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的意义
展开全部
写在前面的话:
旅行其实就是逃避日常生活的绝望。
我们每天重复的生活,年复一年地重复下去,是很容易让人绝望的;
为了避免绝望,我们有必要每年出去旅行一两次,
看看异乡人是怎么生活的,看到不同的环境,
听到另一种语言,
吃到另一种不同的食物,
视觉、听觉和味觉都能得到新鲜的体验,这种感官上的刺激能重新唤起我们生活的热情。
---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
1
我们不断被强调:脱离舒适圈才能成长。
可是如果从舒适圈直接去做一些疯狂的事情,那感受一定是及其不适,甚至惊恐的。很多人都是出于恐惧才困在舒适圈里止步不前。
旅行的意义就是可以在可控的范围内,稍微向外走一点,探索一下,冒个险,来提升自己的勇气和自信。
比如在海岛的旅行,一般都会有浮潜这个项目,从开始的恐惧到渐渐地适应,最终彻底没有障碍了,跳海也跳了,绑着铅块沉到海底也不在话下。这并不是我有多勇敢,而是通过一次次试验,对自己的身体和设备有了掌控感和信任,这个浮潜的舒适圈就扩大了。
在生活中很多时候冒险是很恐怖的,因为一旦风险发生,我们有时会需要承担很难很重的后果。
旅行的好处在于你知道你还会回到生活里。 在旅途中冒过的险都只是旅途中的一个片段,它是可控的。但这个过程可以锻炼我们的冒险神经,让它强壮一点,再强壮一点,来帮助我们更好地面对生活里的种种冒险。
有一次长途自驾途中发现车的声音不对,下车检查后发现有个轮胎扎破了,已经瘪到没气。那时已经有些晚了,我们去了好几个地方都不能修,说需要换新的,但是都没有这种规格轮胎卖;我当时心里有个声音,今天好像有点别扭啊。
之后马上觉察到自己的念头,就放掉它,心想看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我们辗转几个地方后到了当地的下班时间,我们已经放弃决定先回酒店明天再修。
回去的路上遇到一个加油站,我说拐进去碰碰运气吧。那里的工人看过后,也说没法修,但是可以换!500 元一个新轮胎,那时只要有的换我们已经不在意价格了,马上要求换。
结果那人进去了半天,出来说没有找到存货的这个型号的轮胎……但是!找到一个二手轮胎,150 元,问我们介意吗?我们当然不介意,而且求之不得!于是那人手脚麻利地帮忙换上了。原来生命让我们兜兜转转,就是想让我们用 150元办了 500元也没能办成的事儿! 果然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旅行中就是会遇到种种意外,开错路啊,千里迢迢奔着一个餐厅过去结果发现人家放假啊等等。
旅行的意义在于它专治追求完美的毛病,越追求完美越痛苦,越臣服于旅行中的种种,生命会回馈给我们更多的惊喜。
2
法国人文主义作家米歇尔·蒙田患有肾结石,这在当时是很严重的疾病,没什么好的治疗方法。那时候都说泡温泉可以治肾结石,而瑞士、意大利的温泉据说效果很不错。于是蒙田47岁出门远行,去瑞士和意大利旅行,整个行程持续了17个月。
他年少时就对这个世界有充足的好奇,想看看建筑、喷泉、古战场和恺撒曾经驻足的地方,他想看看别人是怎么生活的,也借助旅行来了解古代的英雄是怎么生活的,这样可以从狭窄的个人经验中跳脱出来,让自己的头脑更加聪慧。
蒙田在旅行中不会起早贪黑地赶路,他总是从容地吃好早餐再上路,吃当地特色的食物,也尽可能和异乡人打交道,他在罗马拜会了教皇,也在威尼斯拜访了一位非常有名的娼妓。
他说,旅行应该是平常每日生活乐趣的延续,旅行应该像在天堂中打滚一样,不用制定特别详细的规划,只要路线不重复,每天能看到新鲜事物就好。
3
当然,你还有其他选择来实现生活的平衡。
奈吉尔·马什(Nigel Marsh)是一位作家。
他曾经做过一家知名广告公司的澳大利亚分部负责人。但是,尽管事业有成,他却感到压力重重,身体超重,处理不好自己的婚姻,以及跟四个孩子的关系。
用他的话说就是,“吃的太多,喝得太多,工作太努力,忽视了家庭”。
直到有一天,他决定做出改变,辞掉工作,专注跟自己的妻子和孩子相处一年。他把自己的经历写成了一本书《失业的四十岁胖子》(Fat, Forty and Fired)。
马什做过一个TED演讲,非常受欢迎,主题就是“如何实现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他在演讲中分享了自己在这个问题上的心得。
当然,他的建议不是辞职不工作。不工作不是办法,尤其是在你没钱的情况下。
