卒、崩、薨、死的区别是什么?
展开全部
殁、卒、崩、薨的区别:
1、使用对象不同:
殁的使用对象一般是小孩夭折和病死或庶民死亡。
卒的使用对象一般是大夫。
崩的使用对象一般是天子,即皇帝。
薨的使用对象一般是诸侯或皇子。
2、葬礼规格不同:
殁的葬礼规格最为简陋,口含米,新衣一称。
卒的葬礼规格次之,口含贝,新衣五称。
薨的葬礼规格次于天子,口含珠,新衣七称。
崩的葬礼规格最高,口含玉,新衣十二称。
扩展资料
古代丧礼制度
古代葬礼讲求的是葬式、葬法、墓葬规格以及陪葬等等。祭礼讲求的是对死者的供奉。
丧礼的步骤是这样的:
初丧 → 复 → 设奠立帷堂 → 讣告,为位,为铭 → 吊丧赠禭 → 沐浴 → 饭含 → 袭 → 设重 → 小敛 → 大敛 → 成服
丧礼除了葬前礼,还有居丧。在死者下葬以后,亲属要居丧,也就是守丧,但守丧与守孝不同。
守孝,亦称丁忧。只有父母死后,子女需守孝三年,其间不得婚嫁,不得参加庆典,且为官者并须离职,但儒家的实际守孝时间为27个月,因为母亲用母乳哺育孩子要27个月。而守丧的时间按与死者关系而定。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崩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薨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卒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殁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丧礼制度
展开全部
“卒”最早见于商朝的甲骨文,其本意为完成、终结,后引申为死亡。“卒”在古代称大夫的死亡,《礼·曲礼》云:“大夫死曰卒。”有时也称诸侯的死亡。《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冬,晋文公卒”这里表示诸侯的死。唐朝以后“卒”字的使用对象更为普遍了,杜甫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里有这样的描述:“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这里的“卒”泛指死亡。现代的“卒”字,意义比较多,这里不一一累述。
“崩”字的本意是山倒塌,常见的组词如山崩地裂等。但在古代,人们把皇帝的“死”看很重,一旦有皇帝去世,常用山塌下来来形容。因此在很多文言文中,经常看到用“崩”字来表示古代帝王去世的描述。诸如《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云:“—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在诸葛亮的《出师表》中也有这样的描述:“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一说赵太后死(这里是尊称),一说刘备(蜀汉帝王)。
“薨”字的本意是指古代诸侯的死,在国学经典《尔雅》中,这样解释“薨”:“薨,死也。”在《唐书·百官志》中,有这样的描述:“凡丧,二品以上称薨,五品以上称卒”。《左传·昭公三十二年》“鲁文公薨,而东门遂镣适立庶。”“薨”字除了表示诸侯去世外,还可以表示皇帝的高等级嫔妃及所生育的皇子或公主的死。在《红楼梦》中贾元春去世时,贾琏急匆匆向王夫人报丧时说:“贵妃娘娘薨了”。
“死”字为现代汉语常用字,最早见于甲骨文,本意为生命的终止,后引申为无生命的、难活的、行不通的等义项。在《礼·曲礼》中有“庶人曰死”的描述,也即平民百姓的死亡称“死”。“死”除了指平民百姓的死亡外,还有小孩子死亡的意思,《周礼·天官》云:“少曰死,老曰终。”此外,“死”还有“小人”死的意思,《礼·檀弓》云:“君子曰终,小人曰死。”现代人去世通常不说“死”,而是说某某走了,这样除了表示对逝者的尊敬外,大概也有对君子、小人之别的忌讳吧。
“崩”字的本意是山倒塌,常见的组词如山崩地裂等。但在古代,人们把皇帝的“死”看很重,一旦有皇帝去世,常用山塌下来来形容。因此在很多文言文中,经常看到用“崩”字来表示古代帝王去世的描述。诸如《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云:“—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在诸葛亮的《出师表》中也有这样的描述:“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一说赵太后死(这里是尊称),一说刘备(蜀汉帝王)。
“薨”字的本意是指古代诸侯的死,在国学经典《尔雅》中,这样解释“薨”:“薨,死也。”在《唐书·百官志》中,有这样的描述:“凡丧,二品以上称薨,五品以上称卒”。《左传·昭公三十二年》“鲁文公薨,而东门遂镣适立庶。”“薨”字除了表示诸侯去世外,还可以表示皇帝的高等级嫔妃及所生育的皇子或公主的死。在《红楼梦》中贾元春去世时,贾琏急匆匆向王夫人报丧时说:“贵妃娘娘薨了”。
“死”字为现代汉语常用字,最早见于甲骨文,本意为生命的终止,后引申为无生命的、难活的、行不通的等义项。在《礼·曲礼》中有“庶人曰死”的描述,也即平民百姓的死亡称“死”。“死”除了指平民百姓的死亡外,还有小孩子死亡的意思,《周礼·天官》云:“少曰死,老曰终。”此外,“死”还有“小人”死的意思,《礼·檀弓》云:“君子曰终,小人曰死。”现代人去世通常不说“死”,而是说某某走了,这样除了表示对逝者的尊敬外,大概也有对君子、小人之别的忌讳吧。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