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意象分析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我们知道文学意境是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之一,主要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生发的审美想象空间。
词的内在结构是由词心和词境组成的,“情景者,文章之辅车也,故情以景幽,单情则露,景以情妍,独景则滞……然善述情者,多寓诸情。”由此可见,景情是不可分离的,所以论情要先论景。然而,一方面来说,意境是由多重意象造就的,没有分散的意象,也就没有所谓的意境这个整体了;另一方面来说,“语言无法表达的,立象以尽意",所以接下来我会从意象入手,来简要分析李易安的《声声慢》。
从整体来看,整首词是情景并茂的,但又不同于一般词的格式——上阙写景,下阙写情;它是首尾抒情,中间以残秋景象和行为细节做铺叙。所以我先从中间来阐述所含意象,推入至景,进而释情。
“酒”,中国诗词歌赋中似乎总少不了这个意象,有“白日放歌须纵酒”的归乡之喜悦,有“会须一饮三百杯”的豪情万丈,有“东篱把酒黄昏后”的惬意自适,也有“一杯浊酒尽余欢”的伤情…“酒”本是男子所爱之物,甚至成为男子于文学中抒情的一种代表,然而在这里,李易安作为一名旧时代的女性,却是直接借酒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可以说在当时是及其少见的。在这里易安用“淡”来形容酒的味道,她内心凄凉,这种凄凉连酒都无法排遣,酒的醇厚都被冲淡到索然无味,仿佛不经意间就展现了易安的愁思至深,令人叹息。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诗经·小雅》中“鸿雁于飞,肃肃其羽。之子于征,劬劳于野”借“鸿雁”来表达役夫的辛苦悲惨;《汉书》中的“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是鸿雁传书的最早出现。而在易安这里,这只鸿雁并不是初见,而是“旧相识”,短短三个字,就指向过去——回忆起新婚时夫妻相思相爱“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而如今故雁再见,却已是物是人非,只剩自伤,将当下意象与回忆意象联系在一起,塑造浓浓的悲伤。“伤心”一词指代不明,我理解为是无形中赋雁共情,人与雁同悲,更增哀愁。
“黄花”即菊花,在古代意象中菊花最普遍用来作为高洁之士的代表,而在易安笔下,它是愁的寄托。“如今有谁堪摘”亦是将当下意象与回忆意象联系在一起的,过去“云鬓斜簪,徒要教郎并比看”的美好早已逝去,如今花盛开,人憔悴,无人采摘 ,花自萎去,倍增伤感。即伤往昔美好不再,又悼念亡夫,在语言之外的今昔对比,在不知不觉中衬托出不胜寂寞愁苦的情怀。
“窗”这一意象在古建筑中很常见,其中最负盛名的当属苏州园林的窗景了。宗白华曾经说过“中国诗人多爱从窗户庭阶词人尤爱从帘,屏,栏杆,镜中以吐纳世界景物。”(这样的角度可以达到以小见大的效果,可以自如的控制时间流逝,使其节奏化。)这首词里的“窗”更像是词人对个人空间与心理空间的坚守,无论是秋天的景致,还是渲染天地的生息寒暖,秋雁悲鸣,都是透过窗户看到的 ,她对外界似乎已经没有兴趣了,独自守在窗前,就像守着过去的美好一样。(这里的“天黑”又将当下意象与回忆意象结合在一起,我们记得易安年少时“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那时她兴致正好,天黑也不愿归家,而如今去是在盼着天黑,似乎只有天黑了她才可以在梦乡中回忆过去,极言愁之深。)
梧桐本是象征祥瑞,后因巫灵文化有了不祥的寓意,在汉代枚乘的文章中有“龙门之桐…其根半死半生”,人们便用半死梧桐来表示悼亡,丧偶。陈祖美认为“以梧桐的飘落喻指赵明诚的亡故”。
