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24重人格写作文

 我来答
吃瓜小能手17
2022-10-31 · TA获得超过6191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643
采纳率:94%
帮助的人:119万
展开全部

1. 以正确看待人格为话题写一篇800字作文

我该坚持什么?我该如何选择?我面对无数疑问,在月夜下独自徘徊……“精诚所致,金石为开”这是讲诚信的巨大作用。记得有一家公司招聘人才,每个人都希望到这一家公司工作,因为这是一家有规模,效益好,工资高的公司。于是,在招聘的这一天,先后来了四位应聘者。其中有三位都说自己有两年以上的工作经验。但面对招聘者的拷问,他们很快就显示出对这一行的无知。最后来了一位男学生,他坦率地对招聘者说,自己不具备这方面的工作经验,但对这项工作很感兴趣。招聘者毫不犹豫地录用了他。当问他为何能以诚相对时,他说小时候有一次他捡了钱,奶奶问他时撒了谎。奶奶朝他 *** 上重重地打了一下,然后告诫他说:“穷不可怕,只要你诚实,你就有救。”他说他永远记住奶奶的话。诚信比一切智谋都好,因为它是智谋的源泉。

诚信是做人和处事的一条基本原则。不仅仅现实中的人会因其真实而获得意料之外的惊喜,而且还会给后人留下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请信守诚信吧!因为诚信,我们才能取得别人的信赖和信任;因为诚信,我们才可以收获一份意外的惊喜;因为诚信,我们才可以走出人生的不如意;因为诚信,我们才可以成为真正的智者。

林则徐说:“观操守,在利害时。”古代有许多贤明之士,正是在个人利害攸关之际,表现出“财贿不以动其心,爵禄不以移其志”的高尚情操。为维护人格的尊严而自重,为保持人格的纯正而自省,为防止人格下滑而自警,为追求人格的升华而自励。

当人们在感叹世风日下,天良渐泯时,人们不约而同地关注到社会人性美的另一面。假如我们碰到买彩票这件事,又该如何去做?我们会像那位业主那样做吗?互联网上的调查显示,大多人的态度是暧昧或相反的。“一粒沙里看世界”,这就更加显示出业主行为的难能可贵,他的内心,存放着一个美好诚信的无形世界,映射出人性的纯净和伟大。

让我们向这位业主一样,树起理想的风帆期待诚信,让诚信像一根小小的火柴,燃亮一片心空;像一片小小的绿叶,倾倒一个季节;像一朵小小的浪花,飞溅起整个海洋,像一根长长的木棒,撬起整个地球……

让我们向这位业主一样,用充满生命的希望期待诚信,让诚信成为我们人生的准则,让自己对诚信的履践萌生出对心灵的感动,让生命因诚信而获得一次畅快的呼吸,为自己的人格涂上一层亮色。

2. 《24重人格》适合青少年看吗

我建议你看看,对你成长有帮助的 精彩要点 1,恐惧 晚上11点以后,我坐在床上,手里捧着这本《24重人格》。

台灯灯光把洁白的纸张染成昏黄。 我一个人呆在卧室里,窗外的山峦和菜地隐入夜幕。

我能够觉察到内心的一丝恐惧:下一页说不定就是一张主人公卡姆写的血书……对这本书我是既好奇又害怕。 而我的恐惧丝毫不能与主人公卡姆相比。

试想,这样的不幸无论降临到谁身上,当事人都会痛苦不堪,甚至对人生失去希望。 中国的民众在精神、心理健康领域很大程度上是懵懂的。

心理疾病、心理医生等跟“心理”有关的事物被许多人当成洪水猛兽。我曾经一度梦想报考北师大的心理系,做一名心理医师(后来因为我是文科生,无法读心理系,梦想便破灭了)。

身边的同学知道了,就对我说诸如“你学心理学别学成个变态啊”、“心理医生都是心理有毛病的啊,难道你也有毛病吗”、“接触那么些变态的人,你不害怕吗”之类的话。出生并成长与改革开放以后的90后都心存芥蒂,说明心理学的确被很多人误读很久了。

中国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精神健康领域的发展必然要达到与物质文化水平相符合的境地。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其发展的人们的恐惧,当然会一步步消亡。