应该做的是,首先,认清自己的真实境况。他的观点是,某些职业选择,从根本上讲,就和每天跟家庭亲密相处这个生活方式水火不容。无论是弹性工作时间、周五穿休闲装上班、还是育儿假,都解决不了这个问题。马什说:“现实社会中的情况是,成千上万的人在无声的绝望中煎熬。他们夜以继日从事自己痛恨的职业,目的只是为了购买无用的商品,以博得他人的羡慕。”
其次,面对现实,政府和公司不会帮你解决这个问题。马什说,所有公司在本质上,都想尽可能多榨取员工的价值,同时尽量多逃避责任。这是公司的基因。对于个人而言,如果你认为工作和生活的平衡很重要,那么,就应该承担起掌控和规划自己生活的重任。“如果你不规划自己的生活,别人就会为你规划。我们得自己担起责任,去设定并强化生活中的各种界限。”
第三,考虑好要以什么样的时间单位来衡量自己试图实现的平衡。如果以一天为单位,绝大部分人都没有办法做到生活和工作平衡,同时照顾好家庭和办公室。因此,要把时间单位拉长来做到平衡。但是,也不能拉长到一生,把家庭时间全部留到退休之后。
第四,小事并非无关紧要,重视不起眼的努力。实现工作和生活的平衡,不意味着要大张旗鼓颠覆自己的生活,而是在适当的地方做一些小小的努力,改善自己的人际关系和生活质量。比如,不一定要用一整天陪孩子去迪士尼乐园,而是陪他在家附近的公园散步荡秋千。
4
张德芬在《遇见未知的自己》里写过,每个人的真我都是爱,喜悦,和平。
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人的真我就会呈现出来。这些我们每个人都有,只是被快节奏的生活,压力,和身份层层包裹起来了而已。
而在旅行的过程中,就是剥掉这一层层的壳,脱去身份,角色,面具,在一个没有人认识你的地方,放心做自己,而在这个时候,喜悦,平静会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
旅途中,可能会被一棵独木成林的苍天大树震撼到,被手触摸到树干时感受到的灵性所疗愈;
有时也可能被历史的一段记忆所驻足。
旅行的意义就是换个全新的环境,在自然而然的好奇心的驱使下,跟世界,自然,历史,有更多的连接,同时向内跟自己有更多的连接。
所谓万物皆有灵,当我们向内和向外充分的连接,身体里的每一个细胞都会打开,接受并欢迎着旅途和生命带给我们的灵性和能量。
旅行其实就是逃避日常生活的绝望。
我们每天重复的生活,年复一年地重复下去,是很容易让人绝望的;
为了避免绝望,我们有必要每年出去旅行一两次,
看看异乡人是怎么生活的,看到不同的环境,
听到另一种语言,
吃到另一种不同的食物,
视觉、听觉和味觉都能得到新鲜的体验,这种感官上的刺激能重新唤起我们生活的热情。
---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
1
我们不断被强调:脱离舒适圈才能成长。
可是如果从舒适圈直接去做一些疯狂的事情,那感受一定是及其不适,甚至惊恐的。很多人都是出于恐惧才困在舒适圈里止步不前。
旅行的意义就是可以在可控的范围内,稍微向外走一点,探索一下,冒个险,来提升自己的勇气和自信。
比如在海岛的旅行,一般都会有浮潜这个项目,从开始的恐惧到渐渐地适应,最终彻底没有障碍了,跳海也跳了,绑着铅块沉到海底也不在话下。这并不是我有多勇敢,而是通过一次次试验,对自己的身体和设备有了掌控感和信任,这个浮潜的舒适圈就扩大了。
在生活中很多时候冒险是很恐怖的,因为一旦风险发生,我们有时会需要承担很难很重的后果。
旅行的好处在于你知道你还会回到生活里。 在旅途中冒过的险都只是旅途中的一个片段,它是可控的。但这个过程可以锻炼我们的冒险神经,让它强壮一点,再强壮一点,来帮助我们更好地面对生活里的种种冒险。
有一次长途自驾途中发现车的声音不对,下车检查后发现有个轮胎扎破了,已经瘪到没气。那时已经有些晚了,我们去了好几个地方都不能修,说需要换新的,但是都没有这种规格轮胎卖;我当时心里有个声音,今天好像有点别扭啊。
之后马上觉察到自己的念头,就放掉它,心想看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我们辗转几个地方后到了当地的下班时间,我们已经放弃决定先回酒店明天再修。
回去的路上遇到一个加油站,我说拐进去碰碰运气吧。那里的工人看过后,也说没法修,但是可以换!500 元一个新轮胎,那时只要有的换我们已经不在意价格了,马上要求换。
