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之治?
唐太宗在位的贞观年间总共有二十三年,期间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治理局面,史称“贞观之治”。贞观之治的历史内涵很多,核心是天下大乱之后迎来的大治。
唐太宗即位之前的几年时间里,隋末唐初的社会景象令人闻之悚然。隋末竭泽而渔的政策以及战乱的冲击,导致社会经济崩溃、社会秩序混乱以及世道人心极度黑暗,尤其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但是,在唐太宗即位五六年时间之后,局面出现了根本的改观。百姓建立起了对官府的高度信任,即使遇到严重的自然灾害,卖儿鬻女,外出逃荒,也没有因此怨恨官府,一旦年成好转,就迅速重返家园,社会秩序井然。在唐朝人看来,这种局面是自古以来从未有过的。
“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有着复杂的历史原因,唐太宗的政绩观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唐太宗政绩观的主要内容包括:以民为本,治理国家要以百姓之心为心;关心民生,不去追求以牺牲百姓当前利益为前提的“帝王功业”。以民为本是唐太宗君道观和政绩观的核心内容。
唐太宗关于祥瑞灾异问题的谈话中,也多次表示,只有家给人足、百姓欢心才是帝王应该追求的治国目标,自然现象中的一些所谓祥瑞和灾异,不应该影响到这个治国目标。
民生安宁是唐太宗施政的最高目标。唐太宗关心民生的谈话、举措,以及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的政策法令,史不绝书。尽管吃蝗虫、纵死囚等事件都难免政治作秀之嫌,但唐太宗的作秀也多是为了树立在关心民生方面的圣君形象,而与隋炀帝那种“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帝王功业观根本不同。
民生安宁必须以社会风气的根本改善和信任危机的克服为前提。隋末以来的那种混乱无序状况是否能够迅速扭转?贞观君臣们最初并没有把握。经过几次激烈讨论,唐太宗树立起了信心,在武德九年十一月与群臣讨论维稳之策时,他明确提出反对高压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