钱钟书先生曾经说到关于黄昏的意象“死别生离,伤逝怀远,皆于黄昏时分,触诸纷来,所谓最难消遣。”黄昏十分契合悼念主题,冷瑟低沉,是主题氛围的渲染,对于总给人一种生命将逝的联想暗示,起到功能效应,在易安这里由于前面诸多意象的叠加,将悼亡的悲痛推向了极致,那种在一天叠加起来的愁思愈渐浓烈,到黄昏时,终究是压抑不住,只有感叹“怎一个愁字了得!”。
词的内在结构是由词心和词境组成的,“情景者,文章之辅车也,故情以景幽,单情则露,景以情妍,独景则滞……然善述情者,多寓诸情。”由此可见,景情是不可分离的,所以论情要先论景。然而,一方面来说,意境是由多重意象造就的,没有分散的意象,也就没有所谓的意境这个整体了;另一方面来说,“语言无法表达的,立象以尽意",所以接下来我会从意象入手,来简要分析李易安的《声声慢》。
从整体来看,整首词是情景并茂的,但又不同于一般词的格式——上阙写景,下阙写情;它是首尾抒情,中间以残秋景象和行为细节做铺叙。所以我先从中间来阐述所含意象,推入至景,进而释情。
“酒”,中国诗词歌赋中似乎总少不了这个意象,有“白日放歌须纵酒”的归乡之喜悦,有“会须一饮三百杯”的豪情万丈,有“东篱把酒黄昏后”的惬意自适,也有“一杯浊酒尽余欢”的伤情…“酒”本是男子所爱之物,甚至成为男子于文学中抒情的一种代表,然而在这里,李易安作为一名旧时代的女性,却是直接借酒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可以说在当时是及其少见的。在这里易安用“淡”来形容酒的味道,她内心凄凉,这种凄凉连酒都无法排遣,酒的醇厚都被冲淡到索然无味,仿佛不经意间就展现了易安的愁思至深,令人叹息。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诗经·小雅》中“鸿雁于飞,肃肃其羽。之子于征,劬劳于野”借“鸿雁”来表达役夫的辛苦悲惨;《汉书》中的“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是鸿雁传书的最早出现。而在易安这里,这只鸿雁并不是初见,而是“旧相识”,短短三个字,就指向过去——回忆起新婚时夫妻相思相爱“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而如今故雁再见,却已是物是人非,只剩自伤,将当下意象与回忆意象联系在一起,塑造浓浓的悲伤。“伤心”一词指代不明,我理解为是无形中赋雁共情,人与雁同悲,更增哀愁。
“黄花”即菊花,在古代意象中菊花最普遍用来作为高洁之士的代表,而在易安笔下,它是愁的寄托。“如今有谁堪摘”亦是将当下意象与回忆意象联系在一起的,过去“云鬓斜簪,徒要教郎并比看”的美好早已逝去,如今花盛开,人憔悴,无人采摘 ,花自萎去,倍增伤感。即伤往昔美好不再,又悼念亡夫,在语言之外的今昔对比,在不知不觉中衬托出不胜寂寞愁苦的情怀。
“窗”这一意象在古建筑中很常见,其中最负盛名的当属苏州园林的窗景了。宗白华曾经说过“中国诗人多爱从窗户庭阶词人尤爱从帘,屏,栏杆,镜中以吐纳世界景物。”(这样的角度可以达到以小见大的效果,可以自如的控制时间流逝,使其节奏化。)这首词里的“窗”更像是词人对个人空间与心理空间的坚守,无论是秋天的景致,还是渲染天地的生息寒暖,秋雁悲鸣,都是透过窗户看到的 ,她对外界似乎已经没有兴趣了,独自守在窗前,就像守着过去的美好一样。(这里的“天黑”又将当下意象与回忆意象结合在一起,我们记得易安年少时“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那时她兴致正好,天黑也不愿归家,而如今去是在盼着天黑,似乎只有天黑了她才可以在梦乡中回忆过去,极言愁之深。)
梧桐本是象征祥瑞,后因巫灵文化有了不祥的寓意,在汉代枚乘的文章中有“龙门之桐…其根半死半生”,人们便用半死梧桐来表示悼亡,丧偶。陈祖美认为“以梧桐的飘落喻指赵明诚的亡故”。
钱钟书先生曾经说到关于黄昏的意象“死别生离,伤逝怀远,皆于黄昏时分,触诸纷来,所谓最难消遣。”黄昏十分契合悼念主题,冷瑟低沉,是主题氛围的渲染,对于总给人一种生命将逝的联想暗示,起到功能效应,在易安这里由于前面诸多意象的叠加,将悼亡的悲痛推向了极致,那种在一天叠加起来的愁思愈渐浓烈,到黄昏时,终究是压抑不住,只有感叹“怎一个愁字了得!”。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