结果那人进去了半天,出来说没有找到存货的这个型号的轮胎……但是!找到一个二手轮胎,150 元,问我们介意吗?我们当然不介意,而且求之不得!于是那人手脚麻利地帮忙换上了。原来生命让我们兜兜转转,就是想让我们用 150元办了 500元也没能办成的事儿! 果然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旅行中就是会遇到种种意外,开错路啊,千里迢迢奔着一个餐厅过去结果发现人家放假啊等等。
旅行的意义在于它专治追求完美的毛病,越追求完美越痛苦,越臣服于旅行中的种种,生命会回馈给我们更多的惊喜。
2
法国人文主义作家米歇尔·蒙田患有肾结石,这在当时是很严重的疾病,没什么好的治疗方法。那时候都说泡温泉可以治肾结石,而瑞士、意大利的温泉据说效果很不错。于是蒙田47岁出门远行,去瑞士和意大利旅行,整个行程持续了17个月。
他年少时就对这个世界有充足的好奇,想看看建筑、喷泉、古战场和恺撒曾经驻足的地方,他想看看别人是怎么生活的,也借助旅行来了解古代的英雄是怎么生活的,这样可以从狭窄的个人经验中跳脱出来,让自己的头脑更加聪慧。
蒙田在旅行中不会起早贪黑地赶路,他总是从容地吃好早餐再上路,吃当地特色的食物,也尽可能和异乡人打交道,他在罗马拜会了教皇,也在威尼斯拜访了一位非常有名的娼妓。
他说,旅行应该是平常每日生活乐趣的延续,旅行应该像在天堂中打滚一样,不用制定特别详细的规划,只要路线不重复,每天能看到新鲜事物就好。
3
当然,你还有其他选择来实现生活的平衡。
奈吉尔·马什(Nigel Marsh)是一位作家。
他曾经做过一家知名广告公司的澳大利亚分部负责人。但是,尽管事业有成,他却感到压力重重,身体超重,处理不好自己的婚姻,以及跟四个孩子的关系。
用他的话说就是,“吃的太多,喝得太多,工作太努力,忽视了家庭”。
直到有一天,他决定做出改变,辞掉工作,专注跟自己的妻子和孩子相处一年。他把自己的经历写成了一本书《失业的四十岁胖子》(Fat, Forty and Fired)。
马什做过一个TED演讲,非常受欢迎,主题就是“如何实现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他在演讲中分享了自己在这个问题上的心得。
当然,他的建议不是辞职不工作。不工作不是办法,尤其是在你没钱的情况下。
应该做的是,首先,认清自己的真实境况。他的观点是,某些职业选择,从根本上讲,就和每天跟家庭亲密相处这个生活方式水火不容。无论是弹性工作时间、周五穿休闲装上班、还是育儿假,都解决不了这个问题。马什说:“现实社会中的情况是,成千上万的人在无声的绝望中煎熬。他们夜以继日从事自己痛恨的职业,目的只是为了购买无用的商品,以博得他人的羡慕。”
其次,面对现实,政府和公司不会帮你解决这个问题。马什说,所有公司在本质上,都想尽可能多榨取员工的价值,同时尽量多逃避责任。这是公司的基因。对于个人而言,如果你认为工作和生活的平衡很重要,那么,就应该承担起掌控和规划自己生活的重任。“如果你不规划自己的生活,别人就会为你规划。我们得自己担起责任,去设定并强化生活中的各种界限。”
第三,考虑好要以什么样的时间单位来衡量自己试图实现的平衡。如果以一天为单位,绝大部分人都没有办法做到生活和工作平衡,同时照顾好家庭和办公室。因此,要把时间单位拉长来做到平衡。但是,也不能拉长到一生,把家庭时间全部留到退休之后。
第四,小事并非无关紧要,重视不起眼的努力。实现工作和生活的平衡,不意味着要大张旗鼓颠覆自己的生活,而是在适当的地方做一些小小的努力,改善自己的人际关系和生活质量。比如,不一定要用一整天陪孩子去迪士尼乐园,而是陪他在家附近的公园散步荡秋千。
4
张德芬在《遇见未知的自己》里写过,每个人的真我都是爱,喜悦,和平。
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人的真我就会呈现出来。这些我们每个人都有,只是被快节奏的生活,压力,和身份层层包裹起来了而已。
而在旅行的过程中,就是剥掉这一层层的壳,脱去身份,角色,面具,在一个没有人认识你的地方,放心做自己,而在这个时候,喜悦,平静会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
旅途中,可能会被一棵独木成林的苍天大树震撼到,被手触摸到树干时感受到的灵性所疗愈;
有时也可能被历史的一段记忆所驻足。
旅行的意义就是换个全新的环境,在自然而然的好奇心的驱使下,跟世界,自然,历史,有更多的连接,同时向内跟自己有更多的连接。
所谓万物皆有灵,当我们向内和向外充分的连接,身体里的每一个细胞都会打开,接受并欢迎着旅途和生命带给我们的灵性和能量。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