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马上就要上幼儿园,那么孩子的数学启蒙该怎么教?
父母需要帮助孩子内化概念集合。
在数学上,所有具有相同性质的事物称为集合,比如从一个水果中取出 5 个苹果放在一起,这 5 个苹果就是一个集合。 我们计数,三个音调和计数四个音调来知道一组相似元素的数量。 一位学者曾经做过一个实验:简单地训练孩子数数,一个月后发现这种训练并没有对数字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作用。
引导孩子去分类。
分类物品分类很好地介绍了“收藏”的概念。 生活中有很多分类活动。 孩子们可以根据不同的特征属性对周围的物体进行分类,并将它们分类到不同的集合中。 例如:根据物体的外在特征,如颜色、形状等。根据物体的大小、长度、粗细、粗细、重量等差异进行分类。 根据物品的用途,比如把蜡笔、画纸、手工剪刀等放在一起,这些都是学习用品。 将毛巾、牙刷和洗手液以及所有清洁用品放在一起。
根据事物之间的关系对事物进行分类,例如,在一堆动物和食物中,将兔子和胡萝卜放在一起,将猴子和香蕉放在一起。 对于年龄较大的学龄前儿童的分类教育,可以学习根据“二维特征”进行分类,即根据事物同时具有的两个特征进行分类。 分类活动所涉及的思维分析、比较、观察、判断等基本过程,对培养和提高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也有一定的影响。 家长可以带孩子来玩这些游戏:放上颜色、形状、大小不一的糖果,让孩子们试着把糖果分类。 让您的孩子圈出或将具有相同名称的物体放在一起并命名。
教会孩子正确对应事物。
让孩子说出各种生活情境中的收藏品,比如从奶奶家带来的衣服、奶奶喜欢的零食、妈妈买的东西。 准备一个多层的架子,让孩子按照绘本、小玩具、食物分类,放在架子上的每一层。 让孩子们整理他们的衣服和袜子,并把它们分类。对应两个集合之间的对应,就是使一个集合的元素与另一个集合的元素按照一定的对应关系,不进行计数对应。 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对应:量与量的对应、形与形的对应、物体与位置的对应等等。对应是孩子学习数数的感性基础。 因为计数的过程就是在数字集合中的元素与从1开始的自然数集合中建立对应的关系。
例如,数一排小椅子,即数 小椅子从1开始,最后一个数字是这一排小椅子的总数。对应后可以用来数,还可以比较,比如比较小椅子和孩子的数量,只要每个孩子坐在小椅子上就可以。
建议一,利用环境中的数学,强化孩子数学思维
家长可以适时抛出一些生活中的数学难题,邀请孩子一起帮忙解决。比如,今天要家庭聚餐,带着孩子数一数要来几个家庭?分别有多少人?他们大概什么时候会到?需要多少个碗和多少双筷子?这可以帮助孩子强化数数的技能,并能接触一些简单却常见的加减运算,培养数感。
今天去超市购物,请孩子算一下其中几样物品的价格并付款,或是让孩子帮你数一数买了多少个土豆,多少瓶牛奶?同样的,重复地帮助孩子进行加减训练,并且能让孩子对金钱有认识,将抽象的数字与具体的金钱联系起来,具象化的知识更有利于孩子记忆和理解。
今天出去旅行,多多关注一路上的路牌,距离目的地还有多少公里?导航显示还要多少分钟可以到达?虽然速度公式不要求在一二年级就掌握,但前置性的接触可以为以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基础,抽象的公式如果能与具体的生活场景联系起来,日后孩子遇到生活应用题,就能很好地理解并解答。
建议二,用“数学的语言”,引导孩子进行数学思考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都会用到数学语言,只是太过简单,所以作为家长可能会忽略这个孩子绝佳的学习机会。家长可以通过提高数学语言在生活中使用的频次,强化数学语言在孩子脑海中的记忆,使其在下一次遇见相似场景时,能够快速回想并模仿你的语言,进行表达或者回答。
比如,只带了十块钱去便利店,买糖用了三块钱,那么我们剩余几块钱呢?
买淮山时,要长一点的还是短一点的?大盒饼干比小盒饼干多了五包,大的15元,小的10元,我们要买便宜一点的还是贵一点的?要买写字用的笔,要粗一点的还是细一点的?买便利贴,要长方形形状的,还是三角形形状的?
建议三,寓教于乐,在游戏中体验数学乐趣
比如,让孩子角色扮演超市收银员,帮助你结算金额。除了引导孩子进行简单的加减运算,也可以引导孩子学习2个2个数、5个5个数、接着数等计数方法。土豆买了三袋,一袋有五个,那一共有多少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