书中,恐惧便是成了卡姆正确认知的巨大障碍。恐惧本身大是正常,试想一下,如果哪天你发现你的身体内寄居着多个灵魂,给你的生活造成混乱,难道你还会高高兴兴开开心心跟过年一样? 2,勇气 一次,一个同学拿了本《新知客》给我,叫我做做上面的一个关于是否有边缘型人格障碍患病特征的测试。

20道选择题,只要有2道以上你选择了“是”的选项,那么你就该去认真咨询心理医生了。我做下来以后,有9道都选的“是”。

我又拿给寝室里另一个人(我对他相当了解)做,当着几个男生的面,他违心地做完了每道题——每道都选的“否”,他无法否认的是满脸的失落。又一个男生做完,说自己有7道选的“是”,语气中透露着对自己的失望。

这时我和刚才那个男生便对他说:“你现在是青春期嘛,情绪波动啊之类的比较明显,所以有这些类似患病特征的现象是正常的。”至于事实是不是像我们安慰他的话一样,我不知道。

我表面上也不承认,是害怕贻人口实,惹出更多麻烦。但是我知道,我们都缺少勇气。

(呵呵,不过我还是有点怀疑那个测试的准确性,那个测试感觉上不是很专业。) “接受我们不能改变的,改变我们不能接受的。”

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需要极大的勇气。 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固然是卡姆没有勇气的事实,而要改变其带来的混乱,首先得有勇气接受这个事实。

这一点卡姆起初并不明白,他也只是在看了关于自己的分身的录像带以后,才狠下心来对自己那狼狈不堪的神经俯首:“我认了。”自此以后,心理治疗才取得实质性的成效。

承受痛苦的还有妻子瑞琪。当她瘫坐在浴室地板的那一刻,佯作镇定的她才在卡姆和读者面前卸下伪装,展现了她无助的那一面。

但正是由于她的坚韧与包容(最重要的是对丈夫的爱),这个家庭得以维持下去。瑞琪也成为了卡姆的强大的精神后盾,伴他一路走来。

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有些痛苦影响的不仅是当事人自己。危机面前,亲人是应该接受事实挺身而出,还是选择逃避拒绝接受,雪上加霜呢?我想,血缘关系固然不是亲情的可靠支点,但“大难临头各自飞”也是为道德所不齿的。

温总理说:“面对危机,信心比黄金更重要。”灾难对那些有勇气的人造不成毁灭,对懦夫嘛,那就不好说了。

3,舆论 良好的舆论环境将对心理事业的发展起推动作用,也有利于患病者的生存。很遗憾,相对开放的舆论环境,在中国,只能从几个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城市找到。

这一点上,最近来说从社会对同性恋的接纳程度体现得更充分(必须指出的是,同性恋并不是心理疾病!)。 小说中,在与邻居、朋友等的交谈中可以看出,瑞琪对丈夫卡姆受虐事实并不是特别地避讳,说明公众的接纳能力还行。

我总是忍不住想象,如果是在中国内地某个小城镇,谁谁谁精神有问题、谁谁谁受虐过定会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在我曾经居住过的镇上,谁谁谁是同性恋都可以成为街谈巷议、轰动全镇的话题,当事人也成为了人们鄙夷的对象。

唉,我为我亲爱的祖国感到那么一丁点的悲伤。 书中有一处很是让我感动的地方——天真无邪的孩子凯尔对他母亲说:“多重人格并不可怕嘛。”

一个孩童能够说出这样的话,不仅仅是与他自身的涉世未深天真烂漫有关:社会舆论必然是一个大的背景。 我渴望有那么一天,在我的祖国,人们敢于承认自身心理或多或少的毛病,能够包容别人的无伤大雅的软肋,心理健康事业蓬勃发展。

4,精彩 尽管多重人格现象时不时地在影视剧作品中出现(我个人记得最清楚的是《皇朝太医》中宋海琼扮演的那个角色),但真正如此认真严肃面对这个概念的作品却很少进入大众的视野。读这本《24重人格》的人也许不多,但这并不能说明其题材、故事不吸引人。

