女性在应激事件下更容易罹患内化障碍 (发生在个体内部的各种心境、情绪问题), 而男性则更容易罹患外化障碍 (一般为各种行为问题)。
认为女性更脆弱、不坚强、不能承受压力因而更易患有心理障碍,是武断的想法。
事实上,无论男女,是否患有心理疾病与脆弱还是坚强,都毫无关系。
通常认为女性的情绪表达能力更强,也更情绪化。
当然,生活中我们很容易发现,女性会展现出更多的欢笑与泪水,也有证据表明,女性表露情绪时的面部表情更加明显。
于是心理学家 McDu f等人,通过实验探索了在诸多情绪状态下面都表情的持续时间,来判断情绪化的性别差异(眉毛、眼睛、嘴唇的表现等等)。
结果表明情绪化的性别差异仅在于: 女性表现出更强烈的快乐和悲伤,而男性表现出更强烈的愤怒。
我们不能用性别差异绑架任何人的情绪表达,甚至从情绪表达上升到个人能力、道德品质等角度进行曲解。
喜、怒、哀、惧等作为基础的几种情绪,可以如同红黄蓝三原色一般调配出成千上万种感受。
情绪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是大脑和思维不可或缺的部分。男性和女性同样都会产生情绪,也都需要学会接纳情绪,更都要学会适度的表达情绪。
很多人抱持这样的观点: 女性在抑郁之后会表现的更加痛苦,才会被人熟知。
就像感冒一样,免疫力弱的人会有更严重的症状表现。
那么患有抑郁症后,男性女性有哪些不同的表现呢?
与我们固有认知不同的是,看起来更“脆弱”的典型性特点,女性的表现并非更加明显,而是相较于男性则表现出更显著的非典型性特点。
就病程(疾病的缓解、复发、迁延)而言,男女之间更是无显著差异。
并且,有2点需要重视:
1. 男性自杀成功的比例显著高于女性;
2. 抑郁所带来的死亡率升高,男性比女性更为明显。
可见在疾病带来的危险面前,女性并没有更痛苦,男性也并不能幸免。
既然在疾病面前似乎人人平等,那么为什么女性抑郁患病率居高不下呢?
我们知道依据生物-心理-社会模型,病因除了先天条件之外,还包含环境、社会因素。
有哪些因素是目前我们不能忽视的呢?
1.男女性收入的不均衡
世界卫生组织在调查中发现:就业和社会资源的倾斜,大大增加了性别不平等和精神障碍的发生率。
2.不同的生活重心
《2020年全球性别差距报告》指出:女性花费在无偿工作(家庭、志愿工作)中的时间,往往是男性的数倍。
3.更明确的身心挑战
围产期、更年期的身心双重变化,对多数女性而言是不可避免的应激挑战。
《美国母婴护理杂志》称: 13%的女性会在分娩后第1年内罹患产后抑郁症(PPD)。
尽管男性也会有类似的心理时期,但是由于缺少生理的剧烈变化,往往在“意义”层面上表现并不明显。
4.更可能面对暴力
更多的躯体/性暴力,或者在某些地区存在的强迫结婚、生育的情况,都会提升女性罹患抑郁的风险。
这些环境/社会因素,兴许是我们对女性更易抑郁现象的一些解释。
毋庸置疑,关于女性更容易抑郁的「先天决定论」是错误的。
女性的抑郁可能受到文化环境、社会角色、应激挑战等综合因素影响。
女本不柔弱,甚至在很多时候会展现出超乎想象的坚强。
男性也本不坚强,在面临危机时,也需要及时求助和尽可能的关怀。
谈及抑郁,谈及各类心理疾病,男性和女性所面临的“去标签化” ,同样必要。
审稿医生: 彭旭 副主任医师、心理治疗师
责任编辑:海鱼
插画:李大姑娘
免责声明
本科普文章之目的是提供普适的健康信息,不能代替任何人的医学诊断和治疗方案,如有需求请您及时就医。作为科普文章,本文中如出现极限词,为医生临床经验中的个人认识或学界共识,是希望读者能够认识其客观重要 性的表述, 主观上无任何营销性。
如对这篇科普文章有任何建议,或对文中来自网络未能找到出处的图片有版权异议,请发邮件至安忻品牌部:tangsj@axnsleep.com。
我国的抑郁症性别分布情况也基本相同,女性人数大致是男性的1.8倍。
由此很多人会有疑问,女性是否比男性更脆弱,更情绪化,更乐于外露自己的痛苦呢?
