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子里的自己和手机上的自己哪种更真实?
镜子里的自己要比原相机里的更真实。
因为镜子本身只是玻璃反射出来的虚影,原相机里的图像也是虚影,但又要经过相机的屏幕反射,会造成图像的清晰度和比例发生一定的变化,从而影响真实感。
镜子的原理:
镜子显影是根据光的反射原理。光在平滑分界面上的反射称为“镜反射”,或称单向反射。否则,为漫反射。如果既有镜反射,又有漫反射,则称为混合反射。漫反射时各不同方向的光的亮度如果都相同,则称为均匀漫反射。同一次反射过程中,有些波长的光反射多些,则称为选择反射。无论何种反射,都是有镜面直接完成的,故镜子的反射显影最直接。镜头的质量有镜面的反射率决定。
相机的原理:
相机的成像是根据光电转换原理。即镜头采光,传感器接收镜头的采光并进行光电信号转换,再有图像处理器将电信号转换为图像数据。相机的成像质量有镜头、传感器和图像处理器共同决定。
镜子的像质是反射后的光形成的,虽然光经过反射后有些许损失,但损失量可忽略不计,而相机是对镜头采获得光源进行加工处理后形成的,光损失严重。但是,由于镜子只能进行光反射,故画面无法美化(曲面镜比如哈哈镜,也只是光折射不同,显影还是固定的),而相机在光加工的工程中可以进行选择,故可以形成的各种风格的显影,具有多样性。
还原度:
根据成像原理来说,镜子遵循光反射的原理,在镜子里会形成一个关于你的左右相反的虚像,由此看来镜子成像的精准度和还原度要高于相机。实际上,就连镜子也无法完全呈现出人眼中的真实面貌。根据人体构造以及相机成像的光学角度上考虑,普通人的视网膜拥有五百万个感受视觉色彩的锥形细胞,有一亿个感受对比度、明暗的棒状细胞,理论上人的眼睛能够呈现五亿像素,相机最高也不超过一亿,而且人类有两只眼睛双眼成像,相机只有一个镜头。
照镜子会觉得自己变好看:
我们在照镜子的时候,大脑在处理外貌时会综合面貌的在不同角度不同位置上的数据,绘制出一个抽象的三维立体模型,这个模型会在每一次你照镜子的时候通过筛选面部特征进行匹配。生动动态的面孔更容易刺激相貌识别的神经匹配机制,也会让人觉得动态的脸往往更让人觉得舒服和愉悦。不过这个系统更倾向与识别动态的人像,这就是心理学上所定义的“冻脸效应”:一个人动态的吸引力往往高于静态的吸引力。相机中的自己之所以更死板,也是因为相机拍出的照片是静态的,大脑识别系统识别这这样的人像也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另外照片完全将人物完全定格住了,全本不平均的面部缺陷也都被凸显了出来,根本没有大脑可以脑补的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