我个人是抱着极大的好奇买下这本书的。这种猎奇心理或多或少有些不敬,但这本小说的确深深地吸引着我。

丝丝入扣的情节,紧张的气氛,以及对分身们活动的。

3. 《24重人格》适合少年看吗

作者: (美)韦斯特

译者: 李永平

ISBN: 9787532727360

页数: 370

定价: 20.0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装帧: 平装 出版年: 2007-03-01

《24重人格》是一本纪实性的文学作品,又是一部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的著作,也是一本令人恐惧的书。作者卡梅伦·韦斯特以 *** 性的细节和令人心碎的清晰描写揭示了羁患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对家庭的影响,作者身兼“人格分裂”患者和心理学家两重矛盾角色,这是该书独特的地方。 在《24重人格》一书中,韦斯特将他自己的人格分裂的令人心碎的经历,以及他治疗满是创伤的心灵的过程展现在读者的面前,在他接受治疗的过程中,他尽力维持他与妻子、儿子的关系,渴望过一种正常的生活。 而且它还是一个能令读者着迷的故事。韦斯特在该本书里提供了多重人格患者的各个分身们和谐相处的珍贵的前所未有的资料,心灵扭曲的痛苦、诡秘的气氛和最终的希望……《24重人格》是一本能够让你敬畏心灵的自我保护力量的书,它也能使你为韦斯特勇于把握自己命运的精神而喝彩。

4. 24重人格有哪24重

网上说这是一书,如果说现实中要说哪24种的话,这个分类应该算是不清楚哈

《24重人格》是一本纪实性的文学作品,又是一部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的著作,也是一本令人恐惧的书。作者卡梅伦·韦斯特以 *** 性的细节和令人心碎的清晰描写揭示了患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对家庭的影响,作者身兼“人格分裂”患者和心理学家两重矛盾角色,这是该书独特的地方。

在《24重人格》一书中,韦斯特将他自己的人格分裂的令人心碎的经历,以及他治疗满是创伤的心灵的过程展现在读者的面前,在他接受治疗的过程中,他尽力维持他与妻子、儿子的关系,渴望过一种正常的生活。而且它还是一个能令读者着迷的故事。韦斯特在该本书里提供了多重人格患者的各个分身们和谐相处的珍贵的前所未有的资料,心灵扭曲的痛苦、诡秘的气氛和最终的希望……《24重人格》是一本能够让你敬畏心灵的自我保护力量的书,它也能使你为韦斯特勇于把握自己命运的精神而喝彩。

5. 24重人格的内容简介

“我究竟怎么了,我仿佛被恶魔缠住了,在镜子面前的我说着一些莫名其妙的话,我的嘴巴里发出别人的声音。”

在说这些话的时候,卡梅伦·韦斯特30多岁,是一位成功的商人,拥有幸福的婚姻和可爱的孩子,这个声音是戴维发出来的。戴维是第一个出现在卡梅伦生命中的分身,是他的24个分身中的一个,他详细地描述了卡梅伦小时候的恐怖受虐经历。

还有8岁的克莱,紧张兮兮的,说话结结巴巴;12岁的尘儿,温柔、能干,她对于自己生活在一个中年男人的身体里感到很失望;巴特,开朗幽默,以孩子信任的保护者身份自居;利夫,浑身充满精力,干劲十足,总是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韦斯特。还有其他19个分身,他们的性格、习性、记忆都各不相同。

对于卡梅伦·韦斯特来说,他的躯体不啻是一家“伤心旅馆”,他的24位“分身”或者说“他我”,一个个提着行囊来到旅馆,入住他心中那一间间早已客满的房间。有些只逗留几天,然后悄然离去,不知所终。

有些一住进来就赖着不走,大有在此终老、与旅馆共存亡之势。他们盘踞着韦斯特的心灵,接管着他身体,结果韦斯特变成了24个人。

也就是说,当韦斯特操着低沉浑厚的男中音与你侃侃而谈之时,他极可能会以一种童稚的嗓音说:“我想尿尿”。甚至,在与妻子亲热时,他也会突然变成一个4岁左右的小女孩。

对此,你会不会惊骇莫名,满以为自己大白天撞见了鬼?不,这不是活见鬼,而是事实,是一个叫韦斯特的美国人的亲身经历。韦斯特是心理学博士,同时又是一名“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简称DID)患者。