答案是否定的。
以严重精神疾病患者为例,2015年国家卫计委统计结果表明:中国有429.7万例严重精神疾病患者,其中男女比例为 1.07:1 ,男性患者数量大于女性。
那为什么将疾病具体到抑郁症,女性的比例会更大?
这是因为女性在应激事件下更容易罹患内化障碍 (发生在个体内部的各种心境、情绪问题), 而男性则更容易罹患外化障碍 (一般为各种行为问题)。
认为女性更脆弱、不坚强、不能承受压力因而更易患有心理障碍,是武断的想法。
事实上,无论男女,是否患有心理疾病与脆弱还是坚强,都毫无关系。
通常认为女性的情绪表达能力更强,也更情绪化。
当然,生活中我们很容易发现,女性会展现出更多的欢笑与泪水,也有证据表明,女性表露情绪时的面部表情更加明显。
于是心理学家 McDu f等人,通过实验探索了在诸多情绪状态下面都表情的持续时间,来判断情绪化的性别差异(眉毛、眼睛、嘴唇的表现等等)。
结果表明情绪化的性别差异仅在于: 女性表现出更强烈的快乐和悲伤,而男性表现出更强烈的愤怒。
我们不能用性别差异绑架任何人的情绪表达,甚至从情绪表达上升到个人能力、道德品质等角度进行曲解。
喜、怒、哀、惧等作为基础的几种情绪,可以如同红黄蓝三原色一般调配出成千上万种感受。
情绪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是大脑和思维不可或缺的部分。男性和女性同样都会产生情绪,也都需要学会接纳情绪,更都要学会适度的表达情绪。
很多人抱持这样的观点: 女性在抑郁之后会表现的更加痛苦,才会被人熟知。
就像感冒一样,免疫力弱的人会有更严重的症状表现。
那么患有抑郁症后,男性女性有哪些不同的表现呢?
与我们固有认知不同的是,看起来更“脆弱”的典型性特点,女性的表现并非更加明显,而是相较于男性则表现出更显著的非典型性特点。
就病程(疾病的缓解、复发、迁延)而言,男女之间更是无显著差异。
并且,有2点需要重视:
1. 男性自杀成功的比例显著高于女性;
2. 抑郁所带来的死亡率升高,男性比女性更为明显。
可见在疾病带来的危险面前,女性并没有更痛苦,男性也并不能幸免。
既然在疾病面前似乎人人平等,那么为什么女性抑郁患病率居高不下呢?
我们知道依据生物-心理-社会模型,病因除了先天条件之外,还包含环境、社会因素。
有哪些因素是目前我们不能忽视的呢?
1.男女性收入的不均衡
世界卫生组织在调查中发现:就业和社会资源的倾斜,大大增加了性别不平等和精神障碍的发生率。
2.不同的生活重心
《2020年全球性别差距报告》指出:女性花费在无偿工作(家庭、志愿工作)中的时间,往往是男性的数倍。
3.更明确的身心挑战
围产期、更年期的身心双重变化,对多数女性而言是不可避免的应激挑战。
《美国母婴护理杂志》称: 13%的女性会在分娩后第1年内罹患产后抑郁症(PPD)。
尽管男性也会有类似的心理时期,但是由于缺少生理的剧烈变化,往往在“意义”层面上表现并不明显。
4.更可能面对暴力
更多的躯体/性暴力,或者在某些地区存在的强迫结婚、生育的情况,都会提升女性罹患抑郁的风险。
这些环境/社会因素,兴许是我们对女性更易抑郁现象的一些解释。
毋庸置疑,关于女性更容易抑郁的「先天决定论」是错误的。
女性的抑郁可能受到文化环境、社会角色、应激挑战等综合因素影响。
女本不柔弱,甚至在很多时候会展现出超乎想象的坚强。
男性也本不坚强,在面临危机时,也需要及时求助和尽可能的关怀。
谈及抑郁,谈及各类心理疾病,男性和女性所面临的“去标签化” ,同样必要。
审稿医生: 彭旭 副主任医师、心理治疗师
责任编辑:海鱼
插画:李大姑娘
免责声明
本科普文章之目的是提供普适的健康信息,不能代替任何人的医学诊断和治疗方案,如有需求请您及时就医。作为科普文章,本文中如出现极限词,为医生临床经验中的个人认识或学界共识,是希望读者能够认识其客观重要 性的表述, 主观上无任何营销性。
如对这篇科普文章有任何建议,或对文中来自网络未能找到出处的图片有版权异议,请发邮件至安忻品牌部:tangsj@axnsleep.com。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