患病时的韦斯特早已过了而立之年,成了一位成功的商人,与他哥哥经营着一家蛮不错的公司,也有了温柔贤惠的妻子、聪明可爱的孩子。事业成功,家庭幸福,一切都令人意,甚至叫人羡慕。

然而,有一天,情况突然起了变化:韦斯特仿佛恶魔缠身,变成了好几个性格、习性和记忆各异的孩子或小伙子,嘴巴里发出来的是别人的声音,驾车外出却找不到回家的路,还在一个神秘声音指使屡次割伤自己的手、抓破自己的脸……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他疯了吗?原来,这一切与韦斯特的外婆、母亲和一位陌生男人有关。在韦斯小时候,他们都曾强迫他进行过某种性行为。

当时的韦斯特没办法应付这种经历,而为了保护自己,以免让自己沉溺在这种恐怖的经验中,他就必须让自己跟这些事件“分离”开来——这就产生了所谓“人格分裂”。分离出来的一部分自我(分身)暂时带走了有关虐待事的记忆和感受,但并没有消失,而是隐藏在韦斯特内心深处的某个角落里。

多年以后,这些分身,连同当时的记忆和感受,像是一根根从大海淤泥深处翻腾上来的腐草,开始浮出水面,随波逐浪,时沉时浮,于是韦斯特也就有了不同的“我”。为了治病,韦斯特不得不卖掉公司股份,远走他乡,挈妻将子搬迁到加利福尼亚州。

然而,于韦斯特来说,这里并不总是阳光明媚,妻子开始与人频频约会,孩子对于自己的病情也并不是一无所知……屋漏偏遭连夜雨,韦斯特该怎么办?他的病有治愈的希望吗?如何应付棘手的家庭危机,如何面对幼小的孩子……这切都是迫在眉睫不容回避的问题。韦斯特遭受人格分裂痛苦折磨数年之久,其间的人格裂变、身份转换、恐怖、忧惧、犹疑、软弱、消沉、绝望等等,决不是非亲历者所能体会。

如今,他将这番心路历程娓娓道来,著作成书——《24重人格》(中译本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作者就是书中痛苦的主人公心理学家同时是精神疾病患者,正是这种似乎不可能的事实赋予了本书任何一位漂亮女子都无法具有的魅力。

一些心理学家赞誉本书为“心理学巨著”,其实,某种意义上,它也是有关人的生活,尤其是人的精神生活一个梦魇般的隐喻,与每一个精神健全或不健全的人多少都有点关系。病是世界的譬喻,人人都在疾病中行进。

不妨将本书与弗洛伊德的著作、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费尔南多·佩索阿的《惶然录》一并参读。很难想象,一本理学著作可以写得如此优美而又惊心动魄。

24位分身,无论是第一个现身的“戴维”、紧张兮兮的“克莱”、温柔能干的“尘儿”,还是精力充沛、干劲十足的“利夫”,一个个在作者细腻的笔触下涌身而出,栩栩如生。在书中,你可以体会到一个孩子在恐怖的驱逐下藏身深夜黑暗角落时那种欲呼无声的痛苦,可以触摸到患者掩面哭泣时从指间流淌下来的冰冷泪水,可以听到一群分身争辩时热闹而诡秘的叽叽喳喳声,可以看到分身们通过韦斯特的手写下的日记,其中的一个写道:“救救我”。

当然,你也会因患者妻子伟大的爱对她肃然起敬,因怀疑他们的幼子能否承受这一切而忧心忡忡,因患者最终满怀信心而欢欣鼓舞。

6. 以正确看待人格为话题写一篇800字作文

在我的一本笔记本上,抄录着许多名言,每天我都会读几遍,其中的一条名言来自我的一次亲身经历。

那是一次单元考,由于前两次我的考试成绩不理想,所以这次我憋足了劲,发誓要考个好成绩。考试开始了。

由于我准备充分,一切都很顺利,我奋笔疾书。可到最后一题的简答,我卡壳了,任凭我费尽心思,还是无一点头绪。

这可不得了,一题有4分,,如果错了,就得不了高分,想到这儿,我的心“怦怦”乱跳起来。不知怎么了,此时我萌生一个想法:作弊。

不行!努力克制自己,心里像有个君子和小人在作斗争。最终我还是坚持了下来,自己做了那道题。

虽然最后的成绩不太理想,但心里还是非常轻松。回到家里,爸妈还没回来,我顺手打开了电视机,想稍微休息一下再去写作业。

就像是有人安排好了一样似得,屏幕上出现了两行闪亮的字:“珍惜自己的人格吧,像珍惜自己的眼珠一样!——哥德 ”看着那18个光闪闪的字,我不禁为那决定而感到自豪,分数再低,也是靠我自己的知识得来的,是最真实的。我在心里默默地背诵着这句话,并在笔记本上记下了这18个有价值的字,牢记哥德对我的教诲。

请你跟我一样,一直牢记这句名言,把它深深印在脑海里,不论在工作、学习、待人处事时都不要去做有损自己人格的事情来,时时告诫自己,牢牢记住伟人哥德的教诲:珍惜自己的人格吧,就像珍惜自己的眼珠一样。面对诱惑,就能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58685e5aeb931333335333762自觉的约束自我;面对挫折,就能清醒的鼓励自我;面对成绩,就能平淡的看待自我;面对不足,就能不断的完善自我。

7. 以人格为话题的作文

范文:

“可贵可贱也,可富可贫也,可杀而不可使为奸也”,难道曹无伤不知道吗?但他却做不到。他对生命所依恋的不是美的人格,而是富与贵。

“富贵不能淫”是形容文天祥最为恰当的句子,他不是不喜欢富贵,而是让他生命最为留恋的是人格。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那是范仲淹对严光的赞赏,他隐士的人格。

当你“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那你可以和严光相交为友。

当你能够为国不惜自己,那和文天祥是志同道合的。

当你像蒋介石,汪精卫那样卖国求荣,那曹无伤就是你的榜样。

这归终至底,那是你所思念的不同,你的人格也就会随之变化。“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我们为何不看当今呢?

“无商不奸”,真的是这样吗?如果是,那他们所想要的无非就是富贵,他们性本善,但却像狐狸般,这就我们常知客高一尺,商高一丈。事情的变化都是有原因。他们或许迫切需要钱,或许为了让自己过得更好。但人定胜天,诚实就不可以养家糊口了吗?那归于科技进步、竞争。让他们不得不变得像曹无伤那样。时代在进步,总会带人格的变化。而且现在不如古时了。

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人格都保不住,那他和穿梭在那原始森林的野兽有什么区别。一个克隆人都不至于没有自己美的人格,但事实却严重地打击了我。因为“贫贱不能移,……”已经不存在了。他们生命里所想念的已经不是他们的诚实,耐劳,而是无限的垃圾富贵。

一位成功的人没有出人的智慧,没有耐容貌,但却不没有自己的本质属性——人格。温弗丽的成功在于她的艰苦建业,尊重他人,所以她成功。当你甘愿失去人格来获得利益,那成功就会陨石坠落,永远不可能再看同样的第二次流星。

生命之舟,载着我们所留恋,喜爱的东西,它是爱心,诚实,卖国求荣,还是什么?都由你自己来决定,自己做人的人格都由自己来程载。但它可以通向富饶之地,也可以通向万丈深渊,我们就必要选好最恋的生命之舟。

让我们谨慎地载上自己的人格,无拘航行在澎湃的海洋上吧!

8. 求一篇写人格的文章

这是一篇有关人格宽容 的文章。

宽容就是不计较,事情过了就算了。每个人都有错误,如果执著于其过去的错误,就会形成思想包袱,不信任、耿耿于怀、放不开,限制了自己的思维,也限制了对方的发展。即使是背叛,也并非不可容忍。能够承受背叛的人才是最坚强的人,也将以他坚强的心志在氛围中占据主动,以其威严更能够给人以信心、动力,因而更能够防止或减少背叛。

宽容就是潇洒。“处处绿杨堪系马,家家有路到长安。”宽厚待人,容纳非议,乃事业成功、家庭幸福美满之道。事事斤斤计较、患得患失,活得也累,难得人世走一遭,潇洒最重要。

5. 宽容是一种坚强,而不是软弱。宽容要以退为进、积极地防御。宽容所体现出来的退让是有目的有计划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无奈和迫不得已不能算宽容。宽容的最高境界是对众生的怜悯。

宽容就是在别人和自己意见不一致时也不要勉强。从心理学角度,任何的想法都有其来由。任何的动机都有一定的诱因。了解对方想法的根源,找到他们意见提出的基础,就能够设身处地,提出的方案也更能够契合对方的心理而得到接受。消除阻碍和对抗是提高效率的唯一方法。任何人都有自己对人生的看法和体会,我们要尊重他们的知识和体验,积极吸取之间的精华,做好扬弃。

宽容就是忍耐。同伴的批评、朋友的误解,过多的争辩和“反击”实不足取,惟有冷静、忍耐、谅解最重要。相信这句名言:“宽容是在荆棘丛中长出来的谷粒。”能退一步,天地自然宽。

宽容也需要技巧。给一次机会并不是纵容,不是免除对方应该承担的责任。任何人都需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何人都要承担各种各样的后果。否则,对方会一而再、再而三地犯禁,显示出软弱。

9. 24重人格有哪24重

书中【我的24个分身】 精灵:长生不老,没有年龄。

任务是激励我。很少露面。

老鲨:原始人,起初不会说话,只会摇头晃脑发出咕噜咕噜的声音。后来学会说话,以及用刀叉进食。

戴维:4岁。可爱的小男孩,脸上总是带着忧伤的神情。

是第一个分身,现在不常出现。 安娜和特露蒂:4岁的孪生姐妹。

安娜活泼开朗。喜欢吃饼干。

特露蒂整体绷着脸,闷声不响,独自躲藏在角落里。安娜是核心团体成员之一,路面机会最多。

莫扎特:6岁。个性沉静,身体瘦弱,呼吸急促。

不常露脸。 克莱:8岁。

曾经讲话结结巴巴,神情紧张,不敢睁眼看人。现在好多了,不再口吃,偶尔敢正眼看人。

常常出现,核心团体成员。 斯威奇:8岁。

核心团体成员,好几次把作者的身体弄得遍体鳞伤,其他的分身也会成为他的出气筒,本书开场时他用刀将多个人格共用的身体的手臂割伤。 怀亚特:10岁。

非常聪明,常常露面,喜欢在外走动,跟人们攀谈。对物体的形状和模式感兴趣。

对文字敏感,以独特和别出心裁的眼光和方式描绘事物。是核心团体成员。

特蕾西、基特、尼基、小湖、玩具仔和凯西:一伙的男孩子,号称“六儿郎”。全部出现在早期,后渐渐融为一体,然后一起隐没入我的心灵深处,不再露面。

尘儿:13岁,女,个性温柔,心地善良,常常上街买菜,做饭给大家吃。核心团体的成员。

盖尔:最近加入我们这个群体的女孩,直到本书写作即将完成时才出现。现在跟尘儿很要好,再过一阵子可能和尘儿融合成一体,是核心团体的成员。

基思:15岁,沉静,退缩,不常露面。 巴特:28岁,个性随和、风趣。

每当危机发生,我的生命陷入低潮时,总会跟佩尔联手,扛起重责大任。 凯尔:巴特出现没多久出现,是巴特的好友兼拍档,最终融合成一体。

利夫:30多岁,精力充沛,干劲十足。代表行动、创造里和成就。

办起事来铁面无私,不讲情面,对吃喝玩乐无兴趣。现在跟巴特和佩尔合作,帮我处理日常事务。

核心团体成员。 老天:30多岁。

很早出现,帮助疏导感情和记忆,以免让分身们和作者心灵负荷过重。随着群体运作越熟练,成员间越能够互相沟通、共同合作,他功成身退,从此不在出现了。

浪子:约30多岁,喜欢同跟作者表达好感的女人调情,现在是年纪比较小的分身们的监护人。目前只在作者接受精神治疗时才出现,而且次数不多。

佩尔:温柔、慈悲的精灵。给作者带来心灵的宁静和解脱。

担任保护人的身份,是群体中包括作者在内所有人格心目中的父亲。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